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粟裕如何扎口袋歼敌:围点部队不过6个纵队,打援却有足足8个!

看粟裕如何扎口袋歼敌:围点部队不过6个纵队,打援却有足足8个!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

粟裕首倡的对壕作业一问世,即成为国民党军的致命伤。对壕掘成后,解放军攻击部队可以在不受敌军炮火阻击的情况下,沿壕沟攻击前进,到敌方主阵地前几十米处时,便猝然发起冲锋,一举而突破阵地,这样就使得国民党军的所有轻重武器,以至于手榴弹都失去效用。

让国民党官兵最感恐惧的,还不是对壕掘成之时,而是掘壕前进的过程,随着威胁越来越近,几乎能让人精神崩溃。

在炮兵、机枪手的掩护下,华野各战斗小组沿着交通壕,使用小炸药包、手榴弹和冲锋枪,边打边侦察,夺取一块阵地,即巩固一块阵地。

时间分配上,解放军也从全天攻击,改为区分时段,即夜间进攻,用于修建对壕工事,白天固守,以便打退敌人的反击。

黄伯韬不反击就只有等死,但是如果白天反击,无异又等于送死,最后双方都被迫打起了夜战——白天基本不打,一到晚上六点天黑以后就大打出手,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东方吐出鱼肚白为止。

看粟裕如何扎口袋歼敌:围点部队不过6个纵队,打援却有足足8个!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

这边坑道挖着,那边粟裕又把焦点重新转向徐东防御战。

表面上看,华野只有3个纵队进行阻击,但粟裕实际用于防御一线的部队原不止这些,除了正面的3个,侧翼还有5个!

围点部队不过6个纵队,打援部队却有足足8个,作出如此部署,当然不仅仅是阻援这么简单。事实上,它与粟裕在济南战役时采用的“攻济打援”一样,就是要在攻下碾庄的同时,把前来增援的敌军也收入囊中。

济南战役时,杜聿明声东击西,没能被粟裕抓住,这次他决心不留遗憾。

但是粟裕此前一直未动用侧翼的那5个纵队,即便是正面都已几乎坚持不住的时候。

因为他想要扎的,是一只大口袋。

在这只口袋中,正面的3个纵队是袋底,侧翼的5个纵队是收口袋的。该战术的关键之处,就在收于收口袋的时机,不能太晚,但也不能太早。

看粟裕如何扎口袋歼敌:围点部队不过6个纵队,打援却有足足8个!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

同样的战术,曾出现在抗战时期的台儿庄战役中。在那次战役中,汤恩伯担任的就是收口袋角色,事后有人骂他在战事激烈时为什么迟迟不现身,其实他要早现身,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大捷了。

什么时候扎袋口最好?就是要让对方完全进入,且受到足够损伤,即便明知自己已成囊中之物,也难以再钻出的时候,当然它的必要前提是,袋底绝不能先破。

经过三天的拉锯,特别是解放军在1 1月14日那天晚上发起的反击,邱、李兵团的推进速度已经明显慢了下来,其锐气亦大减,这时候才可以考虑把袋口扎起来。

粟裕在地图上早就选好了一个地方,此地名叫潘塘,位于徐东战场南端,它将成为口袋阵的必要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