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國,可以輕易抵禦匈奴,為何一統天下的秦國卻不行?

你髮香散得匆忙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的著名將領,長期為趙國守北邊雁門關一帶,抵禦少數民族—匈奴、東胡等的進攻。

李牧駐軍邊關,就地設置官吏,開荒種地,發展經濟,所得收入都收歸軍營幕府,作為兵士的生活、訓練費用。所以,他率兵長年駐守邊關,卻能夠軍費不缺。他還經常殺牛慰勞士兵,訓練士兵,學習匈奴、東胡民族騎馬射箭。修築烽火臺,長期派人防守,一旦有敵情,便可點燃烽火傳信。因為光速傳遞最快,處有敵情,點燃一處烽火,便可迅速傳遍邊關防線,採取應急措施。

但李牧卻有一道奇怪的命令:如果遇上匈奴來犯,各處防守戰士必須迅速進入營壘。若違令與匈奴交戰,捕獲了匈奴的人,一律處斬。所以每當匈奴侵入,將士都堅守營壘,不與他們交戰就這樣過了好些年。匈奴人以為李牧膽小怕事,即便是他部下的將土也認為他們的將帥是怯懦無能的。趙王聽到這些情況後,也責備李牧。但李牧我行我素,依然如此防守。結果惹得趙王大發脾氣,以為有失堂堂趙國的威風,於是便下令召他回來,另外派人代替李牧鎮守邊關。李牧也不申辯,在家呆了一年多。

在這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每次都出兵迎戰。而每次出戰,卻是失敗多,損失大,士兵死傷不少。邊境經常交戰,不能耕種,也不能放牧。物產受損失,軍需供應緊缺。趙王這才明白李牧的做法是對的,便派人請李牧再次掛帥。李牧託病不肯,趙王親自登門請他。李牧便對趙王說:“大王您一定要我領兵的話,那我還是像以前那麼做,如果你答應,我就接受命令。”趙王當然同意。李牧來到邊關,一如既往。匈奴多次來犯,李牧都閉營不出。

匈奴更加認定李牧是膽小怕事。而鎮守邊關的將士們因為長期得到賞賜和休養,卻沒有用兵效力的機會,一個個都期待著奮力一戰。這時候,李牧精心挑選了戰車三千輛,精壯的戰馬三千匹,能破敵擒將的勇士五萬人,善於拉弓射箭的射手十萬。部署陣勢,訓練人馬。然後放出所有牲畜,讓民眾在草原、山坡上自由放牧。一時間,漫山遍野,牛羊滿地。匈奴見到這情景,便派來小股騎兵前來搶奪。李牧也只命小支隊伍迎戰,而且沒戰幾個回合,便假裝敗北,逃回營壘。

匈奴首領單于聽到這個消息,便親自率領大隊人馬氣勢洶洶,直逼主陣地前。李牧命令十萬射手,分左右兩陣迅速擺開命三千精勇騎兵飛馬直插匈奴背後,擋住退路。當十萬射手從左右兩側,萬箭齊發,射得匈奴亂作一團、死傷大半的時候,便命三千戰車,五萬勇士發起衝鋒,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匈奴陣地。

後面三千騎兵趁機緊逼過來,前後夾攻,四面包圍,刀劈箭射,勢不可擋。單于萬萬沒有料到,一向謹慎守城,怯懦不堪擊的李牧,居然擺出如此強大的陣勢。素來以強悍著稱的十多萬匈奴騎兵,在李牧這迅雷般的強攻下,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李牧乘勝滅了簷襤、破了東胡、降服了林胡等少數民族。匈奴首領單于慌忙逃命,走得遠遠的。從這以後十多年,北方少數民族再也不敢南下靠近趙國邊城。

公元前233年,李牧又率領軍隊向強大的秦國發動反攻,在肥(今河北晉縣西)地把秦軍打得大敗。後又奉命防守趙國南疆,抵禦韓國和魏國。李牧為趙國的強盛和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全在於他那非凡的膽識和超人的謀略,他的智慧不僅取勝當世,而且光照千秋,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聞道國學


戰國的時候,秦、趙、燕這三個與匈奴直接接觸的國家,都可以吊打匈奴。因為當時的匈奴還不夠強大,且武器也非常低劣,基本上都是對中原各國進行襲擾,擾完就跑,還沒有大規模的軍隊進攻中原各國。

而同時期的秦、趙、燕三國,長期處於與中原各國的戰爭中,國力、組織能力、戰力、武器等各方面都佔優。尤其是趙國,典型的就是專治各個遊牧民族的。

戰國時候的趙國,曾經組建了歷史上第一支騎兵,在七國爭霸中可謂是風光無限。不僅對當時包括秦國在內的國家形成了巨大的威懾,在對待北方遊牧族群的時候更是得心應手。而當時的匈奴,不過只是北方各種遊牧民族的一支,趙國在打擊匈奴的同時,還滅了樓煩、林胡等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也滅了華夏化的中山國,將趙國的領土推進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核心地帶,並佔領了產馬重地河套地區。因此,在當時,匈奴等遊牧民族對趙國是一點辦法也沒的。

同時,匈奴對秦國一樣也沒有辦法,因為秦國雖然是以步車兵為主,與遊牧民族作戰優勢不大,但畢竟秦國是戰國第一強國,匈奴也只有遠避秦國鋒芒。只是由於時不時襲擾秦國,秦國才修長城以拒匈奴,而並不是秦國害怕匈奴。

當秦朝建立以後,由於秦朝在滅東方各國的戰爭中,讓匈奴鑽了空子,丟失了河套地區。匈奴才能夠短時間強大起來,並獲得了一些中原各國的武器裝備,開始成為秦朝北方的一個強勁對手。

但是,秦朝統一以後,為了解決匈奴問題,派蒙恬率大軍攻擊匈奴,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從此匈奴不敢南下。此役以後,匈奴在終秦一朝,都沒有再成為秦朝的威脅。


蘇綻


誰說大秦對付匈奴不行的。

看下史書唄!

省得丟人!

秦朝時蒙恬

大敗匈奴

讓匈奴放棄河套地區

而趙國只不過靠趙長城

做防禦性抵抗

大秦是主動出擊

打的匈奴吐血

不是因為秦統一時間不長

不然

匈奴能撿個漏

到後面漢時那麼得勢

讓漢朝費那麼多人力財力

秦不滅

早把匈奴弄死在萌芽時期了

那會尾大不掉

趙也就只學會了

胡服騎射

也沒匈奴的戰爭取的什麼重大成果

當時的匈奴正處在形成發展

弄小孩可比弄成年人容易多了

趙怎麼能和統一後的秦,比


蓉兒是傻瓜


匈奴比較奇特,就是戰著遊牧民族尚騎射的優勢,不斷騷擾搶掠農耕文明,搶了就跑,打不贏也跑,給歷代王朝造成了很大困擾,但絕對沒有被匈奴亡國的風險。因為,匈奴的長期作戰能力很差,只要駐兵把守,就不用擔太大心。匈奴也只能接受做生意。

所以,趙國可以輕易抵禦匈奴,但面對大兵團作戰實力強大、糧草豐厚、人口和土地是趙國三倍的秦國,長期來講,落敗就是大概率事件。

本來,趙國是有機會以弱勝強,幹敗秦國的,但以趙括和65萬趙國將士犧牲為代價換來的復甦機會,被兩代實在太過於昏庸,秦國一使間諜計就上當的趙王,斷送了。東方六國,更是被秦國的間諜計,玩得團團轉,互相打。

你們六個長年打戰,打了幾十年;秦國獨自好好發展的幾十年。然後,秦始皇一上臺,就把六國全滅了。

秦統一全國後,不是打不贏匈奴,而是匈奴打了就跑,長年玩騷擾啊。匈奴所在地,就是草地,對秦軍誘惑不大,沒有佔領價值。

所以,秦始皇也沒辦法,只好派人駐防了。


董江波


匈奴歷來是趙國的心腹之患,匈奴做為草原民族,靠騎射優勢經常侵襲騷擾相臨的趙國,當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也開始大力開疆拓土,趙國首先滅掉了中山國,從而結束了趙國的內亂,接著擊敗東胡,進而出兵北抗匈奴。趙國的北疆主要是雁門和代郡,這裡經常會受到匈奴的侵犯,直到戰國名將李牧的出現,就成了匈奴噩夢的開始。也應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讖言。李牧到任之後,命令所有的將士以及當地百姓,都必須學習騎射和武藝。同時他還採取了示敵以弱的戰術,命令部隊當匈奴入侵的時候,所有人員都躲進城堡去防守,不能出迎匈奴。匈奴認為李牧軟弱膽怯,更加肆無忌憚屢屢犯邊。

後來,李牧認為戰機成熟的時候,命令百姓把牛羊都集中到離城區較遠的地方上放牧,去引誘匈奴人過來搶掠。當匈奴派兵去搶掠的時候,李牧只派了少量的部隊迎擊,而且稍戰即退。匈奴人覺得李牧根本就不懂什麼戰爭,於是就大規模地去搶奪。其實趙軍早就預先做好了埋伏,等匈奴的兵馬進入包圍圈的時候,將他們一舉進行殲滅。從此以後,李牧名聲大振,通過這一場戰爭打的匈奴人十幾年都不能恢復元氣,北疆獲得了長時間的平靜。

說秦國抗擊匈奴不行,也是錯誤的觀點。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就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即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還率軍修築了萬里長城,對匈奴做好有效防禦,並且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儘量促進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和實力。


德厚致遠


首先,我們知道自商周以來,中華民族周邊就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北有鬼方,匈奴,西有西戎,羌人,中華民族和少數民族的碰撞不可避免。

其次,春秋戰國開始諸侯混戰,秦、趙、燕都有邊患,秦國有秦穆公“稱霸西戎”,趙國“胡服騎射”,燕國也修有抵禦外族的長城,說明各國都有抵抗匈奴和外族的能力和決心。

最後,因為趙國緊鄰匈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趙國變法變革中比較著名的,也很有成效。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以東出六國為方針,統一天下為己願。所以,大規模北擊匈奴在秦始皇命令蒙恬30萬大軍北上。

個人觀點,望採納。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1 是那時候匈奴實力還不強,武器、裝備、經濟還在發展期。趙國當時的綜合實力是強於匈奴的,所以趙國能輕易擊敗匈奴。個人認為也談不上擊敗,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匈奴也不會傻到和你硬剛,也就是那種在邊城騷擾一下,佔完便宜就走那種。

2 從實力上來講,一統天下的秦國是強於趙國的,即便是巔峰時期的匈奴也不一定是秦國的對手,但有個問題,雖一統天下,但還沒達到真正的統一。這些被統一的國家難免會有想要復國的想法,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休養生息,統一人心。這需要大量的軍力去維持國內的安定,配合國家的發展。

3 趙國與匈奴相鄰,且國土較統一後的秦國相比小的多,國家內部相對團結,因為國土小,可以快速的根據戰場變化調整軍力,更具機動性。再加上當時的匈奴實力並不強,其實隨便派點兵嚇唬一下意思意思,他們也就自覺的跑了。而秦國面對的是一個,加強版的匈奴,為了防止內亂既不能抽調太多的兵力,又不能放任不管。雖國力強於匈奴,但能用於對戰匈奴的兵力卻是旗鼓相當的,所以造成了秦國“不行”的假象。


曾經of未來


趙國打匈奴並不是很容易,而且是非常艱難。為何長平之戰都不敢動北方的李牧跟騎兵不就可以看出來嗎?而且大家要看到遊牧民族不需要大量的軍糧、金錢就可以打仗。換句話說打仗成本很低。運量食得人路上要吃的糧食可要比運送的多。所以打匈奴得不償失。他們的地盤有啥好佔領的。就好像蚊子肯定要不死你,但就是要以下你噁心你。



小閆說歷史


這個問題要從匈奴和中原兩個方面來看。從匈奴方面來講,在戰國時期,匈奴還是分成很多個部落,沒有統一的政權,力量分散,單個力量還弱小,匈奴各部落頂多是擾邊,當時的匈奴各部落絕無力量入侵中原。所有在蒙古高原立足過的遊牧民族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喜歡在秋末或春初騷擾中原,在中原看來是入侵,其實在北方遊牧民族看來是一種生存手段,蒙古高原冬季寒冷,一遇到草原枯死、牛馬羊凍死很多的情況,就得飢寒交迫,再加上當時商品經濟不發達,遊牧民族無法交換到中原的布匹、鐵器、糧食,因此就採取暴力掠奪。而到了秦朝統一時期,匈奴各部落同時也開始統一進程,力量蒸蒸日上,到了秦末漢初,匈奴完成了統一,一個統一的匈奴力量是很強大的。何況在冷兵器時代,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隊對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形成軍事技術上戰術上的碾壓,但騎兵不是無懈可擊,騎兵善於遊擊進攻,但不善於防守攻堅,因此對付騎兵集團衝鋒最好的防禦手段就是築籬笆修城牆挖河道,這就是秦趙修長城的原因。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人口少,歷來實行兵民合一體制,上馬殺敵,下馬放牧,亦兵亦民,而且不像中原王朝當兵有固定軍餉,自備馬匹兵器隨軍出征,全靠戰爭繳獲戰利品分配,因此一個不到三百萬人口的匈奴一次就可以出動四五十萬騎兵。從中原來看,趙國前期和北方匈奴部落戰爭中始終不佔優勢,正因為這一點才出現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原王朝第一次出現成建制的騎兵,好在趙國時期,北方遊牧部落還是鬆散一塊,趙國應付起來還是遊刃有餘的,到了秦朝,匈奴因為逐漸統一力量逐漸強大,秦朝因多年統一戰爭,民生凋敝,軍事力量分散,六國復國勢力仍未根除,對付起一個統一的匈奴有點力不從心,因此採取了戰略防禦,派蒙恬率軍30萬北拒匈奴,但30萬人要守住一個漫長的邊塞也力不從心,騎兵因為運動快可以從任意方向發起進攻,所以就只能把原來戰國時期秦、趙、魏、燕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阻擋遊牧騎兵南下。


conan888


誰說輕鬆?那是李牧有本事,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這一萬個裡有個殺你父母,奸你老婆,閹了你兒子當傭人,你感覺如何?漢武帝想複製李牧的計謀,誰料匈奴人聰明瞭騙不了,幸漢有衛青,才得大勝,而當實力逆轉,打的匈奴望風而逃,漢武帝也有了你一樣的想法,結果換李廣利大敗而回,李牧衛青名垂青史絕不是浪得虛名,戰匈奴絕不輕鬆,秦雖有鐵軍,沒有李牧衛青也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