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宋军占据绝对优势,但还是跟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你怎么看?

孙华艺




漫谈.澶渊




景德之役宋辽达成和议,称为澶渊之盟

表面关键人物:宋真宗、寇准、李继隆;辽圣宗、萧太后,萧挞凛

隐藏关键人物:王超,王继忠




1.王继忠

王继忠是“真宗宫邸攀附者”,原任宋军殿前都虞侯领云州观察使,驻防定州。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在望都之战中因王超、桑赞畏缩退师而被辽军俘获。

辽国萧太后久闻王继忠之名,“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辽史》卷八十一.王继忠

王继忠军败的消息传回,宋“真宗闻之震悼,初谓已死,优诏赠大同军节度,赗赙加等,官其四子”。~《宋史》卷二百七十九.王继忠

王继忠被俘后在辽国出任高官,重新成了家。真宗以为自己的嫡系将领一定已经战死,甚为悲痛






2.请和.WHO?



王继忠在宋辽双方都有传,他在澶渊之盟中起到的作用记载却有区别

景德初,契丹请和,令继忠奏章,乃知其尚在。朝廷从之~《宋史》王继忠

景德元年闰九月,契丹驻阳城淀,因王继忠致书于莫州石普以讲和……十月癸卯,保、莫州、威虏、岢岚军及北平砦皆击败契丹。既而王继忠上言契丹请和……十一月庚午,车驾北巡……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北砦,御城北楼~《宋史》卷七.真宗二

从宋史看,从景德元年闰九月起辽国数次请和都被宋朝拒绝了,却在射死辽国统兵大将萧挞凛,真宗亲征到澶州,宋军士气正旺时,双方意外地正式达成和议



(统和)二十二年,宋使来聘……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

~《辽史》王继忠

(统和)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南院大王善补奏,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诏继忠与使会,许和。庚午,攻破德清军。壬申,次澶渊。萧挞凛中伏弩死……丁丑,宋遣祟仪副使曹利用请和,即遣飞龙使韩杞持书报聘……戊子,宋遣李继昌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许之~《辽史》卷十四.圣宗五

按辽史记载,宋方十一月向辽求和,看在真宗诚心认萧太后为叔母,愿意每年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份上,辽圣宗同意了宋朝求和



宋方不知道王继忠活着,自然不会主动去找一个死人联络求和事宜;

宋方记载辽方通过王继忠求和是在闰九月,而辽方记载宋方通过王继忠求和是在十一月,与宋方数次拒绝辽方求和相吻合

宋使曹利用一到辽营,辽方马上作出了积极回应,“即遣韩杞持书报聘”

辽圣宗和萧太后亲征的目的是

以战促和,辽方超额达成了目的





3.坑爹战神之.王超

王超长得仪表堂堂,“弱冠高七尺”,是宋太宗潜邸老人,“太宗尹京,招置麾下”,在太宗朝就混上了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的位置

作为太宗留下的实力遗产,真宗即位后王超便“以翊戴功加检校太傅,领天平军节度”,再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领兵数十万

咸平六年望都之战,“(王)继忠弛前与契丹战,超、赞遂旋师,继忠孤军没焉”。真宗追究了镇州副部署李福和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当战先旋”的责任,王超和桑赞仍然安安稳稳地做着官


然而,王超这坑货终于把真宗坑了一把大的


景德初,上亲巡澶渊,召超赴行在,复缓师期,契丹遂深入。

~《宋史》王超


冬十月乙未,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寇益南侵,上驻跸韦城,群臣复有以金陵之谋告上宜避其锐者,上意稍惑,乃召寇准问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十一月壬申条

王超不听诏,又没有出击拦截辽军,只在唐河筑栅,窝在定州。这让真宗有些慌神了,要不是寇准连哄带吓“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再发动禁军将领向真宗表白,估计不用打,吓也被吓成南宋了





4.要怕一起怕


宋真宗知道王超不听诏;辽圣宗却在担心前有坚城,侧后有宋军王超重兵集团,后路又被杨延朗抄了

辽圣宗知道萧挞凛被李继隆的部下以伏弩射死了;宋真宗却在担心“挞凛乃于越之俦也,于越旧乐野战,颇难制,挞凛之勇不在其下。而(吾军)多务城守,此所以不及也

既然双方都怕,议和就成了必然选择





5.谁更怕


十二月庚申朔,是日,德、博州并言契丹已移寨,由东北去。而前两天曹利用去契丹军营议和还“议未决”。刚进入正式谈判,契丹人怕议和不成被包了饺子,草草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跑了

十二月壬午,具言挞凛中矢死,其夕侯骑自澶州继至,寇闻驾起卫南,皆相顾失色,复有驰骑往来传报,击鼓欢噪,悉遁去。萧挞凛死了,宋军开封援军到了,真宗亲征澶州了,一个个噩耗让契丹人相顾失色。双方开始正式议和的消息传来,大伙好比过年一样敲锣打鼓地高高兴兴跑路了

十二月乙未,李继昌至敌帐,群情大感悦,馆设之礼益厚,即遣其西上阁门使丁振奉誓书来。看到宋朝和平天使李继昌来了,契丹人笑得嘴都合不上,殷勤地款待了李继昌,并马上派丁振带着誓书出使宋朝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6.意义VS转折


北宋灭亡后,大家才知道澶渊之盟的意义是

景德不战而和,欲和者敌也,遂使靖康坐视寇之深入,而独意和好之可久

景德既和,诏边郡无邀其归路,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敌人议割吾三镇,而犹纵之不追

其守不足以为谋,其和不足以为信,其纵不足以为德,准之言,至是验也

澶渊之盟开了一个虽胜犹败,寄希望于敌的坏头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宋仁宗庆历初宋夏开战,辽国“趁击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恫吓宋朝,索要关南十县。仁宗派富弼出使辽国

富弼面对辽国提出要宋朝割地(关南十县)、嫁公主(公主才五岁)、赔款(对西夏和辽)等无理要求大动肝火,猛怼:

“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

辽兴宗默认了富弼的说法,要的钱却没少一个铜子,北宋增给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史称“重熙增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

澶渊之盟是宋朝财政进入困境的开始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



澶渊之盟并未换来真正的和平

宋军在澶渊之盟后不断扩编,(庆历年间)中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视国初为最多

就如皇祐七年韩琦所说:“今二边虽号通好,而西、北屯边之兵,常若待敌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给”。

按《文献通考》所载,皇祐年间宋军已增长到140万。养兵的费用和真金白银的岁币,成为最让宋朝头疼的两大开支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




为国钓鱼


从宋朝以来,朝廷都是重文轻武,这样的后果就是军队很弱,即使再庞大的军队也很难打胜仗。原因就是军队里的将军和士兵脱节,平时欠缺沟通,战时交流不畅,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最终导致指挥失调,一败再败。辽国也好,金国也好,蒙元也好,满清也好,汉族王朝几乎都是被这些少数游牧部落打败甚至灭国的,这些游牧民族和平时期各自放牧打猎,战时聚集一起就是士兵,他们的统领平时也是他们的首领,这样长期在一起生活的将领和士兵比较互相理解。

而汉族的王朝一般都是生怕将军推翻自己,于是不是杀了有功的大将就是夺了将军的兵权,要么频繁的让将军更换防地,让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赢战争。


乔治85744078


既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又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只能说明宋朝君主没有雄心壮志,只能苟且偷安看家护院而己,永远也强大不起来。


8910用户


重文轻武所导致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