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畔漁民村裡的“新行當”,掌起勺來也有模有樣

穿上圍裙、套上袖套,張秋林站在灶臺前,熟練地翻動著鍋鏟,鍋中的幾條鱖魚不久就變成了金黃色,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

廬山市南康鎮大塘村位於鄱陽湖畔,這裡的村民大多是世代以打漁為生的漁民,今年51歲的張保東也不例外,他從十幾歲便開始在鄱陽湖謀生活,常年在湖面上的風吹雨打讓他皮膚黝黑,手掌裡的紋路粗深。

鄱阳湖畔渔民村里的“新行当”,掌起勺来也有模有样

老漁民張保東在“漁家樂”的後廚裡忙碌

“打漁需要起早貪黑,耐得住風吹日曬,隨著自己的年紀逐漸增大,也開始琢磨著上岸轉產。”張保東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不斷髮展,村裡的遊客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每當鄱陽湖水位低的時候,裸露的草洲上開滿了一望無際的蓼子花,紫色的花海吸引許多城裡的遊客前來觀賞遊玩。

2014年,張保東和幾個有著同樣想法的漁民同伴在村裡開起一家名為“生態魚莊”的“漁家樂”。曾經拉網掌舵的手,如今掌起勺來也有模有樣。

“我們的取材可是有講究的嘞!店裡只賣從鄱陽湖裡捕撈上來的魚。”由於味道鮮美,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旺季時每天能夠接待20多桌客人,有時還得提前預約。“放下了漁網,吃上了‘旅遊飯’,現在我們店裡每年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

南康鎮黨委書記鄒金才告訴記者,僅在南康鎮,大大小小的“漁家樂”就有十多家,已經成為當地漁民上岸轉產的重要形式,同時還帶動了附近許多村民的就業。

在這個過去世世代代“靠湖吃湖”的漁民村裡,像張保東一樣選擇放下漁網“洗腳上岸”的漁民,也在不斷探索尋找著新的營生。來到大塘村村民張小春家裡時,她正在清洗剛剛從市場上收來的白魚,憑著祖傳的醃製秘方,張小春製作的魚乾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爆款土特產”,每當年關來臨時,總有人來上門收購,她醃製的魚乾經常供不應求。

鄱阳湖畔渔民村里的“新行当”,掌起勺来也有模有样

張小春向記者展示她從市場上收來的魚

鯉魚、棍子魚、白魚、花魚……在張小春家的冰櫃裡,存放著品種不同已經醃製好的魚乾,她向記者介紹,醃製魚乾有著一套頗為講究的流程,剖開洗淨、放鹽醃製、清洗曬乾,不僅每一道工序都有著特殊的手法,還要時刻關注天氣的變化,這個過程有時需要花上好幾個星期的時間。

老漁民藉助傳統的手藝告別沿湖而居的生活,年輕的“新漁民”則通過網絡平臺,插上了電商的“翅膀”。今年32歲的“80後”漁民查友曾經在上海闖蕩過,頭腦活絡的他幾年前看中了小龍蝦的商機,便在網上開起了微店銷售小龍蝦,儘管上市的時間只有三個月左右,但每個月能給他帶來上萬元的收入。

“如今小龍蝦是夜市裡的網紅產品,我不光自己捕撈,還從外地收購小龍蝦,通過網店要比以前直接賣到水產市場生意好多了,接下來我還打算開拓其他城市的市場,讓我的小龍蝦能夠賣到全國各地。”查友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