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魏延為什麼會被劉禪殺死?

讀史名鑑


關於題中所問,蜉蝣君頗有疑問,魏延的死和劉禪是否相干倒的確難以說清。可能是因為劉禪此人沒有人主之風,魏延的死我的確沒想過和劉禪有關。

首先,魏延是一員猛將,曾是劉備親自任命的漢中太守,文韜武略自然不用多說,在劉備一眾將領中,能夠單獨守衛州郡的都是難得的將才,這點不用多去質疑。而魏延的死,根據正史記載,是死於內訌。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諸葛亮死後,諸葛亮把軍事託付給了楊儀,而命令魏延斷後。但是偏偏軍中和魏延最不對付的就是楊儀,兩人拔刀相向也是發生過的。魏延對於楊儀掌握兵權,自然是不會服氣的,於是大軍先行回川,沿途燒燬棧道。楊儀和魏延也都向劉禪聲稱對方要謀反,無奈蔣宛等人支持楊儀,魏延瞬間處在了孤立的地位。楊儀和魏延兩軍照面,王平、姜維大呼魏延謀反,魏延手下的士兵便放棄抵抗,魏延逃走後被馬岱追殺至死。

而根據魏國史書魏略,是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很大,楊儀想要置魏延於死地,於是大軍襲擊魏延,魏延兵敗撤退,被馬岱追殺至死。

兩個說法相同的是,魏延和楊儀的仇很大,魏延最終被馬岱所殺。不同的是,三國志偏向於楊儀,魏略偏向於魏延。但我認為,魏略杜纂的成分多,畢竟是魏國的作品,自然有描黑的嫌疑了,而三國志是蜀國人陳壽寫的,所聽所聞都比較符合蜀國的現實情況,但魏延的真實想法陳壽怕也是不知道。

蜉蝣君分析,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反心,都是為爭奪兵權而來,但是魏延一向自傲,和蜀國群臣的關係只怕不如楊儀,所以蔣宛、費禕等人覺得楊儀不會反,魏延會反。魏延本人燒燬棧道的行為,本身是帶有造反嫌疑的,不管他有沒有想,他的行為顯然是不明智的。至於劉禪,聽信幾個近臣的說道,想來也是符合劉禪秉性的,真要劉禪去單獨決策,倒是有些難為他了。

所以說,劉禪不相信魏延,純粹聽信人言,魏延做事欠妥所致。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首先,魏延可不是劉禪殺死的喲。正兒八經從《三國演義》來看,魏延是被楊儀和馬岱殺害的。

其次,從陳壽的《後漢書》來看,魏延和楊儀矛盾已久,魏延在孔明還活著的時候便多次有舉刀要殺楊儀的舉動。楊儀卻也對魏延相當不屑,而且必然懷恨在心。

再次,魏延性格張揚,在蜀漢國內很是跋扈,而且深受劉備喜歡,委以重任。所以雖然對於孔明不得不服,卻多與諸將大臣構成矛盾,孔明活著的時候還能有人管的住他,孔明一去世,魏延便少了一根韁繩拴著。

第四,孔明已死,軍令是說讓楊儀和姜維帶軍退回,如果魏延不退,就由著他不退罷了。但是魏延在孔明死後,自視老大,發兵追擊撤軍的楊儀,被楊儀派出王平將其部下說散,只剩下魏延及其親兵子弟,魏延恐慌,準備逃跑回成都,但是楊儀這時又派了馬岱不由分說追擊上去殺了魏延。可見楊儀大有洩私憤的嫌疑。後來楊儀因為對自己封賞不平衡,多有怨言而下獄,最終自殺。

從楊儀回朝後受到的封賞來看,蜀漢朝廷並不認可他對魏延的處置,而楊儀不自知。所以魏延之死絕對不是劉禪的意思,更多的是楊儀找藉口殺大將以洩私憤了。


阿慶還是阿慶


因為歷史上分誇大了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喪盡了蜀國的原氣,連年對外用兵,蜀國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大軍不動,糧草先行,為了糧草徵收,運輸,百姓是苦不堪言,1.諸葛亮又很專橫,聽不得不同意見,對於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計,不予睬納,2。諸葛亮專權,內事外事一把抓,阿斗雖然是君,為了保命,但在諸葛亮面前,從來不敢說不,在軍中就是兵士打二十軍掍的小權也不放過,正如司馬懿所言,事必躬親,命不久矣,3忌賢妒能,用人唯親,不注意培養人才,導致最後蜀中無大將,慰,廖化作先鋒。4臨死以前,為了怕魏延建功立業,超過自己,故意不把兵權託付當時的蜀國第一人魏延,導致魏延不滿,再以謀反的罪名殺魏延,為蜀國敗亡留下伏筆。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魏延謀反事實是歷史上一起最冤的案件,魏延他輔助劉備4次征戰最後被封為鎮西大元帥,那時候魏延被劉備和諸葛亮所重用唯一就是和楊儀不和,在諸葛亮4次討伐時排魏延和高翔去逆戰誰知道曹軍大敗,司馬懿退回營地,過去不久諸葛亮第五次討伐死在了五丈原在臨時前囑咐士兵們不要北伐了全都退回蜀國去吧,並且諸葛亮安排了短後的步驟,其實就是魏延短後,但是魏延沒有參加這次諸葛亮和楊儀、姜維的密會諸葛亮臨時前就說如果魏延不聽從安排你們兩個就先走,諸葛亮死後 ,魏延說了幾個字 丞相誰死 唯有我魏延在 一樣北伐,自己率兵出征 半路遇見楊儀 ,兩個人依舊不和 隨後楊儀就提刀把魏延的頭砍了,說魏延想謀反 奪位,說白了楊儀知道蜀國快滅掉了殺掉魏延也沒關係。就這樣魏延就被楊儀給殺害了 真是一起冤案。在當時魏延輔助劉備諸葛亮也是有功的


小文觀歷史


魏延是被諸葛亮殺掉的,諸葛亮覺得魏延天生就有反骨之心。

魏延背主求榮,再有黃漢升老將軍襯著,更顯其不仁義。可以這麼說,魏延肯投劉備,是因為劉備英雄,但阿斗顯然是不那麼英雄的,誰知道哪天魏延會不會再次審時度勢、把劉阿斗也一刀剁了?

在北伐這個事情上,魏延老尋思搞子午谷奇謀,在孔明看來這是犯了盲動冒進主義的錯誤,搞不好就會讓兩代人的革命事業毀於一旦。自己在的時候,憑藉資歷、威望還有能力,尚且降得住魏延,自己死了之後,魏延幾乎必然要改組革命政權,這極有可能導致領袖意志無法繼續貫徹。

中國傳統文化裡,對於領導式人物非常強調一個東西,就是「德」。什麼叫德,直接點兒說就是得有人服你,肯聽你的,如果沒那麼多人聽你,那就是「德薄」,遇到這種情況,即便是能力夠了最多也就是主持方面,不能夠獨領大局的。換句話講,即便是資瓷你的人已經夠多了,你也要辭讓再三,說另請高明吧我也不是謙虛云云,這個事情是越讓越堅實,反觀魏延呢,德薄不說,還剛而自矜,群眾基礎非常不紮實。

作為比較,《尚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載:

帝曰:“疇諮若予採?”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堯問:弟兄們誰來幫我做事呢?

驩兜說:嗯!當然是共工啦,立了那麼多功勳!

堯說:哎呀!這傢伙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內心裡實際上非常桀驁不馴呢!

共工也是個立了很多功勳、很有能力的人,但堯爺因為他「象恭滔天」,就是表面上恭敬實際上誰也不服,還是棄之不用,再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就是到舜爺的時候連共工帶驩兜都一塊兒擼了(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

那麼對於魏延該怎麼處理,實際上已經不待孔明表態了,這都是歷史的進程。更不要說魏延還闖滅七星燈、耽誤丞相的禳壽大計了。



文史小屋


魏延為人驕傲,除了劉備關羽,他誰都不服,連諸葛亮都敢頂撞,兩個人關係極差,而諸葛亮從來就不是一個心胸開闊之人,這點從他冤殺劉封(劉封孟達攻打上庸殺死的上庸太守是諸葛亮的親姐夫),誣陷另一個顧命大臣李嚴可以看出來;第二,魏延和同僚的關係也很差,從楊儀誣陷他謀反所有人都站在楊儀一邊可以看出來;第三,魏延出身不高,而諸葛亮重用的都是和他一樣的世家子弟,他們都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魏延,魏延執意繼續北伐而不撤兵也讓楊儀姜維等人感到害怕,如果魏延打贏了,功高蓋世,他們這些和魏延有仇的會不會被魏延報復很難說,如果打輸了,他們會和魏延一起成了司馬懿刀下之鬼,所以誣陷魏延謀反再殺掉反而是一條生路;第四,楊儀和姜維都有很強的權力慾,楊儀殺害魏延後因為沒當上丞相意圖謀反失敗自殺,姜維為爭權派刺客殺害費禕,魏延的存在,擋了他們的路,所以勾結在一起陷害魏延也就可以理解了!


芸芸說趣史


魏延是在和楊儀爭權中,被馬岱所殺。劉備善於用人,派魏延鎮守漢中,可見魏延非等閒之輩。但是魏延最初在荊州劉表處,後來又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最後才成為了劉備的大將,所以諸葛亮看不起魏延的為人,認為他反覆無常,終究不重用其才。

魏延勇烈,恃才凌物,然而說他謀反,也確實冤枉了他,所以後來劉禪命人厚葬魏延。也算是對於他的肯定。


劍膽琴心01


魏延是政治上敗給楊儀。諸葛亮死後,接班人無法有效節制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止,為了不使蜀漢發生內亂,故而設計除掉了魏延。後來楊儀並未受到蜀漢朝廷重用直到被殺,也說明諸葛亮在世可以制衡楊儀和魏延,死後預料倆人必然失衡導致內亂。


一般讀者


因為諸葛亮怕魏延造反,所以設計讓楊儀把他殺了。


藍天802532


魏延只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他是失敗者,當時在諸葛亮去世後,就出現了魏延和楊義兩個人爭權,楊義是皇帝的近臣,魏延是魏延是手握重兵的大將,皇帝能不害怕?就聽了楊義的話殺了魏延,最後楊義對朝廷不滿,經常發牢騷,死於獄中。劉禪就廢除丞相制,這場權力鬥爭以劉禪為最後勝利者,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