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濟湟為300萬群眾引來“金水脈”

青海新聞網訊 三江源被稱為“中華水塔”,其水資源總量為629.28億立方米,每年向下遊省區輸送600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資源,有力支持了全國人口密集區和重要經濟區的發展。但青海屬於重度缺水地區,青海東部地區的一些地區以前還是靠天吃水。

“窖水喝多了對身體不好……”

“水比油金貴!”

“我們村很多人都是望天水,遇到天干,吃水就很惱火,要到處去找水……”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聯大村的村民們一句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過去用水的艱難。

互助縣所處的河湟谷地,是青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流域內集中著青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人飲、灌溉、城市群發展及生態都需要解決水的問題。

為此,自1958年初,為擺脫水資源短缺困擾,解決湟水流域乾旱山區用水困難,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青海人民將熱切的目光投向與湟水河一山之隔的大通河,一個為破解湟水流域水資源瓶頸的大膽構想“引大濟湟”由此而生。如今,調水的夢想已成真。

1996年9月,隨著黑泉水庫的開工建設,結束了我省無大型骨幹控制性工程的歷史,成為青海水利建設史上的里程碑,也拉開了“引大濟湟”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序幕。2012年,我省“引大濟湟”工程三期項目西乾渠建前工程在達坂山深處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林鄉奏響建設序曲,該工程的開工興建,標誌著“引大濟湟”這一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三期項目開啟了全面開工建設的新里程。

如今,“引大濟湟”石頭峽水庫、調水總乾渠、湟水北乾渠一期工程乾渠的建成運行,標誌著引大通河水接濟湟水河的世紀夢想變成了現實。目前,與之配套的引大濟湟西乾渠、湟水北乾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實施。

對於青海東部河湟谷地的300萬群眾來說,自西向東不斷蜿蜒而行的“引大濟湟”工程就是這片土地的“金水脈”。

“以前,吃的是混濁的井水。現在我們和城裡人用水一個樣啊!”望著眼前白花花流淌的自來水,互助縣東山鄉聯大村的村民李進福激動不已。

“引大濟湟”工程從大通河引水,穿越達坂山進入湟水流域,主要由“一總、兩庫、三乾渠”組成,即調水總乾渠、石頭峽水庫、黑泉水庫、北乾渠一期、北乾渠二期和西乾渠,工程概算投資143.26億元。

作為青海人半個世紀的夢想,“引大濟湟”工程目的就是使湟水河的水質、水量得到更有效改善,減輕湟水河承載的壓力,並通過幾條幹渠來輸送“血液”,更好地造福於湟水流域生產生活及生態與文明,繁榮與發展。

“以前,一到春耕用水就緊張,甚至下游的村莊會因為水量小,田裡都澆不上水,收成沒了保障。自從水庫建成,水源充足了,大家的收成也有保障了!”談起黑泉水庫,大通縣寶庫鄉油房莊村民張生財欣慰地說。

引大濟湟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李海寧告訴記者,該工程全面建成後,7.5億立方米的年調水量,可惠及全省60%的人口,可擴大農田灌溉面積78960公頃,新增生態林草灌溉面積59587公頃,向幹流各工業園區、東部百里長廊特色現代農牧業以及生態建設增加供水量2.78億立方米,河道生態用水增加1.85億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