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毫無疑問,日軍北進西伯利亞同德軍共同夾擊蘇聯,一定會改變二戰的結果。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像德軍一樣迅速消滅擁有百萬之眾蘇聯遠東軍!只可惜,日本沒有這個實力!

蘇日關係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最為微妙的一段。自從九一八事變起,雙方几乎同時向東北亞地區派遣軍事力量,無形當中搞了一場軍備競賽。蘇聯人十分清楚,自己國土東部的西伯利亞地區一直是日本人覬覦的地方,1905年的日俄戰爭更是印在每個俄羅斯人心中永遠的仇與痛,必欲報之而後快。

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利用中國抗戰把日軍儘可能多的向南吸引。事實證明,蘇聯投資中國抗日十分划算,日軍北進的策略逐漸被淡化。不過蘇聯人並沒有因此掉以輕心,畢竟隨著中國東北、華北相繼被日軍佔領,遠東西伯利亞所受的威脅依然存在。

日本要北進西伯利亞,無非兩條路可走,一是翻越大興安嶺進入遠東,然後向西進入西伯利亞。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就成為遲滯日軍的天然障礙,日軍如果想要得手就必須像德軍一樣用一場快速突擊的方式殲滅蘇軍,否則就是持久戰。蘇軍發動遠東戰役時,遠東方面軍部隊就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跨越大興安嶺利用裝甲部隊和航空兵的優勢以及在蘇德戰場上運用的爐火純青的大迂迴大包圍戰術,這才解決了戰鬥。

二是取道蒙古大草原進入西伯利亞。這裡地勢平坦,利於機械化部隊作戰,同樣如果能擊潰蘇軍也可以長驅直入佔領西伯利亞。

所以,日本如果北進,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打垮遠東那100萬武裝到牙齒的蘇軍。

所以,無論蘇德戰場上形勢多麼的對蘇聯不利,遠東的100萬蘇軍部隊基本上都沒怎麼調動,嚴防中蒙蘇邊境線。

再看看日軍,自從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滿以為面對連步槍都配不齊的中國軍隊三個月就可以結束戰爭。卻沒想到,足蹬草鞋的中國軍隊雖然器不如人,戰鬥意志卻不亞於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軍,並且在戰略水準上甚至高過了日本。戰爭開始不久,中國同時開闢華北和華東兩大戰場,把日軍分別吸引過來。同時又得到蘇聯的武器援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將戰線牢牢穩定,日本沒能在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反而陷入了只出不進的消耗狀態。

在這樣一個狀態下,頭腦發熱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蘇邊境的諾門坎向蘇軍挑釁。蘇聯人毫不猶豫的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迎敵,一頓鐵拳下來消滅打垮打殘日軍兩個師團,徹底讓軍隊結構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那種騾馬編組鐵拳下來消滅打垮打殘日軍兩個師團,徹底讓軍隊結構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那種騾馬編組步炮兵主義時代的日軍領教了什麼是機械化戰爭!航空兵、地面炮兵火力配合掩護下在大草原上橫衝直撞的鐵甲洪流讓日本人觸目驚心,中日戰爭打了十年面對弱勢對手尚且不能解決問題,面對武器代差超過自己一倍以上的蘇軍,日本又怎麼能有必勝的把握?

不利於日本的因素在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接踵而來,先是美國逐漸斷絕對日貿易,要知道,十年的中日戰爭正是靠著與美國的貿易進口賴以維持戰爭的物質資源。缺乏戰爭資源,別說去打蘇聯,就連中國戰場恐怕也很難維持。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完全中斷與日本的貿易,就是怕日本會同德國一道夾擊蘇聯,同時又向蘇聯保證一旦日軍北進,美國絕不會坐視不顧,海軍艦隊將長驅西進,直搗日本本土。日本正是受到美國中斷貿易和軍事威脅,這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所謂的中立政策是為了待機參戰!

所以,日本如果北進夾擊蘇聯,必然是一場硬碰硬的戰爭,空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斷然不是機械化裝備和充滿民族仇恨的蘇軍對手。日軍對蘇開戰只不過是又開闢了和中國戰場一樣甚至是超過中國戰場的另一個消耗自己的戰場。再加上美國參戰,日本會敗的更快。日本敗了,德國也很難維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會提前結束,包括中國在內的受侵略國家也會大大減輕戰亂之苦。


大將軍威武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二戰中日本最大的失敗其實是陰差陽錯地沒有發現大慶油田。

日本佔據中國東北之後,面臨三個選擇:

一是進攻蘇聯;二是進攻中國腹地;三是進攻東南亞。

相比之下,進攻蘇聯可能損失很大,還不一定打的贏。進攻中國腹地吧,兵力太分散,後勤壓力太大。進攻東南亞則抵抗輕微,而且東南亞有日本急需的石油。

所以,日本選擇攻打東南亞,獲取石油,保障日本的能源供應。最終形成了與美國的直接對抗。

其實日本佔據中國東三省後就進行了石油勘探,得出了東北不可能發現石油的論斷。日本人在大慶也打了探井,可沒選準位置,差了幾公里,錯過了特大油田。

假如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二戰局勢恐怕會改寫了。


又瘸腿的老廣


在當時日軍北上還是南上的問題上,日本高層爭論不休,德軍在蘇聯苦苦作戰,雙方展開拉鋸戰,斯大林也害怕日軍從背後插一刀,在北方邊境佈署了大量兵力以防範日軍。以前的諾門坎戰役,日軍以試探蘇軍軍事實力,試了一下,大敗而歸,從此日軍就打怕了。日本高層中,海軍軍部贏了,在中國的拉鋸戰也打破三個月佔領中國全境的神話,沒想四分五裂的中國各諸侯群起抗擊日軍,即使攻打了蘇聯,大部份富繞的石油,富庶土地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這個買賣不划算。在這情況下,決定南下,以奪取南下豐富的石油,橡膠,美國的中止對日的經濟封鎖對日本來說猶如斧底抽薪。雙面間諜佐爾格給了斯大林秘密情報,使得斯大林得以抽身將大部北方的部隊從西伯利亞鐵路源源不斷調往莫斯科。日軍如果南上,德日從腹背插一刀,蘇軍的情況也不會壞到哪兒去,英美不會坐視不管,雖然西方對蘇聯恨之入骨,但如果蘇聯真的亡國了,對英美也不是好事,這樣,集包括蘇聯各國的國力對付英美,讓英美十分棘手,不符合美英的利益,世界更難控制,一盤散沙,削弱蘇聯的國力是英美的如意算盤!日軍的武器,坦克,飛機,槍支,蘇聯一貫看不起,猶如掏火棍。廣闊的西伯利亞鐵路是寬軌,曰軍何年何月才能到達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如果日軍進攻了蘇聯,擁有強烈報復心的蘇聯,在東北關東軍俘虜的幾十萬人馬也許就不會回日本了,估計,會一直在零下幾十度的蘇聯哭爹叫孃的,瑟瑟發抖的死在異國荒涼的土地上。


丫Ak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曰,意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鑑於這一點,日本配合德國率先進攻蘇聯是極有可能的,做為蘇聯也是有準備的,基於假設,咱們分折一下結果到底會怎樣?

選擇進攻的最佳時機應在1941年的6月22日與德國同步進行,形成兩面夾擊的事態,使蘇軍忙於應對東,西兩條戰線的威脅,造成內部恐慌,混亂,從而一舉取得戰爭的勝利。


就在德軍向蘇聯進攻之時,蘇聯在遠東駐有70多萬軍隊,佈署1萬門大炮,3188輛坦克,飛機4140架,日本想要取得勝利必須速戰速決,要想速戰速決必須在軍力上強於蘇軍,就38年7月日蘇在張鼓峰和沙草峰的戰鬥以及39年的諾門罕戰鬥來看,日軍的戰鬥力是遠遠不如蘇軍的,那麼日軍必須配備更多的軍力和更多的軍事裝備方能取的速戰速決,起碼需要100軍隊,5000架飛機,而當時日本總共只有3500架飛機,還是隸屬於海軍和陸軍兩個部門,就算全部都用上吧,要想速戰速決也是不可能的,這些還只是停留在戰爭初期,事實上到了12月中旬,蘇聯已增加兵力到134萬,飛機,坦克的數量和質量都要遠大於日本,日本的三八大蓋還要面對蘇制波波沙衝鋒槍,就是三輛日本坦克也撞不過一輛蘇制T一34,國內生產能力更是幾倍於日本,即使日本有生產能力,鋼鐵,橡膠,石油也沒了,總不能不燒油,不裝輪胎吧,蘇聯人口更是三倍於日本,基於這些原因,日本最多隻能憑軍國主義的戰鬥意志在西伯利亞打消耗戰,或者最多佔領幾座不大不小的沒多少人的城市,對於1200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丟失幾座城市對於蘇聯不算什麼,由於日軍的參戰,蘇軍在對德保衛戰中,無論軍力,後勤都會受到極大的牽制,戰鬥意識也會有所喪失,有可能德軍真的完成三路大軍對蘇西部的佔領和控制,那麼蘇聯政府只能遷到烏拉爾山脈以東,如果此時美國還不參戰,蘇聯只能和德國籤城下之盟了,而日本佔領的一些領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荒涼的西伯利亞沒有什麼戰略資源可利用,而國內儲備的石油,橡膠也被用盡,又不可能也到高加索地區去得到些石油補充,那樣的話會和德國產生矛盾的,最後“鐵哥們”的軸心國就變成交戰國了,唯一隻能乞求德國的支援,最後也不得不跟蘇聯搞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蘇聯承認日本對滿州國擁有主權,北海道以北所有島嶼歸日本,然後日本撤出西伯利亞,這是日本取得的最好結果,但此時的日本己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了,得到怕只是一紙空文,二戰不會因此而結束,因為蘇聯的實力還在,英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最終美國一定會加入到二戰之中。



所有的都是基於假設,還是對日本最有利的假設結果,日本能得到的只是暫時的,但二戰的結束的時間會延遲,戰爭的傷亡會更大,日本所要補充的戰備資源只能靠德國的施捨,只能看德國的臉色行事,靠乞討,乞求來得到,到不如自己去爭取,所以日本沒有配合德軍攻打蘇聯,而是轟炸美軍珍珠港基地,自己到東南亞去獲取石油和橡膠來維持侵略野心了。


最終侵略者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二戰結束之後,一直有人假設當時日本北上與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美國就不會參戰,英國即使死撐也無力改變戰局。德、日先打垮蘇聯再南下,這樣二戰結局或將重寫,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但聯繫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一下,當時日本政府(實際就是軍部的傀儡)選擇南下是有充分考慮的。在細緻問題上日本人絕對有不輸給德國人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大局的問題上的失誤兩國也是半斤八兩。德國突襲蘇聯與日本偷襲美國實乃這對難兄難弟的兩大戰略敗筆。

日本自身資源貧乏,佔領中國東北尚未消化,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一開始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到1941年已經四年了仍然看不到盡頭。基本處於僵持狀態,雖然軍事實力遠超中國,但作為一個歷史從未在大陸稱霸的小小島國,何嘗有過佔領中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的經驗?就象一群螞蟻與大象的戰爭,螞蟻可以咬痛大象,令大象受傷、流血,但卻無法徹底擊倒並吃掉大象。如果再加上一個比中國實力更強的蘇聯更是勝負難料,諾門坎事件已充分證明這一點,即使是與德國夾擊蘇聯,想打贏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日本自己已經有個火中的栗子——中國——拿不出來,哪裡還有能力去幫德國人捅蘇聯這個馬蜂窩?佔領西伯利亞能得什麼?土地、木材與嚴寒而已,石油、鋼鐵、橡膠、有色金屬統統沒有。

當時日本身陷美國的經濟制裁之中,與中國的戰爭已經讓日本戰略物質的儲備捉襟見肘了,沒有資源不論北上還是擊敗中國都是不可能的。選擇南下就會有資源,英國自顧不遐無力保護自身利益,法國被德國人吊打的沒了脾氣,荷蘭、澳大利亞實力孱弱不足為慮,唯一的強敵是美國。

日本人的策略是偷襲,期望一舉擊垮太平洋艦隊,甚至幻想徹底打敗美國,至少讓美國人承認既成現實而與日本議和。日本只要奪取了戰略資源,既可以持續與中國、美國的戰爭,也能一路向西進軍印度、伊朗,同樣可以達成與德軍會師高加索的戰略目標(如果隆美爾能在北非成功可以會師中東)。但日本又犯了小國寡民的錯誤,美國豈是如此容易打垮或被咬一口還會跟你和談的主?

當時情況就是北上將付出巨大代價不一定能贏,幫助了德國人而對自身並沒有太多益處。南下將得到繼續戰爭所急需的資源,但也會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對手。日本選擇南下這條當時很正確的道路。

日本畢竟是一個沒有長期、遠大戰略的小島國,文官政治早已長眠,國家被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綁架,有限的實力與無限的野心實在不相稱,地地道道的一個自我的膨脹的狂妄的暴發戶,失敗可以說註定的,南下或北上對日本來說結局也許是一樣的都是作死的路。

日本自作孽不可活,甚好!甚好!吾輩國人不亦快哉!


阿呆的老大


若二戰日本不南下,那與美國戰爭就不會爆發,選擇北上,不僅德國高興,美歐國家更是高興,因為這樣,將更多的戰略壓力砸到了蘇聯身上。說不定到時候,美國不僅不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還會增加對日本石油的供給。

德日東西圍攻蘇聯,勢必造成蘇聯戰力分散,進退失據。蘇聯若不全力抗擊德國,則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一線則極大可能淪陷,如此德國一方面繼續南下高加索地區獲得更多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則擊垮蘇聯的抵抗意志及核心。若蘇聯依舊全力迎戰德國,則日本北上,拿下遠東,拿下外蒙,進擊西伯利亞,這就抄了蘇聯後路,從背後向蘇聯歐洲部分發起進攻,蘇聯不得不回防,最終陷入德日夾擊,均分蘇聯。

如果這個時候,美英是否還會和德日開展?那真不好說了。二戰的結局肯定不是現在這樣子。


北玄武


個人認為就算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或許短時間內會給蘇軍帶來很大的壓力,但結果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首先,二戰時期蘇軍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當然是廣闊的戰略空間和寒冷的氣候,面對德國的入侵,蘇軍最開始的表現並不比法國好,但正因為活用了這兩大優勢,所以蘇聯挺到了最後;而日本在蘇聯剛剛成立的時候也曾經派遣過八萬人的干涉軍突入西伯利亞,但面對無窮無盡的西伯利亞荒原,蘇聯人根本不需要堅壁清野就讓日本吃足了苦頭,那裡除了冰天雪地還是冰天雪地,而日本干涉軍更多時候對付的敵人是野狼,最後不得不狼狽的退出了蘇聯;二戰時期蘇聯雖然處境困難,但自身條件還是比國內革命時期好了很多,所以即使日軍入侵蘇聯也能守住大部分領土,而日本軍隊一旦在西伯利亞荒原被擊潰,能有多少人能活著逃回來都是個問題,拿破崙的軍隊就是前車之鑑。



‌其次,日軍也有自己的困難,侵華戰爭那時已經打響了多年,日軍雖說節節勝利,但畢竟攤子鋪的太大,為了保持住中國戰場的穩定,日本在中國戰場至少要保證100萬以上的兵力,這樣要再開闢蘇聯的戰場,能用到的軍隊就不多了,而與蘇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全面開戰,沒有個一兩百萬軍隊都不好意思出手,日本人即使再瘋狂在這個問題上也會再三慎重的。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根本就沒有動力去打西伯利亞,即便最後響應了德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在邊境上小打小鬧一通,敷衍了事;畢竟日本最強大的還是海軍,打蘇聯海軍派不是什麼用場,而日本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蘇聯當時主要的產油區在高加索一帶,離了十萬八千里;當時無論怎麼看都是富庶的東南亞一帶對日本更有吸引力。


軒轅林


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日本和美國就不可能開戰。同樣的,如果日美沒有開戰,德國也不可能對美國宣戰。也就不可能出現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一情況之下,德國和日本從東西兩側同時進攻蘇聯,以蘇聯的軍隊、資源儲備來說,被徹底打敗只是時間問題。所謂的西伯利亞的自然環境,對日軍不利,也不見得對蘇軍就有利。

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我預測的戰局發展很可能是,德國和英國停戰,因為美國的支持,英國不能輸得太徹底,但是出讓一部分殖民地(如非洲區域)是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可從蘇聯的西線、北線、南線(由伊朗)同時進攻,佔領蘇聯的重要城市、糧倉和煤礦、油庫。日軍從遠東、中國新疆進攻。這樣的話,蘇聯將退無可退,要進入印度,也將面臨和德國講和的英軍威脅,只能是戰敗投降。戰敗後的蘇聯將被分割成和今天的前蘇聯地區差不多的國家板塊,如果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俄羅斯保有今天的歐洲部分,即彼得大帝時期的俄羅斯領土,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歐洲中等國家,如芬蘭、瑞典之類的規模。

這樣的話,當戰爭結束以後,世界上將出現美國(本土、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德國(擁有中西歐、非洲)、英國(保留加拿大、澳大利亞、中東和印度)、日本(滿洲國、新疆、西伯利亞、東南亞)、阿根廷(南美洲部分)。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以後,滿洲國、印度、法國將脫離原有宗主國統治,成為新的強國;中國也將再次崛起為地區強國,俄羅斯將重新恢復在原蘇聯地區的中亞地區影響力,再次復興。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將是美、德、英、法、中、印、俄、滿、阿等。以上內容僅為個人的臆想,僅供參考用。


焱子道


日本是個島國,自身資源匱乏,必需依靠掠奪才能進行侵略,當時的中國並不能提供戰爭資源,日本冒著和美國戰爭的風險南下進攻東南亞,其目的是希望取得至關重要的石油,橡膠等必需的資源,問題就很清楚了,進攻蘇聯這些戰略物資從哪裡獲得,向美國買?其次日本最重要的是海軍,也是日本的命脈,軍費使用肯定是偏向海軍,所以日本陸軍在亞洲還能橫行,和蘇聯相比,差了幾個檔次,以短擊長,是腦子有病吧。三,蘇聯的重心在歐洲,和東北隔著一個蠻荒的西伯利亞,日本怎麼過去?就是現在,夏天的西伯利亞也是非常難以通行,冬天就更別說了,西伯利亞寒流不會因為日本鬼子就放過。後勤怎麼解決?最後,蘇聯在遠東保存了50萬的兵力應對,並沒有放鬆對日本的防範。冬天才把部隊抽調莫斯科展開反擊,因為這時候日本人敢來老天就收拾了,不用蘇聯人動手。戰爭受後勤制約,以日本可憐的機動能力,在如此遠的距離發動進攻,這是有多喜歡日本才出的好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