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上长了一个疮”就死了?

心儿


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上,有一种出镜率极高的疾病。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名臣将相都因其而丧命,这种疾病就是“背疽病”,而不是文中所说的背上长个疮。在历史上,死于这种疾病的人大有人在,比如项羽的谋士范增、东汉末年的荆州牧刘表、三国时期的曹休、北宋名将宗泽、明朝大将徐达等等。



在三国时期,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就是因背疽病发作而死。成书于南朝的《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记载说,建安年间曹操亲征刘表,而大军还未至荆州,刘表就已经因为背疽病发作而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为了自保,只好将整个荆州献给曹操了。

而楚汉战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谋士叫范增,就是他建议项羽用鸿门宴“招待”刘邦的。不过,楚霸王项羽后来中了刘邦的反间计,逐渐疏远了范增。耿直的老头子看到项羽不太信任自己,一气之下就告老回乡去了。据《史记》记载,当时的范增已经70多岁了,他走到半道上就因背疽病发作死了。失去了范增过后,项羽的灭亡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此外,像三国里的曹休、唐代的孟浩然、北宋的宗泽、明朝的徐达等历史名人无一不是因为这种背疽病发作而死。为什么这种病致死率如此高呢?事实上,这是由于古代的医学技术不发达,所以导致这种病致死率很高。

按照现在的解释,背疽病是指生于人背部的有头疽,而西医则称之为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据医生说,得了这个病过后首先要注意饮食,不能去碰烈酒、海鲜、大荤之物,而且不要操劳过度。像我们今天的医学条件,只要能及时治疗,基本上不会出现致死的现象。可是古代却不一样啊,古人的治疗环境恶劣,或者遇到常年行军的军旅生涯。一开始不重视或者是没有及时治疗,到了后面想治也已经治不了了,所以许多古人都因此而丧命。
(徐达吃烧鹅是野史杜撰,但他真死于背疽病)


历史的荒野


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比较大的可能性是:痈或者褥疮。

痈是什么呢?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上火了”,脸上就会长痘,痘痘到最后一般会自行消退或者变成一个白头的小脓包,一挤就破掉流出白色至淡黄色的脓液。这种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

从这个截面图上不难看出,疖是比较轻的感染,痈则严重的多。一般而言,痈的多见于年老体虚、抵抗力严重下降、糖尿病患者,所以发生痈本身就意味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这类患者如果不加以积极救治,感染将难以控制,发展为败血症和脓毒血症,最终死于多器官脏器衰竭。

另一种可能是褥疮。褥疮也叫压疮,一般容易发生在背部、腰骶部、臀部、足跟等部位。正常人平躺状态下会不时改变体位,不至于使一个受压部位长时间受压。假如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瘫痪,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导致平躺状况下受压部位血液供应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就会发生坏死。

所以发生褥疮,也是患者身体状况很差的一个表现。而且褥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也会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古文记载的背上生疮而后死亡,生疮本身代表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瘫痪、长期卧床;而生疮则会进一步导致健康恶化,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菲利普医生


先科普下“疮”字读音,读作chuāng。

这个字本来是指皮肤上的肿块,也用来指各种原因引发皮肤溃烂的病,对,就是脓包

首先要知道一点,古人也不是凡是生疮就必死,因疮而死的必然是大疮,小的疮依靠人体的自身免疫力自然会痊愈的。

古人生大疮死亡率高与不知道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有关——微生物。

从免疫学上来讲,皮肤和粘膜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古人生活条件本就不好,除了古道西风瘦马,还得打仗、砍柴、种田,没了食物还得狩猎,如果皮肤被划破就极容易感染,古人由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如果被病毒细菌感染等就容易发炎,引发疮病,这还不说自身卫生习惯差、内分泌紊乱等引发的疮病。

下图为因疮而逝去的大将徐达

疮病发展初期古人又没有好的抗生素来抑制病情,在疮病中后期虽然懂得通过通过外科手术来根治疮病,但是外科手术同样由于不懂微生物的概念消毒不到位,手术过后感染的致死的风险依然极大。

因此,古人生了大疮,是对肉体上的极大折磨,甚至危及生命!


核先生科普


翻阅古书和历史,你不难发现,经常有“背上长了一个疮”而死亡的记载,而且不乏名人,比如范增、孟浩然、努尔哈赤等等。而民间的相关传说也很多,最有名的当属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民间流传他功高震主,招致朱元璋忌惮。徐达患有背疮,患病原因不详,他是一名武将,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老的伤口迸裂而感染造成的(特别是箭伤)。古代背疮忌吃河鹅(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但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据说徐达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但其中也隐藏着一些科学道理。所谓的“背上长了一个疮”,古人一般认为是毒疮,称其为“背疽”。一介武将之所以得背疮多是由于伤口处理不当加上卫生条件不好造成的。而他因为吃了皇帝所赐“发物”河鹅毒法而亡,这就有点演绎的意思了,河鹅只是诱因,其实背疮导致死亡另有原因。

古人所说的背疮,或者背疽,用现代的医学知识解释其实就是“背痈”。小个、侵犯单个毛囊的皮肤脓肿称之为“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痈”。背部是痈的好发部位,发病后呈多灶性感染,且病灶之间有间隔,呈蜂窝状分布,即使破溃后脓液也无法彻底排出。因此,很容易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古代没有抗生素,背痈严重时病人会感受到整个背部被慢慢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绝症!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当做一种毒誓呢。可见,背痈在古代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病。

所以,民间传说的徐达患背痈吃河鹅毒发而死,其实是因为没有强效的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继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古时候对感染认识不够深入,又没有抗生素,治疗这种急性感染的背痈大多采用中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来治疗,而体质差、年老体弱的病人很可能挨不到自身免疫功能启动就挂了。

古代患背痈容易死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外科手术切开充分引流的技术欠缺。像汉文帝得疮以后,是通过邓通吸疮治疗的。无菌消毒、外科器械在古代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别说背痈,就算急性阑尾炎,在没有发现抗生素,没有外科手术以前也是绝症呢。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健康意义重大!现代人是幸运的,随着医学发展,外科技术的进步,现在背痈只要及时治疗,基本上不会致死的!


菊花使者林国乐医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的专家来了。

疮,其实就是细菌感染形成的脓肿。

可以导致脓肿的细菌有很多,大部分不治疗不致命,但有些确实致命的。

在今天,脓肿仅需要几分钟外科小手术,在服用抗生素就可以轻松对付。

在抗生素诞生之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也就是30多岁。

具体为: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古人一旦因为细菌感染出现脓肿以后,基本就是三种情况。

第一,不管不顾,自愈

其中免疫力好的,细菌感染不严重的,有可能自愈,但很多会留下疤痕。

就比如水浒里面的宋江的身体不错,得了脓肿以后一度靠自己硬顶。结果生命垂危,这才被迫求医。


第二,不管不顾,死亡

免疫力差的人或者感染严重的人,如果不做治疗往往就会引发全身感染。

尤其是年级较大的老人或者妇孺,更容易送命。

比如项羽的军师范增,就是因为脓肿严重加上年老体弱,最终病死。


第三,人工进行割破或者引流

这通常是脓肿太大,引起并发症,被迫进行治疗。

但古代没有消毒的概念,割破引流的工具也不会消毒,这样往往会形成二次感染。

原本尚不致命的,这一下反而致命。

即便做了手术,因缺乏抗生素,其实不能减轻病情,往往患者还是会死亡。

有意思的是,汉文帝的同性恋情人邓通,就是在皇帝生了大腿根部生了脓肿以后,邓通竟然用嘴洗干净。这等于救了汉文帝的命,由此才得到宠幸。

其实,古人死亡原因很多,比如寻常的感冒就会死亡,跌破跌伤一些表皮就会破伤风私人,大部分古代军人都死于感染,而不是死于刀剑直接致死。

至于脓肿,也是古人的一个死因。


当然,这也不见得百分百是脓肿,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严重疾病表象,比如:严重的糖尿病、癌症等等。


萨沙


很多人都有过身上长痘痘鼓包的经历,有些地方形象地称之为“白头”,挤出来是白色的脓水。看到这,很多人就疑问了,不就是个包么,挤出来不就行了?哪怕不挤出来,也不至于要人命吧?

古书上记载的生疮,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很有可能是痈或者褥疮。

痈是什么?大家如果上火了,吃辣椒吃多了,脸上就可能会起痘痘,这个痘痘往往会变成白头,小的这种脓包叫做疖,但是如果疖多了,互相融合起来,就叫做痈。

痈为啥会致人死地呢?一般来说,痈常见于老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所以,出现痈往往代表着抵抗力低下,痈一旦出现,不破还能活的稍微长一些,一旦破了,就极有可能引发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导致死亡。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现代的消毒杀菌工艺,粗布做成的衣服摩擦几下脓包,很有可能就帮你磨破,不知不觉感染上病毒。

而褥疮到现代社会也是个比较常见的病,而且致死率很高。褥疮又称压疮,常见于背部臀部等,正常人平躺下会经常改变体位,不至于长期受压,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卧床或者瘫痪,
就容易导致受压部分血液长时间不流通,发生坏死,这在古代就很难救活了。就算在现代这也是个让人非常头疼的病。一般得褥疮的都是行动不便或者瘫痪的人群,褥疮并不难治,常换药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时刻料理患者,患者身上很快又会长出新的褥疮,反反覆覆下去,患者很有可能就丧命在其中的一次伤口感染上。

古籍上的说法叫背疽,死在这个病下的非常多,有名些的有范增、孟浩然、宗泽、努尔哈赤等。古籍中往往把这个病描绘地十分严重,范增离开项羽的路上死于背疽发作,宗泽是宋朝抗金名将,一直致力于抗金,但是他的意见往往不受到宋高宗的待见,而且还处处受限,宗泽高呼三声“过河”后便背疽发作身亡。

其实古代的时候也有应对的方法,放出脓液后敷草药致痊愈,可是一般地患者,都会倒在感染上,这也是为啥古代得了背疽就会死的原因。

参考资料:《科学百科疾病症状分类》、《宋史》、《史记》


历史风云录


因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那些背上长疮然后就死了的古人,长的也不是一般的疮。

要么是因外伤如中箭受伤而长的疮,要么是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卧床而长的褥疮。褥疮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古人了。

古人虽然不懂微生物感染致病学说,却知道把箭泡在大粪桶里,被这样的箭射到,就算没有当场射死,但之后却很可能会死。这就是主动在利用微生物感染杀人。而古人既没有现代这么完美的清创术,又没有抗生素等药物,只是简单清洗包裹,剩下的全看自己的命够不够硬,同时又缺乏截肢手术,想要壮士断腕求生也不可得。


这里重点谈谈褥疮,万一您穿越回去,靠预防褥疮的发生就有机会发达呢。

褥疮又称为压疮。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

褥疮的预防,预防性皮肤护理

  1. 经常给患者翻身,更换躺姿,检查是否出现了皮肤红斑

  2. 如果已经出现红斑,那么尽量避免使红斑区域受压,必须想办法减缓此处的压力。 红斑表明身体,已经因受压损伤,但还处于可逆的恢复阶段,因此需要避免使其进一步受压。

  3.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洗剂,避免酸碱。

  4. 不可按摩或用力擦洗有压疮风险的皮肤。摩擦性按摩不仅很痛,而且可导致轻微组织损伤,或引发炎性反应,对体弱老者尤其如此。

  5. 制定并执行失禁管理计划。 失禁患者排便后,应及时清洗皮肤

  6. 避免皮肤暴露于过度潮湿的环境中,降低压疮损伤风险。潮湿所致的皮损并非压疮,但潮湿所致的皮损的存在可增加压疮风险。


  7. 可考虑使用润肤剂来保护干燥皮肤,以降低皮损风险。

  8. 不要将热装置(如热水瓶,热垫,电褥子)直接放在皮肤表面上或压疮上

褥疮分期:

I期:指压不变白的红斑

皮肤依然完好,但出现了红斑,且这些红斑压之不变白,常见于骨隆突起处。在肤色较深区域,可能难以用指压白进行检验;但其皮肤的颜色与周围皮肤显著不同。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有疼痛,发硬,发软,发凉或发热等感受。肤色较深的人可能较难识别 I 期压疮迹象。

II期:部分皮层缺失:这时候就可以称为疮了

局部皮肤的皮层已经缺失,呈现为浅表开放性的溃疡,创面通常呈粉红色,到暂时还见不到腐肉。或者是完整的浆液性的水疱,也可以表现为开放性或破损的水疱,但此期不能有腐肉及瘀伤。

III期:全皮层缺失

全层皮肤都已经缺失,可直接看到皮下的脂肪。但是骨头、肌腱、肌肉还没有外露。可见到腐肉,但腐肉尚未掩盖住组织缺失的深度。可出现窦道和潜行。III期压疮的深度,依解剖学位置而不同。脂肪少的部位三期压疮可呈浅表状。而脂肪多的区域则可以发展成非常深的 III期压疮。但是,骨骼和肌腱不可见或至少无法直接触及到。

IV期:全层组织缺失

全层组织缺失并且重要的是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在外,肉眼可见或可直接摸到。在创面基底某些区域可能会有腐肉和焦痂覆盖。并通常会有窦道和潜行。IV期压疮可扩展至肌肉和/或支撑结构(如,筋膜、肌腱或关节囊),有可能引发骨髓炎。

不可分期压疮:深度未知

全层组织缺失,创面基底部覆盖有呈现各种颜色的腐肉(如黄、棕褐、灰、绿或棕色),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焦痂(呈棕褐、棕或黑色的东西)。无法判断实际深度,也就无法分期,除非去除腐肉或焦痂暴露伤口基底部。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深度未知,皮肤虽然看似完整,但颜色出现改变,常呈现紫或栗色,或者形成一些充血的水疱,这是由于压力导致的皮下软组织受损。与邻近的组织相比,会有痛、发硬或糜烂松软以及发热或凉的感受。 患者常常会迅速出现深层组织的暴露。



三思逍遥


其实,古书上记载的“背上长了一个疮就死了”的情况也不尽然全是,即古人也不是凡生疮就会死,能够致死的疮都是大疮或者小疮感染后治愈不当而导致的。只能说古人生活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水平低下,比之现代社会生疮更容易诱发死亡而已。

(疽发背)

古代许多位高权重的人,如徐达、范增、孟浩然、努尔哈赤等都是死于生疮感染,因而可以说这病在古代的确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徐达将军疽发背而死)

疮,通俗地讲,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诱发皮肤上生出各种肿块,这些脓肿有时候会自行消失,有时候则发展扩大,挤破后常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的脓液,甚至会交杂着血液。这种脓包比较轻的称之为疖,严重的就是痈和褥疮。

实际上,在古代,这种脓包大多致老人和妇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死亡。痈或者褥疮多生在人体背部、臀部、腰后部等地方,如果多运动,保持血液流动,致死路其实也并不那么高的可怕。但是,如果病人长期躺在床上,无法翻动和清洗,加上身体免疫力下降,就非常容易溃烂、感染,导致死亡了。

(容易发褥疮部位)

另外,这种脓包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极容易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从而引发感染。在古代,人们不光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更多的还是辛苦的劳动和恶劣的环境,特别是穿粗布衣服,更容易摩擦导致脓包破裂出血,加上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一旦感染,并没有我们现在的抗生素、消炎药等这种有效药物根治,所以就跟恐怖了,一般必死无疑。

(这样的生活是少数人的事)

在现代社会,脓疮虽然已经成了一个小问题,但是提醒大家还是切莫忽视,有问题及时治疗,避免感染引来更多麻烦。

参考文献:

潘务正.“疽发背而死”与中国史学传统[J].文史哲,2016(06):136-145+165.

陈支平.《闽颂汇编》与姚启圣生前身后事[J].东南学术,2015(01):229-238+248.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痈疮本意是指皮肤上粟堆样的肿块,引申义是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现代医学中,痈疮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在古代,痈疮要了许多英雄的命,如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项羽的谋士范增,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等等,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痈疮差点一命呜呼。为何疮在古代如此难治呢?

1.卫生条件比较差 古代人居住条件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天天洗澡,可能最开始是疖,如果局部清洁不到位,可能慢慢变成了痈,细菌及毒素入血引起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2.没有消毒的概念 虽然古代郎中也有高温消毒的意识,但普通百姓并不懂,不像现在出现小的疖就知道用碘酒消毒,用无菌敷料包扎,把细菌隔绝在外。

3.没有抗生素 古代中医对待这类疾病以去腐生肌,清热解毒中药为主,而中药的疗效是比较缓慢的,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就等不到中药起作用就出现脓毒血症了。而今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可以使用,还可以取脓液做培养,检测对其敏感的药物,对症下药,起效很快。

4.没有手术的概念 当痈比较大,说明脓液较多,光用药物无法控制时,现代医学知道手术切开引流排脓。由于疖痈本身非常疼痛,古代没有麻醉药物可以使用,绝大多数郎中都不敢对其进行切开引流,也可能不具备这种技术,光靠中医汤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切开引流,手术环境达不到无菌,再加上没有抗生素,伤口会很容易被感染恶化。

所以现代医学中简单的皮肤感染,在古代,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可能会送命。


胡洋


古人“背上长疮”而亡的说法常见于历代史籍中,史传中经常出现古人“疽发背而死”的记载。

这种病在古代属于恶疾,古代医疗条件较差,又没有抗生素一类的药物,因此患病后的死亡率很高。

众所周知,范增就是背上长疮而亡的。纵观各类史籍,“疽发背而死”的记载不胜枚举,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然而这种记载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古人的死因,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史书中最早记载因疮而亡的是晋国的中军元帅荀偃,《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他“瘅疽生疡于头”而死,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增“疽发背而死”,从此这因这一病症而亡的人物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就屡见不鲜了。关于“疽”字的解释,《说文解字·疒部》中解道:“疽,久痈也”,又说:“痈,肿也”,可见疽是在痈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而痈则是人身上的肿块,久痈引起的溃烂则为疽。

对于这一说法,古代的医学家们却有着更为深入的看法。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中写道:“五脏不调则致疽,疽者,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六腑不和则致痈,痈者,肿结薄以泽是也。......腑脏不调和,而腠理开,受于风寒,折于血,则结聚成肿,深则为疽,浅乃为痈。”古代中医认为疽痈是五脏六腑不调所导致的,而背部是人类五脏穴位的重要所在,背部一旦发疽,基本是绝症,治愈的可能性极小。

至于“疽发背”产生的原因,古代医学家也有总结。元代的医学家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中写道:“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可见疽发背的诱因和天气、情绪、体质和饮食等都有关。

而这五种病因中,史籍中记载最多的是因情绪而引发的病情,《史记·项羽本纪》中写范增道:“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范增为项氏叔侄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最终却为项羽所疏远,怀疑,甚至“稍夺其权”,范增满腔愤懑之下,以致“疽发背而死”。

无独有偶,历史上因情绪抑郁,以致后背发疽而死的人物不乏其数。国破家亡后“朝夕野哭”的唐介、“抑郁不得志”的盖勋和庾悦、“忧愤成疾”的宗泽、“心积不平”的张宗琏......然而“疽发背而死”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叙事手法,用来表达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而非历史人物的真实死因。例如唐代的韩简,根据史实记载,他是被部下所杀死的,然而根据《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资治通鉴》等记载,他却是因为忧愤“疽发背而卒”。

此外,中国传统历来信奉因果报应,古人更是将疾病看作是上天降罪的征兆,因此“疽发背而亡”也包含有中国人的天道观念,昭示着作恶多端者最终以背疮这种恶疾而亡的下场,后来更演变成一种近乎诅咒的方式。

例如努尔哈赤就之死就被人冠以“疽发背而亡”的说法,明朝的史学家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说:“本年(天启六年)八月初十日,老奴酋疽发背死。”朝鲜史书《丙子录》也说:“建州虏酋奴儿赤,疽发背而死”,文中直斥努尔哈赤为“老奴酋”、“建州虏酋”,可见“疽发背而死”是一种明显的诅咒,原因在于努尔哈赤带兵入侵,成为中朝两国的边患,当时的人民对其深恶痛绝才会有这种说法的出现。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在《疾病的隐喻》中提到,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常被用来当做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中国古代史学崇尚含蓄的叙事手法,有所谓的“春秋笔法”,“疽发背而死”这几个字便常用作修辞手法,屡见于各类史书中,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