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向海經濟 起勢欲飛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抵達北海,在鐵山港公用碼頭髮表了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向海經濟”概念,為邁入新時代的北海發展指明瞭航向。北海市從國家發展戰略定位,立足自身優勢,多措並舉,從規劃、項目、產業、招商、改善營商環境等多方面著力推進,“向海經濟”呈現振翅欲飛之勢。

北海:向海經濟 起勢欲飛

【歷史回放】2017年4月19日,“西部唯一一片海”的北部灣畔鐵山港公用碼頭,草木滴翠,萬物潤澤。

當天下午,雨後的港口天高水闊,吊車高聳入雲。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聽取了碼頭規劃和建設情況,瞭解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建設和麵向東盟開放合作情況,稱讚鐵山港的條件很好,區位很重要,發展前景廣闊,將來是北部灣經濟區一個重要依託。他指出,港口建設是很重要的,要打造好向海經濟、開放的經濟。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

建港!打造向海經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北海人的夢想,更是北海人民一直努力追逐的奮鬥目標。

大發展需要大戰略,大戰略需要大手筆。向海經濟有著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如何打造向海經濟?成為擺在北海人民面前的一道歷史課題,更是壓在決策者肩頭沉甸甸的擔子。

謀定後動,規劃引領。從制定實施《打造向海經濟行動方案》到《北海市向海經濟發展規劃》,專家把脈,高層問診,民眾獻策……一次次深入調研,一場場科學論證、一步步深入推進……從思考到謀劃,從批示到規劃,從要求到部署,從宏觀到微觀,方向愈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確。

把準歷史大方位,著眼時代新特徵,譜寫好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2018年8月9日,一份由北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委託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編制,共10章40節的《北海市向海經濟發展規劃(2017—2035年)》在北京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堅持生態優先、構建“一島兩帶三港四路五組團”向海空間格局、壯大向海實體經濟、建設向海經濟產業體系、統籌陸海生態文明……高標準高起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設計,為打造向海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開放:構建向海經濟發展新格局

北海,絲路漫漫,遺澤千年。從2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到19世紀開埠,從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到“一帶一路”重要門戶城市,篳路藍縷,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把經濟總量弱小的北海與寧波、泉州、廣州等城市的古港,稱之為記載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掩映在大浪古城的古碼頭銘刻著滄桑海絲印記,漢文化博物館裡上萬件珍貴文物,承載著北海歷史輝煌的商貿往來……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開放都是北海最突出的比較優勢,過去取得的成就得益於開放,當前和今後的發展仍然要依靠開放。北海市委歷屆班子歷任領導不斷地向全市幹部強調和灌輸這一理念。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

北海一切因港而生、因港而興。

然而,隨著北海經濟社會發展,位於北海市區的石步嶺港已經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加快口岸開放步伐更是迫在眉睫。去年6月,北海港口岸擴大開放鐵山港區正式通過國家驗收,隨著“中能北海”號成功首航,萬噸巨輪成為常客,大宗貨物大進大出。目前,北海已開通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航線,連接港口的玉鐵鐵路與沿海高鐵南欽、欽防、欽北等鐵路實現對接,形成“四龍出海”之勢,千年古港正向億噸大港目標邁進。

“脈絡”一經打通,“末梢”即成前沿。北海市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推動國內外要素市場有機對接,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全力打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堅持精準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上門招商。“信義玻璃”、臺灣漁業“大佬”、惠科移動智能終端項目、銀基投資集團、北京“當紅齊天”……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的大項目陸續搶灘入駐北海,北海國際農商冷鏈產業小鎮,希爾頓、萬豪、洲際、喜來登等高星級酒店開工建設。今年,在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北海一口氣簽下17個重大文旅項目,總投資1340億元。“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北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海洋產業、林紙與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務業7大“產業樹”正在茁壯成長。

11月28日,北海綜合保稅區通過驗收。

12月2日,國家批准建設北海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歷史淵源、文化積澱、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具有向海情結的北海,開啟了打造向海經濟藍色新航程。

隨著“1+8”推進工作組、項目建設“四定法”“聯審聯批”“營商專員”“營商環境監督員”“該幹即辦”等一系列營商環境“組合拳”,今年以來,北海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狠抓招商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北海,打造向海經濟的新格局已經形成,北海人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入向海大發展的強烈律動中。

築巢引鳳:打造現代向海產業新體系

港工互動,共同增長。北海鐵山港口快速發展得益於臨港工業的進出口量的支撐,依託北海港口優勢,臨港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北海臨港產業漸成體系,涵蓋了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林紙一體化、能源電力、海洋裝備、港口物流等領域。其中,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等優勢產業挑起了臨港產業的“大梁”,與電子信息產業一起,成為支撐北海工業經濟發展的“定海神針”。

如今,在北海這片熱土上,昔日一片片木薯地變成了今天塔罐林立的現代化廠區、昔日一片片海灘塗變成了今天前景廣闊的深水港區、昔日一片片旱坡地變成了今天生機勃勃的產業園區……

北海:向海經濟 起勢欲飛

在北海LNG接收站碼頭,LNG船舶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天然氣裝卸作業;斯道拉恩索北海工廠生產車間,紙機以1000多米每分的速度運轉,溼紙幅高速通過壓榨、乾燥脫水以後,再經過施膠、塗布,捲入紙卷;誠德不鏽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每卷重達20多噸的一卷卷板卷,經過國際最先進的可逆式單軋機和國內最先進的不鏽鋼冷連軋機組軋製,再經過退火、酸洗、平整、拉矯,變成厚度規格為0.3—1.5毫米不等的成品……不鏽鋼下游產業鏈產品標準廠房即將投入使用。

這組鏡頭,是鐵山港(臨海)工業區的真實寫照。

如何挖掘海洋資源潛力,優化向海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北部灣經濟區一個重要依託,北海市委、市政府邊思考、邊摸索、邊實踐。

積極打造現代臨港產業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不斷釋放“海”的潛力。鐵山港西岸重點發展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林紙一體化、海洋裝備製造、船舶修造、新型能源、港口物流等產業;東岸的龍港新區重點發展林板材一體化、石英砂產業、高嶺土深加工建材、農產品深加工。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主要包括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海洋現代服務業充分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海洋產業結構和佈局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制約著北海向海經濟的發展。

借力海洋紐帶,做活海洋文章。一批與海洋息息相關的高端服務業、現代金融業、雙創園區已見雛形。

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這個在紅樹林溼地懷抱中,與海洋動植物“親密無間”的研究機構,已經開始著手主持或參與一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設計標準為5萬噸級和2萬噸的北海國際郵輪母港基礎設施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一批以海洋休閒、文化旅遊為主題的小鎮、公園、酒店、博物館等設施正在抓緊建設,海洋牧場、遠洋捕撈船隊、漁港經濟區、南珠保護區、水產品加工園區、京東互聯網企業落戶……聯通遠海、深海、大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創新合作模式。

五大組團:激活北海未來發展新空間

北海:向海經濟 起勢欲飛

海闊憑魚躍。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建設現代化向海經濟的最大潛力在海洋,最大空間在海洋,最大動能也在海洋。

“每條道路的盡頭是大海”,三面環海的北海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按民間通俗說法,“北海”就得名於城市北邊瀕臨大海灣。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設“北海鎮標”, “北海”稱謂,歷史悠遠,文脈悠長,一直沿用至今。

向海發展,輻射海洋,依託城市。《北海市向海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北海要立足向海經濟發展定位,推動空間發展模式轉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新格局。

北海最早的街區依港而建,逐步向南拓展。城市也就因港口的發展而興起,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北海被闢為通商口岸,先後有英、德、奧匈、法、意、葡、美、比等八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辦事處、教堂、醫院、洋行、女修道院、學校等一系列機構。這些帶著歷史風塵的西洋風格建築,是近代史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縮影,成為中國南方商埠城市從街市到開埠演變的歷史見證,也是北海“因海而名,以港而興”的最好標註。

北海城市發展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一起成長。

如今,站在北海冠頭嶺最高處,海景大道猶如一彎長虹,伸向大海。這裡三面環海,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20公里。高樓鱗次櫛比,綠地花團錦簇,一座建成區面積已達10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濱海城市聳立在人們眼前。

北海是文化的交融體。從秦漢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形成了家國文化、開放文化、移民文化、廉政文化、海洋文化等豐富的主流文化,交匯相融,推動著北海的繁榮興盛。

改革開放以來,北海的城市空間格局、結構優化、景觀特色風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規模迅速擴張,人口、土地、環境的矛盾逐步顯現,“半島型城市”空間環境和濱海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特色逐步喪失。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北海作為具有優質資源稟賦的濱海城市,必須改變過去以空間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發展思路,推動向底線約束的發展轉型。

“一島兩帶三港四路五組團”,高起點科學謀劃了北海組團式發展的空間格局。一島,潿洲國際旅遊島;兩帶,藍色海岸帶和綠色生態帶;三港,鐵山港、國際郵輪母港和福成空港;四路,向海大道、濱海景觀大道、廣西濱海大道和合湛高鐵;五組團,廉州灣新興產業集聚區、老城綜合服務區、銀灘生態旅遊功能區、海洋科技創新區、鐵山港產業升級區。

正在實施的這一規劃,有的日漸清晰,有的已經落實,凸顯海洋特色,加強海岸保護到引導組團發展,激活了北海未來永續發展的新空間,打造了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北海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努力開創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徑。

立體交通:拓展海上絲路樞紐新通道

從古至今,北海人靠海繁衍生息,賴以生存。

自西漢設郡,合浦一直是漢代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南海對外海上貿易的樞紐。

正是因為有了這片海,早在2000多年前,北海的祖先們就開闢了一條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一批批古代商船滿載著“黃金雜繒”從這裡出發,連接著與外面世界的溝通和經濟貿易往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海鐵山港公共碼頭視察時強調,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

路港相通,路暢港興。向海經濟,交通是基礎,通道是生命線。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綿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海域為北海打造向海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這是一條國際貿易新通道,縱貫西部、鐵港聯運,整個大西北大西南可以南向出海,海上絲綢之路直接連通腹地。從面向東盟的橋頭堡,到銜接“一帶一路”的新樞紐,新使命帶來大格局,陸海貿易、保稅港區、工業園建設快速發展,稅收、海關、金融、信息等服務環境也日益優化。

如今,在“向海時代”,北海面對國際,全面提升格局:打造海陸空立體“大交通”,為向海經濟“鋪路”。一條條高等級公路,讓北海的“城市脈絡”暢通無阻;每天呼嘯進出的34對動車組,讓北海與更多城市實現“無縫對接”;吞吐量已經突破200萬人次、通達33個城市的29條空中航線,讓“詩與遠方”不再遙遠;一艘艘國內外萬噸巨輪來回穿梭,續寫著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作為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北海正加快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的新格局,一個正朝氣蓬勃的新北海,挺立潮頭。

加快港口建設,不斷夯實向海經濟開放基礎。去年,北海建成鐵山港5—6#泊位。截至2017年底,北海港已建成61個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5個,碼頭岸線總長7597米,年通過能力為貨物5164萬噸。

規劃定了就要嚴格執行,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當前,北海正努力構建面向東盟、輻射西南中南、連接渝桂新通道、緊密聯繫粵港澳臺、陸海統籌、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積極承擔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中應有的職責使命。

陸海統籌:築牢生態文明綠色新屏障

市委鮮明地提出,生態就是北海的生命。

陸地海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優化配置、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全面統籌、周密謀劃,促進海陸兩個系統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構建陸地文明、海洋文明相容並濟的發展格局。

堅持“生態立市”,無論如何都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第一位,決不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北海市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劃定陸域“三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劃定海域“三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線、圍填海控制線)。

守護這片海,便是守護北海的未來。北海市人大常委會加快推進立法,今年以來,先後頒佈實施《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北海市沿海沙灘保護條例》,保護紅樹林立法工作正在協助自治區緊鑼密鼓進行中……今年3月,北海市在對北海海岸沿線(銀灘至鐵山港段)和廉州灣海岸規劃利用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從海岸線至內陸300米範圍內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築這條“鐵規”,切實保障“天藍、水清、岸綠、灘淨、島靚、灣美”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綠色發展成為北海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條條鐵規戒律,將“汙染與破壞”堅決拒之門外,為北海生態環境築起更為堅實的保護屏障。近年來,北海市引進了北京排水集團建設實施馮家江鯉魚地溼地保護項目,開展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攻堅戰等多項舉措,精心守護北海靚麗的生態名片。

今年以來,一群“稀客”大型鯨群頻繁出現在北海潿洲島海域。專家稱,潿洲島海域是近年來我國大陸唯一有大型鯨類頻繁活動的近岸海域。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種,“鯨現潿洲”成為常見美景,是潿洲島海域生態系統健康的有力說明。

2017年,北海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廣西首位,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100%。

望得見星空,聞得見花香,聽得見鳥鳴,人們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找到心靈歸屬。

生態環境是北海的生命,是北海無可替代、無可比擬的吸引力、競爭力、美譽度的所在,是比摩天大樓更有價值的財富。只有堅持生態優先,把生態的文章做足,保護好海洋生態、海洋環境,發展向海經濟才能上升到更高層面,才可以有大的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守護生態家園,推動綠色崛起,讓海岸生態資源成為譜寫海上絲路新篇章的“綠色屏障”。北海人相信,“仰首是藍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見綠蔭”,良好環境永遠是北海宜居的底色。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

在邁進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偉大號角聲中,北海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託,扛著打造向海經濟的歷史重任,奮楫爭先,開啟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