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王勃13岁写的吗?

山姆大叔_c


首先丢答案,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到底多少岁,至今并没有定论。为什么呢?因为资料丢失,硬盘挂了,其作品十丧其九,根本无从考证嘛。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王勃多少岁写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一见的奇文都堪称横空出世,一炮而红。到底有多红呢?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只论传播度,在当时当世,大概相当于李诞如今眯着眼睛说的这句“人间不值得”。

关于他创作这篇奇文的年龄,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13岁,论据有三:一是原文中有“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一句,童子嘛,可不就是十三四!二是和王勃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年十四,时誉斯归”,时誉指啥呢?《滕王阁序》红遍大唐呀!三是《太平广记》和《唐摭言》都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13岁一说,就是采这个说法,自动给减了个虚岁。但这个说法就有人反驳了,《滕王阁序》写了那么多人生悲欢、宦海沉浮,这不符合十几岁就入朝为官的天才少年彼时江湖一出谁与争锋的傲娇人设啊。

所以就有了第二说,是26岁。主要论据是历史学家岑仲勉写过一篇《王勃疑年》。他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敲黑板,这是他落水淹死的那一年!在这一年呢,他写过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这篇文里出现的事情,简直和《滕王阁序》里的如出一辙嘛,所以作《滕王阁序》应该也是在这一年了。

还有第三说,是

20岁。论据也是从原文里来的,因为原文里除了有“童子”一句,另有一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之年,不是13也不是26,是20来着!前后两个地方似乎在打架,但结合文章的情境来读一下,倒也能解释,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老爹面前自称一下“童子”,那是撒娇!这一年他初次被贬,待业在家,心怀一些希望,有有那么一丝幻灭,论文气,论感觉,都比较匹配20岁的心境。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王勃在哪个年龄写下传颂千古的《滕王阁序》,他都当得起“震惊古今”这四个字。能有几个人,9岁读《汉书注》,就能揪出海量错误,著《指瑕》十卷;又有几个人,17岁便入朝为官,被屡屡盛赞“大唐奇才”?

遗憾的是,无论这位“大唐奇才”在多少岁写下《滕王阁序》,都无法改变盖棺定论的历史,无法扭转他英年早亡的人生轨迹。


饮水君


据《王勃传》记载,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南昌的滕王阁中亦这样记录这段历史: 公元675年,王勃写了《滕王阁序》后,这座楼阁则更是名传千古了。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1926年毁于兵灾, 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从上述史料来看,王勃记《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当在26岁无疑!



而亦子心


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什么年龄呢?

首先,第一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全部翻译我就不提了。大家看“等终军之弱冠”这一句。

“等”古代有:等同,相等于的意思。

“终军”是一个人物,西汉时期济南人,少年时代就博学有才,18岁即为国效力。后出使南越,想说服南越王归服汉朝,因南越国臣相吕嘉反对,于是杀南越王和终军。终军死时仅20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

所以,只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和终军一样20岁了。王勃写这篇《滕王阁序》的时候是20岁。

王勃确实有才,短短几句,就用了:终军请缨、班超弃笔投戎、宗悫乘风破浪这三个典故!

第二种说法,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王定保写了一本《唐摭言》,它是记录古代轶事的小说集。里面写了一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情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伯屿宴请宾客。为了显示女婿的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作为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便拿出纸笔,请每个客人写序文,客人都谢辞了。轮到小小年纪的王勃,以为他不敢来接纸笔,可是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愣,然后不高兴地借口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却教下属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第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突然站起来夸赞起来说:“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这个说法虽说是野史,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说王勃“时年一十三岁”。

第三种说法,又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这也是现在高中版教材的说法。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王勃是南下去交趾侍奉父亲,正逢九月九重阳晏会所以作此序。在序中王勃对客人一会儿称童子,一会儿又称弱冠,如果是二十六岁以后的年龄,这样称呼,似乎又觉得不妥。所以,这种说法也无法确定!

最终,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年龄一直众说纷纭,无法确定!


朗风习习



路遥lgy


说法主要有两种,十四岁和二十六岁。认为十四岁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认为古人的童子可不是乱说的,一般十六岁成年,满十五岁称童子;古人算虚岁,他十四时虚岁正好十五,故自称童子。反对意见就多了,一种来自文中意思,十四岁的王勃才华出众,意气风发,绝不会有文章中的伤春悲秋的失意;而且“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说明他是去看望父亲经过江西,而据交趾县志,他父亲在他二十四岁(公元673年)那年才去任县令,在此之前,十四岁的王勃几乎没有理由去江西,他父亲之前一直在长安和雍州(陕西甘肃新疆一带)任职,而十来岁的王勃正在长安钻营力求入仕。文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的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明明白白说了此时王勃与终军年纪差不多,都是二十来岁。所以我认为,比较信服的说法该文是王勃二十六岁时去探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适逢其会而作。


李子晚城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勃死的时候是二十九岁。死的原因是出海溺水而死。王勃出海的原因是去交趾看望他的父亲。而出海前九月九日重阳节路过南昌。南昌都督阎伯舆恰好重修滕王阁。王勃因逢其会,所以在酒宴上写出《滕王阁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王勃是死之前没多久写的。就是古人交通不发达,路上走的时候比较长,可能会走一两年的情况下,王勃大概在二十六到二十九岁之间写的《滕王阁序》。


塞北豪客


不可能。十三岁古称舞夕之年,正是从早上玩到晚上的年岁。 《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叫做,童子何知,躬逢胜饯。那么王勃自称童子,应是尚未加冠,在二十岁以下都叫童子。至于是不是十三岁,应该不是。全文恢宏恣肆,文笔老成,志向高迈,人情练达,似已看破红尘,了然人生所有。文章抒怀骚歌不输屈子,俯仰人世逸性旷达难逊于右軍,以至于后世能比肩者廖廖。其人其才,早生则让潘岳陆机啧叹,后生则令三苏欧阳子称美。可惜早亡,其悲也夫!


渤海朗夫


时来风送滕王高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陈相因631


王勃十四岁写的《滕王阁序》请查《唐摭言》十五卷。


陈年往事1222


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楼主所说13岁写就,另外一种就是他去省亲时所写。

目前,这两种看法,都不能互相证伪,但王勃作为一个神童,十岁便能指出当时大儒颜书错误,出书。十四岁就能做官,可谓是令人羡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