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以下是一篇投稿,他讲述的故事不一定站在前沿的视角,却真实环绕于你的身边,映射了我们真实的大学生活。

此番,康石石将进一步开放个人公众平台,搭建全新栏目:这里无关艺术留学、无关艺术作品集、却希望关乎生为艺术的你,以及你的热情,你的成长,你的思考,你的喜怒哀乐。你或许会在此发现成百上千张与你相似的面容,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困阻、相似的思考,相似的成长、相似的肯定。

或许这个栏目只能因康石石的每位读者而兴办起来,因为这里是你们相互交流沟通的地带,文章构筑权全由你来掌控。而康石石只在文末出现,为本文创作的你提供专业和个人成长相关的明确建议。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第一期分享人:Yuan Hang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北京服装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 大二学生


以下是我回顾大二建筑设计课程和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初步思考,直接进入正题吧,解读一下我的结课作业:

  • 概念设计的过程
  • 材料分析
  • 功能分析
  • 最后出现的问题
  • 总结与思考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概念推导图)

一开始挑题目的时候,本想做咖啡厅的,可惜一下子就被选完了,于是退而求其次选了书店设计。本身我也很爱看书,我一直都想写写我近一年的读书心得,无奈开学后太忙,正好赶上了书店设计的课题,那干脆就从我对读书的感受出发吧!

当然把一种感受作为设计概念,难度系数是可想而知的,我还是挺想挑战一下。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概念估计班里同学已经听过多次了。其实最初的概念来源不是这个,是图2的垂直交通。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图2

向上回旋式交通动线的灵感来源,是我以前看到过的BIG事务所设计的Axel Springer新媒体中心的竞赛获奖方案,其中的亮点就是环形步道体系。

这是我把我读书感受转化为三维空间感受的来源。

在中期评图之前做的设计,可说的并不多,反正是走了不少弯路。图3包括把建筑外立面错位,再模糊室内“层”的概念,然后把室内室外的流线连通起来的方法,我认为是还挺好的空间组织方式的时候,在马丁老师(外教)眼里和赵老师都是simple的。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图3

差点忘了,有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概念设计原则,就是一开始最好不要考虑功能,不然会模糊概念。这句话在作业最开始我就和我舍友上铺说过。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图6第二张

中期评图时赵老师在群里发了张图(图6第二张),建议我用模数化来生成空间,还有张老师给我看了一张图(不记得是哪个设计了,但印象挺深)。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前期有参考过的OMA设计的西雅图图书馆


方案被否定的期间,十一那会儿确实迷茫,这种看上去这么复杂混乱的空间,我要去怎么实现?后来张老师给我了建议让我去一点一点去做实验,找不同的平台一点一点去搭建。

我估计我又要通宵来搞这个,不停地尝试不停地记录,反复去找合适的方案。做的时候已经11点多,确实很累了,也没有头绪。

有没有讨巧、耍小聪明的办法赶紧做完,好让我早点回去睡觉?肯定有,那应该怎么做?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实验过程)


插句题外话,从美术考前班那会儿,就觉得有的同学是天资聪明,好像脑子里的知识无穷无尽,而我却是脑子比较笨的那种。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但是我不行?有什么方式能改变?现在我有了一个答案,最后我会说。

因为场地空间有限只有20.00米*18.00米,中期评图时老师认为我做的建筑体量过大,我有没有办法解决?与其茫无目的的做实验,不如按照一两种标准尺度来做。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做好了标准尺度,我要去怎么搭?这时又来了灵感。

又要提到美术考前班,当时是孙逊老师教我场景速写(作品经常上完美教学,现在好像移居美国了)。记得当时教过我的一个重要的场景速写构图概念就是“一堵一透”。

对!换到空间概念就是既要有私密空间又要有通透的空间。

然后我该怎么处理动线和楼层呢?能把空间搭建起来又充满趣味?因此思路又回到了图2的垂直交通。

先小结一下:

1.标准尺度

2.一堵一透

3.向上动线

最终方案就是遵循以上的3个原则来做的。

至于空间中的立面,完全就是模型搭不起来加的承重墙……右侧的墙完全也是因为没有外立面,从原来模型上拆来的给安上了…

然后就开心地回去睡觉了哈哈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这个方案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赞赏。

其实就是一个很讨巧的方法。

因此我称这个空间是逻辑与混乱并存的。

在看似随意混乱搭建的方式,实际上是有空间逻辑去支撑的。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另外为什么我把书的位置设计到了每个平台的侧面?这更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在考虑搭建平台的时候,本来想找2mm厚的板子,由于学校商店卖完了,只剩4mm厚的板子。实在是没办法了那就只好用4mm厚的吧,没准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发生有趣的事情呢!

然后就真的发生了,因为模型比例是1:100的,4mm厚刚好对应现实中40cm,刚好是能放下书的高度!于是我就愉快地把书安放到了每个平台的侧面。

有秩序的“书山”的概念也就实现了。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然后来聊一聊我使用的软件。用的SU建模,PS渲图,AI排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就想用软件,因为最后课程汇报一定是展示各种效果图分析图啊这些,平时没事刷微博啥的也看过有这种图,我也想做类似毕设展或者作品集里的图。我觉得我有实现的可能性,虽然一开始都没想好要用什么软件去做。

至少我对待这项作业,我是以对待一个自己的作品的态度来对待的。

大二之前除了一点平面软件,并没有接触什么建模软件,渲染软件。一开始我还想过用C4D渲染,但是当我把SU建完模导入C4D却是黑乎乎的玩意儿(C4D的设置就是这样,我不习惯),心态爆炸,我果断放弃了。如果只是SU出的图,那实在是太简单了点。之前有了解PS也可以处理效果图,那我就硬用PS吧。那些树和人都是PS懒人笔刷,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

最后排版实在是个失误,不过也确实没时间,还有就是有要求1:100的平立剖比例,难为了我大半夜的时间也没处理好排版问题,有太多重要的内容没展示出来。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关于材料方面,露在外面的平台和立面我选择了不同材质的混凝土。

左立面打孔混凝土板的灵感来自安藤忠雄最喜欢的材料,大概是他使用这种材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发现这种混凝土板使用在我的建筑设计上也挺合适的。

室内的不同类型的木材是很重要的设计点,用不同的材质去能增加层次感,同时也是做功能区域划分很好的一种方式,通过材质去暗示区域能增加体验感和氛围。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功能分析方面,我当时非常用心的进行了一番设计,将功能的规划结合之前去PAGEONE书店的调研内容,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我的空间设计尝试


首先正门是新书推送,实时上新可以保证每位读书爱好者和顾客都有新鲜感。往里走是各种美术类和设计类书籍。结合着美术与设计的是时尚书籍,左上角位置有面多媒体屏幕,即能做新书发布会,也可以做时尚发布会,同时旁边的平台较低,可以容纳较多的人。时尚区往右侧走橙色区域是生活区,放着美食和旅游书籍。浅春日青蓝色区域是文学,实际这片书籍位置高度是大约头顶的位置。夹在黑色区域(政治历史)和橙色区域(生活)的是儿童书籍,而在现实中,孩童的成长环境往往就是加在这两者之间的。小说与传记我放到了整个建筑空间最私密的位置,推理悬疑类的书放到了二层进门旁边,现在看来其实把墨绿色(小说)位置和深红色的推理书籍对换一下会更好。哲学类的书则是单独拿出来,在生活之上,透过玻璃能看到后花园,也能体会到日照。

我把我对不同书籍的理解,用空间组织的形式来表达我对读书的体验。

因此,我在用空间,材料,功能的手法来同时营造我的书店氛围,营造我的读书感受。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但由于排版的问题,导致了最后在作业汇报的时候,没有发挥出水平,也有很多细节为能向老师讲解到位。

比如AA的老教授说的私密空间,在我的设计中,我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在演讲中的心理素质训练,还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比如我在准备英文稿的时候,夹心的文稿其实才是精髓,摘录部分如下:

我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没有视觉符号。并且不再是标准的空间形式。我希望人们在我们设计的建筑中能够体会到氛围与情感。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t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modernist architecture is whether there are visual symbols. And no longer astandard form of space. I hope people will experience the atmosphere andemotion in the buildings we designed.


尽管最后我的partner没有把内容全部讲出来,我对夹心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在完成作业中提供了不少帮助,同时下次我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图面表达上。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以上解析了挺多内容了,留下的问题都在这里说吧。

前面说到我一直是那种比较笨的人,事实也确实是。我在想办法处理PS渲图的时候,其实前一天晚上我用了一通宵时间都没有弄好一张图。很多朋友以为我是软件“速成”,当然不是,遇上我短时间肯定搞不定的东西我会选择放弃。即使是学SU那种傻瓜式软件,我也计划了不少课下、睡前时间来看。最终效果能做成这样,倒不如说是运气好吧。我相信上帝眷顾“笨人”。当然我也付出相应的努力。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聪明人与笨人的区别在哪?我之前去试图尝试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显然我是体会不到那些聪明人的思维方式,让我高考数学考120是根本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看多学,增长见识。下周到下下周的时间我会整理出一份“资源清单”。毕竟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

我已经有段时间不看设计类的书了,看设计专业的话,刷公众号倒是看得更多一些。有本书我要在此隆重推荐:《爆裂》,这本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

前面介绍我在为什么把书放到平台两侧,为什么没有拒绝4mm厚的板子?也许潜意识里想去制造混乱,在混乱中寻找机会。最后我是幸运的,不仅促成了设计,并且将概念一直从头做到尾。

最后:

1.如果确定了一个概念,请坚持到最后,不断去挖掘概念本身的魅力。

2.听老师的好建议

3.拥抱混乱,在混乱与逻辑中寻找突破口。

如果你读到了最后,那么恭喜你看完了3800多字我对我的作品的全部解析!

看上去挺唬人的东西,其实没啥复杂的。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教科书”般的设计。

这是我对我自己建筑设计的思考。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对Yuan Hang的作业点评


Yuan Hang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非常清晰,对于新的想法与软件技术的尝试也很肯定,同时很赞同Yuan Hang能够坚持自己提出的概念想法。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设计的学生有对于自己想法的执念与固执会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就犹如坂茂在库珀联盟时冒着被辍学的风险依然坚持自己的paper tube(纸筒结构)想法一样。作为未来的设计师不应该因为甲方的左右刁难而改变最初的概念,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种标志。

在这里有一点点建议,作为建筑学的初期,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设计空间本身,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建筑师的理论以及设计作品在不同语境下的思考维度。对于初学者需要在理论,方案,表现这三个方面进行提高。比如参考过OMA的西雅图图书馆,不能简简单单看到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而是需要读懂库哈斯当时所运用的设计理论基础,如对于Universal Space,Generic City的理解。同时需要根据大师理论去寻根,去寻找他以前做过的作品,在同样的设计理念前,面对不同的场地以及语境下的设计方法。在其早期的作品Jussieu University, Netherlands Embassy In Berlin都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打破层级之间的关系与空间的连续性概念,而且在多个作品中也不断的加强着这个概念。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Two Libraries at The Jussieu University, Paris, France,

1992, Competition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Netherlands Embassy In Berlin,Germany,

1997/2003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Washington, USA,

1999/2004


同时在理论书籍中,需要解读到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书中已经开始融入对于上下层切断性与非必然联系的一些思考与批判,这都是库哈斯设计方法的根源。


一名艺术生做课程作业的日常修养


Downtown Athletic Club,Delirious New York


在另一方面,同时也需要多去阅读一些理论哲学书籍,比如德勒兹的“千高原”中所提出的The Fold(褶子理论)与平滑空间的概念,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解构主义的思想根基很多都在于此。

没有灵魂的设计只是一些简单空间的堆积,一名称职的设计师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并不断付诸实践,而建筑师的成功之路却迷之漫长,唯笃定坚持,方可实践自己憧憬的宏伟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