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品性那么差,为什么会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辅佐他?

纳兰谈史


很多人似乎都认为,刘邦是一个不学无术,好酒好色的人,是一个乡间地头的流氓头子,是一个在秦朝基层混吃等死的小公务员。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这个世界属于以上情况的人实在不要太多,难道这些人换成刘邦,也能轻而易举地建立一个朝代,成为一个皇帝?

刘邦是一个超级牛叉的社交高手,为人轻财而重义!

刘邦这个人,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不事生产,年轻时候啃老,想来是受到齐鲁之地轻侠的影响,所以刘邦比较向往那种专诸聂政荆轲版的人生,重信诺而轻生死。但其实这只是轻侠们谋取社会地位的方式而已,刘邦之所以向往这样的生活, 那是对于当时的底层社会来说,想要往上爬,除了轻侠们以武以信名动诸侯以外,实在是没有什么途径了。

估计就是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刘邦从年轻时候就比较注重社交,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刘邦不仅仅结交了萧何、曹参、樊哙这样的本地乡党,而且还极大的锻炼了自己沟通表达、交际应酬、维护拓展交际圈、整合人脉资源的能力。

现代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自身的知识,85%靠的是人际关系。”刘邦这种具备一般人无法比拟的社交能力,本身就是作为领导所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

刘邦是一个心智决绝,下定决心就一往无前的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拥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却还是成就有限,这是为什么呢?

从刘邦身上我们就可以找出答案。

一个团队的运作,除了领导需要具备管理人才,压服众人,统筹资源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决心。当决定开展一个项目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积极面对, 都要比自己的下属更乐观,更有信心,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这个团队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你看刘邦,与项羽相约先入关中者王,自己率先进入了咸阳,却没有骄傲,后来项羽摆下鸿门宴,刘邦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冷静沉着,这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么?而后来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一度相当艰难,败多胜少,但他的团队依然对他不离不弃,除了极强的社交能力以外,还有这种心智坚决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总是能够在艰难的时候,让下属信服,道路虽然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会用人,会识人,会做人,而且每临大事有静气,立下flag就要去努力实现,这样的人刘邦,又怎么能不成功呢?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缘説


在刘邦的性格里,的确有那么一些别人不喜欢的品性。

比如,他很好酒,没钱就到处赊账;好酒就罢了,还好色,还没结婚时就出去跟别人家的女人厮混,生下了私生子刘肥。好色也就算了,竟然还爱吹牛,他明明是凡胎俗子却硬要吹成了神龙之子,而且经常向别人炫耀他酷似龙颜的长相。吹牛也就罢了,还特喜欢炒作,就连逃亡砀山时,还故意使个小伎俩,将自己炒成了赤帝之子,后来又联合吕雉将自己炒成了天命之子。

如果说吹牛炒作,喝酒好色都是小事情,那么下面这个事情人人都不喜欢了。那就是刘邦特别不爱读书,不爱读书也就罢了,还特爱侮辱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都喜欢戴着帽子,而他看到读书人就喜欢将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

可问题来了,一个貌似无赖行为的刘邦,为什么属下竟有那么多人才?难道是因为他说话好听才吸引别人去的?

当然不是。

人这一生,谁没有几个小缺点?如果因为刘邦身上有些小缺点,就否定他的光辉性格,那就是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巴掌打死一堆人的错误了。

事实上,刘邦有能耐得很。他之所以那么受欢迎,让很多人都愿意辅佐他,那是因为他有几个过人之处。


首先,刘邦心胸广大,海纳百川,志在天下。

刘邦年轻的时候因为游历过天下,所以心胸极广,三教九流,什么人都交。他这种性格可能跟他早年游历的时候受过他的偶像信陵君的影响,因为心胸宽广,很多人也喜欢跟刘邦交往,比如樊哙,屠狗的;比如周勃,替死人吹笛的;比如灌婴,贩布的;比如夏侯婴,替县里驾车的,还有萧何,还是县里主吏,照样喜欢刘邦。

等到刘邦打天下时,很多人也纷纷向他投奔而来。比如陈平,曾经在项羽那里混得好好的,后来犯了点事,怕项羽追责就跑来投靠刘邦,刘邦也不在乎,就将他提拔。后来刘邦身边那些朋友周勃等人说,陈平这个人行为不检点,爱贪污,但是他不在乎地还是将他提拔。

更经典的是,高阳酒徒郦食其明知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却还是别老乡向刘邦引荐。当刘邦见到郦食其时,果然有些傲慢,然而郦食其一开口说你以这个态度对长者,还想取天下么?刘邦立即改变态度,叫人摆上酒宴热情招待郦食其。后来,郦食其也认真辅佐他,替他建功立业。


其次,刘邦有团结协作精神,充分调动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刘邦属下将相辈出,但是每个人都干着自己善长的工作,从来没有给团队造成什么大麻烦。比如萧何,萧何是个爱管事能管事的人,刘邦就让他主管后方大事。每当刘邦征战在外,被项羽打得粮兵尽散之时,萧何就像个救火队长一样,马上就给他送粮送兵,从来都没误过刘邦的事。

还有张良,刘邦起义时,张良本来想去投奔项梁的,后来跟刘邦谈了一席话,发现刘邦尽管没读多少书,但悟性极高,讲的什么兵法他通通听得懂,于是张良就决定跟随刘邦。而刘邦也没让张良失望,凡是张良出的计谋,他通通听从并认真贯彻。还有陈平,陈平也是刘邦身边的谋士,但是陈平从来不会跟张良争风吃醋,因为他们俩都有各自的分工。陈平就爱搞离间计,刘邦就拨了一大笔钱,让他去离间项羽和范增,还有项羽跟英布等人。陈平是怎么花钱的,他也从不计较,从不追问,你看看,多好的领导呀。


再次,刘邦宽仁大量,能屈能伸,能够接受属下意见,也敢提拔人。

刘邦这一生当中做得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率兵进入咸阳城的时候,却秋毫不犯,等他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时,百姓都夹道欢送,个个都想让他来当秦王。可那时候哪由得刘邦呀,后来项羽进入咸阳,结果呢,一把火就将咸阳城烧了个三月不熄,惨忍呀。刘邦因为宽仁大量,于是得了民心,他反秦功劳甚大,却被项羽封了个汉王,分到最差的汉中之地,当时他属下都忍不住要跟项羽开打了,但是他还是忍住了,带领大家进入汉中。忍辱一段时间后,他在萧何的建议下大胆起用默默无闻的韩信,他竟然听了萧何的话,也听了韩信的话,采取了暗渡陈仓之计东出与项羽争霸天下。

你想想,如果你是汉朝人,你碰到这样的王霸之气的人,还不愿意跟随他打江山么?


月望看历史


刘邦品性差吗?我看不见得。之所以很多人说刘邦品性差,是因为刘邦心狠。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为了逃命,他竟然把自己亲儿子推下车去。虎毒还不食子呢,从这一点看,刘邦的心的确挺狠的。还有一点也可以佐证,项羽抓了刘邦老爹威胁其投降,不投降就煮了刘太公。刘邦一副无赖的嘴脸说:“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煮熟以后别忘了给我留一碗”。看看,连自己老爹的性命都不顾,刘邦的确狠的有点出类拔萃了。

但是,刘邦狠归狠,作为一个领导,他还是很会当官的,所以,文臣如萧何、张良、陈平,武将如韩信、樊哙、周勃,无不是死心塌地的辅佐他,最终,刘邦一个街头小混混竟然干掉了贵族世家子弟项羽,不可谓不传奇!那么,为什么这些有能力的人都喜欢跟随他呢?

一,舍得分钱。刘邦为人大度,当混混的时候就仗义疏财,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比如萧何、樊哙、灌婴等等。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更是舍得给钱给封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人跟着他无非就是图个升官发财。领导这么大方,谁不玩命效力。

二,尊重人才。别看刘邦没文化,但是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韩信只是一个执戟郎,也就是一个卫兵。萧何一举荐,立刻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这点格局,非常人能及。

三,知人善任。刘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后勤交给萧何,保证了后方稳固。任命张良为参谋长,预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让韩信来统领三军,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点就比自高自大的项羽强多了。

四,从谏如流。刘邦虽然一身痞气,但是绝不刚愎自用,这一点项羽就差远了。刘邦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比如攻下咸阳后,差点看花了眼。樊哙和张良提醒说:老板,咱们要的可是项羽的小命,可不是这些金银财宝。刘邦立刻还军霸上,并与秦之百姓约法三章。

五,头脑灵光。刘邦作为领导,头脑非常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比如刘邦和项羽打的正激烈的时候,电告韩信赶紧勤王救驾。韩信说:救驾可以,但是你得让我代理齐王。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这不趁火打劫嘛,刚要破口大骂。张良一使眼色,立刻改口说:真没出息,还代理什么呀,按老韩的功劳,早就该封王了。

六,信任下属。刘邦还有一个优点,一般人都做不到,那就是用人不疑。比如陈平献计,要离间项羽和其亚父范增。刘邦一听,此计甚妙,立刻拨给陈平几万金,你看着去花吧,不需要报账,只要把范增这个老东西干掉就行。就这份信任,下属能不死心塌地吗。

刘邦心狠,可能算不上一个好亲人,但是刘邦心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领导,所以,那些优秀的人才都围在他身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说这话,咱俩可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你没听过一句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又或者说什么叫做马后炮呢?

所有一切跳过时代说过去的人都是马后炮。其次,就算是换了你,你要求别人做事的时候能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吗?那就真的是缺心眼。

这世界最厉害的术,永远不是武力或者智谋,而是驭人术,人才是最原始的问题来源,人才是根本问题与主要矛盾,我们现在不是也常说以人为本嘛?!刘邦谋不如张良、策不如箫何、战不如韩信,脾气有千般不好,但是架不住别人会驭人啊,就这一点好抵得过那千般不好。

刘邦地痞子气,见识过了大大小小的失败,所以抗压能力看不到边际,脸皮厚得看不到边。比如说项羽抓了刘太公说要煮了他来要挟刘邦投降,他来一句“咱是兄弟,我爹既你爹,你煮了他理应有我一杯羹!”

怎么样?这个心理素质,最亲近的人面临刀山火海仍旧能够从容不迫插科打诨,这抗压能力,这脸皮,项羽能做到?反观项羽明明享有一切有利条件倒是被他气得直跺脚扬言要砍了他。就是我们现在的谁又能做到刘邦那样?刘邦最贯彻了什么叫做不忍则乱大谋!

刘邦脸皮不仅厚,人家还从善如流啊!刚入咸阳忘乎所以,被谋士们一骂,马上卷起铺盖挪地方,对咸阳宫敬而远之,换现在哪个领导能做到?!

刘邦每次失败,尽管是谋士的错或者将领统兵不善,刘邦都一概摇摇手说“吾之过也!”,一概背锅,哪个手下不感恩戴德?不为他浴血奋战?!

刘邦对人的信任,那是真的叫做用人不疑,当初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要是一个扯旗造反对他都是灭顶之灾。后来韩信为他打下大半江山,乃至后来韩信做齐王不愿意反,哪次不是因为不愿意辜负刘邦对他的信任?

就是快死时,刘邦仍旧能够做到慧眼如炬,洞若观火,向吕雉交代了如何用人,什么时候该用谁,并且算无遗策,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刘邦这点有几个能做到?!

剩下那些义气什么的就不用说了,这些很多人都能做到。

所以说,古代乱世,能成点小事的人,哪个不是满身的心眼窟窿?何况帝王乎?!


不书公子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其实很简单啊!干嘛要引经据典,摆事实 、讲道理、举例子呢?

去睁开你的钛合金24K狗眼,看看你周围,你就会明白、方正君子是没朋友的、纯小人也是没朋友的、只有刘邦这种、整天吹牛叉、正事不干、天天小酒局混着的人才有朋友!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就靠成为人与人链接的“节点”生存.

他们不像君子学者专心向“道”

他们也不像匹夫小人一样向义向利.

他们就懂一样、成为人群的节点与纽带.

用今天的话说他们在“经营人群”

有人做企业卖产品 、有人做市场卖企业、有人做人群卖市场、

刘邦这类人 就是做人群 卖市场的典型


蕼无忌惮



首先一读到这个问题,我确实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家都已经领悟到作为一个高层的领导者,其必须得有高尚的品德和素质。不然其手下的将士们是不会忠心地追随你,更不会为你赴汤蹈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们屈服于你仅仅只是因为你的统治势力,倘若出现另一个德才兼备的领袖人物,试问:他们还会至死不渝地跟着你吗?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会,试想如果你的领导品性差,无道德素质,你还会死心塌地地追随着他吗?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身不由己的境遇,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离开以寻求更好的领导。因为有可能自己的壮志不能实现,永远平庸地过一生,而在别的领导那里可能会实现自己远大抱负,这就使得很多人突然易主跳槽了。


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来,同时根据我们所讲的,为什么刘邦品性如此差,仍然还有这么多有能力的人愿意去辅佐他呢?在这时,我们应比较项羽和刘邦两人的优缺点。这些有能力的人肯定会推测去辅佐谁对自己更为有利。甚至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当然要慎之再慎。

项羽虽力大无穷,并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力,但其性情十分暴躁不定,而且疑心极为重,就连自己的亚父范增有时也持怀疑态度,可见其他有能力的人如萧何,张良会去为项羽效力吗?并且项羽年少轻狂做起决定也是十分犹豫,并且未必会听取旁人的建议。


而对于刘邦而言,毕竟年龄比项羽大,其思想境界也应比项羽考虑的要成熟一些,而且刘邦善于采纳谋士提出的忠议,这就使得张良,萧何等众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作用,价值得以体现,虽然刘邦比较自私狡猾一点,但与项羽比起来,辅助刘邦还是比较正确的。


智化冰川


提到汉高祖刘邦,很多人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怜悯项羽,以至于就下了“至今死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


但是提到刘邦,就会有市井无赖、品行不端、诛杀功臣、无恩无义的说法,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身边却聚集了一群很有能力的人辅佐,似乎并不合理。

今天我就用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刘邦的成功之谜。在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一群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人们总是看到了“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能力,看到了樊哙、曹参的武勇,看到了滕公夏侯婴的忠诚,但是恰恰忽略了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说刘邦是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

对于时间的使用上,刘邦主要用自己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人去做对的事。合理的人事安排,不仅让每个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组织的运行效率。对于“汉初三杰”的使用,就可以一窥刘邦的知人善任之能。



因此不是刘邦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是刘邦善于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发挥作用,做到工作卓有成效,他们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夺得了天下。

二、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刘邦夺得天下后,功臣论功行赏,刘邦将萧何排在功臣第一,很多人并不服气,刘邦便说:“战争就好比猎人打猎,你们勇猛无敌,但充其量不过是猎狗。而萧何却是猎人的角色,谋划于先,猎人的贡献当然要比猎犬更大。”



谈到张良的贡献时,刘邦只用了一句话:“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便堵住了功臣勇将们的嘴。

三、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这点在陈平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明证。大家都跟他说:“陈平贪财好色,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刘邦却认识到了陈平谋略过人、善出奇谋,因此委以重任。这就是用人之长而略人之短,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我们再来看一看刘邦去世之前,和吕后之间的对话也可以对于刘邦的识人之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时,吕后在病榻之旁,问萧丞相死之后谁可以担当大任?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那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陈平可以,但是陈平谋略有余,担当不足,可以由王陵和他担任左右丞相,周勃可以担任太尉,日后兴汉安刘的必然是周勃!”吕后又问:“再往后面是谁?”刘邦看了看吕后,说道:“那个时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曹参的“萧规曹随”,完全继承了萧何制定的汉法,实现了“无为而治”;王陵则坚持原则,坚决反对诸吕称王;陈平则和周勃一起,剿灭诸吕之乱、安汉兴刘,这一切都在刘邦的算计之中。

四、要事优先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被项羽击败,乘坐马车逃命。途中,刘邦被几次将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去,想加快车的速度。而车夫夏侯婴每次都停下车来,把刘盈和鲁元公主又抱上了车。

刘邦曾一度想杀死夏侯婴,但考虑到自己不会驾驶马车,反而会被项羽所擒,因此放弃了这个念头。很多人因此说刘邦心狠手辣,不念亲情。


但换一个角度想,刘邦当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逃命,所有的决定都必须支持这个目标。加快马车速度,是确保自己能够逃命的最佳方案,因此舍弃儿子和女儿在旁人眼里,是没有亲情,在刘邦的心目中,就是要事优先。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只要能达成最终的目标: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性命。为此作出的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这是帝王的冷酷,也是霸主的雄心。

五、有效决策

有效决策的目的是为了采取合理的行动,有效决策要基于客观的分析和量化的指标,经过思考后形成的判断。

萧何月下追到了韩信,但韩信能不能做元帅,还是要刘邦来决定;张良、陈平的阴阳之谋,虽然妙绝天下,但也需要刘邦来定夺是否采纳;面对生死一念之间,一句“英雄何必为难英雄”让丁公放弃了杀死刘邦的想法;鸿门宴上委曲求全,当机立断、尿遁而逃,才有了汉兴楚亡的结局。


没有有效决策,不要说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在这个乱世中,能多生存一天都十分困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个人感觉,只要是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的品行不能说是圣人,但也绝对是好过项羽的。

刘邦的坏习惯无非是吃喝嫖赌外加不喜欢腐儒而已,但优点却一堆,比如善用人,敢放权,不怕失败,对部下优厚,能听意见等等。而项羽则反过来,优点就一个会打仗,其他的无比差劲,喜欢杀人,逢战就屠城,把人不当人,为人刻薄寡恩,打仗抢到的财物大多都进了自己的私库,基本不分赏给自己部下,对部下无比苛刻,此外刚愎自用,不听善言。

为什么那么多人辅佐刘邦?这很简单及正常呀。刘邦形象大多是被司马迁和现代电视剧给黑的,真当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傻子呀,项羽打那么多胜仗,手下人却越来越少,刘邦呢?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90658327


首先需要反问一句:谁说刘邦品性差?

只要看懂汉朝开国史就明白,汉高祖刘邦的成功,首先就来自他那足以吸引天下英雄的好品性。

比如下面这几个,刘邦奋斗人生里的奇葩表现,就缩影了刘邦的品性里,那些足以帮助他打造强大团队,开创四百年汉室江山的强大素质。

奇葩表现1:边骂边扛

刘邦日常一大招厌品性,就是粗暴的骂人,只要上来脾气,粗话张口就来。比如《史记》里好些被选入教科书的“刘邦桥段”,常见各色“秦汉粗口”,闹得语文老师讲课时都尴尬。但奇特的是,那些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部下们,却是顶着满头狗血,继续忠心耿耿扛活——因为爱骂人的刘邦,却是边骂边扛锅。

这事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挨他挨到非常惨的一位:谋士郦食其。这位老先生自从加入刘邦阵营后,主要从事出使工作,却在刘邦项羽血战荥阳时,凑热闹出了个馊主意:“您不如把战国六国的贵族后裔全封王,叫他们拉队伍来助战。”真叫着急上火的刘邦动了心,连封王的印信都快速准备好了。倘若不是智囊张良拦住,刘邦晕乎乎这么办了,中原大地四分五裂不说,刘邦的部队,也得分分钟窝里反。

惊出一头汗的刘邦,当然盯着出馊主意的郦食其眼睛喷火,立刻怒喷一句“竖儒几败而公事”——你这个书呆子差点误我大事。后人说刘邦脾气不好,经常就拿这事举例!

但怒骂背后的事,却才真重要:挨过骂后的郦食其,是被刘邦拖出去打了还是剁了?啥都没有,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继续从事他擅长的出使工作。爆过粗口的刘邦呢?只是骂骂咧咧的把准备册封六国贵族的大印销毁了而以。这锅,我自己扛。

这样一位坏脾气的领导,每次粗暴的骂人,但骂过后更霸气的揽责,犯了错的部下。只要你是认真做事,就依然用你做擅长的事。如此“粗暴”,只要长心的部下,哪个又敢不尽心。就如挨过骂后的郦食其,继续辛苦奔走游说,最后在齐王暴怒的刀锋下慷慨就义。以死相报的壮烈,正来自刘邦豁达的信任。

奇葩表现2:打脸式改错

刘邦之所以被野史吐槽“品性差”,也确因犯错多到奇葩,带领反秦义军进咸阳时,当场就花了眼,窝进宫里吃喝玩乐。带反项联军端了彭城时,也是进了城就脑袋犯晕,喝酒饮宴乐个不停。带三十万大军去打匈奴,更是看了对方老弱残兵后就放轻松,傻乎乎往人家白登山包围圈里撞。但另一个优秀素质,却比他犯错还奇葩——改错比翻书快。

比如在咸阳城里被樊哙张良指着鼻子一顿骂,立刻就从纸醉金迷变义正辞严,站在咸阳大街上公布约法三章,轻松赢得满堂喝彩。曾因不识战神韩信才华,气的韩信差点负气出走,被萧何当面一顿骂后,转眼就举办隆重典礼,热热闹闹拜韩信为大将军。改错?哥就是这么认真。

更多时候,刘邦的改错,认真到自打脸的地步。比如北伐匈奴的战争,开打前谋士刘敬就泼冷水,高呼匈奴有陷阱,却被刘邦一怒下了牢狱。后来果如刘敬所言,撞进白登山的刘邦,被匈奴人围住揍了个惨,靠着汉军浴血奋战加外交攻势,这才侥幸杀出重围。换成后世几位“枭雄”“圣君”,回来后肯定先把刘敬从监狱里拖出来砍了:不杀你?朕的脸往哪里放?

可是刘邦呢?却是心急火燎把刘敬从牢房里拖出来,然后心悦诚服的道歉,对刘敬说了一大通后悔不迭的好话,接着果断给刘敬加官进爵,委派他赴匈奴和谈,咬牙与匈奴谈定“和亲”条款——只要能给新生汉王朝赢得休养生息时间,就是打脸啪啪,朕也认了。

这奇葩“打脸式改错”,见证了一位以坚韧忍耐力,支撑汉王朝步入正轨的铁腕帝王。

奇葩表现3:说你行你就行

刘邦能够从草根奋斗为帝王,一大成功因素,就是善于用人。其中一个奇葩风格,也是十分重要:说你行你就行。

被刘邦这奇葩风格砸中的,首推西汉名相陈平,这位汉代风云人物,早年只是项羽麾下随从,投奔刘邦的路上,财物衣服都被劫匪抢精光。好不容易在刘邦麾下谋了个职务,又闹出“黑钱”的丑闻,这下把刘邦惹得暴怒,本想将这小子恶治,谁知叫过来谈了一通,刘邦却瞬间被陈平的口才征服。“黑钱”的事不追究了,给你小子个任务,去造项羽谋士范增的谣,需要多少钱就从我这里随便拿,只要能叫项羽那边窝里反。没信心?我就认为你行。

于是,在刘邦这甩手风格下,穷了大半辈子的陈平,这下给点阳光就灿烂。一番秘密活动,终于叫范增跳起黄河也洗不清,连气带怒长了毒疮病倒。霸王项羽麾下最强大的智囊,就这样稀里糊涂落了马。堪称刘邦项羽争天下时,决胜的一环。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病榻上的汉高祖刘邦,“说你行你就行”的风格依然不停,面对皇后吕雉的询问,大汉朝该怎么休养生息,陈平周勃这些大臣该怎么用,桩桩件件刘邦都交代的清楚,特别是对陈平周勃王陵几位重臣的能力与未来表现,更是句句点评,全被接下来的历史应验:刘邦去世后,关键时刻挽救汉王朝的,恰是刘邦寄予厚望的大臣周勃。他开创汉王朝的伟业,就在于这精准的看人能力。

综合上面几样来说,看似“品性差”的刘邦,却是一个拥有精准眼光与豁达管理手腕的坚强领导。这样的卓越人物,无论放在各行各业,都足以吸引业界最优秀人才,为他死心塌地去战斗!

我们爱历史


皎皎者易污,刚强者易折!汉高祖刘邦私德虽差,但是大节不亏,知人善用,舍得封赏,所以各路英雄豪杰都来刘邦这里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刘邦作为秦朝一个低级小吏,并没有如秦人那样勤俭持家,奉公守法,他在家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到大嫂家里蹭饭吃,还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吕雉嫁给刘邦后,地里农活都是吕雉在干,有了孩子后还带着孩子在地里干活,刘邦依然到处吃喝嫖赌。从家庭角度看,刘邦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天下群雄反秦,刘邦作为秦朝官吏私放役夫,然后落草为寇,后来由主动反秦;投靠项楚而成事,但后来又反叛了楚国。从这点看,刘邦作为臣子不忠,是一个贰臣!

刘邦作为军队统帅,经常弃师全身。彭城之战中,刘邦五国联军56万被项羽击溃。刘邦不是聚兵奋战,而是抛弃全军逃命,沿途不仅不聚兵,还把两个孩子推下车三次。因此从这点看,刘邦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但是刘邦有帝王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舍得放权,舍得封赏,也承认别人的能力,杀伐果断,大仁不仁,有啥错误也能及时改正,能屈能伸,能文能武!相比对手项羽的刚愎自用,多情小仁,刘邦更具有帝王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