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学生因抽烟被母亲打,竟然20余刀将母亲残忍砍杀致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闲云湖影日悠悠


看到这则新闻,我惊得目瞪口呆。这么小的年纪就敢持刀杀人,杀的还是自己的母亲,到底是有什么深仇大恨才能如此暴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爱子心切,人皆有之,可是,如何正确教导子女,从古至今都没有唯一答案。

首先要肯定的是,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野心是因为家庭长期营造的环境所导致。母亲在家里的角色,要么成了保姆,事事顺从,溺爱过度,平时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做错的事舍不得批评,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或者及时教育纠正。当自己突然被指责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母亲与之前的一直顺从形成了反差,他已经过惯了皇帝般的生活,稍有不如意,就为所欲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于是就有了杀母的念头和举动。

要么就是,为母不称职,对孩子饮食起居和学习不闻不问,用冷漠与孩子相处,造成了孩子严重缺爱心理,当自己的处境和温暖家庭的同学有了鲜明的对照后,对自己的家庭不满,把母亲当成了敌人,甚至是想要报复的人。对家庭不满,对母亲不满也就延伸到了对社会不满。

孩子从小的心理健康甚为重要,如今的父母都期望给孩子最好的经济条件,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的父母出外打工,城市的父母朝九晚五,根本就顾不上孩子每天过得是否开心,有没有难过的事情,会不会遇到一些麻烦,如何去开导和沟通?

时间,或许会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优越条件,可是,时间又是如此残忍,他给了这些孩子阴暗的孤独的经历,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杀害父母,或者自杀,或者危害社会等等。

怎么才能真正培养到自己的孩子,是条件重要还是有效陪伴更重要,我想这个问题,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深思。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最头疼的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都有不容易,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放下砖头就抱不到孩子,抱着孩子就没有收入,怎么才能权衡两者的关系,这就需要作为父母的好好商量和决定,根据自己的情况折中做出比较适宜的计划。

从我个人而言,我宁愿生活平淡一些,穷一点没有关系,上一般的学校也没有关系,我需要他善良,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贫穷的家庭也有出人头地的,农村的学校也有考上重点高中的,条件限制了学习环境,没有关系,不放弃努力,以后不会太差,将来做一个平凡的人,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孝顺父母,做好本职工作,不危害社会,这就是最好的。


骄傲的小吃货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阳市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在家中。据媒体报道,事发当日,吃过晚饭母亲看到儿子在抽烟,便气愤地用皮带抽打,儿子当即走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追砍母亲20多刀,致其当场死亡。当时是晚上9点多,母亲死后,儿子带着2岁的弟弟在家睡觉,期间还拿母亲的手机接听了若干电话,还编造谎言给班主任第二天请假。


天呐,这是什么孩子,简直就是一个凶残的恶魔!其实,在10天前,济南也刚刚发生了一起杀母案,在济南上大学的儿子,杀死了租房陪读的亲生母亲,年仅24岁。


上个月,美国佛罗里达州15岁少年拉莫斯,因为考试拿了低分被妈妈责骂,竟然一怒之下杀了妈妈,还用在刑事司法课上学来的知识,把漂白粉倒进埋尸的洞内,以掩盖气味,第二天他还报警,声称家里遭窃贼闯入,母亲失踪不见。拉莫斯被捕后完全没有悔意,还对自己的杀母手法感到“自豪”。


发生这样的惨案悲剧后,人们在痛恨这些丧失人性的畜牲外,大多抱怨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熏染,影视作品的暴力影响,是的,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的方面,可不能把出了事就把屎盆子往社会、教育身上扣,而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健全人格的养成。

只要你仔细看一下报道,你会发现,这些弑母的凶暴背后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说爱的不健全,要不就是父母离异,父亲早亡,即便家庭完整,但父亲常年在外。一个家庭,祖辈和母亲偏感性,而父爱偏理性,长期缺失的父爱,便是母爱的野蛮生长,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或者溺爱宠爱,或者走向极端,那就是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畸形的爱心之下,心理很容易扭曲,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描述儿童的早期性心理,叫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母子俩相依为命。加上特殊的自闭性格,造成了母子俩人异乎寻常的依恋关系,有些悲剧的祸根往往由此埋下。

第二个共性的东西,像抽烟、撒谎、欺骗、无情等不良习气的沾染,这不是一天能形成的,而是长期在一个环境当中形成的,母亲往往只注重眼前小节,严厉管束,而孩子大的方向却很难把握,孩子跟什么人呆在一块,都做了什么,做母亲的往往不甚了解,也容易被孩子蒙蔽,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第三个共性,那就是以暴制暴。孩子不良习惯形成了,母亲简单的教育方式就是责骂、抽打、恐吓,反过来,孩子的反抗就是再撒谎、再逃避,最终的反抗往往是暴戾的反抗,一种无法修正的反抗,那就是疯狂的举动。

第四个共性就是代际传递。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代际传递效益”,就是说父母“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命运”的社会现象,这种“代际传递”的世袭性影响甚至改变着下一代的生活环境,父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即使孩子物质生活满足,心理却存在着缺失,这种缺失很难修补,自控力不足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我记得,两年前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吴谢宇母亲谢天琴被人杀死在福州某中学教职工宿舍住处内,经侦查,吴谢宇有重大嫌疑。这个人在母亲死后,还以出国当交换生为由骗了亲戚朋友144万块钱,从些之后下落不明,警方悬赏辑凶,我查阅了好多资料,这个嫌疑人至今未见踪迹。


行走的老两


呜呼悲哉………

首先对这位母亲表示深深的同情和哀悼,愿天堂没有伤害,愿来世有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一路走好……

其次对这个12岁的小学生表示强烈的愤怒和谴责,对自己的母亲竟然如此残忍,简直丧尽天良,没有人性!是恶魔!必须受到严惩。

再次,作为旁观者来看: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孩子犯了错或者不听话不懂事叛逆等等,没有做好引导没有做好教育,简单粗暴的打骂、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并不会根本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更糟糕。对于这个小学生来说,冲动是魔鬼,无论受到多大的打骂,怎么能忍心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狠手?就算再没受过教育,最基本的人性也该知道吧?杀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呢?深受舆论的谴责,从此与牢房为伴,人生就此废了,一辈子活在阴影之中,再后悔也没用………

最后,期望为人父母者的都能引以为戒,认真思考看待教育,尤其家庭教育;做孩子的也都能乖巧懂事、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不易。


闲云湖影日悠悠


子不教父之过。

母亲管教儿子抽烟,儿子心存怨限恨,不满母亲管教,将母亲多刀捅死。

儿杀母这件事,让人心痛。

这事都是父母相暴教育所至,12岁的孩子,虽不是成年人,但上六年级也已懂道理。

12岁就不学好,学抽烟,抽烟确实对身体不好,母亲管教是应该的,但不能拿皮带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叛逆心理。,才导致祸端。

有人说孩子是学校敦育,社会熏陶,影视剧影响,其实不然,其它孩子为啥没事?

我看就是主要是家庭教育有关,父母管孩子,又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变形不健康。

当你去粗暴管教时,他承不了,才做出如此事来。

这件事值得当父母的深思。

孩子是来管的,不是宠。溺子如杀子啊。





用户zmj情感嘚啵嘚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局外人,我有两个看法。

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敢动刀残忍地将自己的母亲危害,决不是偶然的,也绝非短期内就能达到这么残忍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么父母长期溺爱养成了其说一不二的性格,容不得父母更容不得别人对其坏习惯、坏毛病的指责;要么就是这样的家庭长期失去母爱,父母亲对小孩不闻不问,导致小孩在外面学坏,当看到别人家庭幸福而自己家庭缺乏家庭温暖而对父母亲发泄自己的不满,以此事为由头将母亲危害,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是有可能存在的。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出于什么哪一种原因,我觉得导致今天这种悲剧,父母亲都是有一定责任的,这对我们所有家庭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溺爱小孩,更不能放纵小孩,让小孩形成依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亲成了百依百顺的奴仆,那后果也是相当危害的,一旦小孩有问题指责时,小孩就会受不了而反目相向。二是长期缺乏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心里的阴影会随时间而慢慢加深和变大,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仇恨,一旦小孩心灵扭曲到了这一步,也会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我想现在我们的家庭父母亲在为小孩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更应为其创造一个好的为人成长的环境,让其能够经受得住人生的批评和各种坎坷,经受得住打击,这样才能成人。而且现在不少家庭父母为了挣钱养家而对小孩关心得少,管束得少,这样很容易让小孩子学会。由此,父母亲在挣钱与培育小孩之间选择到一个平衡点,做到两不误,否则只管挣钱而不顾小孩的健康成长,挣再多的钱也是枉然。

愿天下所有小孩健康成长,成长为对家庭有爱、对社会有用的人!


财经深思


12岁,六年级,弑母。毛骨悚然、惊世骇俗!还能再小点儿吗?但凡头脑清醒的人,都无法相信也不愿相信,可它就真正切切的发生了。

你说他是恶魔、没人性,这可是12岁的孩子,他那脑袋里的念头,连三观的边都扒不上呀,难道他的出世是来证明,人自有恶种的?

你说他是学校教育缺失,这刚哪儿到哪儿呀,小学还没毕业呢。这老师再缺师德,再无视教养,也不会认准了他一个,故意往内心阴暗里带吧。

你说他是她妈的育儿方式简单粗暴,皮带抽打招致了孩子的怨恨。这是人们所知道的孩子的表述,暂且不论是非对错,那挨爹妈打的孩子见的多了,再不济那也是你妈呀。

你说是社会风气的晕染,那又有几个孩子生活在真空里呢,这么小的孩子他学了抽烟,他可能还学了不知多少的恶习,可他能见过、听过多少弑母的事儿,并且当成了效仿的榜样呢。

你如何的归纳总结、演绎推导,也没人敢轻易的得出,他必然弑母的结论呀!可它就是发生了。

创造了成就的成功者,把经验奉献给了他人、后人,承担失败后果的失败者,把教训也奉献给了他人、后人。离人们远的逐渐的就没了感觉,可近在眼前的还是让人心惊肉跳。

好好琢磨一下孩子吧,他可是个活物儿,他脑子里有了的想法,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想把他塑造成你的样子,你得先看看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你想把他塑造的不能像你的样子,你得看看他到底能成个什么样子。这不需要多少学问,也谈不上掌握什么技巧,你只要凭着当爹妈的本分和天性,还能差到哪儿去?

倒霉的事儿,哪个都不愿摊上,但是真不可大意。不大难临头,有几个能真正参透平安是福;不重病当身,又有几人了然健康第一的真谛。

孩子寄托着爹妈的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动力。可事实一再提醒着人们,把孩子培养成正常的人,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田家大院田老大


我母亲对我非常好,好吃的通通留给我吃,平常生怕我出什么意外,完完全全无微不至,小时候3岁的时候父母亲甩下我让爷爷奶奶照顾,也不跟我好好沟通,虽然分离时间只有一年,但是我很恨她。我慢慢长大了,母亲越对我的好,我越是全都当他们欠我的,对我不好的时候我就异常的恨母亲,一旦吵起架,潜意识几次想杀母亲,自杀也有想过,多次认为自己有病,其实很正常。我觉得陪伴,引导和沟通比付出更重要,我也认为12岁孩子也非常后悔杀自己至亲


吴思敏64968868


不要同情这样的父母。谁种的恶因,谁吞下恶果。

如果12岁男孩砍死了别人,她母亲肯定要奔走相救,说他未成年,甚至连赔偿都不愿意。

相信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生活、成长在哪个家庭最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家大人一定也不是好东西。

她自己以死谢罪,这个祸害还留在人间。社会还不能原谅她们,更不能同情他们。还有一个男的没死,也是罪人。



咚哧大哧460


这是社会的悲剧~

虽然不想这么说,毕竟死者为大,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12岁小学生暴力倾向如此严重父母没有责任吗?小编有一次下课看到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对他爸爸拳打脚踢还让他父亲滚,就是因为外面天气冷父亲让穿衣服,他不穿,小编心里想把孩子养成这样还指望他给你养老送终?孩子的悲剧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再承受自己一手缔造的悲剧!


当然相比上面那种父母,还有一种认为棍棒出孝子的父母,考试99分,打!回家迟了,打!不准吃饭,更有甚者让跪一个晚上,家庭不再是风雨避难所,而是罪犯制造营,他们的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接住你的拳头!一句我是为你好!流出多少泪!

不仅如此,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小编初中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偷窃,怀孕都有,甚至新生开学有人清班,就是男生挨着打一遍!有背景有兄弟的才能幸免于难,还有定期收保护费,学校管不住,父母不知道,打的太严重出了事就是赔钱而已!反正都是孩子,惩处不够导致校园不再那么美好!



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那么天真无邪,学校权利有限,父母只满足物质,杨教授的非法机构里那么多孩子,某某书院关闭竟然被家长集体抗议?自己管不好,交给愿意管的人,理性的去想,法律其实没有问题,监狱不是关孩子的,而是关恶魔的地方,那么谁把孩子变成了恶魔?难道14岁孩子犯法枪毙可以青少年犯罪解决问题?有些孩子连自己是在犯罪都不知道!


用心生活的小Q


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到12岁,然而因为抽烟这样的事,孩子居然狠心砍母亲20余刀,这样的事真该让人不知如何说。

父母肯定有错,错在生而为父母,没有把养育子女的事当作是人生大事。孩子肯定有错,错在因为被骂而下狠手砍杀妈妈。孩子所有的怨恨都是在日常中渐渐积累而成堆,最后因为抽烟爆发了。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地负责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不但要养还要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如何养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怎么教孩子才能让孩子愿意听?

“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孩子从小不教,长大真会懂事?别骗我,我可是读过书的?

“玩什么玩!那就是泥巴坑,不要玩了,玩脏衣服!”孩子想要探索新事物,偶尔玩一会儿也可以的。



“不用不用!这些事不用你来做。你还是小孩子,长大后有那么勤快就好了!”小时候不让孩子学干活,长大却埋怨他懒惰。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话很熟悉?



“嘿!我家孩子真棒!这么小就能玩手机,比大人还懂!”小小的小屁孩熟练玩手机真的是“棒”吗?难道这不是沉迷手机的开端吗?

“你自己的东西不放好,我家孩子不懂事,他拿了也不知道这是不能拿的。”孩子做错了还要护犊子,这样做正确吗?



“你瞧瞧你爸,什么都不做就爱玩手机。”“你看看你姑,总是带孩子回家蹭吃蹭喝。”“你看你妈,一天到晚地唠叨,以后可别娶这样的女人回家。”

这些“埋怨性质的话”,会不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喜欢埋怨的种子?”



“快点吃,不然你妈看见你吃得那么慢又要骂你了。”“别那么大声,不要让你妈听见,让她听见她又不让你吃糖了。”

这样的话经常说,是不是让孩子学会了“仇恨”妈妈?



孩子的脾气暴躁、仇恨别人不会无缘无故,一切尽在日常养育中。

没有人可以当完美的人,但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案例中引以为戒,不能把孩子教育成状元郎,起码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