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1965年12月15日,威廉·薩默賽特·毛姆逝世。

1874年1月25日,毛姆出生在巴黎。他八歲喪母,十歲喪父,後在叔叔嬸嬸家寄人籬下,還有口吃的毛病。但他的人生並不悲慘,三十六歲那年,他買下臨近海德公園的五層住宅,他的朋友休夫·瓦波爾參觀後豔羨地稱其為

“最理想的寫作地點”。至於他晚年定居那座位於法國南部的住所,更是佔地廣達九英畝、隨時可以欣賞地中海萬頃碧波的豪宅。

金錢對於毛姆有偉大而勢不可擋的意義。他曾在筆記本上寫,“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對於一個從小缺乏情感安全的人,財物安全的確是極為重要的替代品。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毛姆老年時候也很講究穿著的派頭

/ Part 01

毛姆性格形成的三大轉折

未出版的一篇自傳體小說《斯蒂芬·凱里的藝術氣質》裡,毛姆曾借主角之口說出自己複雜人格的形成密碼——“小時候得到的愛太少,以至於後來被愛都會令他感到尷尬……人們讚美他時,他不知道如何回應,表露情感時又覺得自己像個傻瓜。”

毛姆幼年家裡條件是不錯的,作為在法國的英國僑民,精於事業的父親給了家庭生活物質上的保證,而溫柔美麗的母親憑藉其藝術品位和開朗的性格讓平常的家庭生活富有情趣和品質。父親在家時間少,毛姆與母親有著親密而依賴的關係,母親給予了他人生最溫暖的記憶。

第一個轉折是母親的早逝,這成為了毛姆最大的痛點。當時身邊一些親近的保姆、女傭為了安慰幼小的毛姆,常常會講故事給他聽。

講故事對他來說很重要,他會完全被故事吸引,忘記痛苦和對母親的思念。越是不快樂的時候就越需要故事,這種癮伴隨他一生。

一年半後,父親也去世,英國的牧師叔叔亨利成為了小毛姆的監護人。叔叔待他非常嚴肅,有時候心情好在餐桌上會獎勵小毛姆吃一個雞蛋尖兒,要知道小毛姆從前過得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要吃多少雞蛋都可以。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 毛姆年輕時非常英俊

由於生活環境的落差和雙親的去世,小毛姆開始出現口吃,性格變得封閉。

毛姆曾經有一次慘痛的經歷,有一次,叔叔帶他坐火車去倫敦,當天叔叔讓他自己回去。三等座售票處排著一條長隊,終於輪到他時,他卻怎麼也說不出“惠斯泰布爾(叔叔家的地名)”這個詞,他站在那裡結結巴巴。後面的人等得不耐煩了,兩個男人一把把他推到一邊。於是他不得不回到隊伍後面重新排隊。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的恥辱,所有人都盯著他看。

有時,悲傷和對母親的思念讓他無法承受,但他很快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受到傷害或不開心的時候,他受不了別人看到他哭。他會獨自在花園裡玩兒幾個小時,在池塘裡釣斜齒鯿魚,或在車道盡頭的鐵柵欄門上晃來晃去。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第二個人生轉折是在叔叔的書房裡,嚴肅的叔叔和溫順的嬸嬸沒有過孩子,也不懂的如何與孩子相處,小毛姆也儘量避開叔叔嬸嬸,於是他躲到了書房。於是,性格封閉的他在書裡發現了新世界。他在那裡飽讀經典詩書,磨練了自己的心智,變得早熟、自律、勤奮,他的閱讀量驚人,為以後要走的路打下了基礎。

後來他開始上學,就讀的國王學校是寄宿式的男校。一開始他飽受嘲笑,後來在學習上找到了自信,小男生們也開始敬佩起他來。

他在國王學校養成了一個奇怪的習慣,把自己想象成一個他喜歡的男孩,用他的強調講話,用他的方式嬉笑,模仿他的手勢和舉止,模仿的惟妙惟肖,一時間連他自己都感覺不是自己了,這種將來被寫小說替代的遊戲讓他領略到了異想天開的樂趣。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第三個轉折是毛姆意識到自己再也不信教了。稍大一些,在海德堡一個教授開的膳宿公寓學語言的時光裡,毛姆遇見了一群求知慾極強的學生,宗教信仰是熱門討論話題,毛姆也樂於其中,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從心裡開始不信教了,感覺到時他如釋重負。偏見、報應,無趣得令人窒息的的禮拜儀式,背誦禱文,每天懼怕永久的懲罰,這一切都消散了。

“整座可怕的建築如紙牌屋一般倒塌了,它並非基於對上帝的愛,而是對於地獄的懼怕。”他寫道,他很高興自己重獲自由,“他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他終於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 Part 02

現實而驕傲的水瓶男

毛姆後來的人生軌跡有些像魯迅,學醫五年,而後致力於文學,以戲劇作品成名。

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作品常以客觀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基調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理論,即“人類存在的原因未知,自由意志是一種錯覺,來世不存在”等等,給了毛姆極大啟發,少年的成長經歷留下的憤怒和沮喪感與非理性的自我厭惡混雜在一起,這一切讓毛姆形成了十分複雜的性格。

他是一個典型的水瓶男,他是一個生活在自己的大腦中的理想主義的生靈,他是個高度理性、客觀,他能夠從讓你想不到的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對待自己他也像是對待一個客觀、抽象的物體,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靈。當他走上頑固的道路,你就會發現自己在同一個宇宙的星外來客打交道,他能夠是世界上最古怪、最難以理解的怪物。

一方面毛姆是驕傲的,他認為創作這類東西太過容易。他覺得是劇本的難度被誇大了,甚至得意的寫到,“我腦子裡總是同時裝著一打戲,當一個主題出現時就會自動分出場次,每一‘幕’都直勾勾地盯著我,所以,寫完一部戲的第二天就開始寫新戲對我來說不成問題”。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毛姆的直率而毒舌也是出名的。比如,關於芸芸眾生,年輕時代的他這樣說:

“絕大多數的人都蠢得厲害,說誰誰在常人之上真算不得什麼恭維。”

“大部分人長得真是醜啊!可惜,他們也不知道該待人隨和一點,也好補救一下。”

但毛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是很謙卑的。

同時毛姆是很現實的,因為毛姆的早期作品有些迎合大眾,就被批為二流作家。但毛姆心裡是坦然的,為什麼要迎合市場?因為他需要錢。“大眾想要什麼你就給他們什麼,這一點很重要”。而他,無疑也是這一條法則忠實的踐行者。“毛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理解觀眾,知道如何給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 Part 0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毛姆藉由《月亮與六便士》所亮出的觀點是精神優於物質、個體大於社會。而這種反世俗、反傳統的立場,正是幾代讀者為之潸然淚下的關鍵所在。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

這些拷問人生終極意義的難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小說的名字正好再現了兩者之間的對立。《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來自1915年8月12日《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一篇持論較為公允的書評,該文作者稱《人性的枷鎖》的主角菲利普“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

月亮象徵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這種小面額的硬幣代表著世俗的雞蟲得失與蠅頭小利。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理應如何取捨,敘事者並無定論,只是謹慎地說:

“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但毛姆其實並不反對、甚至非常講究物質的舒適。因為幼失怙恃,毛姆早年的生活雖然談不上艱難,卻也相當清苦。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在倫敦和朋友合租一套每週租金僅需一英鎊的兩室戶公寓,而且經常陷於入不敷出的窘境。1907年聲名鵲起以後,日進斗金的他從此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經常在當年倫敦四大豪華酒店出沒,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訪問時也非頭等艙不坐。

這也是毛姆的小說非常難以準確理解的重要原因。有些作家文如其人,筆下抒發的是真實的胸臆;有些作家深藏不露,作品發出是杜撰的心聲。但毛姆總是遊刃有餘地在虛實之間來回切換,不經過細緻考證和深入探求,你永遠不知道某段貌似簡單的文字,到底蘊藏著多少深意。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這一版的《月亮與六便士》,由《追風箏的人》譯者李繼宏老師傾心翻譯。

除了有13000字深入導讀和108條精心修訂註釋之外,還新增高更的名畫作為彩插,附贈英文原版小說。希望能藉由全新的閱讀體驗,讓你更好地品味毛姆冷靜犀利的文字。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毛姆享年九十一歲。一八九六年,青春無限的他,在筆記本里寫下這樣明顯屬於年少輕狂的句子:“願死亡如黑夜掩蓋我的才華。”六十多年以後,被老病與虛無感折磨著的他,在床榻上哀求著身邊人:

“別讓我活下去,讓我悄悄地離開吧。”

“我憎恨貧窮,我討厭為了維持生計節衣縮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