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是王勃13歲寫的嗎?

山姆大叔_c


首先丟答案,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到底多少歲,至今並沒有定論。為什麼呢?因為資料丟失,硬盤掛了,其作品十喪其九,根本無從考證嘛。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王勃多少歲寫了《滕王閣序》,這篇千古一見的奇文都堪稱橫空出世,一炮而紅。到底有多紅呢?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只論傳播度,在當時當世,大概相當於李誕如今眯著眼睛說的這句“人間不值得”。

關於他創作這篇奇文的年齡,有如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13歲,論據有三:一是原文中有“童子何知,恭逢勝餞”一句,童子嘛,可不就是十三四!二是和王勃同為“初唐四傑”的楊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說王勃“年十四,時譽斯歸”,時譽指啥呢?《滕王閣序》紅遍大唐呀!三是《太平廣記》和《唐摭言》都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13歲一說,就是採這個說法,自動給減了個虛歲。但這個說法就有人反駁了,《滕王閣序》寫了那麼多人生悲歡、宦海沉浮,這不符合十幾歲就入朝為官的天才少年彼時江湖一出誰與爭鋒的傲嬌人設啊。

所以就有了第二說,是26歲。主要論據是歷史學家岑仲勉寫過一篇《王勃疑年》。他推算王勃生於公元649年,卒於公元675年。敲黑板,這是他落水淹死的那一年!在這一年呢,他寫過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這篇文裡出現的事情,簡直和《滕王閣序》裡的如出一轍嘛,所以作《滕王閣序》應該也是在這一年了。

還有第三說,是

20歲。論據也是從原文裡來的,因為原文裡除了有“童子”一句,另有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弱冠之年,不是13也不是26,是20來著!前後兩個地方似乎在打架,但結合文章的情境來讀一下,倒也能解釋,一個剛行“加冠”之禮的年輕人,在自己的老爹面前自稱一下“童子”,那是撒嬌!這一年他初次被貶,待業在家,心懷一些希望,有有那麼一絲幻滅,論文氣,論感覺,都比較匹配20歲的心境。

可以肯定地說,無論王勃在哪個年齡寫下傳頌千古的《滕王閣序》,他都當得起“震驚古今”這四個字。能有幾個人,9歲讀《漢書注》,就能揪出海量錯誤,著《指瑕》十卷;又有幾個人,17歲便入朝為官,被屢屢盛讚“大唐奇才”?

遺憾的是,無論這位“大唐奇才”在多少歲寫下《滕王閣序》,都無法改變蓋棺定論的歷史,無法扭轉他英年早亡的人生軌跡。


飲水君


據《王勃傳》記載,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南昌的滕王閣中亦這樣記錄這段歷史: 公元675年,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燬。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從上述史料來看,王勃記《滕王閣序》時的年齡當在26歲無疑!



而亦子心


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什麼年齡呢?

首先,第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從他的文章裡可以看出來。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全部翻譯我就不提了。大家看“等終軍之弱冠”這一句。

“等”古代有:等同,相等於的意思。

“終軍”是一個人物,西漢時期濟南人,少年時代就博學有才,18歲即為國效力。後出使南越,想說服南越王歸服漢朝,因南越國臣相呂嘉反對,於是殺南越王和終軍。終軍死時僅20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

所以,只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我和終軍一樣20歲了。王勃寫這篇《滕王閣序》的時候是20歲。

王勃確實有才,短短几句,就用了:終軍請纓、班超棄筆投戎、宗愨乘風破浪這三個典故!

第二種說法,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王定保寫了一本《唐摭言》,它是記錄古代軼事的小說集。裡面寫了一篇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情景。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伯嶼宴請賓客。為了顯示女婿的才華,早就囑咐他構思一篇序文,作為即席之作。宴會開始,閻伯嶼便拿出紙筆,請每個客人寫序文,客人都謝辭了。輪到小小年紀的王勃,以為他不敢來接紙筆,可是王勃卻毫不客氣地接過了紙筆。閻伯嶼一愣,然後不高興地藉口離開了宴會廳,私下卻教下屬觀察動靜,隨時通報情況。當第一次報“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時,閻伯嶼說,這是“老生常談”;第二次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未作聲;三次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嶼突然站起來誇讚起來說:“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傳世了。這個說法雖說是野史,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也說王勃“時年一十三歲”。

第三種說法,又說王勃寫《滕王閣序》時二十六歲或二十九歲。這也是現在高中版教材的說法。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記載,王勃是南下去交趾侍奉父親,正逢九月九重陽晏會所以作此序。在序中王勃對客人一會兒稱童子,一會兒又稱弱冠,如果是二十六歲以後的年齡,這樣稱呼,似乎又覺得不妥。所以,這種說法也無法確定!

最終,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年齡一直眾說紛紜,無法確定!


朗風習習



路遙lgy


說法主要有兩種,十四歲和二十六歲。認為十四歲的依據主要來自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認為古人的童子可不是亂說的,一般十六歲成年,滿十五歲稱童子;古人算虛歲,他十四時虛歲正好十五,故自稱童子。反對意見就多了,一種來自文中意思,十四歲的王勃才華出眾,意氣風發,絕不會有文章中的傷春悲秋的失意;而且“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說明他是去看望父親經過江西,而據交趾縣誌,他父親在他二十四歲(公元673年)那年才去任縣令,在此之前,十四歲的王勃幾乎沒有理由去江西,他父親之前一直在長安和雍州(陝西甘肅新疆一帶)任職,而十來歲的王勃正在長安鑽營力求入仕。文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一句的終軍,字子云,漢代濟南人。武帝時出使南越,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時僅二十餘歲 ,“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明明白白說了此時王勃與終軍年紀差不多,都是二十來歲。所以我認為,比較信服的說法該文是王勃二十六歲時去探望父親,路過滕王閣適逢其會而作。


李子晚城


據《唐才子傳》記載:王勃死的時候是二十九歲。死的原因是出海溺水而死。王勃出海的原因是去交趾看望他的父親。而出海前九月九日重陽節路過南昌。南昌都督閻伯輿恰好重修滕王閣。王勃因逢其會,所以在酒宴上寫出《滕王閣序》。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王勃是死之前沒多久寫的。就是古人交通不發達,路上走的時候比較長,可能會走一兩年的情況下,王勃大概在二十六到二十九歲之間寫的《滕王閣序》。


塞北豪客


不可能。十三歲古稱舞夕之年,正是從早上玩到晚上的年歲。 《滕王閣序》中有一句叫做,童子何知,躬逢勝餞。那麼王勃自稱童子,應是尚未加冠,在二十歲以下都叫童子。至於是不是十三歲,應該不是。全文恢宏恣肆,文筆老成,志向高邁,人情練達,似已看破紅塵,瞭然人生所有。文章抒懷騷歌不輸屈子,俯仰人世逸性曠達難遜於右軍,以至於後世能比肩者廖廖。其人其才,早生則讓潘岳陸機嘖嘆,後生則令三蘇歐陽子稱美。可惜早亡,其悲也夫!


渤海朗夫


時來風送滕王高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陳相因631


王勃十四歲寫的《滕王閣序》請查《唐摭言》十五卷。


陳年往事1222


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就是樓主所說13歲寫就,另外一種就是他去省親時所寫。

目前,這兩種看法,都不能互相證偽,但王勃作為一個神童,十歲便能指出當時大儒顏書錯誤,出書。十四歲就能做官,可謂是令人羨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