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從統計看銅川新變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改革開放40年,是銅川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逐步向好的40年,是環境治理持續給力、成效顯著的40年,也是創建綠色、宜人宜居城市的40年。


「改革開放40年從統計看銅川新變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傳統的“挖煤賣資源、挖石頭燒水泥”資源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我市汙染嚴重,曾經被稱作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中省關於綠色發展方式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註重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立足建設“美麗銅川”目標,聚焦打贏“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狠抓鐵腕治霾、柔性治水、科學治土。2017年關閉7座水泥粉磨站,淘汰落後產能80萬噸,限期治理汙染企業106家,拆除燃煤鍋爐507臺,萬元GDP能耗下降4.79%。新建沮河上游隔離防護網10.66公里。收穫優良天數242天,比上年增加32天,位居全省前列;PM2.5年平均濃度54㎎/m³,下降8.47%。朱䴉當空已成為大美銅川新名片,華能銅川照金電廠超淨排放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銅川藍”已由“奢侈品”變為“日用品”,銅川正在成為天藍、山青、水秀、人美的新城。

2015年9月22日,時任省長的婁勤儉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第三屆中美省州長論壇上以銅川為例介紹了陝西利用清潔能源的做法和成效。現任市委書記的楊長亞,今年年初在北京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演講臺》欄目專訪中,以《綠水青山託舉轉型銅川,昔日煤城走向美麗康城》為題也作了主旨演講。我市先後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循環經濟十佳綠色發展城市和國家第二批節能減排綜合示範城市,並於2017年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第一輪複審,被再次確認為國家衛生城市。

城市宜人宜居宜業。改革開放40年來,全市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為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建設了銅川新區,耀縣改設為耀州區,城市建設格局由狹小的川道,轉變為南北市區組群,形成了“北市區-黃堡-董家河-耀州區-新區-坡頭”連為一體的城市格局,主城區規劃建設面積由55平方公里擴大到110平方公里。2011年10月,西銅二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半小時直達西安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國際港務區,銅川已融入西安大都市半小時經濟圈。伴隨西安城市北擴、西延高鐵的規劃建設,西銅同城化趨勢更加明顯。按照“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思路,銅川高標準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努力把我市建設成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6.5%。建成區綠地面積1704.87萬㎡,綠地率達34.99%,綠化覆蓋面積1895.04萬㎡,綠化覆蓋率達38.79%,公園綠地面積477.38萬㎡,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5㎡。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燃氣氣化率91%。(市統計局張東、楊健供稿)


「改革開放40年從統計看銅川新變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