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龙19岁时写的军旅诗到底如何?堪称上乘佳作,值得一读

9月12日,23岁武警中尉军官王成龙,因拯救自己的战友,而被失控的大货车撞成重伤,最终抢救无效,英勇献生。

后经武警部队研究决定,追记王成龙一等功,授予献身使命金质奖章。12月4日,王成龙的骨灰在战友们的护送下回到家乡莒南,他将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守卫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王成龙19岁时写的军旅诗到底如何?堪称上乘佳作,值得一读

王成龙牺牲后,他19岁写的军旅诗歌在网上流出,顿时受到无数网友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王成龙的诗歌—《军中寄母亲诗》:

千里征程远莒州,

万丈浮云叠重愁。

去年我还书生意,

今日戎装壮志酬。

四载军旅莫言泪,

三春母心勿担忧。

前路漫漫无所定,

望远还应登高楼。

王成龙19岁时写的军旅诗到底如何?堪称上乘佳作,值得一读

表面上看,这首诗像一首七言律诗,但实际上并不是。当然,这不是我们欣赏的重点,我们欣赏的重点应当是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从落款时间上看,这首诗写于王成龙上军校后的第一个月。第一句,写了作者离开家乡莒南,踏上军旅征程,首句叙事,不多说。我认为第二句就很高明了,怎么讲呢?相比第一句的平实,第二句则显得非常大气磅礴,在作者眼中,那一层层重叠的浮云,就好比他的愁绪。虽是写愁,但丝毫没有悲凉之感,而且会给我们一种视野开阔,身临其境的感觉。

严格说来,律诗的三四句、五六句都应对仗。在王成龙的这首诗中,三四句基本对仗,但五六句对得尤其好,特别是第六句,作者很巧妙地化用了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三春母心”与“四载军旅”相对,可谓是别出心裁。

“前路漫漫无所定”似有迷茫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但这种迷茫并没有延续到全诗结束,就在第八句,作者的迷茫顿时烟消云散。第八句,作者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巧妙地化用为自己的“望远还应登高楼”,意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从而将第七句的迷茫通通化解,堪称佳句。

王成龙19岁时写的军旅诗到底如何?堪称上乘佳作,值得一读

总的来说,整首诗通俗易懂,内容丰满,情感真挚,直击人心。有愁绪,也有壮志;有对母亲的挂念,也有对军旅生活的热爱;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真知灼见。

如果非要说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我只能说这首诗算不上一首规矩的七言律诗,但绝对是一首上乘的军旅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19岁的少年能写出这么一首情怀博大的诗歌,再结合王成龙的生平,这首诗无疑更加熠熠生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