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皇帝被掳,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

蔡龚亮


土木堡之变和靖康之变都是些不好,耻辱的事情,拿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比较其知名度,一则毫无意义,再则是往历史的伤口上面撒盐。

不过这两大事件却可以拿来进行比较。

两大悲剧的发生的起源都是皇帝的愚蠢所造成的。靖康之变中,徽宗和钦宗都是比较昏庸的,玩物丧志,理政无能。在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无计可施,最终居然相信了一个神棍道士的话,最终导致了开封城的陷落和北宋的终结。

土木堡之变则明英宗一手酿成的,本来没有任何必要去御驾亲征,他也不知道哪根筋抽抽了,非要御驾亲征,一路上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啥都不懂的太监,最终大军被围,皇帝被掳,比较幸运的是,英宗最终还是被放了回来。

宋朝因为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国土丢了一大半,而土木堡之变虽然没有损失明朝的国土,但是却导致明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逆转,开国的武将集团损失殆尽,文官的势力逐渐上升,明朝的皇帝为了平衡文官势力,不得不借助太监的力量,因而太监干政越来越甚。


青年史学家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的首都开封被攻破,徽钦二帝和皇室重要成员、大臣等3000余人被金兵掳掠去北方,北宋事实上灭亡。亡国当然是大事情。此后,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因为侥幸没有被掳走,被北宋遗老遗少在商丘拥立为新皇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建立之初,人心不稳,金兵南下,赵构一路逃跑,最远的地方逃到了浙江的温州海上。



后来,在宋朝军民的努力下,赵构放手让军队发展,慢慢生成了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到1141年,宋金签订和议,南宋朝廷在杭州得以完整重建,前后历时14年,南宋才逐步走上良心发展道路。但是,因为靖康之变,南宋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土木堡之变

1449年的发生在明朝首都北京300多里路之外的河北怀来县,当时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因为指挥不当,被蒙古瓦剌部军队打散,损失惨重,皇帝被俘虏,英国公张辅等和五部尚书(礼部尚书年老没去)全部阵亡。中枢机构相当于也是被摧毁。但明朝没有失去领土,没有向少数民族称臣。反而是很快恢复到战前的关系。



两者为什么知名度不一样,靖康之变的知名度更高?来看区别:

1.性质不一样。北宋的靖康耻算是亡国,而土木堡不是亡国,因为首都北京还在明朝手里,北京城里还有一套副中枢,监国朱祁钰、皇太子朱祁镇,以及六部侍郎。主中枢散丧失,但副中枢马上发挥作用。



2.后果不一样。靖康之变的后果十分严重,稍微不留神,金朝就可能确立在全国的统治,要不是赵构百般周旋,南宋恐怕难以完成重建。而土木堡之变很快就恢复了局势,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也先继续向明朝称臣。



3.敌人不一样。金兵灭辽之后灭北宋,兵威所指,所向披靡,靖康之变是斩首行动,是致命伤。打败明英宗的也先,此时的实力并不足以攻破北京,更不可能占领大明朝。这时候距离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伐才25年,也先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大,明朝没有亡国的危险。土木堡之变只能说明朝遭受了一次重创,并没有伤及到要害,只是皮肉伤。

所以,靖康之变的影响更大,知名度更大。


坐看东南了


虽然也先集结了约5-6万军队,并且明朝军队22万人(号称五十万)死伤大半,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但是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怀来县到北京大约120公里,也就大约240里,所以总的而言,土木堡战役只是边境上的一场冲突,因为于谦宁可拥立景泰帝也要坚持抵抗,之前获胜的瓦剌军队挟持英宗在内的战俘打到北京城外就推进不下去了。就算有烧杀掠淫也仅仅局限大致张家口到北京的一段,只有一部分随军宫女被强奸。因为北京还没有拿下来,还想要勒索明朝,所以瓦剌还是基本很礼遇英宗,也先有个兄弟还和英宗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兵败之际,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怒杀王振)



而靖康之耻,当时北宋军已经收复燕京,虽然只是空城,然后女真人看到北宋军孱弱,于是攻击北宋军,经过多年征战,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一路席卷今天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多省。都是人口稠密的北方地区,可以说深入中国作战,最终攻破开封。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赵谌、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基本上北宋皇室被一锅端,大量官员也被抓,首都开封的财富和宫女、工匠等人口也被掠夺了很多,更多的可能就屠杀了。基本上宗室女眷,官员女眷以及宫女等都被女真人当做性奴。而徽钦二宗基本上被以奴隶的待遇。甚至脱光衣服,披上羊皮像羊一样在地上爬。










路人甲49494796


因为土木堡之变跟靖康之变的影响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二者的历史意义也截然不同。如果想更直观的体会一下二者的区别,我可以打个比方。

用中华民国做例子。

土木堡之变。



打个比方,日本人是也先,民国是大明。

日本人骚扰上海,蒋介石决定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精锐与日本人决战,结果绕来绕去没找到敌人,最终被日本人突袭,军队全军覆没,日本人生俘蒋介石。

日本人俘虏蒋介石之后,兵临南京城下。南京的国民党文武官员推举李宗仁为委员长,率领剩余部队在南京城下与日本人决一死战,最终大败日军,日军没捞到便宜悻悻而去。后来日本人还想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谈判,却得不到好处,一年之后也就把蒋介石放了。

虽然这都是只是打个比方,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严重程度:明朝打了个败仗,丢了皇帝,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重新立了一个皇帝之后又打了个大胜仗,重新立住了江山。

而靖康之变,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靖康之变套到民国,大概是这样的。

日本人攻破上海,兵临南京,把国民党守军打的大败,蒋介石为避祸而下野。虽然国民党的援军云集,但是继任者汪精卫对于打赢战争毫无信心,一来二去,下定决心投降。

在日军的要求之下,汪精卫亲自去日本军营请降,日军遂俘虏了蒋介石、汪精卫等所有国民党要员。宋美龄和陈璧君(汪精卫妻子)被日本人俘虏后受尽凌辱,国民党的所有财富、珍宝全部被日本人所得。南京城上下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女人被强奸男人被奴隶,最终日本人押着蒋介石、汪精卫,心满意足的载着满满的战利品而去。

这之后,侥幸逃得一命的李宗仁一路被日军追杀,带着一堆地方官,在重庆建立了国民政府。但是与日本人不敢交战,只敢乞和,最终两国以武汉为界,武汉以西归中国,武汉以东归日本。

感受到区别了吗?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只是一次军事上的大败,损失了几十万部队和一个废物皇帝而已。但靖康之变对于北宋,则完全是亡国之难,而且不仅是亡国,还是最耻辱的亡国法。两任皇帝和无数的后妃公主被俘虏,北宋朝廷里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被肆意凌辱,整个国家尊严扫地。

而继位的宋高宗,一点没有收复河山的志气,只想跪地乞降。从靖康之变开始,宋朝正式丢掉了北方江山,一半的汉人沦为了亡国奴,中国正式开始了偏安状态。

这两件事的历史意义完全不同,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靖康之变终结了一个朝代,开启了两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影响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知名度也就不同啦。


小约翰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在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带领下,攻破宋都城东京(开封),将宋廷宫内财物洗劫一空。俘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掳走皇室宫妃、皇族、各种工匠3000余人。

金人押解着这一行数千人,浩浩荡荡地北上,班师回朝。史称“靖康之耻”。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西蒙瓦剌,结果大败,60多名文武大臣战死,英宗本人也被蒙古大将也先俘获。

那么,同样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同样是皇帝被掳,为什么“靖康之变”知道的人很多,“土木堡之变”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呢?

(靖康之耻)

一,不同的历史背景。

靖康年间,奸臣当道,宦官专权。蔡京和童贯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众臣工噤若寒蝉,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叛乱紛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视眈眈,大肆入侵北宋边境。屠杀宋民,掠夺财物。

北宋此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已呈亡国之相。

反观明英宗时期,承“仁宣之治”,内有于谦、李贤等贤臣,外有张辅、陈友等名将。英宗不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俭,治国有方。因此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景象。

明英宗时期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正处“全盛之天下”之时。《明史》载当时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土木堡之变)

二,不同的性质。

“土木堡之变"”只是一场失利的战役。

土木堡战役之所以失败,英宗难辞其咎。首先,他盲目自信,不听劝告,非要御驾亲征。其次,英宗用人不当,将军政大权悉数交于宦官王振,且在战略上轻视对手,战术上连出昏招。其三,随意改变撤军路线。宦官王振为了在家乡父老面前显威,故意绕道其故乡蔚州,将明军带入绝境土木堡,致明军数万士卒被杀,英宗被俘。

“靖康之变”是一场国难。

靖康之耻是北宋朝的浩劫,不但徽钦二帝被掳,客死他乡。而且让一同被俘的嫔妃、宫女蒙受奇耻大辱,几乎被奸杀殆尽。即使苟活下来的徽钦二帝也遭遇非人的生活,徽宗死后被抛进水坑,金人用其油水点灯。钦宗更是被迫给金亲王表演马球,被玩死。

这场国难,既让北宋背负了百年国耻,也让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生灵涂炭,背井离乡,生不如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宋人在金行牵羊礼)

三,不同的气节。

“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虽不够睿智。但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豪气干云。大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范,体现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的豪气。虽最终被俘,但宁死不屈。此时的英宗,乃真男人,绝非软骨头。

再看“靖康之变”,徽宗父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血腥而残忍。可面对如狼似虎的金人时,先是割地赔款,摇尾乞怜。后又弃社稷百姓于不顾,毫不抵抗,望风而逃。

直至被俘后,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无帝王节气。最终横尸异乡,遗臭万年。

四,不同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重创了明朝。

在军事上,导致明朝对蒙以功转守,影响了明朝对蒙的战略部署。在人才上,由于大量的文武大臣战死,出现英宗后期无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英宗被蒙人软禁又放回,引发皇位之争,政治混乱。

由此,明朝由盛转衰。

(土木堡之战行军图)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既是当时宋人的灭顶之灾,也是汉族人心中永远的痛。由于徽钦二帝的软弱,不仅让他们丧权辱国,丢失国土,更让汉民族丧失了尊严和气节。给汉民族带来的创伤深入骨髓,永难抹去。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金哀宗的尸体被南宋大将孟珙一分为二,一半带回,另一半送给了蒙人。

百年靖康耻,终得雪。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土木堡之变”大明和“靖康之变”时北宋在自身的军事实力上大不相同,朱元璋澄清漠北、朱棣四次御驾亲征横扫大漠,在实力对比上,已成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对大明根本构不成威胁,再加上名英宗之前的“仁宣之治”,大明一度达到鼎盛,土木堡之变尽管造成英宗被俘,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局面,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只需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奋力御敌,就可转危为安,后来于谦也做到了。

反观北宋,由于赵匡胤出身行伍被拥立为帝,因此武将的职权做出诸多限制,以保证不会危及赵姓帝位,这就造成了北宋在军事上一直积贫积弱的局面,和一个小小的西夏打了上百年都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而当时的金人则异常勇猛,一度有“金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说,军事实力上北宋难望金国之项背。

其次:五代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人,给汉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造成汉家江山北方已无险可守,富庶的中原大地完全暴露于游牧民族铁蹄之下。这也是北宋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而明朝则不存在这种情况。

再次,“靖康之变”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他不仅仅是北宋灭亡,两位皇帝被俘虏,还给汉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原大地一度满目疮痍,持续数十年饱受金人掳掠和战火纷争,而同为正朔的南宋却偏安江南,无心收复中原,最终导致南宋覆亡,汉民族土地第一次完全落入异族之手。

而“土木堡之变”只是在在战场损失了很多将士和文臣,一度让大明伤了元气,并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即使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在一年后被放了回去,因此两件事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环球网


这两个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土木堡之变属于偶然事件,而靖康之变属于必然事件。

举个例子,就像下象棋,因为一时疏忽,被对手偷吃了一个子,但大局并不落下风——这就是土木堡之变;同样是下象棋,就算对手让你悔棋三步,你仍然是输——这就是靖康之变。

土木堡之变时,大明的对手是瓦剌军。和大明当时的军力相比,瓦剌军就相当于一伙毛贼啊。英宗之所以被俘,纯属自己作死。他受到权阉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同时又孤军深入,同时又在路上出了很多幺蛾子。可以说,是无数的偶然集合在一起,才造成了英宗被俘。

后来瓦剌军携俘虏英宗的余威,进攻京城,在外地勤王的军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瓦剌军尚不能得手。可见军力对比的悬殊。如果当初英宗稍微谨慎一点,被俘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靖康之变就不同了。当时,大宋的对手是金国。金军是一路南上,从北方一直打到汴梁城。宋军是抵挡不住的。

对于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来说,这是一步死棋。因为军力比不过人家,怎么着都避免不了亡国之君的事实。

正因为如此,靖康之变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耻辱,没有之一。


趣谈秘史


因为土木堡之变远远不如靖康之变惨烈!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呢?这要从元亡明兴说起。元朝灭亡后,逃出大都(今北京)的蒙古贵族,分裂为东西两股势力,即鞑靼和瓦剌,他们长年争战,征伐不休,还不时出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明成祖时,他遣使分别与鞑靼、瓦剌通好。为借助明廷力量对付鞑靼,瓦剌首领马哈木向明廷称臣纳贡,明成祖封他为王。

后来,鞑靼势力渐弱,瓦剌势力渐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攻打明朝。当时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草率领军20万,号称50万亲征。由于长途跋涉,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后来,又由于后勤不继,决定退兵,结果在退至土木堡时,遭到瓦剌大军的疯狂攻击,最后明成祖被俘,许多文武大臣战死,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那么,同样是皇帝被俘,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为什么不如靖康之变呢?原因如下:

一、两变发生地点的重要性不一样。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离京城北京虽说不是很远,但也不是太近。而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京城开封,等于是将人家的国都破了,夺了,重要性不一样。

二、两变的惨烈程度不一样。土木堡之变虽然皇帝被俘,大臣被杀,但无论数量和程度,则远远不及靖康之变惨烈。靖康二年(1127),金人在消灭了大量的宋朝军队后,攻破北宋首都开封,在开封烧杀抢掠达四个月之久,然后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皇族、妃嫔、大臣、甚至能工巧匠等三千多人,全部押往金国。后来,宋徽宗、宋钦宗及很多其他人,都惨死在漠北。

三、两变带来的结果不一样。土木堡之变,皇帝作了俘虏,但在于谦等人的奋力抗击下,保住了北京,明朝并没有灭亡。而靖康之变,上至皇帝,下至大小京官,几乎是一锅端,全部作了俘虏,加上京城被占,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建立了伪政权,北宋灭亡。

所以,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帝国的脸谱


我认为虽然都是皇帝被俘,但却有几处不一样:

一、前景不一样:英宋接手的是"仁宣之冶"后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徽宗接手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不断党争走下坡路的北宋且自己声色犬马,宠信奸侫导致民不聊生。

二、作战性质不一样:金灭辽,金全盘接手辽政权,靖康之耻属国与国之战系民族矛盾;而瓦剌名义上受明册封,属于诸侯对抗中央,系内部矛盾。

三、产生原因不一样:靖康之耻是宋金联合灭辽使金看到宋的虚弱从而发动对宋进攻并灭亡北宋;而土木堡事件是王振减少瓦剌虚报赏赐造成矛盾并怂恿英宗效法成祖宣宗亲征而造成的全军覆灭。

四、过程不一样:靖康之耻皇帝全无斗志,左右反复,屈辱求和。导致京城被破,束手就擒。且连累宗族、家庙、百姓等被掳,惨烈至极;而土木堡事件除英宗几人被俘外,其余人等均壮烈战死,体现了气节。而也先拿英宗要挟明王朝新立的景帝并不为其所动。

五、结果不一样:靖康之耻对北宋是颠覆性的,也是汉民族的耻辱,而后建立的南宋亦是苟延残喘,毫无气节;而土木堡事件则是大明皇朝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不久英宗的孙子朱佑樘迎来了”弘治中兴"并使大明国祚延续到1644年崇祯上吊煤山。

六、当事人结果不一样: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至东北并行牵羊礼,后宫及公主们惨遭蹂躏,徽宗死后被点天灯,钦宗则屈辱坠马而死;而英宗则被放回并奇迹般复辟,并从懵懂少年变得英明且死后废除了殉葬陋习,可谓功德圆满。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导致了"靖康之耻"和"涯山之战"的惨状,即使经济再发达,也不过是他人的搬运工,读宋史,一个字"惨"。皇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布衣,成于行伍,以刚猛御天下,历代亦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真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读明史,一个字"硬"。



邓武冈


答 | 獬执事

土木堡之变没有靖康之变知名度高,是必然的。其实一个历史事件是否为后人所熟知,除了本身的历史意义是否重大之外,更多要看是否有足够多的、与该事件有关的衍生作品。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并不比三国时期逊色多少,杰出的军事家也比比皆是,但战国的知名度却被三国完胜。为什么?因为《东周列国志》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三国演义》。如果情况倒过来,跻身于四大名著的是《春秋战国演义》,而《东汉诸侯传》则反相平平,那我们现在看的电影、玩的游戏就将以战国为一大派了。

但土木堡之变本身的历史意义就没法跟靖康之变相比,因为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之后立刻改朝换代;而土木堡之变只是抓了一个皇帝而已。这边皇帝被俘虏,那边新帝就继位了,明朝还是明朝,历史的主线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变化。

但更重要的是,与靖康之变相关的名人太多太多了。首先,被俘的皇帝里有一个宋徽宗赵佶。赵佶何许人也?书法上独创“瘦金体”,堪称一代宗师级人物;花鸟画自成“院体”,也是罕逢敌手。而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你说他有什么亮点?

一个宋徽宗,能牵出一部《水浒传》,这就不用说了。宋江、林冲、吴用、李师师,甚至高俅、蔡京……都是给宋徽宗打call的。请问与明英宗朱祁镇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你能说出几个?

继续。靖康之变还能牵出岳飞,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请问关于土木堡之变的诗词,你会背哪一首?再继续。靖康之变还能牵出《射雕英雄传》——郭靖、杨康的名字就是靖康之变点化出来的。

如果你不喜欢历史,难道也不喜欢武侠?就算不喜欢武侠,金庸笔下那些名角,多多少少听到过吗?可以说靖康之变就是历史事件中的全明星阵容,土木堡之变……你要怎么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