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祭日”,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今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祭奠亡灵,勿忘国耻!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关于“国家公祭日”,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81年前的今天,南京城沦陷。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虽在劝降书中保证“对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采取宽宏和善态度”,但带给南京人民的却是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大屠杀。短短40余天,南京30多万民众惨遭屠戮,千年文脉、六朝古都一时血流成河,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6年12月13日

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馆正式开放

关于“国家公祭日”,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2006年12月13日,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馆正式开放。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由南京市民吴先斌个人投资筹建,是江苏省首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综合性专题博物馆。

1994年12月13日

我国首架水陆两用飞机在宁研制成功

关于“国家公祭日”,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1994年12月13日,我国首架水陆两用飞机在南京轻型飞机研制厂研制成功。水陆两用飞机就是既能在水上起飞和降落,又能在陆地机场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又称两栖飞机。水陆两用飞机的船身或浮筒上装有供陆上起飞着陆用的起落架,它与水上飞机的上、下水装置不同,能经受着陆时的巨大撞击力并吸收撞击能量。

1991年12月13日

张家港27个乡镇全部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

27年前的今天,苏州市政府宣布,张家港全市27个乡镇全部按省颁标准提前一年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为全省依法实施9年义务教育作出了表率。

1937年12月13日

日本侵略者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

虽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在劝降书中保证“对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采取宽洪和善态度”,但等待南京人民的却是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大屠杀。13日清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一路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屠杀。

关于“国家公祭日”,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随后的40多天里,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甚至把残杀中国人当作取乐消遣,他们把大批俘虏和难民集中到一起,或用刺刀乱捅,或用机枪扫射,或赶进土坑活埋,或用汽油浇淋后焚烧……不仅如此,杀红了眼的他们还举行所谓的“斩杀百人竞赛”,以杀人多寡来决定比赛胜负。

此外,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还疯狂强奸、迫害中国妇女,有的日军将被他们强奸后的受害者剖腹,或用刺刀捅死。连老弱病残,甚至婴幼儿都不放过,疯狂的杀戮使南京城里尸横遍地,变成了一座真正的人间地狱。

战后据广泛调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知道——

国家公祭祭奠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这是国家公祭网主页列出的供海内外网民悼念的几类遇难对象。既然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公祭时间也确定为每年的12月13日,为何公祭对象却如此“宽泛”?

这是因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大屠杀不是他们罪行的全部。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遍及中国各地,无数同胞遭遇杀戮。因而,专家组经慎重考虑后认为,既然是举国公祭,应将更多的战争死难者作为对象。

让人欣慰的是,2014年2月27日通过的法案,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台湾,此后一直到1945年宣布投降,日寇在中华大地肆虐,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其间被日军屠杀的都应成为公祭对象。

如何参与国家公祭

灾难的历史,理应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参与。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

国家公祭日当天,又该如何参与?专家建议:为遇难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几句祭语,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悼念;打开电视、广播或网络,随时注意南京主会场的公祭仪式,在警报声响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报声中肃立、默哀;关注公祭仪式的细节设计,领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要义。此外,当天应尽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短暂的公祭仪式很快就会结束,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收获铭记历史的责任、振兴国家的担当,从历史汲取教训,获取奋发的力量。这是举行国家公祭的要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13日也是《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开始实施的日子。《条例》将此前南京市政府对“默哀一分钟”的倡议,明确列入法规当中。《条例》明确,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机动车、火车、船舶和其他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在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

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

原全国政协常委赵龙是最先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这份由49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成为当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此,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

2004年年底,赵龙参观完纪念馆后从朱成山那里了解到,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遇难国民。而我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却没有类似的日子。“国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馆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提出来的,我想可以把这个写成提案,到两会上呼吁。”赵龙说。

为何称作“死难者”而非“死难同胞”

“同胞”一词意味着是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的人民,这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在华牺牲的外国友人来说,不够准确,因此将“死难同胞”改成“死难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