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為城市慢行系統“補課” 立體停車庫出招緩解停放難

共享单车为城市慢行系统“补课” 立体停车库出招缓解停放难

在共享單車發展的三年間,參與競爭的品牌經歷了多輪洗刷,但停車難和亂停放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近日,在由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設行業分會主辦的以“新時代·新能源·新公交”為主題的中國國際城市綠色公共交通大會上,共享單車的治理難題成為與會者的關注焦點之一。

“這麼多年以機動化為主導的道路建設方式,導致城市的慢行系統被慢慢取消,共享單車的出現使得城市重新認識到對自行車的需求,過去欠的賬集中爆發了。”摩拜單車高級總監、政策研究院院長田翔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減量容易停放難

對群眾而言,一方面,共享單車為綠色出行做出的貢獻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前期粗放投放產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而在日常生活中,共享單車爭奪路權的問題也令治理者頭痛難忍。

精細化運作成為交通治理者和共享單車運營者共同的選擇。以北京市為例,早在2017年9月,北京市暫停新車投放,今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公佈了共享單車減量調控方案,單車總量已由2017年9月的235萬輛下降至191萬輛,下降近兩成,這一總量仍有可能繼續下降。

業內有觀點認為,共享經濟為了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必然走向超量投放,這似乎也被共享單車早期的發展狀況所證實。但田翔認為,共享單車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每種出行方式都有自己的定位,“這是邊際成本的問題,過量投放會多滿足一些用戶需求,但也會顯著增加成本,這個成本不只是企業要付出的,而是整個社會要付出的。共享單車涉及公共資源,實施總量控制,精細化運營很必要”。

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進行總量控制,但仍難以完全解決停放難的問題。田翔認為這是城市慢行系統“欠賬”的緣故,除了企業過量投放,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是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之初並沒有考慮到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從而導致自行車無處停放。

“很多城市的CBD或大型商圈,是停車矛盾特別突出的地方,每天早高峰假如有一萬輛車騎進去,但只有3000~4000輛的停車空間,剩餘還有6000~7000輛車無處可停,企業明知一些用戶返程還會有需求,但為了不影響停放秩序,必須把車調度到別的地方去。”田翔舉例道。

改造汽車停車位緩燃眉之急

今年3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回應共享單車管理服務問題時表示,目前共享單車在發展過程中的確還存在存車難、亂停亂放等問題。

“管理企業的投放是很容易的,但大家都把自行車騎到地鐵站,這跟企業沒關係,是大家自己騎過去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中國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一位城市規劃人士向記者指出,應當以治理停車的角度治理共享單車停放問題,而不是從共享經濟的角度入手。

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以立體停車庫治理停車難題的解決方案,並以同樣的原理延展至共享單車領域。上海某公司開發的裝配式圓形自行車立體停車庫佔地面積35.6平米,可以容納58輛共享單車。摩拜單車也於近日推出“智能車吧”,5個汽車停車位改造為可容納35輛單車的立體停車區。

劉岱宗介紹稱,一個小汽車車位經過設計和改造可以容納15輛共享單車。“為什麼街道有那麼多小汽車的停車位,而沒有自行車的停車位,這個我們應該來考慮一下。”

停車難尚有路可尋,亂停亂放則不容樂觀。田翔表示,目前通行的電子圍欄技術是有痛點的,受限於民用衛星定位系統精度不佳,目前通過此技術不能精準獲知共享單車是否在區域內整齊碼放,因此人力擺放仍是主力軍。

“線下管理停車擺放的成本很高,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共享單車企業在自身經營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先養活了好多同城物流企業。”一位共享單車從業者向記者表示,在治理亂停亂放上,共享單車企業承擔了過重的平臺責任。而田翔則表示,共享單車需要共治共享,用戶文明騎行停放很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