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左丿子Filv



毛宗岗曾经对《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夫妻关系现象作了精确的归纳:

“吕布恋妻,刘备弃妻,刘安杀妻”。

其中吕布和刘备,本来就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毛宗岗为何把刘安与他们并列呢?


刘安这个普通的猎户,能够在小说980多位有姓名的人物中脱颖而出,与吕、刘并列,是因为他作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杀妻献食于刘备。

这段文字,现代人读来不亚于体验一部恐怖小说。


刘安杀妻,源于《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原文如下:

且说玄德匹马逃难,正行间,背后一人赶至,视之乃孙乾也。玄德曰:“吾今两弟不知 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孙乾曰:“不若且投曹操,以图后计。”玄德依言,寻小路 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 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 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值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 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玄德称谢而别,取路出梁城。忽见尘头蔽日,一彪大军 来到。玄德知是曹操之军,同孙乾径至中军旗下,与曹操相见,具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 小之事。操亦为之下泪。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对此,毛宗岗不无鄙夷:“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 恐其又把作野味请客也。”

(注:毛宗岗(1632年-1709年),字序始,号子庵,茂苑(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崇祯五年,清代初年文学批评家。)


纵观全篇,即使删除这段文字,也对上下文(刘备被吕布击败,只身逃亡中遇见曹操部队)情节串连不会造成影响。虽说文笔依然保持流畅漂亮,但这种强插的方式显得略显突兀,简单地说就是有点“出戏”了。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书中加上这一段描写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诞生背景

作者罗贯中(一说是与其老师施耐庵合著,本文暂按作者是罗贯中的说法),是元末明初的文人,曾任张士诚的幕僚。因此,他又不是一位普通的士人,而是对战争,对霸业争夺有着自己的理解的人。

注: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罗贯中的生平并未体现出自己有问鼎天下的痕迹,因此这一点存疑。

图一:中国古代第一写手罗贯中


《三国演义》这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内容中以刘备蜀汉集团为正面描写为主,对曹魏和孙吴集团则多以反面描写或是简单带过;态度上体现出当时作者所在时代中民间的思想倾向:尊刘反曹鄙吴;思想上则通过宣传皇朝正统思想,来表达对汉家复兴的希望。


基于尊刘的思想,罗贯中极力想表现百姓箪食瓢浆迎王者的场景(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但仅仅这样,罗贯中还觉得不足以体现百姓对刘备的爱戴之情,怎么办?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谓之五伦,是自古以来的言行准则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刘安杀妻,这不仅仅是因为古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低下,可以随时牺牲;其中关系到五伦的序列,因此有更深刻的含意。

罗贯中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刘安视刘备为君,当执臣礼以尽忠,这时破坏夫妻之间的人伦关系,去满足君臣之间的人伦关系,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表现(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此外,刘安事母尽孝(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也算是满足了封建思想意识中忠孝之士的标准,至于其他三伦,都是需要服从于忠和孝的。

同样地,刘备和曹操对刘安行为的赞许,也体现了对这种人伦序列的认可。


对于食人的行为,罗贯中很可能是把元末的社会现实映射到东汉末年的乱世场景中。

史书记载:

元惠宗至正年间,大饥,“淮右军”军队开始吃人,“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卦作事件而淹之。或男子则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双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

罗贯中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代之一,民族间的斗争,武装集团间的竞争,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无以为继。他就算没有亲身经历食人的行为,也肯定耳濡目染许多。因此他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到东汉末年也有人相食的惨事,于是把这种行为写进书中,也有增加小说生动性、真实性的意思在内。




万里长空夜未央


《三国演义》除了宏大的历史观之外,里面还包含了不少小情节。罗贯中安排“刘安杀妻”这个情节要表现什么呢?细细看来似乎也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我认为“刘安杀妻”情节主要是要表现出两个方面。


第一:乱世里底层人的悲哀

刘安的身份是猎户,家中并不富裕,有个老母,有个妻子,而且最近也好像很久都没开张了,“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猎户是以山为食的,家里不可能连一两只打好的“野味”都没有。总不能临时抱佛脚,等到要吃要用了再去打猎?不可能的。

我认为这是要表现出当时战争对底层人民的影响之大,一个猎户都没法去打猎了。为啥?猎物都跑光,死光了呗。刘安也知道这样下去是没活路的,所以他必须捉住机会往上爬,刘备的到来就让他预感到机会来了。

“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可见当时村民并不是连口吃的都没有,只不过味道和质量都不太好罢了。可刘安就偏偏要以“野味”款待刘备,就是想要讨好刘备,在他心里留下个好印象,还欺骗刘备说这是“狼肉”。之后刘安也说了:

“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因为要前程就可以把老婆当畜生一样杀了给陌生人吃,可悲的刘安!

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漠视和无情

刘备在知道“狼肉”的来源后,只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你可别以为他是为了那个女的哭,他是感激刘安如此“慷慨大方”啊!“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刘备不但不怪刘安,还在曹操面前说尽了刘安的好话,刘安杀妻却交好了刘备,还得到了“金百两”,总算是达到目的了。

曹操和刘备似乎也对这事见怪不怪,在乱世里,死一个人已经不算什么事了,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呢!曹操众人赞赏了“慷慨”的刘安,却对那个做出了最大“贡献”的刘安妻子选择性地忽略了。



那只胖狐狸


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刘安杀妻刘备吃人肉这个情节呢?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又觉得义愤填膺、咬牙切齿的故事。每一个人看到这个故事后都会掩卷悲痛不已、毛发倒竖。

《三国演义》

里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之中,有这么一小段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文字:

且说玄德匹马逃难,正行间,背后一人赶至,视之,乃孙乾也。玄德曰:“吾今两弟不知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孙乾曰:“不若且投曹操,以图后计。”玄德依言,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
“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沦落到沿村乞食的地步呢?

原来吕布闻知刘备投降了曹操,大怒之下命令张辽、高顺领兵击刘备。曹操闻知后派夏侯惇、夏侯渊、李典领兵相救,不料夏侯惇却被吕布手下曹性使用暗箭射中眼睛,曹军大败。

于是吕布引着手下张辽、高顺诸将,驱动大军乘胜分别围攻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分寨,刘备所部大败,因此刘备独自一人逃亡。后来孙乾随后追上了他。

刘备一路饥渴难耐,随后刘备在肚饥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刘安煮好的,他的妻子身上的肉。听过人肉的刘备知情后,也仅仅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而已。


可见刘备认为“人”是可以吃的!原来刘备还不止一次吃过人,《三国演义》里还有一句:

“饥饿困蹙,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

可见刘备已经好几次吃过“人”。而且刘安杀人也没有任何罪过,后来刘备投靠了曹操,把情况告诉了曹操。曹操也是不胜伤感,命令孙乾拿着“百金”赏赐给刘安。

可见杀人者不但没罪,而且还会得到统治者的奖赏和歌颂。

难怪著名评论家毛宗岗这样评论此事:

“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把作野味请客也。”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么恐怖的故事情节呢?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他创作这本书,而宣扬的“尊刘抑曹”思想的需要吗?难道只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老百姓如何爱戴刘备的需要吗?


不!我认为罗贯中写这个故事并不是仅仅为了宣扬刘备得人心那么简单。

刘备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那个杀人的刘安自然也是认为:

“使君如神明,妻子如祭品。”

那个刘安是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呢?有这个嫌疑,从刘备临走时他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

这个刘安是因为老母在堂所以没有跟随刘备去的。可见他仅仅只是为了巴结刘备而已,然而这个理由就可以杀掉妻子了,可见旧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是和家养的牲畜差不多的。

鲁迅先生就无比愤慨地说道:

“中国的吃人,何止是精神上的吃人,也有肉体上的吃肉,一吃吃不出骨头,只吃出个不胜伤感!


古时侯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她们无产依附于男性,没有任何财产权利。脚被缠成“三寸金莲”,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还有“三从四德,犹如泰山压顶”。男人可以决定妇女的全部命运。

我认为罗贯中将这个故事写入书中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飘渺的面纱之下吃人的本质;是为了表现出战争动乱年代给老百姓所带来痛苦和灾难;

是为了揭露以曹操、刘备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吃人的本性;是在鞭挞封建礼教对女性摧残和迫害。作者罗贯中是以隐晦的“讲故事”手法,在振聋发聩地拼命呐喊“救救女性!”

这个问题回答完毕,敬请提出不同意见。谢谢!


农夫看天下


罗贯中还是在赞誉刘备。

一是借刘安的行动表现刘备多么受欢迎。

现在的人读起来那么反感,是因为男女平等很多了。但放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环境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刘安说不定还会被赞一声“忠义”,而刘备过后的表现又显得仁义。

二是吃人在当时算不上什么大事。

越穷越乱,越乱越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没东西吃了只有吃人。


多写


刘安杀妻接待刘备,纯粹是为了拍马屁。因为堂上有母,刘安才没随刘备而去,同时也是作者发出挽救妇女的呐喊片段!


难忘历史的改变


就是反映刘备仁义、受百姓爱戴而已,没必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它回答有点过度解读、太阴暗了。

就好比,我说“今天是个晴天,真好”。

正常的解读是:我在说今天天气好。

阴暗的解读是:我在歧视阴天。

显然,后者是站不住脚的。


趣鱿君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纪》: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也就是说,如果王粲这个大文豪、建安七子之一,没有说瞎话的话,那么刘备确实是在极度困难的时候,吃过人肉的。只不过这样写到小说里,未免影响刘备的正面形象,所以在书里,写成了刘安自愿杀妻给刘备吃。


君姐怪谈


刘备和曹操是知己。是对手,刘备眼里看不上孙权。曹操也是一样,毕竟在他两人眼里彼此才是对手,孙权只是小辈。刘安本来只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谁知道被刘备利用了,原文有暗指。刘备的虚伪。三国演义真正的精华是繁体文言文,一字一句都是精华,言简意赅


80后YAN先生


想找问题太多了,就一点,罗贯中为什么要写《三国演义》?


西洋参5


我觉得更多的事体现刘备的人望,至于楼上说的虚伪,不以为然,本书本就是尊刘抑曹,作者怎么会自己去贬低刘备呢,而刘备是否虚伪,不过是后世无聊学者各种分析得出来的。一个人能虚伪一辈子,就不是真的虚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