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對舊上海租界有一定的朋友,都應該聽說過“巡捕房”這個詞,也肯定聽說過“紅頭阿三”這個稱呼。“巡捕房”的出現,與鴉片戰爭之後,上海地方政府與英美領事簽訂《上海租地章程》有關,根據1845年的第一個《上海租地章程》,上海地方將“洋涇浜以北之租地與賃房西人,須共謀修造木石橋樑,清理街路,維持秩序,燃點路燈,設立消防機關,植樹護路,開疏溝渠,僱用更夫”。“僱用更夫”,成為在滬洋人設立自己的治安機構的起點。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

“更夫”是這個章程中文版的說法,在其英文版裡,用的是 watch man。1854年,英美法三國領事又與上海道簽訂了新的《土地章程》,在文件的英文版裡提到了租界治安維護,用了一句"establishing a watch or police force",翻譯成中文就是建立一個警戒和治安的武裝力量,而中文版裡依然只是“設派更夫”四個字。1854年《土地章程》的英文版,西方外交官利用中國官員不懂英文,有意識地將更夫、警察混而為一,以圖獲得在租界內組建警備組織的權力。

1854年7月11日,英駐滬領事主持召開租地人會議(Land Renters' Meeting),也就是在上海的英國人的代表會議,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管理租界公共事務的機構,稱之為行政委員會,中國人更為熟悉的名稱叫“工部局”。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上海租界地圖

1854年7月17日,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議下設“道路、碼頭和警務委員會”,由其招聘督察員,由督察員統管巡捕,督察員向董事會負責。英租界巡捕房到這時候,算是正式建立了,首批招聘30名巡捕。

巡捕房的主要職能是維護租界治安,兼及一些其他行政職能,甚至還包括築路。 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後稱“上海公共租界”。從1865年起,督察員改為向警備委員會負責並通過總辦與董事會聯繫。隨著公共租界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租界內人口不斷增多,到1943年公共租界先後建有14個巡捕房,形成一個龐大的巡捕房體系。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上海租界街景

租界巡捕房一開始是僅僅隸屬於在滬西人的自治機構——工部局,後來經過英美領事的干預,變成了對工部局和英美領事雙重隸屬的警察機構。1855年3月,工部局與英國領事“工部局給捕房的指令經取得英國領事的聯名簽署後,受僱於工部局董事會的捕房人員將按指令和在該權力範圍內進行工作”。

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併,工部局設立警務處,由正副督察員指揮巡捕。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稱“上海公共租界”,公共租界警務機構正式定名為工部局警務處。起初,英租界或日後的公共租界巡捕房只僱用英美巡捕,但是隨著隨著租界面積的拓展,界內人口的增多,事務的繁雜,對巡捕數量的需求增多,租界巡捕房除了招聘西人巡捕外,也逐漸開始招募華人巡捕、印度巡捕,還有日本籍巡捕。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指揮交通的印度巡捕

在舊上海租界中,印度巡捕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舊上海租界中的印度巡捕,他們大多來自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族人,身材高大,面孔黝黑,頭纏紅布,制服與西洋人巡捕相似。

上海的中國人對於印度巡捕的印象一直不好,據1888年出版的《滬遊筆記》記載,印度巡捕是“面黑如漆,頭纏紅巾,即華人呼為紅頭蒼蠅也”。相較於“紅頭蒼蠅”,舊上海的中國人更常用的稱呼是“紅頭阿三”。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街頭巡邏的印度巡捕

為何稱印度巡捕為“紅頭阿三”,大致有三種解釋:

一說印度巡捕頭纏紅布,面色好像黑炭,被人稱為“紅頭黑炭”,後來訛讀為“紅頭阿三”。不過在上海方言中,“阿三”與“黑炭”,在讀音上還是有點距離的。

一說印度巡捕進入捕房,晚於西捕、華捕,因此地位要低於前二者,故稱為“阿三”。雖然印捕進入捕房的時間確實晚於前二者,但地位和華捕差不多,在薪水上還要高一些,並且更得工部局信賴。

另一說認為“阿三”是由印捕的“口頭禪”——I say,這句英文發音和中文“阿三”很相似。

舊上海有一種巡捕,本身就是亡國奴,卻蠻橫欺負中國人

印度巡捕和中國犯人

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包括錫克人在內的全印度人民其實都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亡國奴。但是,正因為錫克人的強壯善戰,他們成為英國人挑選巡捕的重要來源。印度巡捕到了上海之後,很得英國人信任,他們對待歐洲人很是恭敬殷勤,但是對華人卻蠻橫無理,在執法過程中經常拳打腳踢,甚為粗暴。中國人,尤其是社會底層的黃包車伕、商販等,不少人在印捕手上吃過苦頭。不僅如此,還有一些素質低下的印度巡捕常有酗酒、偷盜、強姦等違法事件,必然更加招致中國人的厭惡。

在舊上海的中文媒體中也經常出現“紅頭阿三”這樣的詞兒,文字裡滿含的是厭惡和鄙薄,上海百姓“平素對於紅頭阿三,不知怎地,狹仄的胸間,總懷著一種厭惡的觀念。那龐大的身軀,呆笨的腦袋,長卷的鬍子,······在在都留給人一個憎惡的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