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今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祭奠亡靈,勿忘國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走進歷史上的今天——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81年前的今天,南京城淪陷。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雖在勸降書中保證“對非武裝的平民與不懷敵意的中國軍隊,採取寬宏和善態度”,但帶給南京人民的卻是一場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大屠殺。短短40余天,南京30多萬民眾慘遭屠戮,千年文脈、六朝古都一時血流成河,變成了真正的人間地獄。

江蘇歷史上的“今天”

2006年12月13日

南京民間抗戰史料館正式開放

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2006年12月13日,南京民間抗戰史料館正式開放。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由南京市民吳先斌個人投資籌建,是江蘇省首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鬥爭的民間綜合性專題博物館。

1994年12月13日

我國首架水陸兩用飛機在寧研製成功

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1994年12月13日,我國首架水陸兩用飛機在南京輕型飛機研製廠研製成功。水陸兩用飛機就是既能在水上起飛和降落,又能在陸地機場起飛和降落的飛機,又稱兩棲飛機。水陸兩用飛機的船身或浮筒上裝有供陸上起飛著陸用的起落架,它與水上飛機的上、下水裝置不同,能經受著陸時的巨大撞擊力並吸收撞擊能量。

1991年12月13日

張家港27個鄉鎮全部實施9年制義務教育

27年前的今天,蘇州市政府宣佈,張家港全市27個鄉鎮全部按省頒標準提前一年實施9年制義務教育,為全省依法實施9年義務教育作出了表率。

1937年12月13日

日本侵略者製造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略中國。同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

雖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在勸降書中保證“對非武裝的平民與不懷敵意的中國軍隊,採取寬洪和善態度”,但等待南京人民的卻是一場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大屠殺。13日清晨,日軍谷壽夫師團首先從中華門進入南京,一路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難民區。次日,其他三個師團相繼進入南京南北各市區,展開了大規模屠殺。

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隨後的40多天裡,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甚至把殘殺中國人當作取樂消遣,他們把大批俘虜和難民集中到一起,或用刺刀亂捅,或用機槍掃射,或趕進土坑活埋,或用汽油澆淋後焚燒……不僅如此,殺紅了眼的他們還舉行所謂的“斬殺百人競賽”,以殺人多寡來決定比賽勝負。

此外,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還瘋狂強姦、迫害中國婦女,有的日軍將被他們強姦後的受害者剖腹,或用刺刀捅死。連老弱病殘,甚至嬰幼兒都不放過,瘋狂的殺戮使南京城裡屍橫遍地,變成了一座真正的人間地獄。

戰後據廣泛調查: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是第五個國家公祭日。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知道——

國家公祭祭奠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這是國家公祭網主頁列出的供海內外網民悼念的幾類遇難對象。既然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公祭時間也確定為每年的12月13日,為何公祭對象卻如此“寬泛”?

這是因為,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侵華日軍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大屠殺不是他們罪行的全部。近代以來,日本帝國主義魔爪遍及中國各地,無數同胞遭遇殺戮。因而,專家組經慎重考慮後認為,既然是舉國公祭,應將更多的戰爭死難者作為對象。

讓人欣慰的是,2014年2月27日通過的法案,明確公祭對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日本帝國主義染指我國,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臺灣,此後一直到1945年宣佈投降,日寇在中華大地肆虐,燒殺擄掠,無所不用其極。其間被日軍屠殺的都應成為公祭對象。

如何參與國家公祭

災難的歷史,理應成為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規格舉行國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參與。

自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在“萬人坑”遺址邊默哀,在“哭牆”前獻花;數以千萬計的網民,在國家公祭網和手機客戶端上,進行網絡祭奠。

國家公祭日當天,又該如何參與?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盡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短暫的公祭儀式很快就會結束,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收穫銘記歷史的責任、振興國家的擔當,從歷史汲取教訓,獲取奮發的力量。這是舉行國家公祭的要義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13日也是《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開始實施的日子。《條例》將此前南京市政府對“默哀一分鐘”的倡議,明確列入法規當中。《條例》明確,舉行國家公祭儀式鳴放警報時,除了正在執行緊急任務的特種車輛、正在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機動車、火車、船舶和其他人員應當遵守下列規定:在主城區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停駛鳴笛致哀一分鐘,火車、船舶同時鳴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場所的所有人員就地默哀一分鐘;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工作人員、在校師生就地默哀一分鐘。

誰是第一個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

原全國政協常委趙龍是最先在全國兩會上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這份由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成為當年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自此,關於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

2004年年底,趙龍參觀完紀念館後從朱成山那裡瞭解到,二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遇難國民。而我國作為二戰戰勝國,卻沒有類似的日子。“國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館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提出來的,我想可以把這個寫成提案,到兩會上呼籲。”趙龍說。

為何稱作“死難者”而非“死難同胞”

“同胞”一詞意味著是同一國家或同一民族的人民,這對於抗日戰爭期間在華犧牲的外國友人來說,不夠準確,因此將“死難同胞”改成“死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