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楚小神


在楚汉传奇当中的刘邦在最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他说人可以输一百次,但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赢。所以刘邦打了一辈子输了一辈子,但是就赢了那一次,他就成了最后的赢家,而项羽赢了一辈子,最后一次输了也就什么也没了。而最后一次为什么刘邦能赢,而项羽赢不了呢?

项羽剧照

一,个人性格,刘邦是安得猛士守四方,而项羽是天下虽大,唯我独霸,项羽势力的强大在于项羽个人的强大,而刘邦的强大在于各类能人异士结合起来的强大,因为项羽能力强,所以他很骄傲,而且他的地域观很强,重用多是楚地之人,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才并不是很重视,而刘邦则没有这些,他对于人才的发现与使用上比项羽要强很多。

二,文化实力,正如上面所说,项羽实际上到最后是以江东,荆楚一隅的文明实力在对抗整个中原的文明,而我们知道那时候的南方文化实力文明水平还是不算太高的,所以文明的对抗上就落了下风,毕竟文明程度高的中原人才更多。

三,志向不同,刘邦要的是天下,而项羽要的只是衣锦还乡,维持之前的诸国并立状态,安心做自己的西楚霸王。

四,项羽得罪的人,不满他的人很多,各地的叛乱牵制了他的精力,给了刘邦壮大自己的机会和时间,加上刘邦拉拢了很多不满项羽的诸侯共同反楚,无形中分担了项羽对他的注意力,使得他后来的实力有了与项羽对抗的资本,最终灭掉了项羽。

项羽是个英雄式的人物,但是他确实不适合作为一国的君主,其实就算项羽最后乌江不自刎而是逃回江东,在实力上也是抵不过刘邦的了,最终不过也是涂炭江东父老,这也是项羽不愿意回去的原因,毕竟他要的是衣锦还乡而不是把灾祸带回故乡。


Y一花一世界YB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交战,连战连败,项羽则是连战连胜,然而最终取得优势的却是刘邦。正如项羽所说,他的战败“非战之罪”,而失败在了战略全局方面。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在正面战场连续获胜,然而实际却未获得任何实际优势,而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屡战败,却通过游说、拉拢、攻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并通过离间等手段分化项羽集团,最终取得决定性优势。从关中封王时期项羽统兵40万而刘邦仅有10万兵马,到彭城之战项羽仅凭3万骑兵大败刘邦56万大军,虽说项羽赢了,可从战略全局上讲,此时的项羽已经全面落入了下风。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刘邦采取了以下正确的措施:

剑走偏锋,不断扩充实力

彭城战败后,楚汉双方开始进入长期的对峙阶段。刘邦也充分认识到了和项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并没有在正面和项羽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剑走偏锋,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豹以探视父母为由返回魏地,随即反汉归楚,刘邦在劝说无果后,派遣韩信攻打魏豹,将魏豹俘虏,重新平定了魏地,并设立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彻底将魏地纳入统治。

(韩信、张耳灭赵降燕)

攻占魏地后,刘邦随即命令张耳和韩信率兵攻取井陉,并由此攻打赵国,先后击杀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次年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灭齐)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 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导致使者郦食其被烹杀。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随后又击败田广、楚将龙且联军,杀死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后韩信自请立为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逐封韩信为齐王。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击败陈馀后,听从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劝降吴苪、英布)

同时,刘邦派遣张良为使者,劝降衡山王吴苪。随后又派遣随何为使者拜访九江王英布,随和在和项羽使者的交锋中胜出,用计使九江王英布降汉。

开辟敌后战场,牵制项羽

除正面战场对峙外,刘邦则用彭越在梁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不断破坏项羽后勤补给线,导致项羽多次出现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而项羽也由于背后彭越的牵制,即无法在正面对刘邦发动大规模攻击,更使其对刘邦吞并、拉拢其他诸侯的做法无法做出反应。

充分利用舆论攻势,赢取支持

在楚汉相持阶段,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历数项羽背信弃义、杀死宋义、坑杀秦军、谋杀义帝等十大罪状。气的项羽用弓箭射杀刘邦,刘邦胸部中箭却假装被射中脚趾,并在张良建议下带伤巡视军队,鼓励军心。伤好后,刘邦西行入关,慰问当地父老,摆设酒宴,并杀了关中百姓憎恨的原塞王司马欣。此举赢得了秦地百姓支持,出关参军作战的百姓逐渐增多。

(萧何、刘邦)

离间项羽阵营,削弱楚军

项羽手下人才本就不多,谋士更是只有范增一人堪称大才。而刘邦则采取陈平之计,在项羽使者面前假装说漏嘴,引起项羽疑心,最终导致项羽和亚父范增关系破裂。范增随后请求高老,项羽批准,然而范增还未到达彭城就死了。失去范增,可以说是断了项羽一条臂膀。

(范增)

流氓本性玩阴的

在彭越多次袭击楚军粮道,且韩信率军从齐地袭击楚地之后,项羽选择了跟刘邦和谈,双方约定平分天下,刘邦同意了。随后项羽送还了刘邦家室。然而在项羽领军东去的时候,刘邦甚至放虎归山的危险,因此立马撕毁合约,率领人马从后追杀,并联络齐地韩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项羽。最终将项羽逼上了绝路,在城固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动用一切手段使彭越、张耳、韩信、英布从各地出兵,围剿项羽,最终击败了项羽。

(垓下之战)


香茗史馆


项羽有两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个是巨鹿之战,项羽以五万大军打败秦军的四十万大军,最后章邯还率着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另外一个就是彭城之战,项羽用三万大军击溃了刘邦所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

而且项羽屡战屡胜,最后输了垓下之战,而刘邦屡胜屡战,最后赢了垓下之战,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面呢?我们可以从几个人的情况来看看项羽与刘邦的差别。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韩信跟了项羽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也不过是个执戟之士,他向项羽献了很多计谋,项羽根本完全不理睬,自然更不会采用。而韩信到了刘邦这里,刘邦出于对萧何的信任,直接就拜韩信为大将军。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说刘邦慧眼识英才,而是他做事十分的果断与干脆,萧何说韩信可以,刘邦虽然自己没看出来,却完全相信萧何,毕竟刘邦手上也没有多少兵马,直接就给了韩信几万大军,完全没考虑到,如果韩信打了败仗,这几万大军就没了。

韩信先是打下了赵地,之后又打下了齐地,派使者向刘邦请封为假齐王,刘邦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十分生气的,但是在陈平和张良的暗示下,刘邦立马就明白了,然后就跟韩信的使者说:当假齐王没多大意思的,要当就得当真齐王。

像刘邦这样能够迅速理会谋臣的意见,并且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的人,确实是十分的少见。

我们再来看看范增,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臣,在入咸阳之前,范增早就看出最后能与项羽抗衡的必是这个刘邦,而且又加上刘邦在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另外还有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还向项羽告刘邦的密。

项羽本来是听从范增的意见,准备率军攻打刘邦,但是项羽的叔叔项伯却是连夜去劝张良离开,因为张良对项伯有恩,而张良却是直接把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当场就跟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答应刘邦会劝一下项羽,让刘邦去赴鸿门宴,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还兴起手中的玉玦,就是要让项羽下定决心除掉刘邦,而项羽却假装没看到,范增就叫项庄进来,跟他说,项王太仁慈了,让他直接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

可是,项伯也看出来了,也舞起了剑,保护刘邦,最后刘邦没事回去了。项羽分封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也给刘邦巴蜀两地,但是张良和刘邦送了好多东西给项伯,项伯又为刘邦说好话了,最后多封了汉中给刘邦。

项羽后来要杀刘太公的时候,还是这个项伯出言相劝。可想而知,连项羽的叔叔都在帮助刘邦,项羽岂能不败呢?


历史简单说


项羽乃是当时一代名将,有西楚霸王之称,还是楚国贵族,项羽也是是一位极具军事天赋的军事家。但是刘邦就不一样了,家境贫寒,内有什么文化,更不要说什么军事才能了,起初的刘邦也就是一个流氓小混混。然而就这样一个小混混最后却战胜了项羽,成为一代帝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邦有了这样的契机?


决定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双方的性格。

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其为人高傲,桀骜不驯,就拿项羽攻进咸阳城这件事情来说吧,项羽进入咸阳城,第一件事情就是屠城,男女老幼统统不放过,火烧咸阳城,烧杀抢掠,整个咸阳城当时就是人间地狱,史书上记载仅仅就四个字城无遗类,简简单单四个字,道尽了当时咸阳城的苦海。


然而刘邦进入咸阳城之后,首先就命令军队禁止抢夺老百姓的财产,禁止烧杀抢掠,违令者杀无赦。拜子婴为相,安抚城内居民,和项羽是截然不同的,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一点点细节就已经注定了后来的结局。

第二,刘邦任用贤才

你要说刘邦有什么才能把,楚汉战争,伐秦战争,没有刘邦出的什么计策,没有他亲自打下来的城池,那疑问就来了,那刘邦是怎样攻城略地的啊,刘邦不会,不代表手下的不会啊,攻城略地他有樊哙,韩信等人,出谋划策有张良,萧何,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可以任用贤才啊。


再看看项羽,虽然自己能打仗,但就是仗着这一点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当初韩信投靠,他看不起韩信出身卑微,只喜欢结交贵族,最后韩信归顺了刘邦,不也是打败了项羽。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范增就曾说竖子不与为谋。

由此两点,就已经决定了当时的格局,项羽嗜杀戮,不得民心,刘邦爱民,的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最终项羽在亥下之围,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

本文由楼笙发布


楼笙侃史


其实,在战场上,纵使项羽直接指挥的中军,也不能说毫无败绩。

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其实可以看作跟垓下之战的前奏,或把垓下之战看作陈下之战的延伸,因此,我们可以不把项羽在陈下的败绩算进去。

即便不算陈下之战,单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明确记载了巨鹿之战前,项羽直接指挥的中军的四次败绩。

初战不下襄城。

这是项羽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项羽一出手,就遭遇了大失败。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了项羽的战绩。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

按照这段记载,项梁派项羽去攻打襄城,但襄城的守卫一直坚守,项羽没有打下来,首战失利。

当然,项羽还是很勇猛的,最后硬着头皮把襄城拿了下来。

项羽拿下襄城后,坑杀了襄城降卒,以泄心头之恨。

三战定陶,未下。

在沛公刘邦率众投奔项梁后,项羽刘邦合兵一处,二人奉项梁命攻城阳,城破,屠城。

这是项羽的第二战,胜利。

而后,项羽和刘邦攻打定陶,不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

司马迁明确记载了,项羽和刘邦打完城阳,又去打定陶,但二人失败了,只好再去打别处。

这是项羽的第三战,失败。

到此,项羽三战,两负。按照我们小时候玩象棋的约定,项羽的战绩,已经算是彻底失败了。

还攻外黄,外黄不下。

刘项二人见定陶打不下来,便绕过定陶,继续往别处去。

二人到达雍丘后,取得了罕见的胜利,大破秦军,斩杀李斯之子李由。

但是,这么大的胜利后面,紧跟着的,却是再一次的失败。

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攻陈留,不能下。

刘项二人没能打下陈留,便转头去打别处。二人的目标是陈留。

正在此时,项梁于定陶战死,而陈留守卫又一直固守城池,二人见陈留也打不下来,便商量起来:

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两个人认为,项梁战死,楚军士气受挫,士卒恐慌,最好的办法便是放弃攻打陈留的计划,回师彭城。

于是,二人和吕臣都回到彭城,项羽驻扎在彭城西边,吕臣驻扎在彭城东边,刘邦驻扎在砀。

以上便是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的全部战绩,有胜有负。

而巨鹿之战之后,从《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来看,项羽也有败绩,比如项羽率军抵达齐地,虽然斩杀了田荣,但却没有拿下田横,田横率几万齐军在城阳与项羽战斗,项羽连战多日,却攻不下来。

总而言之,从战争的事实上来看,项羽并非从来没有失败,项羽本人也不认同自己从无败绩。

项羽的原话是「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请注意,项羽认同的是「未尝败北」,所谓「未尝败北」,指的是没有大溃败,落荒而逃,不是说从没有失败过。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遥望燕园


项羽确实是战场上的NO.1,他多次突发奇想创造式的以少击多,并多次打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从这点来说,战神的称号是无可厚非的,要知道在垓下之围前夕,项羽还曾击溃刘邦大军的追击。

《战争论》中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用在项羽集团的身上再合适不过。表面上,项羽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但是他与周围诸侯的关系并不和谐,除了刘邦外,像齐地的田氏集团也与其为敌等等。面对周围的敌人,项羽采取的策略是打,无休止的打,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有顾此失彼的痛处。再看刘邦集团,与其他诸侯是能拉便拉,不能拉便打,直至灭掉这些诸侯。楚汉对峙期间,刘邦在荥阳一带吸引项羽的目光,另派韩信领军消灭三晋、燕和齐地,如此一来便形成合围之势。同时,刘邦还派彭越等人袭饶项羽后方。如此形式,项羽面对局势非常被动。


夜读历史



天下最勇武者,羽为天下强,韩信次之,英布再次之,彭越居其后。此四人者,可谓当时人杰,不能与之争锋。

汉王败羽得天下,因其天下四将得其三,羽虽至强,也未能以一敌三。遂韩信、英布、彭越会师垓下,项羽虽利然必折矣。

汉王之胜,胜在驱人,羽王之败,败在失人,仅此而已。


鲲父


其他各种原因,史书里当时人如韩信等都有分析,这里我专门说一下灭秦之后,项羽在关中大封诸侯,对于将来他的败局起到了什么作用。


项羽分封诸侯是件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讨论研究的事情,其中充满了各种利益的计算,又因为这种利益分配的矛盾,直接体现了项羽本人的战略思路、以及决定了今后的天下大势。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比鸿门宴更精彩、更重要的时代的转折点。


项羽把天下分成了十九个小的王国,这可比战国时代的七雄局面更加复杂。但大致可以分成几块来说。


第一块是巴蜀、汉中,封给了灭秦的首功刘邦。巴蜀地处西南,偏远中原,这几乎是带着惩罚性质的封赏。


第二块则是关中,项羽早就承诺了要封给投降的章邯。但是项羽在这里又耍了个心眼,他把关中一分为三,章邯为雍王,只领到了咸阳以西的部分,而当初章邯的两位下属,劝其投降的司马欣和董翳各取其一。董翳为翟王,占据北面的上郡,司马欣为塞王,占据咸阳以东。


这个分配在地理位置上看,假如刘邦想要东进夺取天下,章邯恰好挡在了他出汉中的路上。而项羽一直以来,对投降的章邯其实也并不放心,而章邯如果想东进,司马欣又恰好挡在了他出关的路上。这也印证了我在其他文章里分析的,司马欣早就和项氏暗通,故意设计劝降章邯的看法,司马欣才是项羽比较信任的那个。


在这其中,章邯可能非常不满,但却无能为力。他本有实力和楚军一博,然而复杂的形势里他丧失了准确的判断,交出了兵力,到最后项羽对他的承诺也没有百分百兑现,如今他既要被司马欣监视着,又要接受秦地老百姓的指责,至少有两件事要归咎于他,一是投降的秦兵曾被项羽坑杀,这些秦兵,都是秦地老百姓的家人。二是正因为他的投降,令项羽顺利进入函谷关,又再一次对当地吏民进行屠戮。项羽自己到时候东归而去,章邯却不得不留在故地承受罪孽。一切仿佛因果报应一般,即将压到这位曾经秦朝最后的大将身上。


项羽这个把关中秦地一分为三的决定,也给地理和文学贡献了一个新名词:三秦。如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我们就知道这个三秦指的是关中秦地。


但是这三个人互相之间,其实已经心生嫌隙,并且不能服众,这就给了刘邦东向各个击破的可能。


再来看项羽对其他地区的分配,都坚持一个原则:刻意制造矛盾。即把赵、魏、燕、齐等国封给原先王手下的将领,再在国中划出一块相对差的土地,建立一个新国,把原先的王迁徙到新国去当王。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原先的大国被分割成实力微弱的小国,同时又能激起内斗。这也暴露了项羽打算在将来采取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战略。


但这样做的缺陷同样明显,项羽等于同时挑起了几位诸侯对他的不满。多方树敌的结果最后被证明是致命的,正是因为这些诸侯后来不断在后方袭击,牵扯项羽的精力,才导致了项羽始终无法在西面战场彻底击溃刘邦,一步步丧失优势局面。


对待韩国的分封更是昏招,项羽因为韩王成派张良助刘邦,非常不满,所以虽然仍然封他为韩王,但扣押了他,不让其回国,不久又将其杀害。这一决定证明是致命的关键因素,本来张良志只在复兴韩国,像祖父和父亲一样任韩国的国相。项羽杀韩王成,直接把张良再次逼得出逃,投奔刘邦。如此,汉初三杰都归刘邦,而其中两人都是间接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可以说,是项羽一手帮刘邦完成了争天下的功臣拼图。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这个就好像德国和日本,前期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到了后面,大决战的时候,渐渐就不行了。俗话说:“一人难敌四手”,项羽在前期很多诸侯王都投靠他,有一帮小弟,随着韩信将项羽的左膀右臂砍断以后,项羽逐渐被孤立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也是这样,前期有德国在欧洲帮忙牵制苏联,到了后期树敌太多,最终也免不了吃败仗的命运。

其实,说过很多次,项羽不懂得利用人。多半是在巨鹿之战杀了很多秦军,对后来的征战就有些骄傲了。自认为,老子天下无敌,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亲自上阵。打下来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个可靠的人手去帮他。所以,我们在《史记》里面除了对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有印象,是否找不到第二个有深刻印象的人。其实,在项羽手底下也有一些将领,比如章邯、英布、季布但是项羽都没有利用起来。刚愎自用,导致他自食其果。

在《史记·高祖本纪》当中,刘邦几乎每一次与项羽交手都失败,无一胜利。按理说,刘邦在劫难逃。然而,从鸿门宴以后,项羽战胜了刘邦,却杀不掉他,每次都让刘邦逃跑了。项羽逃跑的原因,其实都是不听谋士范增的意见,才导致刘邦屡次逃脱。直到范增被气死,项羽都没有吸取教训。这样的人,能做皇帝那才怪了。


谋士说


项羽最后是在垓下之战中败在了韩信的手中,韩信早年的时候,是跟随过项羽,而且项羽只是让他当了一个执戟郎。但是,这并不能说,韩信是项羽的手下败将。

虽然垓下之战,楚汉双方的统帅是项羽和韩信,最后项羽战败,自刎。但是,打败项羽的人,绝非是韩信一人,而是整个刘邦集团。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打败项羽的路上,都有那些人帮助过刘邦?

当年的时候,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名声响的很,每个诸侯王都很惧怕项羽,唯项羽马首是瞻。

项羽占领关中之后,就瓜分了天下,然后把刘邦分封到了汉中。

就是在汉中,刘邦得到了韩信。是萧何把韩信给推荐到了刘邦的身边,然后,韩信被刘邦拜为了大将军,带领着汉军杀出了汉中。

韩信带着汉军到了关中,在关中打败了名将章邯,然后,韩信和刘邦又开始出关中,和项羽角鹿中原去了。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何韩信从汉中杀向关中的时候,项羽为何没有来救援呢?

这时候的项羽正在齐地平叛田荣的战乱呢,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田荣没有被封任何职位,他对项羽很不满。

田荣为此还拉来了对项羽同样不满的陈馀、彭越,这样大家组团取暖,反项的势力越来越大。

项羽靠一己之力,应对这几处敌人,力不从心。所以,这也给了韩信和刘邦出汉中的机会。

刘邦自出汉中以来,战争打的是,势如破竹。收复了很多原来属于项羽的地盘,那些首鼠两端的诸侯王人,看到刘邦如此牛,就纷纷弃项羽而去,投靠了刘邦。

就这样刘邦联合了六十万大军,把项羽的都城彭城给占领了。项羽在齐地,得到彭城被占的消息,怒不可遏。他挑选了三万精兵,开始和刘邦决一死战。

结果这一战刘邦被打了一个大败,差点全军覆没,这一战之后,刘邦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但是,刘邦并没有放弃,他又开始重新召集士兵,卷土重来了。

此刻,张良告诉刘邦,要战败项羽,你必须要争取三个人的帮助,第一个就是韩信,第二个就是英布,第三个就是彭越。

韩信和彭越本就是刘邦一伙的,最难争取的是英布。因为英布是项羽账下第一猛将,但是,最终英布还是被刘邦争取去了。

这一时期刘邦联合英布主要和项羽对峙在荥阳,彭越在项羽后面打游击战,不断的骚扰项羽。

期间,陈平还用离间计把,项羽的智囊范增给气走了。项羽失去范增之后,局势对他越来越不利。

韩信去北方开辟新战场去了,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谁也打不过谁,最后,胜负只能放在韩信身上。

韩信拿下了魏国,代国,燕国,赵国,齐国。直到这时候,项羽的败局已经定了。因为韩信占据齐地之后,就可以直接带领大军到项羽的大后方作战了。

到时候项羽肯定会腹背受敌,被韩信和刘邦包饺子的。然后就是谈了一个鸿沟之约,刘邦毁约。

紧接着就是垓下大战,韩信作为主帅,率领六十万大军,对抗项羽十万。在他们打了一天之后,到了深夜。大家休息的时候,张良开始让刘邦派人去项羽的军队四周唱楚歌,来瓦解项羽军的士气。

这一招果然是釜底抽薪之计,连项羽听到楚歌之后,都以为整个天下都是刘邦的了。

最后,项羽带着几千人趁着黑夜突围出去,但是,在乌江这个地方,项羽看到大势一去,就选择了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