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以下是一篇投稿,他講述的故事不一定站在前沿的視角,卻真實環繞於你的身邊,映射了我們真實的大學生活。

此番,康石石將進一步開放個人公眾平臺,搭建全新欄目:這裡無關藝術留學、無關藝術作品集、卻希望關乎生為藝術的你,以及你的熱情,你的成長,你的思考,你的喜怒哀樂。你或許會在此發現成百上千張與你相似的面容,有著相似的經歷、相似的困阻、相似的思考,相似的成長、相似的肯定。

或許這個欄目只能因康石石的每位讀者而興辦起來,因為這裡是你們相互交流溝通的地帶,文章構築權全由你來掌控。而康石石只在文末出現,為本文創作的你提供專業和個人成長相關的明確建議。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第一期分享人:Yuan Hang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北京服裝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 大二學生


以下是我回顧大二建築設計課程和對建築設計的一些初步思考,直接進入正題吧,解讀一下我的結課作業:

  • 概念設計的過程
  • 材料分析
  • 功能分析
  • 最後出現的問題
  • 總結與思考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概念推導圖)

一開始挑題目的時候,本想做咖啡廳的,可惜一下子就被選完了,於是退而求其次選了書店設計。本身我也很愛看書,我一直都想寫寫我近一年的讀書心得,無奈開學後太忙,正好趕上了書店設計的課題,那乾脆就從我對讀書的感受出發吧!

當然把一種感受作為設計概念,難度係數是可想而知的,我還是挺想挑戰一下。

“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個概念估計班裡同學已經聽過多次了。其實最初的概念來源不是這個,是圖2的垂直交通。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圖2

向上迴旋式交通動線的靈感來源,是我以前看到過的BIG事務所設計的Axel Springer新媒體中心的競賽獲獎方案,其中的亮點就是環形步道體系。

這是我把我讀書感受轉化為三維空間感受的來源。

在中期評圖之前做的設計,可說的並不多,反正是走了不少彎路。圖3包括把建築外立面錯位,再模糊室內“層”的概念,然後把室內室外的流線連通起來的方法,我認為是還挺好的空間組織方式的時候,在馬丁老師(外教)眼裡和趙老師都是simple的。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圖3

差點忘了,有個我認為很重要的概念設計原則,就是一開始最好不要考慮功能,不然會模糊概念。這句話在作業最開始我就和我舍友上鋪說過。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圖6第二張

中期評圖時趙老師在群裡發了張圖(圖6第二張),建議我用模數化來生成空間,還有張老師給我看了一張圖(不記得是哪個設計了,但印象挺深)。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前期有參考過的OMA設計的西雅圖圖書館


方案被否定的期間,十一那會兒確實迷茫,這種看上去這麼複雜混亂的空間,我要去怎麼實現?後來張老師給我了建議讓我去一點一點去做實驗,找不同的平臺一點一點去搭建。

我估計我又要通宵來搞這個,不停地嘗試不停地記錄,反覆去找合適的方案。做的時候已經11點多,確實很累了,也沒有頭緒。

有沒有討巧、耍小聰明的辦法趕緊做完,好讓我早點回去睡覺?肯定有,那應該怎麼做?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實驗過程)


插句題外話,從美術考前班那會兒,就覺得有的同學是天資聰明,好像腦子裡的知識無窮無盡,而我卻是腦子比較笨的那種。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到但是我不行?有什麼方式能改變?現在我有了一個答案,最後我會說。

因為場地空間有限只有20.00米*18.00米,中期評圖時老師認為我做的建築體量過大,我有沒有辦法解決?與其茫無目的的做實驗,不如按照一兩種標準尺度來做。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做好了標準尺度,我要去怎麼搭?這時又來了靈感。

又要提到美術考前班,當時是孫遜老師教我場景速寫(作品經常上完美教學,現在好像移居美國了)。記得當時教過我的一個重要的場景速寫構圖概念就是“一堵一透”。

對!換到空間概念就是既要有私密空間又要有通透的空間。

然後我該怎麼處理動線和樓層呢?能把空間搭建起來又充滿趣味?因此思路又回到了圖2的垂直交通。

先小結一下:

1.標準尺度

2.一堵一透

3.向上動線

最終方案就是遵循以上的3個原則來做的。

至於空間中的立面,完全就是模型搭不起來加的承重牆……右側的牆完全也是因為沒有外立面,從原來模型上拆來的給安上了…

然後就開心地回去睡覺了哈哈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這個方案受到了老師們的高度讚賞。

其實就是一個很討巧的方法。

因此我稱這個空間是邏輯與混亂並存的。

在看似隨意混亂搭建的方式,實際上是有空間邏輯去支撐的。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另外為什麼我把書的位置設計到了每個平臺的側面?這更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在考慮搭建平臺的時候,本來想找2mm厚的板子,由於學校商店賣完了,只剩4mm厚的板子。實在是沒辦法了那就只好用4mm厚的吧,沒準兒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發生有趣的事情呢!

然後就真的發生了,因為模型比例是1:100的,4mm厚剛好對應現實中40cm,剛好是能放下書的高度!於是我就愉快地把書安放到了每個平臺的側面。

有秩序的“書山”的概念也就實現了。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然後來聊一聊我使用的軟件。用的SU建模,PS渲圖,AI排版。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我就想用軟件,因為最後課程彙報一定是展示各種效果圖分析圖啊這些,平時沒事刷微博啥的也看過有這種圖,我也想做類似畢設展或者作品集裡的圖。我覺得我有實現的可能性,雖然一開始都沒想好要用什麼軟件去做。

至少我對待這項作業,我是以對待一個自己的作品的態度來對待的。

大二之前除了一點平面軟件,並沒有接觸什麼建模軟件,渲染軟件。一開始我還想過用C4D渲染,但是當我把SU建完模導入C4D卻是黑乎乎的玩意兒(C4D的設置就是這樣,我不習慣),心態爆炸,我果斷放棄了。如果只是SU出的圖,那實在是太簡單了點。之前有了解PS也可以處理效果圖,那我就硬用PS吧。那些樹和人都是PS懶人筆刷,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我。

最後排版實在是個失誤,不過也確實沒時間,還有就是有要求1:100的平立剖比例,難為了我大半夜的時間也沒處理好排版問題,有太多重要的內容沒展示出來。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關於材料方面,露在外面的平臺和立面我選擇了不同材質的混凝土。

左立面打孔混凝土板的靈感來自安藤忠雄最喜歡的材料,大概是他使用這種材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發現這種混凝土板使用在我的建築設計上也挺合適的。

室內的不同類型的木材是很重要的設計點,用不同的材質去能增加層次感,同時也是做功能區域劃分很好的一種方式,通過材質去暗示區域能增加體驗感和氛圍。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功能分析方面,我當時非常用心的進行了一番設計,將功能的規劃結合之前去PAGEONE書店的調研內容,並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我的空間設計嘗試


首先正門是新書推送,實時上新可以保證每位讀書愛好者和顧客都有新鮮感。往裡走是各種美術類和設計類書籍。結合著美術與設計的是時尚書籍,左上角位置有面多媒體屏幕,即能做新書發佈會,也可以做時尚發佈會,同時旁邊的平臺較低,可以容納較多的人。時尚區往右側走橙色區域是生活區,放著美食和旅遊書籍。淺春日青藍色區域是文學,實際這片書籍位置高度是大約頭頂的位置。夾在黑色區域(政治歷史)和橙色區域(生活)的是兒童書籍,而在現實中,孩童的成長環境往往就是加在這兩者之間的。小說與傳記我放到了整個建築空間最私密的位置,推理懸疑類的書放到了二層進門旁邊,現在看來其實把墨綠色(小說)位置和深紅色的推理書籍對換一下會更好。哲學類的書則是單獨拿出來,在生活之上,透過玻璃能看到後花園,也能體會到日照。

我把我對不同書籍的理解,用空間組織的形式來表達我對讀書的體驗。

因此,我在用空間,材料,功能的手法來同時營造我的書店氛圍,營造我的讀書感受。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但由於排版的問題,導致了最後在作業彙報的時候,沒有發揮出水平,也有很多細節為能向老師講解到位。

比如AA的老教授說的私密空間,在我的設計中,我做出了一定的嘗試。但在演講中的心理素質訓練,還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比如我在準備英文稿的時候,夾心的文稿其實才是精髓,摘錄部分如下:

我認為後現代主義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最重要的區別是有沒有視覺符號。並且不再是標準的空間形式。我希望人們在我們設計的建築中能夠體會到氛圍與情感。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t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modernist architecture is whether there are visual symbols. And no longer astandard form of space. I hope people will experience the atmosphere andemotion in the buildings we designed.


儘管最後我的partner沒有把內容全部講出來,我對夾心的表現已經很滿意了。在完成作業中提供了不少幫助,同時下次我應該多花些時間在圖面表達上。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以上解析了挺多內容了,留下的問題都在這裡說吧。

前面說到我一直是那種比較笨的人,事實也確實是。我在想辦法處理PS渲圖的時候,其實前一天晚上我用了一通宵時間都沒有弄好一張圖。很多朋友以為我是軟件“速成”,當然不是,遇上我短時間肯定搞不定的東西我會選擇放棄。即使是學SU那種傻瓜式軟件,我也計劃了不少課下、睡前時間來看。最終效果能做成這樣,倒不如說是運氣好吧。我相信上帝眷顧“笨人”。當然我也付出相應的努力。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聰明人與笨人的區別在哪?我之前去試圖嘗試聰明人是如何思考的,顯然我是體會不到那些聰明人的思維方式,讓我高考數學考120是根本不可能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多看多學,增長見識。下週到下下週的時間我會整理出一份“資源清單”。畢竟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

我已經有段時間不看設計類的書了,看設計專業的話,刷公眾號倒是看得更多一些。有本書我要在此隆重推薦:《爆裂》,這本書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我的思考方式。

前面介紹我在為什麼把書放到平臺兩側,為什麼沒有拒絕4mm厚的板子?也許潛意識裡想去製造混亂,在混亂中尋找機會。最後我是幸運的,不僅促成了設計,並且將概念一直從頭做到尾。

最後:

1.如果確定了一個概念,請堅持到最後,不斷去挖掘概念本身的魅力。

2.聽老師的好建議

3.擁抱混亂,在混亂與邏輯中尋找突破口。

如果你讀到了最後,那麼恭喜你看完了3800多字我對我的作品的全部解析!

看上去挺唬人的東西,其實沒啥複雜的。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教科書”般的設計。

這是我對我自己建築設計的思考。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對Yuan Hang的作業點評


Yuan Hang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答非常清晰,對於新的想法與軟件技術的嘗試也很肯定,同時很贊同Yuan Hang能夠堅持自己提出的概念想法。作為一個剛剛接觸設計的學生有對於自己想法的執念與固執會是一種很好的榜樣,就猶如坂茂在庫珀聯盟時冒著被輟學的風險依然堅持自己的paper tube(紙筒結構)想法一樣。作為未來的設計師不應該因為甲方的左右刁難而改變最初的概念,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種標誌。

在這裡有一點點建議,作為建築學的初期,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設計空間本身,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建築師的理論以及設計作品在不同語境下的思考維度。對於初學者需要在理論,方案,表現這三個方面進行提高。比如參考過OMA的西雅圖圖書館,不能簡簡單單看到建築的空間組織形式,而是需要讀懂庫哈斯當時所運用的設計理論基礎,如對於Universal Space,Generic City的理解。同時需要根據大師理論去尋根,去尋找他以前做過的作品,在同樣的設計理念前,面對不同的場地以及語境下的設計方法。在其早期的作品Jussieu University, Netherlands Embassy In Berlin都已經開始運用這種打破層級之間的關係與空間的連續性概念,而且在多個作品中也不斷的加強著這個概念。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Two Libraries at The Jussieu University, Paris, France,

1992, Competition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Netherlands Embassy In Berlin,Germany,

1997/2003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Washington, USA,

1999/2004


同時在理論書籍中,需要解讀到庫哈斯的“癲狂的紐約”書中已經開始融入對於上下層切斷性與非必然聯繫的一些思考與批判,這都是庫哈斯設計方法的根源。


一名藝術生做課程作業的日常修養


Downtown Athletic Club,Delirious New York


在另一方面,同時也需要多去閱讀一些理論哲學書籍,比如德勒茲的“千高原”中所提出的The Fold(褶子理論)與平滑空間的概念,後現代主義設計中解構主義的思想根基很多都在於此。

沒有靈魂的設計只是一些簡單空間的堆積,一名稱職的設計師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並不斷付諸實踐,而建築師的成功之路卻迷之漫長,唯篤定堅持,方可實踐自己憧憬的宏偉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