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举行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举行

扬子晚报网12月7日讯(记者 罗晓娜 文/摄)为了纪念和缅怀“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的家国情怀,回顾他在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贡献,12月7日,世界公民中国心——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举行。

世界船王的中国心

包玉刚先生早年在上海从事银行业,后来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创立环球航运集团。他以精湛的业务素养、敏锐的国际视野、果敢的决策能力和锐意的创新意识,使华人成为航海业的佼佼者勇立潮头,深受敬仰。

即使身为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始终保持着隽永的中国心,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刚先生一回国,就迫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后的数十年中,包玉刚先生为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支持教育、建设家乡发挥了巨大贡献。他先后捐赠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海内外华侨参与新中国建设。

为祖国的稳定与统一,他亲自在中英间搭建桥梁,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帮助制定和实施《中英联合声明》,协助香港主权的顺利移交工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刚开启之际,包玉刚先生发挥着桥梁、凝聚的带头作用,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科教兴国桑梓情深

1981年7月,包玉刚先生郑重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捐资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这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是从未有过的创举。邓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这笔捐赠并表示赞赏。当时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校园百废待兴,此种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教育困境,并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

这一项目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其向国内外明白无误地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已经摒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接受国内外捐款的僵化政策。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建成,更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教育进步和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建设国家、回馈社会的积极性作出了示范。

纪念活动上,包陪庆、包文骏代表包氏家族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用以支持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社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编辑:李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