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一个新的泡沫?

瑞幸咖啡:一个新的泡沫?

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也从A轮10亿美元翻番到22亿。这期间仅仅过了5个月时间。这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位咖啡成瘾者,我一度非常关注瑞幸的发展。甚至在今年上半年从传统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科斯塔等)转投瑞幸的怀抱。

不为别的原因,纯粹图他家便宜。在买一送一,甚至买一送二的优惠政策下,原本25-35元一杯的咖啡下降到10元。这在经济发展趋缓的行业大背景下,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用户不啻为一个非常大的诱惑。

每月在咖啡消费这块省下来的银子虽然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但在日益紧缩的钱包面前亦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瑞幸咖啡:一个新的泡沫?

但是,我也很怀疑瑞幸这样的补贴模式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价格补贴策略似乎已经成了国内消费品市场创业公司的基本手段,通过高额的价格补贴吸引消费者,同时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用真金白银赢下整个市场,最终通过垄断地位抬高价格,最终实现盈利。

电商、团购、打车等市场都采用过轰轰烈烈的补贴政策,各大公司仰仗着资本爸爸的奶粉供应,疯狂的依靠价格战提高本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然而,等千金散尽,疯狂退去后,却没有任何公司真正实现过大小通吃、垄断市场躺着挣钱的。

瑞幸咖啡:一个新的泡沫?

比如滴滴。先通过巨额补贴打价格战,让一些资本力量不够强大的公司先倒闭,然后又与剩下的几家巨头合并完成“垄断市场”的动作。但是,随之而来并非之前梦想的“躺着挣钱”的局面。

首先,恶性犯罪将滴滴的声誉推到了悬崖边上,将它放置在公众的对立面;日益升高的价格——“补贴-垄断”策略必然的结果又导致了消费者及政府的不满,引发了反垄断调查;市场外,还有不少如美团这样的大玩家虎视耽耽,就等着机会以“滴滴之道”(补贴策略)还治其身。这些因素导致了滴滴的未来依然飘渺迷茫。

这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似乎成了一个魔咒。补贴、价格战确实能帮助你战胜对手,赢得市场;但是,赢下了市场之后,你可能依然无法实现盈利——这才是商业行为最本质的目的。

市场也应当用同样的疑问审视瑞幸咖啡。瑞幸咖啡的迅速扩张之路显然是复制了之前的这些案例的。他们的创始团队大多来自神州租车,非常熟悉“融资烧钱换市场”的套路。瑞幸如今的成功只能说明他们将自身既往经验复制到咖啡市场上同样也能取得成功,却无法说明瑞幸能够突破盈利的魔咒。在商业愈来愈回归本质的当下,这才是一家商业机构最重要的事情。

“公司不挣钱,就是耍流氓”。共享单车从热捧到冷却,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如今,除了人行道上像蝗虫尸体一样堆积如山的破铜烂铁之外,共享单车还有什么值得提的呢?

瑞幸咖啡:一个新的泡沫?

当然,作为消费者,还是自私地希望瑞幸咖啡能多撑一段时间。毕竟,如此低价的咖啡可能是这个市场走向成熟之前我们能享受的最实惠的泡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