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奪朝,為何不殺了他?

用戶59006907960


首先,曹操是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他只是推測與分析,觀察出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也就是說屬於那種不願久居人下之輩,換言之,看出司馬懿有野心,不甘心為人臣子。曹操懷疑司馬懿可能會造反、有反心,但並不表明有足夠證據能證實他一定會造反,也只是猜測、懷疑罷了。 而歷史證明,曹操非常有眼光、有遠見,他的猜疑與擔憂,成了事實。

史書記載,曹操,觀看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這在古代的各種面相學書籍中、所有看相先生的眼裡,屬於有反逆之心、有野心的一類人。很顯然,愛好讀書又見多識廣的曹操,是聽聞過這一種面相的,所以,本就多疑的他,對司馬懿就更加關注起來。

司馬懿這個人,有才能,有謀略,但是,也很會隱忍,做人低調,他知道不能學楊修,不然,會招來殺身之禍。曹操,最初聽說司馬懿的名氣,就慕名去拜訪過他,想讓他入朝為官,也想收攬帳下、聘為謀士。但是,司馬懿此人,又有一些自命清高,嫌棄曹操的出身不好(養祖父是宦官),不願效忠於曹操,就裝病、避而不見…這給一向多疑的曹操,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哪怕是在後來司馬懿入朝做官之際,曹操也對他格外留意。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位蓋世的英雄豪傑,雄才大略,尤其是愛才惜才、求賢若渴。他曾三次頒佈《求賢令》,提倡“唯才是舉”。

司馬懿,無疑是一位有才的人——他深知兵法,素有謀略,政績卓著,富有敏銳的觀察力,見識很不一般,而且有遠見…曹操的獨具慧眼與明察暗訪,斷定出司馬懿是一位有治國雄才與遠大抱負的人。

《晉書》記載的“三馬同槽”,就連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寫到了。曹操曾經做的一個夢,始終讓他不放心,他以為是馬騰、馬超父子三人。卻未料,篡奪曹氏江山的是司馬三父子。

三國鼎立,互相牽制。如果,此時殺掉司馬懿,無異於自斷一臂,會對曹魏基業有損害。況且,他的兒子曹丕,需要有才幹的謀臣來輔佐。而在他長期的觀察與試探中,司馬懿是最理想的人選,符合各種條件。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皆能勝任,遊刃有餘。最關鍵的一點,司馬懿夠沉穩、夠老練、夠冷靜,把天下形勢與朝堂局勢看得很通透、明白。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才,又有重要的利用價值,用以輔政、抗衡吳蜀。曹操是不願意殺司馬懿的。曹操從未動過殺司馬懿的念頭嗎?不,曹操也有過殺他之心,但是,均被司馬懿的韜光養晦與隱忍給淡化了,巧妙的多次化解了危機。這也是有足夠的聰明才智。

不過,曹操,也非泛泛之輩,司馬懿再狡猾機變,也逃不過曹操的一雙眼睛。曹操是何等人物?亂世奸雄,說到權謀之術、隨機應變、察言觀色等等,誰能比得過他?所以,曹操,是裝作糊塗。但對於司馬懿,始終保持警惕之心。

曹操去世之前,囑咐曹丕,要謹慎利用司馬懿,對他要重用、委以重任,但在同時,也必須提防,防備他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依我看,曹操是位大英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而司馬懿,老奸巨猾,巧取豪奪,是一個野心家、陰謀家!











湛雲居士朱曉風


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而不殺他,這其實是一偽問題,因為曹操根本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而司馬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最後會造反。人的命運不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所以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沒有幾個是從小就立志要當皇帝的,這種野心只有在人生的經歷中慢慢生長出來,連曹操都有一個“漢臣”到“漢賊”的轉變,在曹操都還沒完全變成“漢賊”的時代,司馬懿就成了“魏賊”,那有這樣的道理呢!

產生這樣的認知完全是後來晉朝建立後官方歷史書寫過程中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目的是為了論證司馬懿身為“人臣”,深受曹丕、曹叡父子兩皇帝的重用,接受“託孤”之重任(三國時代託孤很多,比如張昭、諸葛亮都分別受過孫策、劉備的託孤,孫策和劉備都分別表示如果自己的繼承人“不才”,張昭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張昭為諸葛亮忠心耿耿地把託孤事業乾得很好,但只有司馬懿以託孤身份欺負孤兒寡母,最後兒子孫子繼續執掌曹魏大權,最終纂權奪位。晉朝這樣的“創業史”,就連晉明帝(東晉第二代皇帝)自己看了都說這樣的家族創業法,我朝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呢!那麼論證晉朝創業史的“正當性”的辦法是什麼呢?

晉朝的官方做法當然就是樹立起一個司馬懿一向與曹操“不對路”的“歷史”來,形成“晉—魏”兩代之間一貫“對立”的故事,換句話說,如果曹操一開始就仇視司馬懿,則司馬懿與曹家之間就沒有“君臣之恩”,司馬懿就可以不顧“君臣之義”。這樣司懿對曹氏“不忠不義”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司馬懿不是“不忠”,而是在曹操的逼迫之下“潛伏”搞革命了。這個論證司馬氏建國的正當性的策略,在《晉書》裡面就表現得很明顯,為這個策略的副產品,就是給人們一個錯覺,好像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忠臣卻又拿他沒辦法的印象,說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並且對他進行種種逼迫的事情,大體出自《晉書》裡面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司馬懿在曹操還是司空的時候拒絕曹操的徵辟,裝病不出來為曹操賣命,遭到曹操忌恨,二個是所謂的“三馬食槽”的故事,其實這兩個故事都經不起推敲,其中的情節是典型的“小說家言”的風格。顯然這些故事是把司馬氏成為曹魏權臣以後,司馬家和曹家的矛盾提前到了司馬懿剛剛在歷史上登場的時候。


只愛潘多拉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而不殺司馬懿,主要原因有

第一:曹操年富力強之時尚可提防著司馬懿,司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為。曹操和司馬懿談論之時深知其才科比諸葛亮。因此留在麾下大有用處,曹操以為自己鎮得住司馬懿,故而不殺。

第二:曹操年邁將死,身邊武將甚多,但是卻無一謀臣可比諸葛亮,唯有司馬懿深有大才,可與之一較高下。故曹操死後,魏國若無司馬懿則可能被諸葛亮幹掉,故而不殺。

第三:相信曹丕之才與勇可以鎮住司馬懿。曹丕之狠亦是令人髮指,曹操臨死之時質問曹丕,曹衝知否為汝所殺,其實曹操早有證據,可是曹丕依舊寧死而不承認。就這份“心”讓曹操覺得曹丕可為一國之主,震懾群雄,保全基業。故而不殺司馬懿。

第四:司馬懿在曹操未死之前,處處小心,步步為營,絲毫不給曹操殺他的理解。然司馬懿之才天下盡知,在選賢舉能的時代,曹操沒有正當的理由就殺了一位舉重若輕的謀臣,失民心。而曹操深諳此理,故而不殺。

注:歷史上三馬食槽的典故出自於《晉書.宣帝紀》,大意曹操病重之時,對兒子暗示說,夢三馬食槽,並且暗示司馬父子具備野心,恐怕會禍害到家族,便告訴曹丕永遠堤防司馬家,不可讓司馬懿執掌軍權。 最終,曹氏政權還是被司馬家奪走。


濟帥彪炳


曹操本就不會殺司馬懿,所謂的明知不過是後人的明知罷了。

司馬懿的前半生

司馬懿出生於一個名門士族,祖上幾代都在朝中為官,可以說是家世顯赫。司馬懿的老爸司馬防更是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所以司馬懿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尊長愛幼,三好少年。也由於家族在朝中世代為官,司馬懿所學的也是忠君愛國,庇佑百姓的正統儒家思想。反正司馬懿就是苗正根紅的國家未來棟樑。

後來,董卓亂政。不久,即初平元年,司馬防被迫隨董卓遷都長安,年僅十九歲的司馬朗(司馬懿的哥哥)率全家逃離洛陽,輾轉於故鄉河內溫縣與黎陽之間,與父親中斷聯繫達七年之久。司馬朗擔負起撫育諸弟的責任。司馬氏兄弟在長兄的教育下,在流亡中繼續修習儒家文化。


即便經過輾轉滇沛,司馬家依舊很豪。司馬懿也依舊很瀟灑,文人氣質一覽無餘。而且司馬族也依舊是當時北方旺族,更是旺族之首。不少大家族都以司馬家的行動為標杆。可以說社會地位很高,而且很有影響力。

司馬懿看曹操

司馬懿作為一個文化人,是很看不起曹操的。在司馬懿心裡,曹操就是個軍閥頭頭,而且還殘暴成性。宮渡之戰坑殺袁紹戰俘大軍,甚至誅殺當代大儒孔融。總之,司馬懿並不看好他,而且司馬懿並沒有出仕的想法。只想隱居,還和當時隱士胡昭來往密切。



曹操看司馬懿

曹操一代梟雄,文武雙全,反正就是一方大佬。赤壁之戰後,天下大局已定,曹操需要穩固江山。想要找一批文人平定民心,無疑司馬家是首選,而司馬朗又已在自己身邊做官,那就把司馬懿也弄來吧。司馬懿也是不負所望,被曹操多次邀請才出來做官,而且時間跨度也是長達七年之久。為何一定要選司馬家?一是司馬家族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一等一;二是司馬防曾對曹操有提攜之恩,才讓曹操得以展露頭角。



為什麼說曹操沒想過殺司馬懿呢?首先司馬懿在曹操心裡怕也就是個書生,即便這貨確有大才,但是曹操、曹丕何等人物,驅使司馬懿還是有信心的;再者司馬家對曹操確有大用,而且司馬防又有恩於曹操;第三這時候的司馬懿也沒有展露出太大野心,或者說還未生出野心,相反可能內心有牴觸曹氏政權的心思,而這也成為曹操不殺他的理由吧。

以曹操的多疑性格,若此時司馬懿有絲毫威脅,怕早就掛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還記得華佗怎麼死的嗎?就因為曹操認為華佗是憑藉治病的理由而要害他的。所以說曹操本無殺司懿之心,若有,司馬懿早死了。什麼“狼顧之相”怕也是後人說吧。



生而孤城


千年的松柏百年的龜,志者千里,百蜜一輸,以曹操的智慧仁德和眾將相補佐完壓小司馬,小司馬在丞相面前不足為慮,爛如草介一石,位不過太子師,,,但忍者神龜他揹負石牌極具忍奈力,,,仍是隱忍不發,克己扶禮,恭敬廉義恥,危座山頭縱觀天下風雲變約,,他有王莽的智彗和潛力,在曹丕故後,步步高昇,,此時邊關猛將,謀士高參以逝過百,司馬便虎假虎威的步入前臺,,在曹真一二連三的敗陣下力挽狂瀾成為魏國南天一柱,,。生體是革命的本錢,,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皆命不長久,,而勢利小小人,行奸惡出巧力,拉邦結派必成大勢,,,但曹魏家族敗於曹爽大將軍,,其憂柔寡斷,缺謀少智,被司馬老賊滿天過海一騙而過,,既便是出城拜高祖陵園也仍有變數,,司馬氏只一小勢力而以,,天下王公曹氏家族親貴手握重兵,,只要未帝展袖一揮,天下勤王大軍可一擁而上滅了司馬氏,,。可惜曹爽其人無霍光之忠勇,,力挽危勢於不救,,座等誅人殺,。三百餘口僅無一倖免,,後偏將軍陳泰為曹氏不平,,乃誅殺未帝之成濟以換車保帥,可見天下人心曹氏人心皆再,。然大勢所驅以不可阻擋,,,,


94310417小云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司馬懿的歷史清楚,他是如何一步一步達到人生頂峰,並且又是如何的韜光養晦,最終成為人生大贏家。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無論是鬼才郭嘉還是諸葛亮,對司馬懿評價都特別高。郭嘉曾經與司馬懿見過一面,就斷定此人非池中之物。“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虎熊之心,臣早有察覺其心必異,只是礙於司馬家族,如今臣離去,不能壓制此人,難為丞相……”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實權,僅僅是作為一個某臣。曹操臨終託孤有四人,曹洪、賈栩、司馬懿等,由於司馬懿和曹丕關係非常好,而且司馬懿是曹丕的老師,後來一直依靠他,雖然曹丕死的早,臨死前又託孤於司馬懿,這個時候封司馬懿一字並肩王,也是為了希望司馬懿更好輔佐曹睿。到了曹睿時代,司馬懿的地位就在曹休和曹真之後。可以看出曹睿對司馬懿還是有防備。曹睿死後,到了曹芳時代,司馬懿也沒有急於奪權,當時他隱忍了曹爽十年之久,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奪權曹氏政權。

曹操由於愛才惜才,他要用司馬懿,所以曾經告訴曹丕務必防著他,而曹丕太依賴司馬懿,封他為一字並肩王王,曹睿雖然對他有所防範,但也無濟於事!只可惜曹丕和曹睿在位時間較短,都是生病去世,而司馬懿輔佐曹氏三代,最終他的實力可想而之。






偉人雜談


人的想法是會隨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年齡的增長、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司馬懿在最開始出山輔佐曹操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後來自己會成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之人。連司馬懿自己都不能預知的事情,曹操又怎麼可能預知得到呢。

無論謀臣還是勇將,在曹操看來只要可以為自己所用、為自己所控,就都是可用之才。司馬懿把自己偽裝很好,儘管他心中有遠大的抱負,但在曹操的面前,他總是夾起尾巴做人。到後來在曹丕手下,他也是低調的參與謀劃,不涉足軍權。



從根本上講,因為曹操和曹丕的能力可以控制和震懾司馬懿,以至於其根本沒有不臣之心,也不敢走不臣之心。到了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對於司馬懿的態度也是既用且防,曹叡深通制衡之道和權衡之術。

司馬懿有參與決策的機會,有領軍出征的權力,但是曹叡總會在一些關鍵位置安排自己的嫡系。當然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緊張,曹叡對於司馬懿的能力也十分倚重。這個時候司馬懿心存感恩,曹叡和司馬懿的關係為相互依存。但曹叡去世之後,新皇年幼,曹爽的能力和司馬懿有很大差距,這個時候對於權力一直有所追求的司馬懿野心開始膨脹。除掉了草包曹爽,並將曹氏勢力連根拔起,司馬懿終於走到了權力的頂峰,司馬氏終於成功篡奪了曹魏政權。

君主有能力控制群臣,則能臣賢臣輩出,君主無能則奸臣、權臣橫行。與其說是司馬懿早就有不臣之心,還不如說“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法則發生了作用。沒有人可以預見的東西叫做未來,沒有人能掌控的東西叫變化。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話說曹操文韜武略的,一下就統一了三國時期的北方地區。而且還輕輕鬆鬆的,後期把魏國建設成為三國時期的強國,這治國的能力,有誰能比?然而這麼完美的一個英雄,卻有一個要命的弱點。

然而曹操就是從一個地方的所長,一直到了出入天子儀仗,加九錫的魏王。這實力夠強悍了吧?而且東征西討,敗袁紹,平西涼,攻渤海,一直平定了北方。要不是赤壁有諸葛亮以及周瑜阻擋的話,以曹操的才能,真是可以統一天下的。

就是這樣實力強悍的曹操,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讓司馬懿樂開花,諸葛亮看眼裡,曹丕苦心裡。曹操一家子的肺癆病,也就是如今的肺結核。這在三國時期,這種病就是絕症,華佗都治不了的絕症。然而不幸的是,曹丕從小就有這種絕症,而且隱藏的非常好,曹操都不知道。

曹操一直在恐嚇司馬懿,這樣可以一邊安全的發揮司馬懿的才能,一邊還能壓制住司馬懿。甚至有次曹操過分的脫了鞋,問司馬懿,腳為啥比臉白?司馬懿說不知,曹操笑了笑,說:因為他跟你一樣藏的深啊。曹操一語雙關,暗示司馬懿自己早已知道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讓司馬懿自己悠著點,不然就收拾他。

司馬懿一直得不到曹操的重用,所以一直在教曹丕讀書,可能在曹丕學習的時候,司馬懿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曹丕有肺癆之病!此病在三國時期,那就是不治之症啊。司馬懿暗自竊喜,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如果自己輔佐曹丕上位的話,曹丕因為有肺癆之疾,就是當上了皇帝,也坐不長久啊。

三國的權力交接時非常重要的,如果權利交接不穩定,非常容易出亂子的。於是司馬懿就下定決心坑曹操一把了,傾盡全力,讓曹丕上位了。而且曹丕還把美人送給司馬懿,為了監視與控制司馬懿。

果不其然,曹丕才上位幾年啊,就因為肺癆之疾去世了。後來的幾曹姓皇帝都是短命的,或許有一種可能,司馬家族買通了廚房,給曹氏皇帝一直放著慢性致病藥物?也不是沒有可能。

曹姓的幾任皇帝都短命,也不得不懷疑背後的司馬懿作祟,而且皇帝的威信剛建立,就去世了。第二個皇帝再重新走一次這個過程,但是每走一次,曹姓皇族的影響力是下降的。所以到了曹爽掌軍的時候,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事變,拿下了曹爽。幾乎沒有遇上大的抵抗,也是可惜了曹操打下的基業啊。

司馬懿也夠壞的,明明知道曹丕有肺癆,還要扶他上位。擺明了要坑曹氏一族啊!不過司馬懿自己也有弱點,後期司馬家族爆發的八王之亂,幾乎是改寫了三國後期的歷史啊。


新萌感悟


首先是結論,曹操沒有看出司馬懿的反心,頂多看出司馬懿不是那種對自己死心塌地的大忠臣。

曹操徵辟司馬懿一共兩次,第二次還是帶著威脅才將司馬懿拉過來,此時的曹操已經兩次擊敗袁紹,鼎定北方毫無懸念。這時的司馬懿在曹氏集團中還排不上號,曹操也沒指望司馬懿會成為一個像郭嘉那樣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下屬,但司馬懿才華橫溢,就想留著用他,畢竟曹操見到人才就想薅過來的毛病可以說是近乎強迫症了。從這兩次徵辟就可以看出司馬懿不是那種一見到曹操的英雄氣概就跪地求跟隨的人,曹操自然也知道,只是愛惜司馬懿的才華。

曹操既然看出來司馬懿對自己不是忠心耿耿,而司馬懿又很有才華,為什麼不殺掉他呢?畢竟曹操幹過這種見到極其聰明的人就殺掉的事(曹衝死後,曹操殺掉周不疑)。

因為曹操很自信,既是對自己一生努力的自信,也是對自己繼承人的自信。

曹操一生征戰沙場,經歷過多次的政治風波,在這一次次的血雨腥風中,曹操建立了一隻對自己絕對忠誠的隊伍和勢力。曹操稱王,朝廷中反對的只有文臣,甚至還有荀彧,但軍隊中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可以看出,曹操在軍中的根基有多穩固。

雖然因為曹操的緣故,人們對曹丕的印象不深,但實際上曹丕也是極其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他十歲上戰場,又是建安文學中的重要人物,所以曹操對於曹丕能否駕馭群臣,包括司馬懿一點都不懷疑(但不包括周不疑)。況且曹操去世時,軍隊中除了有對曹氏忠心耿耿的徐晃、張郃等,還有宗親曹氏、夏侯氏的將領,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穩固,所以曹操對於司馬懿一點也不慌。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等到張郃這個最後忠於曹氏的重要將領死去後,軍中再也沒有曹氏的力量可以和司馬懿對抗了,就連可以駕馭司馬懿的曹丕、曹睿都掛了,司馬懿竟然還活著。隨著司馬懿的地位越來越高,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最終走上了和曹操一樣的路。


天天故史匯


很簡單啊,曹操時代司馬懿沒什麼根基,曹操碾壓司馬懿。

繼位的曹丕也不是庸才,政治上精明能幹,司馬懿基本上沒有機會,可惜死的早。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大將軍曹真與陳群、曹休、軍司馬懿四人受遺詔輔政,曹真並不像三國演義那般無用,可以壓制司馬懿,無憂。曹睿也是明君,集中君權,不僅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司馬懿毫無機會。

在曹睿死之前,曹休228年死,曹真231年死,陳群237年死。只剩下司馬懿了。曹睿死後,曹芳繼位,為了防禦吳、蜀,還必須重用司馬懿及司馬懿的家臣,已經無人可以制衡司馬懿了。

其實,與其說司馬懿活得長,都不如說曹家公子死的太早,否則司馬懿真的沒有什麼機會造反多朝的,又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