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而汉文帝刘恒则是刘邦的第四子,当时刘襄在孙辈为长,刘恒则在子辈仅存中为长,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方法两人都有继位的理由,看话要怎么说了,刘邦嫡系是惠帝刘盈一脉,吕后死后,老臣与诸王合谋诛诸吕,赶跑少帝说他不是惠帝亲生儿子,而商议该拥立谁当皇帝。


诸吕的覆败,老臣以周勃陈平功劳为首,宗室则以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为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180年吕后死后,在长安的刘章刘兴居便修书给兄长齐王刘襄,让他赶快起兵到长安夺权,刘襄便以舅父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出动国中兵力犹嫌不足,便派祝午往齐国东边的琅琊国拜见王爷刘邦的堂弟刘泽,假称要奉他为主讨伐吕氏,请他前去见面,刘泽信以为真,便带兵到临淄见刘襄,被刘襄夺了军队,人被囚禁,然后兵发长安。


吕产吕禄听得齐王举兵,命灌婴率军平叛,灌婴与老臣商议后,兵到荥阳便止步不前,并劝阻刘襄停下,长安大事在刘襄二位弟弟与诸位老臣的努力下,将诸吕一网打尽,赶走惠帝儿子少帝。拨乱反正到一段落,大家聚一起商议让谁继位,就出现了立刘邦儿子或者孙子的争议。这时刘泽被人放了出来,也在与会者之列,气得半死的老头子,说了直戳众人心窝的一席话,他说刘襄的母舅驷钧为人强横霸道,一家在齐地胡作非为,立刘襄恐怕会再出吕氏之事。不如立代王刘恒,本人好像没啥能力,娘家人也讲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众大臣听了心里直打鼓,如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来个后宫乱政,那时真没力气再折腾了,再说,齐王刘襄居富裕的齐地,手握重兵,为人勇武果决,这次说起兵就起兵,从中可见一斑,不说其他,如此强势的人,一登帝位哪有老臣的好果子吃?何况还有两位弟弟在旁协助,他可以不必依赖众老臣。反观代王刘恒,天天在代地被匈奴抢掠,全无脾气,母亲薄氏原不受刘邦宠爱,正是母子二代弱势,这样的人,拥立他之后,面对意外之喜一定感激老臣们,那样才有好日子过。计议妥当,众人决定迎立代王刘恒入京,刘襄就这样被刷了下来。


南方鹏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国史通论


刘襄一度是皇位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他失去帝位,与他没有政治头脑有关系。

齐王刘肥是刘邦庶长子,刘邦取得天下,歼灭异姓王,刘肥作为老大,王齐七十余城,是诸王中势力最大的人,就是后来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在地盘上也有所不如。


刘襄继承齐王位,他本人也并不懦弱,从他积极起兵对付吕后就可以看出来,他与他的弟弟刘章,一直在为皇位奔走,齐王一系异常活跃,他们有名分,长房长孙,他们有实力,兵多将广。

可是这样的皇帝,并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刘襄野心勃勃,勇猛强势,他成为了皇帝,谁也控制不了他,而且,这些个权臣都是参与过平叛的人,能够挑起第一次动乱,就可以挑起第二次,刘襄会不会清算他们,实在难说。


朱厚照去世,皇位落在朱厚熜手上,也有大臣担心的原因。

其次,他被刘泽给拖了后腿。刘襄在诛除诸吕之后,派琅琊王刘泽入京,说服大臣们立自己为帝,可是刘泽离开齐地的时候说的好好的,一入京就一反常态,他跟大臣们讲,刘襄妻族势大,将来有可能形成吕后这种专权的隐忧,大臣们一听就纷纷摇头,这种事情,实在是不能再来一次了。

所以说,刘襄这个人,空有野心,有勇力,却不能揣摩大臣们的心思,而且他还识人不明,这些因素,阻碍了他通往帝位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大臣们觉得刘恒好控制,也觉得朱厚熜好控制,可是这俩,一登上皇位,就牢牢把持住了权力。


浮沉于史


所谓的“诸吕之乱”压根就没发生,还没开始就被震压了,吕雉临死之前嘱咐吕产和吕禄要控制兵权,目的并不是为了作乱,而且要维护刘盈之子汉少帝刘弘的地位,同时保住吕氏子孙。

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美好,所谓“诸吕之乱”的另一种说法是:吕后死后,功臣集团和有实力的诸侯联合,铲除了吕氏的外戚集团,同时杀死了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少帝刘弘,立代王刘恒为帝。所谓“诸吕之乱”,不过是功臣勇将和诸侯王为其合法夺权的一种说辞罢了。



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并不是功臣,齐王刘襄拥兵于外,朱虚侯刘章锄奸于内,这兄弟二人才是最大的功臣。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功臣们都反对齐王刘襄继位呢?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琅琊王刘泽所说的刘襄的妻族强横,担心又出现外戚做大的问题。


关键是对于朝局的控制,功臣勇将们不需要强横的君主,刘襄继位恐怕就没有陈平、周勃、灌婴什么事情了。因为刘襄的身边有很多能人异士,他们才是刘襄所信任和倚重的人。

反观代王刘恒,在功臣们眼里这个代王很温和,且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简单说:“听话,好控制!”因此他们一直反对拥立齐王刘襄,而选择了仁君刘恒继位称帝。

历史告诉我们,功臣们的选择是对的,正是这个温文尔雅的仁君刘恒,拉开了“文景之治”的序幕,也为汉武帝的大治之奠定了根基。

历史就是在不断选择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常人眼中的偶然凝结在一起的必然。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路卫兵



吕后死后,她的两个兄弟虽然掌握长安兵权。但群臣和刘氏开始秋后算账。准备诛杀诸吕。

齐王刘襄起兵,进军长安,欲诛杀吕氏。此时,刘襄未到长安,吕氏已经被群臣诛尽。

群臣通知刘襄,已经诛灭吕氏。禁止刘襄近长安。

然后,群臣商议。立谁为皇帝。经过第一轮的讨论。群臣定了两个候选人:刘邦的长孙刘襄和刘邦之子代王刘恒。

起初,一些大臣认为刘襄最有才干。齐王是最为强大富庶的诸侯。立刘襄为皇帝最合适。

有些大臣却认为,刘襄的外戚势力过于强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并且,并且,刘襄之父刘肥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不能保证曹寡妇与他人无染。也不能保证刘肥100%是刘邦的骨肉。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刘襄铁定不可能继承皇位。


杨朱学派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谈古论金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的孙子辈人数不少,但若说谁最有资格继承帝位,那一定是刘襄。第一,刘襄是刘邦的皇长孙,且贵为齐王,继位称帝,顺理成章。第二,在平定诸吕的事件中,刘襄立了大功,充分显示出他的才华、眼光、魄力、勇气。同时,让功臣派放心的是,齐王刘襄与吕后及吕氏家族结有世仇。

吕后失败后,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初大臣们是议立齐王为帝的。这也很简单,齐王起了兵,为大臣们诛杀诸吕提供了外在条件,功劳数他大,又是汉高祖长子的儿子,亦即长孙。不管是从诛杀诸吕中的功劳而言,还是从立嗣的标准而言,立齐王刘襄为皇帝,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后来刘襄没能当成皇帝主要是有一人从中作梗。此人就是琅邪王刘泽,刘襄起兵后,并没有立即西进,而是先派自己的郎中令(王宫卫队长)到琅邪国拜见琅邪王刘泽。刘泽虽然是刘姓皇族,但是得到封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沾了老婆的光。刘泽的老婆是吕后妹妹吕绥的女儿(吕缨是樊哙的妻子),刘泽成了吕后的外甥女婿。所以,他一人兼得刘、吕两氏两边的好处。

刘襄起兵时,感觉兵力不足,于是用人把刘泽骗到齐国扣压,从而兼并了琅琊国的兵力。刘泽对此心怀不满,但此人很有心计,他对刘襄说:“大王您是高皇帝的长孙,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现在大臣们狐疑未定,老夫在刘姓宗族中年纪最长,这些人都等着我去决断。如今您把我留在这没用,不如让我入关决断大计。”

刘襄此时正是追求帝位心切的时候,刘泽这番话刚好点到了他的心窝上,于是,他立即派专车送刘泽进京。刘襄狠狠阴了一下刘泽,刘泽进京能为刘襄说话?只有鬼才相信,但是,刘襄竟然就相信了!当局者迷、鬼迷心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刘襄此时追求的目标是一国之皇帝,这不是任何其他人生目标所能替代了的,这个目标对他来说吸引力忒大了。

结果刘泽一走,回去就坏刘襄坏事,千方百计说他坏话,拉拢人。但是,光一个刘泽反对立刘襄并不能决定刘襄的命运。陈平、周勃、灌婴目睹了齐王刘襄首举义兵的勇气、魄力,又目睹了诛杀相国吕产、长乐宫卫尉吕更始的朱虚侯刘章的英勇、果敢,加上一个身处朝中尚未亮剑的刘兴居。这三兄弟个个英勇非凡,一旦刘襄被立为新君,加上两个弟弟的辅佐,刘氏皇族派必然声威大震。身为功臣派的陈平、周勃、灌婴,虽然可以在与吕氏外戚派的斗争中与刘氏皇族派的刘襄、刘章结盟,但是绝对不希望看到一个如此强势的皇族入主皇宫。三位功臣面对刚刚覆灭的外戚派,当然希望功臣派能够左右政坛,至少可以在政坛上保持优势地位。如果皇族派过于强大,就会打破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力量平衡。所以,平定诸吕可以允许齐王刘襄起兵,可以允许朱虚侯刘章冲锋陷阵,但是,选拔新君绝对不能让刘章参加,当然更不能立齐王刘襄为新君。

就这样,刘襄虽然劳苦功高,反被出局。





历史有妖气


刘襄谓谁?就是那个献郡脱身,认妹为娘,向吕后装孙子的刘肥之长子,也就刘邦之长孙。那么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有书君私下认为谋天下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首先刘襄投错了胎,没有个嫡长子的爹,没有个做皇后的娘,天生没有继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刘襄自己没有杀划果断自立为帝的霸气,不具备夺取天下的“软件”;


再次刘襄没有像萧何、张良那样的谋士,也没有像韩信那样的将领,不具备打拼天下的“硬件”。


一、刘襄投错了胎,没有个嫡长子的爹,没有个做皇后的娘,天生没有继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刘襄是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第一人,在铲除吕后余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就因为他老爹刘肥不是嫡长子,而是刘邦与曹氏的私生子。



当年刘邦怜悯刘肥的娘死得早,想多给他点好处,封他为齐王,给了他最大最富庶的齐地,这都引起了吕后的愤怒。


后来借刘肥吃饭时坐在上席,差点毒死了他,后来送了城阳郡给了鲁元公主,又认了妹妹为干娘,这才能全身而退。


老爹不是嫡长子,而是私生子,连庶子都不是。这当皇帝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刘襄没有,他这投胎错了,便与皇位远了。


老爹不是皇嫡长子也就罢了,老娘的娘家人也给他抺黑,那些权臣在选刘襄和刘恒为帝时,以刘襄的老舅驷钧残暴无比,


又任齐相,如立刘襄,恐怕会重蹈吕氏外戚专权的覆辙为由,都一致以为刘恒母亲薄姬良善,薄家外戚单薄,专权可能性小。


刘襄便乖乖的回齐地去了,如果他有个皇嫡长子的爹,或者老爹就是皇上,老娘是皇后,那他继承皇位便顺理成章。


然而事不遂人愿,他的天生条件就摆在那儿了,按照“父业子承,兄终弟及”的规矩,齐王完全不符合条件。


刘恒是刘邦第四,惠帝刘盈的弟弟,两个条件都符合,刘襄就这样残遭淘汰出局,他肯定得怨自己投错了胎。


二、刘襄自己没有杀划果断自立为帝的霸气,不具备夺取天下的“软件”;


刘襄开始起兵铲除吕后余党,是他弟弟刘章提议的,后来是刘章杀了吕产,进了长安。


他自己却还在长安城以外,他还乖乖听从功臣集团的话,在原地等候,他如果要是有帝王的杀划果断,便不会听命于外人,他会勇敢地杀入长安,由自己身边的拥立他为帝。


所以并不是功臣集团认为刘襄比刘恒更强势,不好掌控,而是刘襄还不够强大,没有足以震慑天下的霸气。


刘襄的心不坚韧,胆魄不强,因而不具备夺取天下的“软件”,所以不能继承皇位。



三、刘襄没有像萧何、张良那样的谋士,也没有像韩信那样的将领,不具备打拼天下的“硬件”。


夺天下的硬件中谋士、勇士二者必得之,然而刘襄却两者皆无,他的舅舅只会凶残的杀人,不懂得谋略。


而杀敌的将领也寥寥无几,而灌婴等英勇的将士却不在他麾下,如果硬拼,他要杀入长安,估计连灌婴这一关就过不了。


更重要的是刘襄在谋划这次铲除吕后余党时,得罪了琅琊王刘泽,居然没一个谋士为他出谋划策,留住刘泽。


而是轻信刘泽一句你是长孙,我要去推举你继承皇位,让他脱身而去了长安。其后刘泽去在立谁为皇上时把天平倾向了刘恒。


既无像张良、萧何一样的谋士,又无像韩信一样的将领,刘襄注定没有打拼天下的硬件。


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投错胎上无父母的庇护,打拼天下的软件、硬件都不具备,继承不了皇位冥冥之中已成定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