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宋史,為什麼宋太宗兩次北伐都失敗了?

一股清流1990


讓我來回答一下吧!宋初北伐的失敗使中土神州失去了抵禦北方蠻族的屏障,以至於北宋、南宋相繼而亡!讓人扼腕嘆息!究其原因,我想有這麼幾點!

一是驕兵必敗!不可否認的是宋初的軍隊戰鬥力還是靠譜的,歷經多年戰爭的磨礪,無論是動員能力還是戰鬥水平都不算低!可問題也出在這裡,長年的順境使這支統一中原的軍隊失去了原有的謹慎和警惕!在對對手瞭解不足的情況下,輕兵冒進!使軍隊失去了整體的調度,由一隻拳頭變成了一把流沙!

二是準備不足!宋軍統一的過程中從未遇到過在軍隊規模和質量上同等級的對手!在北伐的過程中心理和軍備上的準備都是不足的!畢竟這次的對手不是南征時遇到的魚腩部隊!以至於敗像初現之時連預備隊都沒有!敗了就徹底亂了,自一潰千里!宋軍的對手已經不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半遊牧(漁獵)半農業的國家,其可以為軍隊提供穩定的裝備和糧食!(這也是當初為何隋唐兩代一定要乾死高句麗的原因!),而宋軍隊無論是戰鬥技能還是戰鬥意志一時都難以適應和這種對手進行高強度對抗?,因此,當對手用重騎兵破開宋軍步兵陣列那一刻,一場可怕的屠殺到來了!





彭時南


宋太宗趙光義在登基以後,勵精圖治,決心統一中國,不久攻滅北漢,收復名將楊業,就是楊老令公,北漢收復後,幽雲十六週州提上議事日程,後晉為了滅後唐,借兵契丹,割去幽雲十州,使中原無險可守群臣商議,主張北伐的佔多,多數,皇帝也主北伐,由於各路將領配合不及第一次失敗,休養幾年,兵精糧足,再次北伐皇帝也親自出馬,可是仍然各路協調不一,加之契丹以逸待勞同樣契丹騎兵在戰術上有優勢,而且契丹由北向南有地利優勢,從國力上看遼國當時很強大,尤其是軍事,所以北宋在軍事上不具備對遼優勢,所以此戰以後,宋採取守勢,直到簽訂澶淵之盟,宋遼穩定,但遼仍是攻勢


十八星座


因為宋太宗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行。那為什麼他還要不顧一切的發動北伐呢?

因為太宗得位不正,內心總是覺得朝臣和天下人覺得他比哥哥趙匡胤差的太多。因此,他發送的北伐除了要解除北部的威脅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用一個輝煌的戰績來樹立自己的威望。試想一下,如果把周世宗和宋太祖都沒有奪回的幽雲十六州全部攻佔,那可是從唐末後多少代帝王想做而沒有做到的功業啊!!

如果做到籠罩在宋太宗身上的謀殺親哥哥奪位的汙點,立刻會被巨大的功績所掩蓋。

這對一個希望在歷史上留下美名的帝王是有多大的誘惑。

可惜,他的能力不能支持他的想法。


看電影的仙人


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宋太宗領兵滅北漢後,乘勝進攻幽州(今北京),十五日不能下,兵疲馬乏。遼名將耶律休哥率領騎兵來援,高梁河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倉皇逃歸;

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太宗又興兵三路北伐。東路軍曹彬,中路田重進,西路潘美、楊業。結果東路軍在歧溝關又被耶律休哥打得大敗,導致西路失利,楊業被俘。

這兩次戰敗,宋朝放棄了收復燕雲失地的計劃。。那麼,這兩次為何戰敗呢?原因很多,如笫一次北伐是在打下北漢後,軍隊已經很疲乏,遇到遼國精兵,自然不敵;第二次北伐,按計劃東路是虛張聲勢的,待中、西路得勝後再會師東進,但東路軍看到中、西路節節取勝,惟恐功落人後,輕舉冒進,結果慘敗。

但這些僅是表面原因,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宋太宗不知兵,不會用人,對軍事是外行,在諸將中威信不高!

第一次北伐失敗,是因為部隊疲勞,抗不住敵方銳卒,但孫子兵法早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知部隊打北漢後疲憊,幹嗎還要北伐?

就不能及時撤軍休整,待恢復元氣後再戰?

第二次是東路冒進致敗,但為什麼要任用這些將領?九八0年遼兵攻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從此十分害怕楊業,稱之為"楊無敵",這次北伐,幹嗎不任命楊業為總司令?

宋太宗本是文官,未經戰陣,諸將對他並不象對太祖那樣信服,高梁河大敗,傳言太宗已死,諸將謀立趙德昭(太祖子)為帝;笫二次北伐,東路軍又不顧太宗事先安排的戰略,輕率冒進,可見其在軍中威信之低!

可以斷言:若是身經百戰的宋太祖還活著,親自指揮北伐,即使未能收復燕雲,也不會敗得這樣慘!


大華273557151


宋朝統一先易後難,宋軍驍勇善戰,國內戰爭攻城拔寨難度不大。但北伐戰爭不一樣,遼軍以逸待勞 ,北方地方遼闊,幾乎無險可侍,而宋國大軍遠征,各個兵種開動附帶輜重糧餉,行動必然遲緩。遼國是遊牧民族, 宋國以步制騎太難了。排兵佈陣的展開如果有一點疏漏讓遼軍抓住,抵擋不住“機械化”遼軍衝擊,那就跟屠殺一樣。想象日後掃蕩東西方的蒙古騎兵 感覺宋朝北伐失敗再正常不過了。


忠武軍


我記得,第一位是一位宮女,第二個是父子都是將軍,這兩撥人對朝廷當時來講,影響極大。


倫91109437


大遼國太強大了


長軍258925174


現在南方人打架能打過東北的嗎?自行補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