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獨處是一種能力,你是否認同?

將失閒仁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人們總是把善於進行人際交往視為情感成熟的標誌,實際上,安於獨處的能力也是情感成熟的一個標誌。

獨處能力是內在安全感的表現之一,這種安全感是在幼年階段逐步建立的。

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自己的母親或者其他依戀者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出現,那麼就不需要擔心,而是會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去。

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會將自己的精力和能量用在與依戀者保持聯繫上。缺乏安全感的人,相對來說特別黏人。

但是,獨處是一種必須要學會的能力,無論是獨自一人還是在他人陪伴下的獨處。

獨處,難道不是獨自一人嗎?在他人陪伴下的獨處是個什麼情況?

被人群圍繞也能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於自我內心的狀態就屬於他人陪伴下的獨處。

例如,在同一所圖書館裡看書的人,雖然周圍有一群同樣熱愛學習和思考的人也在看書,但是別人只能夠看到你在翻閱哪本書籍,卻無法窺探你的思想。親密的愛人,晚上在同一張床上睡覺,但是卻各自做著不同的夢。這些,都屬於在他人陪伴下的獨處。


智來智往


獨處確實是一種能力,而且是關乎能否生存下去的一種能力。

現在很多農二代通過讀書或者其他渠道在城裡成家立業,但卻能力有限,不能將農村的父母接到身邊,自己也無法常回家看看。

在結婚生子後,又只能請自己的老母親來照看孩子,這樣就會讓爺爺或者姥爺獨自在老家生活。獨處能力好的人,可能覺得終於沒人叨叨自己了,把小日子過得滋滋潤潤。但是獨處能力不好的人可能就會得病,甚至很快就會孤獨致死。

我身邊真實的例子:一個五十多歲的爺爺在老伴進城照看孫子八個月後就得病身故了。聽鄰居說爺爺每天都不做飯,餓了就買涼菜喝酒,晚上看著電視睡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關上電視。還經常向人哭訴,說兒子不要他了,光把他媽接走,讓他一個人在家受苦……

這位爺爺以前一直由老伴照顧,老伴的離開讓他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又不會做飯,也不想去學,就破罐子破摔,隨便應付三餐。而經常向人哭訴,又導致周圍的人慢慢遠離他,最後自己越來越孤獨,鬱悶。不好的情緒和飲食最終奪走他的生命。

我們活在這世上,誰都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即使最親密的愛人也不能可能永遠在一起。所以我們需要具有與人相處的能力,也需要具備獨處的能力。


Kid愛手工


謝謝,我從個人的看法說說。毛爺爺曾經說過,越孤獨的人越卓越。這話相當有水平,一般人不可能在一個人,同一個環境下安靜的待下去,不信可以試試一天,十天,100天?

可惜,我做到了。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不害怕孤獨就害怕嘈雜。人多是非多,必要的不必要的一大堆,你得陪著,你的笑臉對待,把自己的心事放在心裡。

而往往一個人更是需要一種定力,不亂想,不羨慕,不分心,做好眼前的事情。一本書,一壺茶,一個人,思遠思故多好,也沒有人打擾。

如果沒有一定的耐心,一般人在一個沒人的地方肯定會無聊,這就需要看你心裡裝多少貨,貨少則急,貨多則安。

經歷過蹉跎後,更多人喜歡安靜的獨處,心境。


美得呱呱叫


為何要獨處?

適當地獨處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好處的,雖然人類是具有很強社會性的動物,但同時,這種社會性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情緒上的困擾。關於情緒波動,我們有70%左右的負面情緒其實都是我們的人際關係帶來的,並且,由於群體性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它會影響到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群體性對於個體心理的影響是會自然的屏蔽一些個體的有利思維。

所以,適當的獨處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情緒、思維上的問題。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待著

所謂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深度思考的能力,這能夠幫助我們整理情緒以及思維方式。


其實我們都有一個比較大的感受,那就是一個人待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無聊、覺得空虛,所以,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看電影、玩手機等娛樂活動,並不是說這有什麼問題,而是你是否能夠控制自己在一些獨處的時候選擇思考而不是控制不住自己去選擇娛樂,因為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選擇娛樂而不是控制自己選擇一些有利的事情。

關於獨處,它既是考驗我們本身控制能力的一個因素,同時,它也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適應將來的種種挑戰和困難。


心理學了個啥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孤獨,這樣比較沒煩惱,無牽掛。不用懷疑,我就是個有故事的人……


憂殤之夏


可以這麼說吧,但是也不排除,有的人獨處是因為自由,不想跟別人發生那麼多麻煩事;或是自己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跟別人打交道


樂哥生活達人


獨處至少不浪費時間,且節能省心,空閒時間比般人多,可用來看書,寫字,旅行,思考等來提升自己。這不也是一種能力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