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妙玉为什么不能回家呢?

时光深度旅人



妙玉的作为代发修行的姑子,先是在蟠香寺,后又到栊翠庵,直至被强盗掠走,下落不明。一个官宦诗书之家的小姐,为何有家不回,情愿青灯古佛,最后落得下场悲惨呢?

一是父母双亡,无家可归

在第十八回,妙玉暗出场时,林之孝家的曾道: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

妙玉已经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了,家中已经无人;或是家世败落,度日艰辛,家人也不愿意再徒增人口、加重负担;或者如黛玉一般,家族中虽有亲属,但是已经是四散各处,不能联络。

二是权势觊觎,不敢回家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妙玉才色俱佳的女子,肯定会引起那些达官贵人的注意,势必都想据为己有。

在第六十三回中,邢岫烟在向宝玉解释妙玉自称“槛外人”的原因时,曾这样说过: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一个小小的闺阁女子为什么“权势不容”呢?无非是权势们垂涎妙玉的姿色,各种的威逼利诱、纠缠不休,而妙玉誓死不从,便多次故意找茬、打击报复。

在第八十七回中,妙玉坐禅至走火入魔的状态: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

这种走火入魔的状态近似于“梦魇”,是一种心理现象。从这走火入魔的“内容”来看,妙玉肯定受到过类似强烈刺激,那种恐惧的情绪还藏在她的潜意识中,在受到刺激之后而“场景重现”了。

这种情况下,妙玉肯定不会回家,自投罗网的。


三是命运注定,不可留家

同样在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说妙玉“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中国巫术有一个观念,认为通过巫术,可以使某种能量从一个物体或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妙玉自小体弱多病,家人为她找了替身修行,起到“扛病顶灾”的作用。但是找了数个皆是不管用的,妙玉的父母为了保住妙玉的性命,只好忍痛割爱让她带发修行。

另外,在妙玉的师父圆寂的时候,也给妙玉留了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古语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命不可违,所以妙玉妙玉谨遵师言,不曾回家。


四是看破红尘,不愿回家

妙玉的性子清高如黛玉,冷淡如惜春,“生成这等放诞诡僻”,心慕庄子,自称“畸人”、“槛外人”,对红尘世间早日看破,“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早已不想再踏入那熙熙攘攘尘世之中。

如果一旦回家,便是前功尽弃,又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她万万不想的,所以她也不愿回家。


少读红楼


答:《世难容》 这首曲,写的就是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苏州人氏,金陵十二钗之一,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3岁时在苏州“蟠香寺”带发出家为尼,据说幼年没有父母,一直与师傅一起生活,17岁那年随师傅进京,住在北京西门外“牟尼院”。也是这一年的冬天,师傅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因师傅临终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

,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服侍。翌年,贾府因元春省亲,建造大观园,王夫人去拜佛时,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此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大观园后面的栊翠庵。第二年的冬天,以前妙玉6岁时就曾在苏州尼姑庙相识的邢岫烟也请进了贾府,与迎春同住。自此妙玉与邢岫烟情谊更深。妙玉一生在佛堂寺庙度过,可她尘心未尽,对宝玉暗生爱慕。又与黛玉、宝钗、湘云、惜春等,相与为友。“尘心未尽扫无用,静看扫帚立墙边”。

从上面的情况看,妙玉一是父母早亡,师傅也圆寂了,与林黛玉一样,实际是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子。所以,这也正是妙玉不能回家的原因。并且师傅临终时的一句话“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小编一直觉得这句话有所指,等待什么结果呢?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恰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时期。于是,有人推测,妙玉是四阿哥胤禛的一个私生女儿,一直等待机会相认,但九子夺嫡又开始了,腥风血雨,一时没来得及相认,四阿哥就先暗中安排女儿妙玉住进了贾府,包括2个老妈子和一个丫鬟,还有“发小”邢岫烟。邢岫烟曾告诉宝玉说,妙玉父母之所以将妙玉寄养在寺庙,是为了救妙玉一命。后来,妙玉来到贾府生活,也是为了躲避权势之人。从妙玉的生活用品看,也多为稀有之物,比如:犀牛角杯,成化斗彩茶盏(送给了刘姥姥)等等,贾府都没有,可见妙玉身份的尊贵。在加上妙玉来到贾府,也不曾见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从不趋炎附势迎合他人。

妙玉不仅孤冷自傲,还有洁癖,茶道颇深,妙玉19岁那年的秋天,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曾来过她的“栊翠庵”,因刘姥姥喝了她一口茶水,妙玉就想把“成化斗彩的鸡缸杯”丢弃,是宝玉说情,让她送给了刘姥姥。

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品味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了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

妙玉21岁,中秋之夜,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当联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警句,二人一时不知如何接,妙玉献身,请她们到栊翠庵中,亲自提笔续诗,其“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的诗句透出的了诗人不凡的诗词功底和“扭转凄凉乾坤”的自信。

此时,大家都在想:妙玉的出头之日快到了,离回家的日子也不远了

然而,在贾母病逝出殡的次日夜晚,妙玉被贼人入室劫走,因不堪凌辱,奋起反抗,后被贼人杀害,最终也没能回家。正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带“玉”字的人名有3个,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妙玉从小无依无靠的情况与黛玉极为相似,妙玉的不明身份又和秦可卿相似。就连妙玉身边的邢岫烟也与宝玉的生日是一天。有红学专家曾分析,四阿哥原与贾府商定:打算把妙玉嫁给贾宝玉的。不曾想贾府没有保护及照顾好妙玉,那贾府的命运就难说了。

另外,《红楼梦》书中,三玉在一起弹琴吟唱的词曲,也暗示着她们都“无家可归的凄惨命运”: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妙玉,一位美丽清雅的女子,愿你踏上回家之路~早日回家!


bj山那边是海



妙玉之所以不能回家,是因为没有了归路。

《红楼梦》前八十回给予妙玉的篇幅不多,关于她的出身,也是只用廖廖数语交待:原籍姑苏,是官宦人家的贵小姐。至于妙玉为什么没有了归路,屏山为您从作者断续给出的信息来分析。

首先是妙玉的出身之谜

首先妙玉出身极高贵,妙玉的出身不会比贾家林家低,有三处明证。

一处是同样自小多病,和尚要度之出家,林如海没有为女儿黛玉买替身儿代之修行,而妙玉家里是为她买了许多个替身的,只是都不中用,不得己,口得亲自出家修行,这才好了。第二处,是超凡脱俗世外仙殊的黛玉在妙玉眼里,也是个大俗人。连喝茶的水也尝不出来。妙玉的茶具要么是名器古董,要么是异物奇珍,自已用的绿玉斗,她说像贾家这样的国公府也是拿不出来的,在封建时期,玉器的使用都是有规制的,贾府没有,许是因为贾府没资格用,或者过于珍希了,妙玉招待众人用的是官窑瓷器,亲奉贾母的是珍贵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因为刘姥姥用了,妙玉嫌弃她脏,直接让扔掉不要了。

还有第三处对拜帖的态度,当初秦可卿病了,世交冯紫英推荐了一个高手,就是那位张友士,他是上京来为儿子捐官的,况且与冯家渊源颇深,到京就住在冯紫英家里,贾珍派家人带了名帖去请这位张友士,回目就叫“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可见来头不小,这位张太医却不敢收贾珍的名帖,说“大人的名帖实不敢当”。反观妙玉,贾府请她,她说你们这样公侯家,必以贵势压人,不肯来。后来是贾府下了帖子请,妙玉才来了。这里,贾府认为应该下帖子,妙玉也心安理得的收了贾府的帖子。要知道,此时的妙玉已经是一个出家人了,就算出身再高贵,她此时应该是无家可依的景况,还能让新晋贵妃的娘家荣国公府低下姿态来请她,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她的出身,甚至血统比贾家高贵的多,贾家已经是国公府,是除皇族以外最高爵位,比贾家还高贵,那只能是王爷了。



其次是妙玉为权势不容颇为蹊跷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为宝玉庆贺生日,妙玉送来了拜帖,宝玉不解请教邢岫烟,这位邢姑娘为我们透露了不少妙玉的信息:

“……他在玄墓蟠香寺修练,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为‘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自称是畸零之人……”

妙玉崇尚庄学文化,或许正与她坎坷的经历有关,父母早逝,只有自小带她的师父和家里带出来的两三个仆从,她在苏州的玄墓蟠香寺修行多年,她的家里应该是生了大变故的,如果是父母正常的病亡,她一介女子又出家不问红尘俗世,怎么会为权势所不容呢?总之,十七岁时,师傅带着她上京在西门外牟尼院安身。是年,师傅也圆寂了,临终还嘱咐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等待结果,于是妙玉放弃了扶柩回籍的想法。

这些都说明,她的家里虽没了人,但祸事竟还未消,还能连累到她,这个祸事,一定是政治原因了。现实的世界对妙玉而言何等残酷,所以她自勉蹈于铁槛之外,“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庄子思想。《庄子》出世精神境界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越生死,庄子著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是有形物质的俗世人们无法理解的,这也是作者笔下具有《庄子》思想的妙玉“世难容”的真实原因。其实宝玉的“女儿清净高洁”思想又何尝不是《庄子》精神的另一番表达。宝玉回妙玉拜帖以“槛内人”“世人”的自谦之举,长期高处不胜寒的妙玉怎会不以宝玉为知已呢!至此,我们也就理解了妙玉说黛玉是个俗人的涵意了。也理解了李纨可厌妙玉为人的原因了。



最后妙玉可能出身王族吗?

这让我不禁想到小说里写到的两位亲王,一个就深得皇宠的忠顺亲王,是贾家附属利益集团的对手。还有一位,就是那位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两位亲王一为“顺”,一为“义”,我相信这是作者的笔法埋伏,义忠亲王因为坏了事,存在薛家的世所罕见的那块樯木,薛家都可以自行处置了,应该是这位义忠亲王老千岁以及重要的家人都不在了才对。而且这位义忠亲王和薛家关系不错,和四大家族关系也应该不错。

有没有可能妙玉是这位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呢?老千岁坏了事,家人当然都受到了株连,幸儿女儿很早出家,得以免祸,做为政治盟友,贾府收留了妙玉,给她一袭安身之所,而且栊翠庵是在家里,深宅大院,免除了妙玉的抛头露面,也隔绝了她为权势不容的隐忧。


屏山小品红楼梦


妙玉祖籍苏州吴县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可见尘缘未了,如果剃发了就成彻底的尼姑了。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带发修行。她当初为了能亲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这些佛家宝贝,才随师傅从苏州到了京城,碰巧被贾府“邀请”入驻贾府大观园里面的栊翠庵,这样就一直延搁下来,呆在贾府。

要问它为什么不回家?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她父母已经双亡。她当初带发修行主要是因病托佛祖保佑、祛病消灾,本来就准备了还俗的可能。不料父母都不在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孤身女子无依无靠,不论从经济上考虑还是从安全上考虑,都是呆在尼姑庵里要有保障点,所以没必要回家。

从主观上来说,她也不愿意回家,双亲不在了以后甚至也没必要回苏州。贾府的栊翠庵有很多优势:1、该庵是属于贾家家庙,在贾府的私人领地大观园内,比社会上的一般庵堂安全、清静很多;2、栊翠庵基本上由贾府供奉、支付日常供给,不要抛头露面到外边去化缘来支持;3、由于前面的两因素,栊翠庵的佛事活动基本只用配合贾府一年几次大的祭祀、公关等活动,其余大量时间便于其发展自己画画、养花、品茶、阅读自己喜欢书籍等兴趣;4、大观园内有一些帮相对纯洁、文化修养较高的贾府小姐、近亲女孩及贾宝玉等一起探讨学问、吟诗作赋、品茶观花等艺术活动,这在其他地方几乎不可能得到。


综合来看,这些优势很适合喜欢清静、洁净和志趣高雅、孤芳自赏、不可亵渎的清高个性,所以她没必要离开贾府这个庵堂。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书中交代:说她的师父圆寂的时候曾告诉她“不宜还乡”,也就是说她留在京城的话,就没事儿;如果还乡的话,对她不利。很多佛教典籍里,都描述一个将要圆寂的师傅所说的话,一般是很准,绝对要遵守的;而且她那个师傅是会演先天神数算命的。


有些《红楼梦》版本记载的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结果遭到厄运,“无瑕白玉遭泥陷“、”“终陷淖泥中”。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妙玉就是出世的黛玉,黛玉就是世俗的妙玉,两人虚虚实实实则为同一个人,黛玉既无家可归,妙玉又谈何回家?

书中描写妙玉的笔墨不多,但凡是提及妙玉的地方,用有黛玉的影子。第一次提及妙玉,是经过林之孝家的描述: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



同是苏州籍贯,同为书香门第,同样自小有先天不足之症,同样才情馥比仙,同为世间罕有之俊美……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黛玉三岁那年,林如海夫妇听从了赖头和尚的话让黛玉出家,是否就是现在妙玉的样子?

此外,妙玉与黛玉精神上高度契合。

栊翠庵品茶一回,妙玉内心想要亲近宝玉,但只能通过拉钗黛二人进屋达到目的,进屋后,宝钗坐在了塌上,而黛玉呢?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注意,妙玉是一个超级洁癖的人,从贾母等人出栊翠庵后让人清洗地板便可知。可是黛玉这个她口口声声说俗人,竟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坐在她的蒲团上,妙玉竟然不生气,可见两人是一体的。

后面的细节更能体现这一点,比如妙玉在此期间与宝玉的对话已经超越了一般女居士的纲常,很明显是对宝玉有所情愫,黛玉却视而不见,反而提早叫宝钗退出,给妙玉和宝玉独处的空间。



再后来的栊翠庵乞梅,黛玉深知妙玉的性情,称只有宝玉一个人前往方可得梅,事实证明此言不假。

可是在栊翠庵会面之前,黛玉与宝钗人等一样,并未与妙玉有所交集,为何如此深谙妙玉心理?再者都知道黛玉极忌讳她人亲近宝玉,黛玉却三番五次为妙玉制造机会,不吃醋不阻止,她为何单单对妙玉如此大方?

只能说妙玉原本就是另一个黛玉,是另一个出世的黛玉,所以妙玉并不会嫌弃黛玉,黛玉也不会因宝玉对妙玉有所戒备。

故而,妙玉便只能如黛玉一般,无家可归,寄居贾府了。


微影悼红


《红楼梦》里的妙玉,本是苏州官宦人家的小姐,因为有病不得不出家为尼。她之所以不能回乡,是因为她神秘的身世,听润杨慢慢道来。

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17岁那年随师傅进京,住在京城西门外“牟尼院”。也是这一年的冬天,师傅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因师傅临终遗言说她不宜回乡。

这个神秘的女尼姑为何不宜回乡呢?公开的原因由邢岫烟道出。

邢岫烟对宝玉说:“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妙玉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还是出家人,纵然她孤僻一些,也不会得罪什么人,为什么权势不容她?为什么不能回到家乡?难道回乡后就有性命之忧吗?

从栊翠庵饮茶我们看到,妙玉有许多价值连城的茶具和罐子。珍贵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因为刘姥姥喝一口,就要扔掉。装雪水埋在地下的罐子是鬼脸青的花瓮。给宝钗、黛玉和宝玉的茶杯都是古玩奇珍。妙玉不客气的说:“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贾府是国公府,已历百年。家里的奇珍异宝也不会少,为何妙玉竟然看不上国公府?而孤标傲世的林黛玉在妙玉的眼里竟然成了大俗人。难道妙玉的家比国公府还有高贵?这些谜团实在难解。

润杨猜测,妙玉来历不凡。她的父母也许是分封到苏州的王爷或者诸侯。苏州属于金陵,贾家也是金陵人,贾家和妙玉的父母之间有某种联系。

妙玉确实因为身体有病出家为尼,正由于妙玉出家了,所以妙玉躲过一劫,父母被抄家后,妙玉逃出了苏州,来到京城避难。

因为妙玉与贾府有些瓜葛,趁着修建省亲别墅,需要尼姑道姑的机会,贾府的亲信透话给寻找尼姑的林之孝家的推荐妙玉。当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汇报妙玉的情况时,【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贾府对妙玉给予了很高的接待规格。而大观园里的道姑,就没费笔墨,可见妙玉来历不凡。

润杨认为,妙玉的身世高贵的可能性较大,说她是公主,可信度更高。您是否同意该观点?欢迎留言!


润杨阆苑


妙玉难返家乡,要从她的家庭和性格说起。《红楼梦》第18回曾经介绍妙玉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如今父母俱已亡故。到底是什么样的读书仕宦人家呢?咱们通过妙玉在第四十一回的做派分析一下。

第四十一回,贾母到妙玉的栊翠庵去喝茶,因为随手递给刘姥姥喝了一口,妙玉就要把这个价值不斐的成窑盅子扔掉;妙玉请宝钗黛玉喝私房茶,因为宝玉嫌弃妙玉常用的绿玉斗是俗物,她便说“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这当然不是妙玉说大话,从她给黛玉和宝钗所用的茶具,以及她烧茶所用的水,我们可以推测妙玉家族定是积淀深厚,珍宝器物不可胜数。也正因为如此,定然惹得许多权贵之间贪婪之意,觊觎之心。

而妙玉出身世家大族,清高孤傲,目下无尘,不屑与俗世中人交往。也正如此,定然得罪了许多权贵之家。邢岫烟也说妙玉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

妙玉既怀其璧,又不能守,因而她的师傅借参看“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之机,远你家乡,远离是非。这样才避过了一场灾难。

他的师父死后,按理妙玉应该扶陵返乡,但是他的师傅精演神术,留下遗言,说什么“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我觉得这是他师傅的一片苦心,他只是根据妙玉的倔强性格和家乡权贵贪婪之心推测出来的,并非是真的会演算。

我们知道,石呆子有十几把古扇,因为不愿意出让,就让贾雨村给搞得家破人亡。如果妙玉回去,说不定也会有这样的后果。因此,他借推演之说,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让妙玉还乡。


萍风竹雨123


1、花容月貌

妙玉,一直都是一个妙人,她的长相是偏林黛玉那一类的。《红楼梦》中提及的女孩子们,容貌姿色皆是上等的,而妙玉的姿色显然还在一般人之上,这样的美人,无依无靠,就这样回了家,难不保不会被歹人觊觎。再加上妙玉年纪轻轻,并不懂这些红尘中事,不曾在社会上待过,很容易被骗,若是能遇到良人还好,若是真遇上歹人,那真是羊入虎口,平生劫难了。



2、情欲未断

妙玉虽有绝色姿容,回乡后若是心神坚定,能够看破红尘中的俗事,一心向佛,那日后就算被一些权贵们纠缠,也能够当机立断,不被世事所侵扰。但妙玉的性情实则未定,她对宝玉有好感,她对于生活还有着相当大的享受与眷恋,但不过也就是半大的孩子,父母早逝,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性子难免冷僻,但世事经历不够,又如何能真的做到断绝情欲呢?



  • 3、曹雪芹的暗示

按照曹雪芹在前几回中的暗示,很明显,妙玉在大观园败落以后,她的结局并不好,原本是一块美玉,却不幸落入淤泥当中,徒自挣扎,却无能为力,高鹗在续书中认为,妙玉是被贼人掳走的,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但至于在曹雪芹心中,妙玉后来究竟有没有回家,有没有与贾宝玉重逢,那恐怕又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总之,回乡会给妙玉招惹祸事,贾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她遮风挡雨,免除了外界的侵扰,但终究不会是长久之计,也许妙玉师父的那句“不宜回乡”,也正是看到了冥冥之中潜在的命数吧。


薇的深度文艺之旅


妙玉已经遁入空门了,哪里还是她的家呢?她师傅圆寂时,跟她说的是“不易返乡”!

再看她为什么背井离乡,明面上的原因,是随师傅来观看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真实的原因,却是岫烟所说的“权贵不容”吧!

她师傅精通先天神术,可见是有一定的声望的,有声望,就有很多人信仰和支持,这些人中应该也不乏权贵,这就成为保护她师徒的力量;另外,她的父母当时可能还在世,也能庇护一二!但尽管这样,有师傅有父母的情况下,妙玉仍然因为“权贵不容”,被迫离乡!

更何况如今,师傅圆寂,父母离世!她回乡再遇到当年的权贵,谁能护她?

在古人的意念里,死亡是件很大的事,不像现在我们所认为的“哪儿的黄土都埋人”!我想或许因为这个,妙玉的师傅圆寂后,才要千里迢迢,回乡安丧!妙玉作为嫡传弟子,理应像子女一样,扶灵返乡!妙玉的师傅,及妙玉,却连送丧这最后一件大事都不做了!仅仅因为一句“不宜返乡,日后自有你的结果”吗?

我想,肯定还有俗世里这些不得已的原因吧!回乡遇权贵,遇之便有祸啊!或许当年的权贵,也说过贾赦威胁鸳鸯那样类似的话吧——“除非她死了,或终生不嫁男人,我就服了她”。只是那权贵的话,怕是比贾赦更无法无天:哪怕妙玉终生不嫁,也一样不容!所以,妙玉的师傅说了“不宜返乡”,哪怕给师傅送终,也不宜!这不是勘破了天机,是看破了世事吧!

不知哪位红学大家说过:妙玉是黛玉的分身!细细想来,极有道理的!妙玉是曹公唯一公开认可的美玉,品性高洁像黛玉!这处境,也跟黛玉极为相似啊!最初有父母疼爱,然后有师父呵护,最后依附于贾家,贾家“大厦傾塌”之日,便是妙玉的劫数到来之时吧!

黛玉不也如此,最初父疼母爱,后来寄人篱下,全仗着贾母呵护!林如海令黛玉弃父进京,也是坚信京城、坚信贾家有黛玉的“结果”吧!大观园是妙玉的立脚地,贾母是黛玉生存的天!一旦“大厦傾塌”,妙玉便是万劫不复!一旦贾母不在,黛玉便也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唯有魂归离恨天了!

再细想想,这也是宝钗的命吧!薛蟠背上人命,一家人背井离乡,她也是终生再难返乡了!她也只能竭尽全力,在贾府争取自己的“结果”,争取薛家的“结果”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红有“千红”,艳有“万艳”!一旦离开枝头,不管是“随水逝”,还是“委芳尘”,终究是回不到枝头了!就像黛玉宝钗香菱等众女儿,一旦离开家乡,便再也回不去了!离开时,都曾想过在异乡寻个“结果”吧,但结果却是“江南江北一般同”“明月梅花一梦”!



悠然庐


妙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结局绝不会像续篇那样草草了事的,秦可卿的死写了好几回,就是例子。要说妙玉跟贾家应该是有渊源的,记得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贾母来到妙玉处,说“我不喝六安茶”“知道,这是老君眉”我们只知道让她等结果,由于“甄士隐”,前80回并没有交代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她逃难至此还要出家,但是从贾母和王熙凤的谈话间得出,她们是知道的。代发修行是本想嫁人但又不得出家的无奈之举,“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猜想应该是当地势力贪图她的美色。既然曹雪芹先生以宝玉自比,那宝玉的结局不一定是出家了,贾家获罪,宝玉入狱,是谁救得他,怎么救的,我想跟小红和妙玉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一点拙见,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