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西北“群马”的骑兵都表现出了怎样的军事实力?

Z-jane


1948年4月的西府战役,西北野战军是吃了大亏的,原本彭总的打击对象是胡宗南,并夺取了其补给基地宝鸡,不想“青马”第82军在马步芳儿子马继援的率领下迅速来援,致我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战斗,这是后来彭总也承认的一次败仗。




(第82军马继援)

总体而言,马家军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悍不可摧,其主要优势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较好、政教合一的体制易于掌握部队、寓兵于民的政策方便补充兵力,但缺点也很明显,即武器装备一般、兵力基数太小、军事理论落后。马继援24岁就当上了军长,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均属一般。

也就是说,马家军部队的法宝就是“快、灵、狠”,这也决定着他们在本地区作战时较为凶悍,在低强度战争时表现尚可。而一旦离开甘陕地界,或与装备现代化的对手碰撞时,就很难再有作为了,其发展和衰落跟骑兵这个“夕阳兵种”的时间段是完全契合的。



西路军的失利只是因为在30年代让马家军的优势全部发挥了出来,红军火力贫弱、甘凉地区无险可守、孤军深入敌境奋战没有后方。同样,“东陵大盗”孙殿英早年试图入主西北时,70000人马打不过40000人的“四马联军”,也是输在火力不足上,双方仍然属于低强度的近代化战争,骑兵还是具备一定优势。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马步芳和马鸿逵各派出的一个骑兵师离开西北(暂骑1、2师),远赴黄泛区对日作战时,就不那么灵光了。虽然马家军一如既往的凶悍,但在侵华日军的空地火力杀伤下,每次作战伤亡都两倍于敌,甚至出现过几百骑兵不愿被俘共同投河自尽的悲壮之举,战场优势完全反转了。



(暂编骑兵第2师)

解放战争初期,“宁马”马鸿逵部队的战力严重缩水,基本就是打打酱油的角色,并且由于争夺“西北军政长官”失败,马鸿逵与马步芳矛盾加剧,作战时只出工不出力。因此解放军西北战场的主要敌人,就是胡宗南的中央军和“青马”部队,在全国五大野战军中,西北我军的兵力和装备是最薄弱的,即便如此,也能将“胡马联军”赶出了陕西,解放西安。

太原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军区第18、第19两个兵团20万大军转隶彭总指挥加入西北战场,并且在平津战役中缴获并装备了大量美式武器,甚至开来了不少汽车装甲车和坦克,马家军的末日注定来临了。第一野战军以一个兵团监视逃入秦岭的胡宗南,三个主力兵团进剿“青马”。



(马鸿逵逃跑)

可惜徐帅病倒,不然定会亲提大军一洗前仇,为十三年前牺牲的西路军战友报仇雪恨。

西北最后一次真正的决战便是“兰州战役”,第一野战军虽然打得稍许艰苦,但仍然在一周之内彻底击溃马步芳、马继援父子的“青马”主力,通往青海、宁夏和新疆的道路完全敞开。



(马步芳)

王震第1兵团直追西宁城下,马步芳父子扔下残部逃往重庆;杨得志第19兵团横扫宁夏,马鸿逵逃跑,马鸿宾投诚。

至此,盘踞西北数十年的“马家军”宣告覆亡,而关于近代以来西北军阀马家军的家族体系,可参看下图了解。


度度狼gg


看看萨沙的文章吧。



高台惨败

可惜此时青马并不再停手不打了!得知蒋介石被释放并且出兵西安以后,马步芳已经摸清了未来中国的形势。不管结局如何,未来仍然是蒋介石控制中华民国大局,不会有大的变化。马步芳由此彻底下定决心为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效忠,一定要全力消灭试图在他地盘建立根据地的红军,维护青马的回教割据地位。

马步芳通告南京中央政府,表明了立场:西北人民,拥戴国家,爱护桑梓,决不与杨等叛部及赤*同戴一天。

马步芳很快把全部主力集结起来围攻西路军,正规军为2万人,民团20余个,共计人马6万余人,并且宣称“死力堵截,阻止西进和东进”,“消灭共匪于河西走廊”。

马步芳和青马前敌总指挥马元海经过分析,认为驻扎在高台的董振堂红5军实力最弱,决定集中部队首先击破高台的红5军。

1月12日,青马以一部兵力佯攻钳制临泽地区红9军,30军,而以大部兵力绕道西进,插入红5军孤守的高台地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董振堂是西北军出身,河北人,会武功。他担任第25师73旅旅长时候,率部发动宁都起义,整个旅投共。其实当时旅长已经是很高的职位了,如果董振堂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根本没必要起义。守高台的红5军每人只剩下3,4发子弹,实在抵抗不住青马骑兵的冲锋,守了7天就已经是奇迹了。

此时高台城内有军长董振堂在内的红5军39团、45团和其他部队共2800人,5军政委黄超带着5军仅有的一部电台同郭锡山的红14师的37团,43团各一部几百人驻守蓼泉(之前被青马突袭,红5军的电台和通讯人员损失严重)。

本来董振堂和黄超认为蓼泉和高台近在咫尺,派个通讯员就可以联络,虽然只有一部电台并不影响指挥。

这种错误的部署,导致红5军在高台的主力部队始终无法有效和西路军指挥部联络,也就无法求援。

而攻击高台的青马部队有5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及炮团、民团共2万余人,双方兵力差了10倍之多。

董振堂是经过几次反围剿,走过长征的老将,面对青马数倍主力的进攻,他自然知道凶多吉少。由于青马骑兵来的极快,等董振堂发现的时候高台四面都被围死,突围已经是不可能了。董尽一切可能加强高台城的防御,他们把木箱、木柜等抬上城墙,装上土再浇水冻结,使城墙加宽加高,以利防守,还在城下建立了很多土木碉堡工事,同时派出通讯员骑马向后方求援。

长征时期的钢铁后卫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最擅长防守的红5军在无险可守的高台,同十倍数量的青马整整激战了一周之久,造成青马很大的伤亡。

骨干为西北军的红5军在防御战中最厉害的杀手锏是精确射击和大刀肉搏。红5军当时每个士兵仅有3,4发子弹,所以没有绝对把握不开枪,甚至直到青马骑兵冲到眼前才能开枪。

一旦骑兵冲到近距离,红5军士兵立即挥舞大刀和其肉搏,1个拼不过就2个拼1个,3个拼1个,拼死1个算1个。

在如此顽强英勇的防御下,青马骑兵在城外丢下大量尸体,七天内居然没有能够打入高台城一步。但此时红5军情况已经极为险恶,突围出城的通讯员全部阵亡,和后方完全联系不上,兵员损失巨大,高台城下的碉堡工事都被青马摧毁。更重要的是总指挥徐向前和有电台的红5军政委黄超都不了解高台被围得情况,不可能有援军。

就在同时,在蓼泉的红5军政委黄超领导的郭锡山红14师一部分兵力,也被青马包围强攻。由于他们主要是非战斗人员,情况绝不比高台要好,黄超和郭锡山他们自顾不暇,无力解救高台,也丝毫不了解高台的危急情况。

一周激战以后,红5军伤亡也很大,加上本来只有不到3000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20日,之前被收编的高台当地民团300多人突然叛变,他们打开城门放青马骑兵进入。青马主力随即如蚂蚁一样冲入高台县城内。

董振堂等红5军剩下的官兵都知道到了最后的时刻。由于步枪子弹已经打完,他们扔掉空枪,由军师团一级军官亲自拿着大刀,带领残余部队和青马展开近战肉搏。当时还能够动的红军伤病员全部上阵,他们挥舞大刀,削尖的木棍(大刀),木叉,甚至石块瓦块,和青马骑兵血战到底。

双方在小小的高台县城整整肉搏了9个小时之久,最终红5军弹尽援绝,全军覆没。

红5军军长董振堂在激战中被子弹击中左胸受了重伤,为了不被生俘,董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举起手枪,开枪自尽。除了董振堂以外,红5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仁以下2800人全部牺牲或者被俘!

高台县城在21日清晨被青马攻克,马步芳兴奋无比的向南京告捷:高台匪全部消灭,匪军长董振堂等阵亡。

直到这个时候,西路军总部徐向前陈昌浩才从破译青马告捷的电报中,得知高台危急的消息。徐向前火速派出唯一的红军骑兵师500余人骑马飞奔赶往救援。

可惜这又是一个悲剧。

这支红军骑兵部队为1936年刚刚组建,士兵多是刚学会骑马,连马都是临时找来的,马上战斗力也远远弱于青马(连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骑兵都不是青马骑兵的对手)。更惨的是他们数量仅为对手的二十分之一。他们在增援路中遭遇青马数量优势的骑兵拦截,双方狠狠打了一场骑兵对攻战。实战中,少量的红军骑兵不是青马优势兵力的对手,甚至一些青马士兵发现红军骑兵的马居然还是之前战斗中缴获青马的马匹。他们随即打起呼哨,这些青海马自小被训练,听到呼哨声立即向青马骑兵奔过去,有的还甩下了马身上的红军骑兵。结果几小时激战之后,红军骑兵师基本覆灭,师长董俊彦,师政委秦贤道均全部英勇阵亡。

高台被青马占领以后,青马不但以极为凶残的手段残杀了大量红军重伤员和战俘(被活埋的就有700人),还将董振堂,杨克明的首级斩下,挂在高台城上悬首示众,后又送到西宁邀功。

攻陷高台以后,青马立即集中主力攻打蓼泉。留在蓼泉的红5军14师两个团一部,大半为非战斗人员。他们赶在青马主力到达之前,拼死向外突围,急忙向后方撤退。但又在途中遭遇青马骑兵的拦阻,差点又全军覆没。

此时红14师师长郭锡山见势不好,为了保命,他丢下红5军政委黄超,自己奔出去向青马投降。当时郭的警卫员想阻拦,郭锡山拔出手枪对他打了一枪,但没有打中,郭随即骑马跑了(郭锡山后来还娶了马步青的妻妹,成为青马的一个师参议)。

好在此时红9军陈海松政委已经奉命率领一部主力从临泽赶来救援高台,终于将红5军在蓼泉剩下的几百人救了回去。

高台此战后,红5军等于覆灭,加上此前的古浪红9军被重创,西路军只剩下1万4000多人,其中还有一大批是伤病员,实力削减了一半以上。

徐向前陈昌浩分析形势以后,一致认为西路军情况险恶,如果在留在此地一定会全军覆没。但现在青马将主力移到西部,东面则非常空虚,红军可以乘机东反,也必须立即东反。


萨沙


西北马家军的崛起在晚清同治时代,当时宁夏回变,清廷派左宗棠率兵镇压,当时左宗棠下面有名大将,叫马占鳌,因平叛有功,被封为提督衔总兵。

马占鳌也成为宁夏马家军的开山祖师爷。

马占鳌之后崛起的是马占鳌的左膀右臂帐下大将马千龄的两个儿子马福禄马福祥,1895年,马福禄奉陕甘总督杨昌浚之命,募兵成立安宁营,后扩张到简练军马步七营。

八国联军侵华马福禄率部勤王,在与洋人廊坊交战,此战被称为庚子第一恶战,也是八国联军在华遇到的最顽强抵抗,战争中马福禄英勇牺牲。其弟马福祥接过马家军的指挥棒。

辛亥革命爆发,马福祥也不愿给清廷赔葬,通电承认共和政体,被委任为宁夏护军使,从此开始在宁夏的统治长达二十余年(1932年逝世)。

与马氏兄弟同时崛起的还有马海晏,马海晏同样是马占鳌的帐下小弟,在庚子之役中一起与马福祥进京勤王,在当年病逝。

马占鳌,马福禄马福祥,马海宴,这算是第一代青马。

第二代青马中,先出头的是马海晏的儿子马麒,1912年,马麒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西宁镇总兵、青海蒙番宣慰使等职,他一手组建了宁海军,成为一方诸候,成为第二代青马中的实权派人物。1930年,马麒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海省主席。

马麒在青海培植了一帮马氏势力,其中自己的弟弟马麟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度代替马麒成为青海省的主席。

二代青马中还有马占鳌的孙子马廷勷,马廷勷因为祖上的基础好,最风光的时候大约手握一个师的兵力,后来被冯玉祥打败并枪杀。

第三代马家军,已经从第一二代的青马,扩展到宁马甘马,最风光的时候,大约有二十多万,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地方军阀。

第三代马家军的代表是马步芳,马麒的儿子,接老子的班接管青马,并当上青海省主席,并一度成为西北五省总长官,抗战期间还曾任四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9后去了沙特。

马步芳的哥哥马步青也是三代青马的代表,曾经当过四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他的势力弱于马步芳,两兄弟对内勾心斗角,不过枪口一致对外的时候挺整齐,无论是对老蒋还是日本人。

1949后,马步芳去了台湾。

除了马步芳马步青兄弟,第三代马家军还有马福祥的儿子马鸿逵以及马福禄的儿子马鸿宾,马鸿逵是宁马的代表人物,1932年,马鸿逵被任命为宁夏省主席,掌控宁夏十多年,抗战时曾任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的宁马作战强悍,当初曾让西征的红军吃过苦头。1949后,马鸿逵去了美国。

马鸿宾则是甘马,曾任甘肃省主席,抗战时任八十一军军长,1949,马鸿宾率部起义。

无论是对起义回民,八国联军,还是和冯玉祥在西北一争高低,以及后来和红军的恩怨,抗战中对日作战,西北群马都显现出强悍的战斗能力,可以说在西北,他们是一支谁也不敢小瞧的军事队伍。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西凉骑兵甲天下”,在中国古代,青海、甘肃、宁夏就是就是国家的重要马场基地,这里的骑兵也非常优良。到了近代依然如此,马家军的骑兵在战场上展现了自身的实力。

1、西军到马家军

左宗棠西征,西北实力派渐渐投降,被安置在各地担任大小不一的军官。董福祥在1894、1897、1900年三次率军入卫京师,西军也借此机会得以扩大。水涨船高,许多当地将领也得到了升迁。

(金积堡之战也是西北各路实力派的分水岭)

在民国时期,整体上马家诸人还是被压制状态,好一点的到了镇守使位置。在1918-1930年的军阀混战中,经过多次压宝,青海马步青,宁夏马鸿逵、甘肃马鸿宾的格局基本形成。

2、防御地盘

在守卫地盘的几次战斗中,马家军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其中小的有玉树战争、击败马仲英等战斗。

(中原大战是西北实力派一次重要的选择)

大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四马拒孙。在长城抗战后,实力与名声得到膨胀的孙殿英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屯垦督办(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是一个很有趣的政治口号),西北实力派自然不同意,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放下过往,联合起来对孙殿英作战,四万多部队经过两个月作战,击败了孙殿英。这场作战有俩特点:西北诸马兵力不多,孙殿英客军作战。

(马鸿逵)

第二次是与西路军作战。在四方面军北上后,部分被派去西征,目标是打通河西走廊。同样,诸马开始出动正规军与民团与红军作战,经过四个月的作战,红军主力伤亡惨重,诸马再次控制西北。

(西路军西征)

3、出兵作战

在军阀混战的时候,诸马就是随着出兵作战,赢得政治资本,然后回去控制地盘。在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中,西北骑兵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在抗战中,青马前后派出两个师在中原地区与日军作战,取得一定战果。宁马的部队主要在绥西参战。

(在秋风扫落叶之下,马家军灰飞烟灭)

马家军的战斗力主要就是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而且都是西北世家,组织力也较强;但缺点就是地贫民脊,总兵力不多,尤其是远征的话能出动的很少。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马家军最为知名的人物分别是民国时期的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三人,他们都是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期崛起起来的西北巨擎,是在冯玉祥的时代结束之后主掌西北三大省份的军阀。

而他们三人所主掌的军队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体系、同一个根本的马家军。

虽然他们三人后来各自主掌着自己的省份,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每当他们的地盘面临挑战的时候,他们都会迅速联手起来,一同坚决地排外。

西北马家军在西北回乱中的发展

西北马家军的历史其实可以说得上是比较悠久的,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左宗棠平定回乱时期。

在清朝末年甘肃爆发大规模混乱的时候,左宗棠这位一直力主以边防为重的将领带着他的军队来到了甘肃,在这里展开了他铁血的平叛战争。

马家军最初就是这次甘肃叛乱中的叛军,这支叛军的首领主要有三人,其中最大的首领是马家军的第一代首脑马占鳌,其余的两位首领是马占鳌身边的重要将领马千龄和马海晏。

他们三人非常地懂得看待时机,在左宗棠带兵来到甘肃后,他们先是和左宗棠进行了小规模的接触战。

在战斗过后没多久,他们就向携大兵而来的左宗棠投降了,接受了左宗棠的收编,在后来为左宗棠平定甘肃叛乱立下了大功。

在这场纵横甘肃的叛乱被平定之后,他们三人都得到了来自于慈禧太后的封赏。

那个时候,他们成为了正式受到朝廷册封的地方大员,由此初步开启了他们对西北的统治时代。

西北三马军阀的发展

在清朝灭亡后,因为他们在西北的发展实在太过于根深蒂固的原因,所以民国的北洋政府并没有彻底把他们铲除掉。

北洋政府在把马家军最强大的势力、也就是马占鳌后代发展成的势力除掉后,他们继续任用起了马千龄和马海晏后代发展而来的马家军。

这些马家军在后来不断的投机专营中,最终投靠到了倒戈将军冯某人的手下。

在冯某人和蒋介石即将爆发中原大战的时候,他们通过自己敏锐的目光抉择,最终把重要的筹码放在了蒋介石身上,由此在蒋介石获胜后,获到了来自于蒋介石的丰厚回报。

在蒋介石的回报下,他们彻底在西北三省中扎住了自己的跟脚、打造出了自己的坚固地盘。

在原本的时候,西北是有四马的,这四马一个是甘肃的马鸿逵、一个是宁夏的马鸿宾,至于另外两个则是青海的马步芳和马步青。


不过随着马步青被他的亲弟弟马步芳给解决掉之后,西北只剩下了三马,这三马后来分别掌控起了甘肃、宁夏和青海三个省份。

马家军在民国并不是一流的部队

因为地处西北地区的原因,所以马家军的士兵都是以骑兵为主的,战斗力非常的彪悍。

不过他们的彪悍也是有限度的,虽然他们作战的时候非常血性、不要命,但是因为他们的武器并不是特别先进的原因,所以他们在面对民国其他的大军阀时,就暴露出了他们作战能力的很多不足之处。

在那个热武器已经彻底取代冷兵器的时代,无论他们再如何不怕死,只要在枪炮方面比不过对方,就注定了他们终将注定的败局。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提起马家军在1936年时的血腥战绩,以此来证明他们的彪悍强大。

但是这个时候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1936年时期的西路军虽然在意志上也非常坚决,但是他们在武器方面是绝对要比马家军落后很多的。

不要说是当时的西路军了,即便是后来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他们所拥有的武器也是非常落后的。

十个人中都不一定能有一个人拥有一支枪,而且即便一个人拥有了一支枪,他身上所携带的子弹可能也不会超过三颗。

正因为西路军的武器比马家军还要落后的多,马家军在1936年时才能铸就出了那样的血腥战绩。

要是当时马家军碰到的是其他装备着先进武器的军阀部队,那他们就不会有那么一面倒的战绩了。

所以说这就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西北马家军的军事实力,如果把他们的军事实力单纯放在冷兵器时代的话,那他们绝对是在战斗力方面顶尖的军队,但是如果放在热武器纵横世界的时代,他们只能算得上是二流的部队。


孤客生


由于青马是西北少数民族武装,民风彪悍、有共同的民族信仰且与汉族有比较大的民族对立情绪,因此与汉族队伍打仗是从来不手软的,十分难啃。也就是说,这是一支有着凝聚力和坚强意志的军队,也是战斗力的基础。所以,与青马交过手的部队,普遍认为青马的战斗力不亚于日军。



不归梦醒


马家军是民国初年盘踞在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的以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为首的集宗教、军事于一体的地方军阀势力,人称青马、宁马。他们利用民国初期内地军阀混战、中央政府鞭长莫及之际利用宗教、军事势力常年在西北大地实行半封建统治。

因为当地地贫民瘠,二马与中央政府保持半独立状态,因此得不到多少中央财政补贴。再加上西北地区常年没有大规模战争,因此马家军部队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使是在战事最大的1949年西北解放时,二马总兵力加起来也不过15万余人。

受经济、宗教影响,马家军以步骑兵为主,单兵素质虽然凶悍血腥,但是马家军充其量并不是一支政治过硬、武器先进的真正现代化意义上的军队,其整体战斗力也就不足为奇。对付当地一些土匪民团维持地方治安还行,真要同当时的正规军作战,能得一时便宜,终究成不了大事。

不错,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交战,极为悲壮惨烈,堪称我军战史上少有的败仗之一。但是熟悉我军战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在革命战争年代,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基本方略就是高超精湛的战略运作、面面俱到的群众工作,尤其是后者。有了群众基础,我军就可以把千军万马深藏于民众中一次次打敌人的伏击。有了群众基础,几百万老百姓就可以拖家带口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淮海战役!

而当年进入河西走廊的红军部队,在当地完全没有群众基础,而且远离后方,完全是为了作战而作战。而马家军则恰恰相反,在当地占尽了地利与人和优势。 经过四个月的孤军作战,进入河西走廊的2.1万余名红军指战员,有1.8万人在与包括马家军在内的20余万敌军作战中牺牲或被俘,其余部队或转移或失散。但不可否认的是,敌军部队包括马家军在内,损失自然不会比红军少。

十四年抗战时期,马家军蜗居大西北,战火又未能波及,因此未能与日军交手。试想,这些长年处于封闭状态下甚至还没有完全从冷兵器时代走出来的数万骑兵,如何能对抗陆海空、步骑工炮兵一体化的日军?

1949年6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40万大军进入大西北,开始了解放大西北、消灭当年在河西走廊结下血海深仇的马家军的战役。经过咸阳、固关、兰州三场大战,解放军或阻击或野战或攻坚战,一举将青宁二马中最为凶悍的青马集团消灭。大势已去的宁马集团在其头目马鸿逵独自逃走后,所属7万余人经过短暂的骚乱后在马鸿宾带领下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


大将军威武8


不还是被西北军吉鸿昌打败了么!说明厉害不到哪去。


行天入镜661


民国时期,我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武装力量,因为这几股武装力量的首领都是甘肃河洲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其中西北三马(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最具有实力。


墨鱼285742051


西路军大多数都是南方人,钻树林打游击是内行,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和地头蛇马家骑兵打仗制定是待宰的羔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