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晚清的重量級人物,恭親王奕訢為何被慈禧踢出了權力中心?

小小嬴政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慈禧的小叔子,據傳說,慈禧跟他,有一段不可言說的故事,但是具體如說,不得而知。

不過坊間傳聞,確實是有,而且還比較香豔。

奕訢聯合慈禧發動了一場政變,史稱辛酉政變,他們合夥弄掉了八位顧命大臣,然後把滿清的權力,僅僅抓在手心。

奕訢的身份地位,水漲船高,慢慢坐上了議政王的位子。

但是,這讓有野心的慈禧,非常害怕。畢竟奕訢是正兒八經的皇室男子,要是等他日後掌權(圈重點,),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同治四年,慈禧把奕訢的議政王的帽子,給摘除了。不過,此時的奕訢,仍舊處在滿清的權力中心,直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失利,慈禧才真正石頭落地,把奕訢排除在外。

究其原因,慈禧容不下奕訢,無非是因為他的身份和姓氏,否則憑藉奕訢的能力,撈到一個封疆大吏,絕對是有機會的。

後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敗,奕訢再度被重啟,只是這時候,江河日下的滿清,已經沒有讓他發揮的餘地了。


剎那歷史


向敬之

如果沒有恭親王奕訢的襄助,慈禧是不可能取得辛酉政變的成功的。辛酉政變後,慈禧和奕訢公然背叛咸豐帝的意志,將其生前制定的八大臣贊襄體制改為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體制。

勝利後的慈禧,因與慈安太后分別掌握了咸豐生前賜予的體現最高決策權的“御賞”“同道堂”二印,即以同治帝的名義,再次發出三道諭旨,明確兩宮皇太后擁有最高決策權。

作為新晉議政王,恭親王奕訢與兩宮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關係,被再次明確,即奕訢只有從旁輔翼、遵行之責,而躬親裁決的大權,則在慈安、慈禧手中。

奕訢不願意慈禧權力過大,於是在垂簾章程上做文章,試圖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儘可能地抑制慈禧的權勢,因而與慈禧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同治之初,奕訢統領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對政務還不是很熟悉,對官員也瞭解甚少,於是鑑於清廷與列強之間交涉事務繁雜,對太平天國鎮壓的緊要關頭,不得不在掌握決策大權的同時,重用、依靠奕訢,使之總攬大綱。

待到同治四年,清廷解決太平天國這個心腹大患後,慈禧與奕訢的權力之爭公開化,慈禧以其信任親戚、召對不撿,撤銷其議政王職務。當時,慈禧本想罷議奕訢一切職任,迫於大部分王公大臣的求情,而網開一面。

他們的矛盾繼續發酵。同治十三年,奕訢諫阻修復英法聯軍付之一炬的圓明園,觸怒慈禧,因而失勢。慈禧為了專權,推出沒落王孫奕劻委以重任,終於在光緒十年三月,在中法戰爭進行中,以委靡因循等為由,撤銷奕訢一切職務,令其居家養病,並全盤解決軍機處,命奕劻接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徹底將奕訢趕出了權力中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


以禮觀書


學過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我國晚清的時候,有一重量級人物,誰啊,那就是咸豐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啊!

同時還是,同治和光緒帝的六叔,奕詃歷經四朝,是晚清是朝中頗有作為的一位皇室成員。電視劇《一生為奴》就是講的晚清時,恭親王奕訢是如何為世人所矚目的。


話說,在晚清歷史中記載,19世紀中葉前後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其中,還有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王朝的統治有點不穩定。


後來,到了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又來了一場自強”、求富”運動——洋務運動。

接著,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的相繼爆發。

可為什麼被慈禧提出權力中心呢。。在1865年的時候,來了一場大風暴,在這場大風暴當中,慈溪把手握重權的恭親王,以及他的親信,處理了。此時,慈溪手中才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他家能看懂嗎?不懂的評論,猴哥來給你解答。


猴哥給你答案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作為晚清政壇上兩個最為重要的人物,在晚清近五十年的歲月裡,二人有有過合作,有過鬥爭,有過相顧垂淚,也有過拍案而起,最終因為權力的分配而分道揚鑣,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先從道光帝晚年說起。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帝在晚年曾為立咸豐帝和恭親王二人誰為將來皇帝而搖擺不定,異常苦惱,最終在道光帝的遺詔上,“仁義孝順”皇四子奕詝被立為儲君,而奕訢則被立為恭親王。這樣的遺詔在清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一份遺詔安排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這也充分說明了當時道光皇帝的內心有多麼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道光帝對恭親王的喜愛讓後的咸豐帝非常妒忌,終咸豐一朝,恭親王奕訢始終被排擠於最高決策層之外。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帶著后妃皇子

和親信大臣逃往熱河行宮,一直被冷落的恭親王卻被皇帝命令收拾北京的殘局。咸豐帝臨終前安排的託孤大臣中,有近支宗室,有遠枝宗室,有寵臣,有額駙,偏偏就是沒有恭親王,防範到了如此地步,恭親王不可謂不寒心,咸豐帝的提防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恭親王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在咸豐帝之上。

辛酉政變徹底打碎了咸豐帝臨終前的政治佈局,清朝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政治格局: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輔政。兩位親王雖都是道光帝皇子,但由於奕訢資歷和能力都在奕譞之上,又有議政王的頭銜,所以實際上他們二人是以恭親王為尊的,在辛酉政變後的幾年裡,初出茅廬的慈禧太后儘管對權力有著深沉的慾望,但礙於經驗和能力的不足,日常朝政的執行始終是由恭親王及其追隨者處理的,而朝廷大政方針的最終裁決權,則掌握在咸豐帝的正宮,此時已經是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手裡。

恭親王和慈安太后在合作的歲月裡始終相安無事,這期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剿滅,而恭親王主導的洋務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外國列強也放緩了對中國的入侵,清朝經歷了一段難得的安定時期,有人將這個階段稱為“同治中興”。

然而,事情原本應該的良好發展方向在光緒七年被打破了。光緒七年,垂簾聽政二十年的東太后慈安暴崩於鍾粹宮,年僅四十五歲,清朝由兩宮垂簾變為一宮獨裁。關於慈安太后的死因,直到今天都有著不同的說法,然而唯一能肯定的是,恭親王的好日子到頭了。隨著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的先後駕崩,恭親王失去了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反之,隨著光緒帝即位,唯慈禧馬首是瞻的醇親王地位開始上升,並且形成了朝中的另一股勢力。慈禧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對恭親王開刀了。光緒十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代之以已成為馴服工具的醇親王集團

,至此,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誌著她
專權獨裁統治的確立。

從光緒十年恭親王被免除一切差使開始到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病逝,這十四年間,恭親王再沒有在朝堂上有任何政治作為,歷經四朝的他面對政治上的屢次失意已經心如死灰。

他可能始終都不明白:從他被排除繼位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最失敗,因為權力鬥爭向來都是你死我活。即便你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議政王,即是你是先帝親封的恭親王,即使滿朝文武都是你的幕僚、親信,可是有一點,皇太后手裡握著小皇帝,所以太后是君,恭王
是臣,君道臣綱,向來如此。


歷史課課代表


主要恭親王后期身體不太好,死的早。

1884退的,甲午後危難又出來,後來就死了。

滿族上層非常團結,關鍵時候知道輕重。

如果恭親王多活幾年,歷史可能會改變軌跡。

清朝最後10年,真是氣數已盡,奕輩基本死光了,載輩無人。

要不慶親王那德行那年齡為啥能幹到最後。


lndlgongjiang


慈禧和易欣有矛盾 但不深 僅屬於政見不和 慈禧是兩宮太后 皇帝生母 垂簾聽政 掌握實權 易欣僅是朝臣 和慈禧比地位還要低上一等 慈禧有心機 政變成功後 慈禧逐漸將大清的核心權利都收攏到自己手中 易欣和他意見不合 也遭到她打壓排擠 找了個理由把他降了職 易欣知道自己爭也爭不過慈禧 索性破罐破摔 不再過問政事 由慈禧自己決斷 後來東太后也病死 大權落入慈禧一人手中 慈禧也成了大清朝的唯一掌舵人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因為恭親王不僅出身高貴(咸豐的兄弟),而且才幹超群(洋務運動主要發起人之一),善長外交(英法聯軍進北京後,負責與其談判的正是奕訢)。讓這樣一個才幹卓著、地位出身很高的人長期掌大權,無疑是對慈禧統治地位的巨大威脅,不踢他踢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