微信(Wechat)在美流行,竟影響了華裔們參政的態度“大轉折”

微信(Wechat)在美流行,竟影响了华裔们参政的态度“大转折”

“微信真的像一個洪水猛獸。”生活在美國卡羅納多州的潘艾言(音譯),偶然間發現了微信這個神奇的APP。

潘艾言是卡羅納多州立大學的教授,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中的種族政治。以她多年的觀察來看,絕大多數亞裔美國人一直是平權法案的積極支持者,但自2014年起,事情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擁有政治知識的亞裔美國人開始阻撓加州的一項民主黨支持的投票計劃,而後者有可能廢除美國長期以來設立的“將種族納入大學錄取考量因素”的制度。

這些亞裔活動人士,不斷進行大聲的示威,強烈反對專欄文章,幫助共和黨拉票,開辦和中文脫口秀有關的圓桌討論——他們身上的變化,令人猝不及防,至少對潘艾言這樣的教授而言是十分出乎意料的。

潘艾言想要進一步瞭解這種情況,從2016年開始,他開始召集一群學生和校內同事幫忙進行研究。他們分析法庭上訴文件、新聞故事、社交媒體帖子和點贊情況,找出這些“心懷不滿”的亞裔。但是幾個在網絡上留下足跡的活動人士,並沒有回應她的訪問請求。

接下來,潘教授繼續重複上述步驟,直至她採納了一個熟人的建議——在中國著名即時通訊工具微信上註冊了賬號,在他們而言,就是 wechat。

她才得知,微信才是這些活動人士真正聚集的交流平臺。

微信(Wechat)在美流行,竟影响了华裔们参政的态度“大转折”

起初,只有一小群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在加州的中國移民在微信上聚集;後來這些活動人士找到了全美各地誌同道合、其中許多人是反對平權行動的獨立團體的成員,包括正在審理的指控哈佛大學反亞洲歧視的聯邦訴訟背後的組織,要求調查學校錄取和註冊數據的組織。

然而,這些活動人士越來越專業,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與公眾意見數據中“絕大多數亞裔都支持平權法案”的描述並不相符。

那麼為什麼這些活動人士能夠佔領報紙頭條,改變人們對亞裔美國人的印象以及亞裔與大學招生中種族因素考量的關係呢?潘艾言無意中發現,問題的答案就在微信當中。

史蒂芬·陳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從中國大陸移民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如今在洛杉磯地區做電腦工程師。他表示,“在微信誕生之前,美國的華人社區裡並沒有什麼連接所有人的軟件。”

微信的主要功能是文字信息和語音通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用處:人們可以用微信叫車、拼車、轉賬、訂外賣、購物等。智能手機上的微信像是前往應用程序大海的港口;它集齊了iMessage、Skype、Uber和Venmo(移動支付應用)等應用的功能。

根據微信發佈的數據,微信每天的活躍用戶高達9億,他們使用微信多個社交媒體功能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流。我曾經與一位美國的華裔移民劉靜(音譯)交談過,她表示微信上有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素未謀面的好友。

馬里蘭大學的政治科學家以及亞裔美國人研究的教授珍妮·王表示,“微信如同洪水猛獸,還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那種”。

誕生於2011年的微信,在美國華裔中逐漸流傳開,“華裔們主要用它和國內的親戚保持聯繫和了解中國大陸的時事”。此後的幾年,微信進入美國,成為史蒂芬·陳口中的“虛擬中國城”。

回顧微信的在美髮展史,南加州大學研究微信的博士生張弛(音譯)指出,微信的功能如同“種族”媒介,讓美國的華人與家鄉相連,為他們提供主流媒體很少覆蓋到的華語圈趣聞。張弛還表示,“微信甚至更加凝聚了他們在參與政治事務上的共鳴。”

不過,她也表示,微信同樣也幫忙構建了美國的華人社區與美國社會之間的橋樑;從最高法院的進程到當地市政廳的動態,美國的華人都可以通過微信瞭解最前沿的消息。

由此來看,微信的存在,讓美國的華人感覺到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或許是這種雙向的文化身份認同感,使得在美華裔更加敢於凝結在一起、反對平權法案。

研究數據顯示,越來越少的美國華裔支持平權法案,直接導致了平權法案在美國亞裔群體中沒那麼受歡迎。在2012年的AAPI數據調查中,接近八成的美國華裔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持讓黑人和少數族裔更好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政策;但到2016年數字下滑近半。

王教授表示,這一有趣的轉變是由在海外出生的美籍華人所引領的。王教授還在另一份調查中發現,在表明自己有觀點的受訪者中(還有很大部分的受訪者未持有任何觀點),中國移民支持率比在美國出生的華人要低20%。

這些積極參與反對活動的美籍華人,均受過高等教育,其中大多數畢業於中國的名校的理工科專業,他們因為美國的移民招聘政策來到美國。這些教育和移民趨勢,反而塑造了他們對大學錄取政策的態度。

這在美國本土被稱為典型的“族裔模範”,王教授和其他學者對於這樣的華裔人群是保持“謹慎”的,但這這些活動人士經常強調自己的精英品質,藉此來說明為什麼他們強烈反對平權法案。

1999年移民到美國的華裔克里斯托·盧,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要想取得學術或是其他領域的成功是“沒有捷徑”的,這也成為她反對“將種族納入大學錄取考量因素”這一投票案的原因。

盧女士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現擔任硅谷中國協會基金會的會長。

她對前來採訪的媒體表示,“我們相信,教育是實現社會流動性的唯一途徑。我們中國的孩子會為長遠做打算,不會屈服於看電視、打遊戲和去參加派對等短暫誘惑。”

許多和盧女士一樣的活動人士普遍持有保守的政治觀點,支持特朗普政府調查耶魯大學錄取的不公平指控。盧女士說,“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爭取權利,那麼我們的文化遺產將會崩塌。亞裔通常不關心政治,保持緘默,但是現在大家開始行動起來,做一些截然不同的事情,真的很振奮人心。”

微信,恰好是華裔聚集的平臺。那麼,微信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偶然中推動了這項運動?

但幾乎所有接受過媒體採訪的人都認同這一點:如果不是有微信的話,這個反對平權法案的運動就不會發生了:在全美各大主要城市有組織良好的活動人士和領袖網絡,吸引了媒體的大範圍報道,決心要把平權法案送上最高法庭。

為什麼?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信息在微信上傳播的方式。

用戶只需要填好資料即可註冊一個“公眾號”,成為自媒體,發表原創內容,或者整合其他來源的信息。很多信息都是通過微信群聊傳播的,有的微信群有500人,討論議題涵蓋哈佛的控告以及其他大學的錄取。

借用一下張弛的話,微信擁有一個“自帶新聞的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搭建了用戶社區,催生了轉發黨、增加了不實信息的傳播。微信是一個私人聚集地,所有的微信群需要有人高效打理——人們在這裡可以自由地談論意識形態,在敏感議題上渲染情緒。

張弛與其他觀察者發現,情緒激化、公眾號內容監管不足,導致了極端觀點散佈。我看過許多反對平權法案的群聊記錄,很多人會發表歧視黑人的種族主義言論,一旦有人提出反對的聲音,便會受到尖刻的攻擊。這些評論中通常包含了許多不實信息,比如常春藤聯盟院校有限制亞裔學生的人數等毫無根據的指控。

事實上,有關平權法案的辯論非常情緒化,但是這也說明了微信並不完全是美籍華裔參與政治的原因。美國亞裔教育聯盟是反對平權法案的重要組織,它2014年在加州推動了相關運動。

聯盟的副主席歐陽先生認為,微信只不過是個傳播反對平權法案運動的“工具”,早在有微信之前,人們就持有這樣的政治觀點。

在微信研究專家張弛看來,微信是傳播政治信息的工具,但是張弛對平權法案的立場並不清晰,也響應了歐陽先生的觀點。“特別是在這個時候,美籍華人的確不是小透明,能夠左右美國前進的方向,這件事本身就振奮人心。”張弛說,“所以我認為反對平權法案的人會引領新勢頭。”

簡言之,這些活動人士已經活躍在微信上了,微信就是他們利用現有力量和勢頭的平臺工具。如果人們想更多使用臉書組織活動的話,同樣的反對平權法案的運動組織也會發生在臉書上。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微信整體是一個信息環境——這有點像是魚缸,裡面有不同的東西;而相比之下,美籍華人長期受到忽視和邊緣化。”張弛說道。

張弛嘗試理解和體會那些活動人士的想法,比如說那些最近才到美國的移民,他們不熟悉美國種族壓迫的歷史,她明白為什麼這些人會反對平權法案。顯而易見的是,當華裔需要通過更高的標準才能上大學或者獲得工作時,會激起他們的不滿。張弛說,“否則我想不到他們有什麼理由會支持平權法案。”

(本文原文發佈於大西洋月刊,編譯/Sophie)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