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別忙著把未成年用戶“流量變現”

根據新京報日前的調查發現,在目前未成年人佔比最高的30款APP中,學習類與漫畫類APP佔比最高。而令人擔憂的是,相當數量的漫畫類、學習類APP存在軟色情等內容、遊戲類APP沒有實名登記程序。與此同時,學霸君、作業幫等多個APP則開啟了麥克風、相機、位置信息等權限。

顯然,這些漫畫類、遊戲類、學習類APP都在忙著做一件事,那就是收割未成年用戶的“流量生意”,包括商業變現。打軟色情內容等擦邊球,看似是因為有相應的需求量,有製作上傳此類內容的“UGC(用戶自主製作)”者,APP只不過是承擔了一點監管不力的責任。但實際上,APP及背後的企業則成為相應流量的主要受益者,也就是利益相關者。對於此類內容的監管力度輕重,取決於企業對此的價值判斷,一旦流量考量高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那麼企業必然會放鬆對軟色情等內容的監管。

與此同理,學習類APP開啟了麥克風、相機、位置信息等權限,其對用戶帶來的危害更甚。因為相比其他APP使用者主要是成年人,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對於開放個人信息,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樣做好事先安全措施,比如對彈出的開放隱私要求說不。

雖然新京報在調查中發現,基本上所有APP都遵循了“明示提醒”原則,在安裝之前,大部分APP就對開啟何種權限進行了彈窗提示,少部分APP則在安裝後第一次打開時對開啟何種權限進行了彈窗提示。但開啟這種權限是否與實現產品或服務的業務功能有直接關聯,是否會危及用戶個人乃至更廣範圍的親朋好友隱私,未成年人做出明確判斷的可能性遠小於成年人。

將用戶個人特徵、興趣愛好及行為偏好等數據化,通過集中搜集及分類分析,應用於企業的用戶畫像、功能測試及市場反饋等,已經成為當下互聯網行業最熱門的模式。但是,這一模式更多服務於企業的利益訴求,一旦不受控而肆意越界,就會給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尤其是針對未成年人,本身就處於社會弱勢地位。在精心設計的各類商業博弈中,如果企業忙著通過APP等載體,把未成年用戶“流量變現”,孩子們是不可能自主構建其權益防線的。

也因此,企業基於社會倫理及市場正確價值觀的道德自律,建立必要的日常邊界,就應成為社會為未成年人上網提供的第一道防線。現實證明,由於目前不少企業的自律性遠低於社會期望,那麼來自立法及執法層面的外部監管就更重要,通過組建類似於網絡遊戲道德委員會的專業機構、推行網絡遊戲分級、實名制等舉措,從而構建起第二道防線。

對此,筆者也建議,在相關舉措的後續完善中,除了繼續強化對未成年用戶的權益保障舉措,還要進一步研究和推動對企業違規侵犯用戶權益的綜合懲戒體系,比如,對於存在軟色情等內容、不嚴格遵行實名制舉措、要求用戶“隱私換權限”等行為的企業,不僅要有主管部門的約談、警告、下架等行政處罰,也要逐步探索建立用戶集體索賠等維權機制,鼓勵用戶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來共同懲罰越界企業,形成更高的違法成本,從而讓更多企業建立心理紅線:不要輕易把未成年用戶使用你家APP及其他應用,異化為“流量變現”生意。

□遠山(財經評論人)編輯 陳莉 校對 楊許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