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各国是什么反应?

喜欢你你是我独家的记忆


三家分晋各国是什么反应?不同国家反应有些许差别,但基本上都没有反对三家分晋的意思:

1、东周——都差点忘记做天子的滋味了。周平王是晋国所立,之后的东周被晋国控制是越来越大。晋国姬姓近亲的身份,加上临近东周的地理优势,让晋国在春秋时期一度成为事实上的周天子。因此东周对于三家分晋这种瓦解行为,自然是欢迎,认为这是恢复周天子的有利形势。

2、齐国。三家分晋时,姜姓齐国已经被田氏所掌控。姜姓自顾不暇,还有什么精神去管你分不分晋!至于田氏,自然是乐于看见三家分晋、韩魏赵三家封侯的结果。

事实上,田氏在掌控齐国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和晋国的六卿进行联盟。尤其是三家分晋时及之后,田氏 和韩、魏、赵基本上都是抱团取暖,共同对抗秦楚等旧诸侯国。

再说,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失去了五霸后,就基本上成为了晋国称霸的坚定盟国,形成:

晋齐吴VS秦楚越的局势。

3、秦国。虽然有一句成语叫做秦晋之好,但事实上,秦晋关系并不好。秦国和晋国敌国关系多过盟国关系——因为晋国巨无霸一样的身影,让秦国东出洛阳无望。于是秦国成为了楚国争霸的坚定支持力量,如同齐国支持晋国一样。

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在印象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秦国和楚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晋国。

4、楚国。楚国自然是欢迎,但楚国在被吴国攻破郢都之后,楚国再也没有能力去夺得和晋国争夺百年的霸占地位。女友嫁人了,新郎却不是我——这就是楚国在三家分晋时的感受!

和晋国的百年争夺,又被吴国攻破郢都——楚国为了争霸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结果却是黄粱一梦!

5、燕国。虽然说是姬姓诸侯,但燕国在西周时期基本就没有记录。基本上燕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或有或无的角色。燕国对于三家分晋只有一句话:

我就是出来买酱油的

6、宋国。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坚韧的国家。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也是让晋楚停战的卸掉国。独立而中立,是宋国在春秋时期的标签。因此三家分晋,对于宋国而言,也是一种中立的感情:楚国破国了,吴国称霸,越国又称霸,现在晋国被瓜分了,国际中心转移到了更东方的宋国和越国。

7、郑国。郑国作为春秋时期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诸侯国,是一个夹心饼的角色。秦国为了东出要打郑国。晋国和楚国的百年争霸,就让夹在晋楚之间的郑国不是加盟晋国,就是加盟楚国,丝毫没有自主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楚灭,还是晋灭,对于郑国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开香槟的大事。

但郑国的错误就在于,它没有和同样受到韩、魏威胁的宋国进行联盟,导致自己最后被灭。


总的来说,三家分晋是晋国自身的事务,其他各国不能干涉,也没有这个实力去干涉。加上很多诸侯国都乐于让一个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这就更能给其他各国更好的战略空间和生存空间。

但新分裂出来的韩魏赵,却比春秋晚期的晋国让各诸侯国更加头痛:齐国、秦国、楚国、宋国、郑国等邻国都有被韩魏赵攻打和夺地的记录。

一头熊死了,却来了三头狼!各诸侯国既头痛也无奈!在生存压力下,齐国、楚国、秦国依次进行了变法,成为了战国七雄。郑国和宋国没有抱团取暖,加上改革有要么失败要么太迟,无力在既定的格局中容身,只能被灭。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除了小国之外,其余大诸侯国,都巴不得晋国分裂。

在春秋时代,晋国是超级强国,从晋文公开始,晋国霸业持续百年以上。有三个诸侯国曾对晋国霸业构成强大挑战:一个是南方的楚国,与晋国争雄百年,不想没毁在晋国手中,反而差点被吴国灭了,从而退出争霸;一个吴国,在春秋后期异军突起,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力压晋国,一时风光无限,只是没几年就被越国灭了;一个是越国,不过越国霸权太短了,勾践一死就基本玩完。

大诸侯国,谁也不想看到晋国坐大。到了战国初期,晋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就如同今天的美国。试想想,若是今天美国分裂为三,与美国竞争的强国是喜是忧呢?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巴不得晋国分裂。

其中表现最积极的,就是齐国。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第一,齐国自春秋开始就一直与晋国斗,想复兴齐桓公的霸业,每次都被晋国打得屁滚尿流,晋国分裂,对齐国是大利好。事实上,后来到齐威王时,齐国风头就盖过三晋,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第二,当时齐国大权操之于田氏家族之手,田氏家族取代姜姓齐国,已经水到渠成,但还缺了一个天子认可的程序。三家分晋,也是权臣反客为主,取代原先的君主。如果三家分晋能得到周天子的认可,那么田氏代齐,也将得以实现。

因此,在魏、赵、韩三家灭知瑶后,齐国宰相田盘就迫不急待,派出使节,与魏、赵、韩三家通使,事实上承认赵、韩、魏的独立地位。


君山话史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事实上,三家分晋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而三家对分晋这件事的态度,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就是谁敢掺和这事,三晋就联合群殴,坚定的要把晋国瓜分掉。值得一提的是,懦弱无能的

周天子对三家分晋这件事的态度,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举双手双脚赞成……


春秋中期,晋国和楚国先后崛起,成为当时的两大霸主。春秋后期,原本的春秋双霸都变成了落毛的凤凰,一个比一个惨。楚国是因为跟吴国的战争,被打的差点灭国了,因此雄风不在。至于晋国,直接被瓜分了。那么,晋国为什么会被瓜分呢?这个要从晋国历史上的六卿制开始说起。

由于晋国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的事件。

导致在晋献公时代,晋国公室中的大宗被杀的干干净净了。到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归国后,由于晋公室已经没有人了,所以晋国只能实行六卿制,也就是晋国执政的人要么是公室小宗,要么就是与国君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贵族。因此参与分晋的赵、魏、韩三个家族,便都是原先晋国的臣子。

晋文公死后,晋国的六卿制从轮换制(也就是能者居之)变成了家族世袭制。这样一来,六卿也就从流官变成了世袭贵族。因为他们既是国家领导,又是大地主,导致不属于六卿之列的小家族根本不能与他们对抗。于是到了晋悼公后的时期,晋国的土地就逐渐被六大家族给瓜分了。至于晋国的国君,根本没有实权,也没有军权(只有属于国君八百公甲)。后来六卿之中的中行氏和范氏先后被消灭,六卿变成了四卿。

随着中行氏和范氏的被灭,表明晋国的六卿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剩下的四卿名义上晋国的臣子,实质上已与诸侯无异,只不过还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认罢了。因为四卿皆以家族利益为首,从来不考虑国家利益。所以晋国在春秋后期,实际上也是一个空架子国家,徒有虚名。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晋国因为四卿各有小算盘,都不愿意与吴、越争锋。于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便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两位霸主。

吴越都能称霸,让晋国上下非常丢脸,当时执政的智伯瑶(四卿之首)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让晋国的四大公卿,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以壮大晋国。提完这个建议,智家就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但是赵魏韩三家的族长心里面都门清,你们智家实力最强,大伙如果上缴的一样多,吃亏的是赵魏韩三家。所以赵家的领导赵襄子不同意,于是智氏便威胁韩氏和魏氏一起攻赵。

最后,战争结果出现了翻转。智氏因为太过于嚣张,惹得魏氏和韩氏临时反水,联合赵氏里外夹击,灭了智氏……



灭了智氏之后,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家的土地。这一举动,让晋国的国君非常不安,因为公卿越多,公卿之间就会争权夺利,公卿越少,公卿就会把目标对准晋公室,那么晋公室就会很危险。为了自保,晋出公派人向齐、鲁两国借兵,以讨伐三卿

。岂不料韩、赵、魏三卿异常团结,三家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公室无力抵抗,晋出公只得选择出逃,准备逃到齐国避难,然而半路上就病死了。最后晋国公室就完全沦为了三卿的傀儡。

那么当时的各诸侯国对此是什么态度呢?非常遗憾,当时诸侯国都在观望,看看能不能捞点好处,基本面没有诸侯管晋公室的死活。唯一例外的是齐国,跟三晋打了一仗,而且还不是为了替晋公室出头而打的。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为三晋伐齐,发生在晋出公病死约五十年之后。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把持齐国朝政的田氏宗主田悼子死了,他的弟弟田和继任。但是田氏家族还有一个分支家族公孙氏,这个家族坚持认为,田和杀害了他的宗主哥哥篡位的。于是,田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把公孙氏的代表公孙孙杀了。公孙氏的另一个代表公孙会一看形势不好,就在发动了叛乱,宣布脱离齐国加入三晋的赵家。(当时还没有赵国)

备注:齐国当时也很惨,处在田氏代齐的关键时刻。



齐国的领土主动加入晋国,这还得了?于是田和马上做出了反应,以田布为将,率军攻打叛乱的公孙氏。

齐军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把叛军为围了。但是赵氏的反应也不慢,立即通知了韩氏和魏氏两家,三家结盟,共同对抗齐国。三晋联军在魏将翟角、赵将孔青的带领下,迅速参战,然后跟齐军打了一仗。战争结果不出意外,齐国大败,田布战死,损失战车两千乘,阵亡士兵三万多。

三晋联军大胜后,把三万多齐军遗体堆成了两座尸山,以示羞辱。后来又把尸体归还给了齐国,想继续羞辱齐国。把尸体还回去的道理也很简单,齐国收到这三万多齐军尸体后肯定要办丧事,这么多尸体,得花多少钱?这对齐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要是齐国拒收这些尸体,齐国老百姓肯定会有意见!就不会再为国家,为权贵们效力了。这就所谓的二次进攻,跟地雷把士兵炸残疾,不炸死人是一个道理。

结果,齐国的实际领导人田和,他就真的没有收这些尸体,为后来齐国第二次大败,埋下了伏笔。

三晋伐齐之后,魏氏的领导人魏斯很贼,他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他派人和周天子取得了联系,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魏斯向周天子表达了以下意思:周天子才是天下共主,希望天子能出面讨伐无道的齐国

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惨的不能再惨了,根本没有诸侯拿他当根葱。魏斯这么恭敬的给自己面子,周天子心里都乐开了花。于是,周天子也正式的回复了魏斯他的旨意:一方面,周天子强调周王室的权威和周代礼法不容侵犯;另一方面,又表示了周王室对田和这种弑杀宗主的行为甚为不齿,绝对不能姑息容忍

。魏斯收到周天子的回复后,大喜过望,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魏斯又向周天子请示,表示三晋都希望能够得到周天子的号令,率领其它的诸侯一起教训教训齐国,为维护周王室的尊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天子觉得有些为难,说你们赵魏韩三家并不是诸侯,如何能率领其他诸侯呢?魏斯表示,这不是问题,我们三家以晋国的名义出兵就是了。

三家这么懂事,周天子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周天子便以天子身份,号令三晋挥师征讨违背周礼的齐国。

备注:魏斯就是魏国的创始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于是,三晋伐齐之战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公元前404 年,打着天子旗号的三晋联军,在联合了宋国、越国等诸侯后,对齐国发起了多面围攻,一举攻入了齐国长城,把军事重镇平阴围了起来,齐国国都临淄也危在旦夕。整个齐国从国君到平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当时的三晋,并不是诸侯,都只是晋国公室下面的公卿而已。结果三个不是诸侯的公卿,却各个都比诸侯实力还要强。而且魏文侯的智商爆棚,知道拉周天子出来给自己撑场面,搞的那些正儿八经的诸侯国也不得不屁颠屁颠的跟着赵魏韩三家一起出征伐齐。这件事也能从侧面证明,在当时一个统一的晋国,实力是有多恐怖啊

被三晋联军打的半死不活的齐国,也算是看穿了三晋的意图。因为三晋围而不打,明显就不是想灭掉齐国。他们想要什么?必然是想要诸侯的名分嘛!于是齐国国君是齐康公,他亲自去到了三晋联军大营,与三晋领导人会盟。然后三晋派出了自家大夫去齐国,又与齐国的实际领导人田和会盟,四家达成了停战协议。

根据这个停战协定,就等同于齐国承认了三晋的诸侯地位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也就是三晋伐齐之战结束的那一年,三晋联军离开齐国,各回各家。在回国的路上,三家的领导人都去朝见了周天子,说我们奉天子的号令,一直打进了齐长城,已经狠狠教训了齐国,并请示能否封为诸侯,正式成立自己的堂口?周天子无话可说,也就只好册命三晋为诸侯,东周从春秋时代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赵魏韩三家被正式册立为诸侯之后,也就脱离了晋国的法统之下,成为与晋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国了。在此之后,三家继续瓜分晋公室,最后于公元前349 年,杀掉了晋君,将晋国全部瓜分,晋国最终灭亡。

其实纵观整个三家分晋的过程,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就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三家要瓜分它时,晋公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而其它的诸侯国,也无意帮忙,最多也就是谴责一下。当年楚国被吴国打的半死时,申包胥还能到秦国求援助。而三家分晋时,已经没有国家能帮助晋公室了。比如说秦国,晋国和秦国的关系一直都还行,但是在三家分晋这件事上,秦国就没有管。为啥不管呢?因为秦国管不起。

比如说第一次河西之战,也就是吴起率魏武卒大杀秦军于河西时,当时魏国仍然是晋国下面的公卿,没有立国。一个没有立国,还没有诸侯名分的魏国都能打的秦国半死不活的,这要是管三家分晋的事,被三晋群殴,那不是找死啊!由此可见,晋国真的是一个强的可怕的国家。如果三卿一致对外,比如分晋这件事,就没有哪个国家敢挑战三卿,否则被吊打的齐国就是榜样


Mer86


什么反应?高兴都来不及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当时春秋五霸,晋国是最强大的,它一分裂,分裂之后自然就弱小很多了,对大国来说,晋国和楚秦是宿敌,闹各种矛盾,同时又都是大国,都巴不得对方弱小


当年的晋国曾经是秦国的噩梦,秦国起初的战略是东进。但是晋国这个庞然大物横在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上,秦国没有实力与晋国叫板。

最终,秦国选择了向西发展,暂时不搭理强大的晋国。楚国和齐国曾经多次与晋国交战,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都是晋国自身的问题。

从综合实力上看,楚国和齐国都不是晋国的对手。赵魏韩三国被称为三晋,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三晋联合。随后经常是拉拢一个、忽悠一个,去打另一个。一旦赵魏韩三国联合,秦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离间计。由此可见,如果当年的晋国还在会给秦国造成多少的威胁。请注意,赵魏韩三国再怎么联合,各国之间也会有私心。远远不如一个国家方便,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晋国不分裂,中国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后来战国时期,晋国本来有几次可以再一次统一的,但都被其他国家给破坏掉了,

我觉得晋国分裂……😂 想想后来赵国和秦国的长平之战吧,坑杀四十万



我们是钠梨子



三家分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国历史上曾经非常森严的诸侯与大夫的界限,而这甚至可以看作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声。所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它作为记事的开始。哪么作为以下犯上的乱臣贼子,各国有什么反应?答案是完全没有,原因就是晋国立国以来一直是被权臣掌控,在别的国家都不是秘密,所以三家分晋很容易被接受,而且韩赵魏三家历来比较和睦,韩氏一向都是与赵氏交好的,魏氏与赵氏也没什么矛盾,所以三家分晋后是天然的盟友,况且晋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是第一号的强国,可以说是“一极独大”,非但在中原诸国没有国家可以挑战晋国的这个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国也落在了下风。韩赵魏三家一结盟就有了完整的晋国国力,没有那个国家能打得过,除非联合在一起攻打,但以战国时期丢弃周朝的仁义道德只讲利益来说,为了虚名让各个大国出血,貌似不可能。


没事叨两句


首先要确认的是我们要说的是晋国而不是晋朝!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个诸侯国,而晋朝是三国之后由司马氏建立的一个朝代,两者截然不同!

晋国是一个内乱频繁的国家,三次内乱造成晋国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更是将晋国内乱推到了顶峰,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杀,两位公子重耳(晋文公)、夷吾逃到他国得以活命。从此以后,晋国历代国君不再设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就是“晋无公族”!

公族之间是不会发生内乱了,但是得有人帮助国君治理诸侯国啊,所以异姓大夫开始崛起了,晋国大权慢慢的就被十几家异姓大夫把持,而晋国国君的权利慢慢被架空了,这和各诸侯国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辙。

十几家异姓大夫之间不断争斗,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异姓大夫了,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这六家决断晋国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赵氏受到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进攻,智氏、韩氏、魏氏联合赵氏一起讨伐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失败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范氏得到齐、郑两国的支持,与赵氏再战失败,次年中行氏和范氏逃出国外,两氏灭亡;

公元前455年,实力最强的智氏,命令韩、魏一起攻击赵氏,赵氏凭借晋阳城固守不出,智、韩、赵围攻两年没有攻下来,于是引水灌城,但是晋阳城的百姓宁死不降。 危急关头,赵氏与韩、魏两氏密谋达成协议,三家联合一起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阳之战,以智氏全灭告终;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拜见周威烈王,周天子顺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为诸侯;

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晋国彻底灭亡,此事史称三家分晋。






Callme不韦


三家分晋事件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又一次严重挑战,当时能维护周王室权威的诸侯霸主一个都不存在了,因此三家分晋先完成了事实,再逼迫周王室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天下诸侯是什么反应呢?秦燕强烈反对,齐楚双手双脚赞成,其它诸侯望风使舵;最终小弱的秦、燕反对无效,三家分晋完成了事实与名义上的独立。

燕国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又是王室宗亲,故强烈反对三家分晋,因为此事严重削弱了天子权威,不给而求,不予而取,天子威严何在?燕国同时对田氏代齐事件也耿耿于怀,因为燕国认为田氏是暴发户,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王室的认可,篡夺姜姓齐国是对燕国利益的最大伤害。春秋时期,四夷入侵诸夏,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驱逐四夷,维护天子权威。当时秦、晋、燕、齐是北方大地的四根支柱,晋国、齐国都对燕国有再造之恩。有这样的历史渊源,燕国必然会强烈反对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秦国作为东周的开国诸侯,历来都勤王得力,十分注意维护周天子的尊严,一句“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就反应了秦国尊王的传统。尽管晋国是秦国的强敌,是秦国东出争霸的最大障碍,但是当时的晋国如果由六卿专权或者三家共管明显要弱于独立出来的三晋。故秦国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现实利益上讲,都希望晋国不被瓜分。事实证明独立出来的魏国成了秦国的恶梦,差点把秦国给灭了,如果弱晋存在,那么秦国何来丧师割土之耻?

楚国在历史上就对周王室十分不屑,有不服周的悠久历史。周成王封楚国为最低的子爵,号为楚子,是对楚国的最大侮辱;所以楚国强大后最先僭越称王,跟周天子一样自称楚天子。西周时代,周王室先后组织数支军队远征楚国,结果都被楚国击败,周昭王就是在伐楚之战时沉江而死的。春秋时期,楚国将姬姓诸侯蔡国、曹国、许国都吞并了,楚庄王甚至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想灭了周王室。因此对于三家分晋这样一个辱王之事,楚国乐见其成,支持力度也不小。

齐国当时正处在田氏代齐的关键时侯,如果三家分晋成功,那么田氏代齐就水到渠成,因此齐国是支持三家分晋的。赵氏给燕国承诺如果支持三家分晋,则赵氏立国后与燕国瓜分中山国,且割让部分领土给燕国,于是燕国同意了三家分晋之事,还亲自当了说客劝说周威王册封三家为诸侯。秦国发兵击魏勤王,结果被魏氏打败,因此秦国无法阻止三家分晋。最终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为侯爵,三国正式立国。


大秦铁鹰剑士


三家分晋是在魏文侯在位的时候,魏文侯堪称战国的首霸,击败秦国开拓河西,后又兼并中山,奉三晋之兵东向与齐国争雄,击败了齐国并俘虏了齐国国军,后又带着齐国,卫国,鲁国的君主,前往东周 求爵,当时谁能说不啊,楚国被三晋之兵打得黄河以北所有土地丧失



玩味的历史


其实三家分晋的这三个国家:赵、韩、魏也并不是外人,就是以前晋国的大臣和贵族。晋国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次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事件发生,事情发生时诸公子都四散逃命、跑到其他国家去了,公子重耳就曾经在外流亡了19年,直到62岁才回到晋国、当上国君。而晋国就由于这一次严重的王室事件,导致到重耳归国即位以后,晋国的王室已经无人,只能实行六卿制,也就是实行异姓分封制,让大臣来代替王族管理国家。应该说晋国实行这个制度也是迫不得已,这也为之后晋国被瓜分,埋下了一个伏笔和导火线。

当时晋国势力最大的就是赵、魏、韩三大家族,到后来晋国王室逐渐没落,权力都落到了三大家族手里,因此他们就打起了晋国的主意,这也十分正常。

那么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的国家是什么反应呢?其实只凭想象也能猜得出来,这些国家如果不是和他们有切身利益,是不会有什么反应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其他的诸侯国都好整以暇、作壁上观,基本没有什么诸侯来插一脚。现实是残酷的,诸侯们都是自私的,如果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都是不会做的,因此晋国也就在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被三家瓜分掉了,而名存实亡的周天子,也什么意见也不敢发表。


国史拾遗


晋出公见四卿权势太大,自己已成任其摆弄的傀儡,心中万分不满,于是暗中派心腹去齐、鲁两国借兵,想借势除掉势焰熏天的四卿。谁知齐、鲁两国国君却出卖了他,不仅没有发兵相助,反而将消息透露给野心勃勃的上卿智伯瑶。智伯立马联合其他三卿合兵将晋出公逐出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另立晋昭公的曾孙为国君,是谓晋敬公。

智伯瑶挑头赶跑晋出公,新立的晋敬公则被他玩弄于股掌间。

为何晋国国君的权力会落到卿大夫们的手上呢?原来在晋楚争霸末期,晋国为了削弱楚国实力,制订了三军疲楚的计策,意思是将晋国军队分为几部交给卿大夫们统辖,然后命他们率军轮流击楚,目的是吸引楚军主力倾巢来战,让他们不得休整、疲于应战,最终达到拖疲、拖垮楚军的终极目标。

晋国用“车轮战”赢得了晋楚争霸的优势,但也使军权旁落到了几位卿大夫的手上,使他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到晋哀公秉政时,国君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他能够直接掌控的地盘只剩下曲沃和绛这两座城池了,而各大贵族经激烈权斗与攻伐,此消彼长,也只剩智、韩、赵、魏“四大家族”了 。其中智伯瑶财雄势大,兵多将广,占地最多,实力最为强悍。

随着实力膨胀,智氏的野心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觊觎最高权力,想独占晋国了。

智伯瑶先是逼迫其他三家割地予己。韩康子、魏桓子自觉力不如人,被迫各割一百里地给智氏。只有赵襄子不肯割地。他对来使说:“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怎能随便割让给他人以求自安”?

智伯瑶闻报恼羞成怒,决定出兵击赵。

史书记载,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野心勃勃的智伯瑶率自家军队攻打另一位士大夫赵襄子,他自己为中路军,胁迫韩康子、魏桓子率各自兵马为左右翼,史上有名的“晋阳之战”爆发。面对三家军队联合围攻,赵襄子势单力薄,连战连败,形势岌岌可危。他听从谋士张孟谈的建议,撤到晋阳(今太原)据守。

晋阳城池坚固,城中粮草储备很足,军民抵抗侵略、守御家园, 斗志很高。智伯等围攻了一年,还是打不下来。智伯见相持不下,便心生毒计:将晋水上游十里处拦腰截断,筑起堰坝,待雨季到来,就掘坝灌淹晋阳城。为避免大水殃及自家,他下令将军营迁往高处,还在营垒外修筑了防水堤坝。他同时也将计划通知了韩、魏两家军队,提醒他们注意防水。

一个月后,倾盆大雨如期而至,晋水猛涨,堤坝拦截住的水位很快超过晋阳城。智伯下令掘堤,汹涌的洪水咆哮着直扑晋阳城。

晋阳城城池坚固,巍峨高耸,但也挡不住滔天巨浪汹涌袭来,洪水倒灌入城,百姓房屋纷纷倒塌,溺死者甚众,其余的人只好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

眼看晋阳危在旦夕了。赵襄子心急如焚,谋士张孟谈让他赶快打造木筏,准备与敌军水战,同时他自己缒城而下,偷偷潜到韩、魏二营,对他俩晓以利害:“我等皆是晋国的卿大夫。智伯这人野心很大,他的目的是独吞晋国,假如我们赵氏被灭了,接下来就轮到你韩、魏二家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懂吗 ”?

韩康子、魏桓子一下被其击中要害,三人商议后一拍即合 ,在韩康子的营中歃血为盟,约定共击智伯瑶。

赵军联合韩、魏两军乘夜偷偷掘开西边的堤坝,大水朝智伯的军营冲来。智军大都在酣睡,营帐、粮草、车马、兵器被大水席卷一空,兵士们在滚滚洪流中挣扎沉浮,最终喂了鱼鳖 。到第二天黎明,智军全军覆灭。赵、韩、魏三家军队出其不意反戈一击, 智氏大败亏输,最后自己被赵襄子生擒,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

史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联合灭掉智氏的韩、赵、魏三家彻底瓜分了原来的晋国,三人均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称霸春秋百余年的晋国终因内讧而灰飞烟灭。

“三家分晋”后 ,齐国的形势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齐国的卿大夫田氏经七代人的努力,终于废黜了齐王,将国之大权握于己手。 之后,田常弑杀齐君,正式掌控了齐国。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正式任命为齐候。

至此,西周初期分封的多达两百余个大小诸侯国只剩十几个了。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实力雄厚,成为彼时的一流强国,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瓜分晋国后形成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也被称作“三晋之国”。“三家分晋” 代表着遍地兵燹的春秋时代宣告结束 ,历史进入了更为动荡不安、烽火连天、血流漂杵的战国时期。

插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