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施丽娜:坐着牛车去赴圩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处,找到当初的痕迹。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故事不长我讲给你听……

祖地大队坂仔生产队知青合影 摄于1971年

前排左一为施丽娜,后排左一为蔡併生


知青施丽娜:坐着牛车去赴圩

施丽娜:坐着牛车去赴圩

你见过赶牛车吗?当年我上山下乡就曾坐过牛车去赴圩,感受了一路的惊险和快乐。

1969年2月8日,我上山下乡到长泰县陈巷公社祖地大队坂仔生产队。我们十几个知识青年和村里的社员们一样,每天早出工,晚收工,学干农活。当时我年纪还小,才十七岁左右,没干过农活,在家里也很少劳动,每天收工回来累得腰酸腿痛,手心都起泡了。

我们祖地大队有5个自然村,分布在吴田山的半山腰,吴田山可是长泰县最高的一座山,当年初建广播电视塔就在吴田山顶。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脊,粮食蔬菜及农作物生长缓慢。由于山区气候的限制,有些菜都长不起来。知青们会跑到公社的墟场买点吃的,用的等等。每逢圩日,村里的食杂店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陈巷供销站补货。用牛车拉回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供周边的社员们购用。那天早上出工的路上,刚好遇到有牛车要去公社,我和蔡併生相约,逃工跟上牛车赴圩去!于是,我俩放下像是猪八戒的耙子,专在稻田里除草的农具“田拉”,回头追上牛车出发了。

一路上,我俩坐在牛车的后板上,欣赏着沿途山野林间的风景。太阳刚刚升起,那柔和的阳光穿过树丛,隐隐约约地照着山间、公路。晨风徐徐,路边草丛上的露珠还未散去,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在树丛间飞来飞去,我们沐浴在晨曦中,心旷神怡!我和蔡併生同在一个生产队,她人长得高挑,五官很美,开朗大方,我与她志趣相投,很是投缘。

我们村地势较高,盘山公路要绕着“活盘水库”蜿蜒爬行。那“活盘水库”呈凹凸形状,很大的一个湖,深遂的库里,水是清澈的,承载着周边几个村庄的农田灌溉,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一闪一闪,美丽而壮观!

这条山路的路况不好,到处坑坑洼洼,因为前两天还下了大雨,更是难走。我们坐在牛车上,一路跟着老牛有节奏地晃动着脑袋,头不停地打着节拍。偶尔水坑里的水还会因为我们车子的经过而溅出高高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五颜六色的光,也溅了我们一身。车子真颠啊,颠得骨头都会痛,我们全身崩得紧紧的,手牢牢地抓住车沿,真怕一放松就会被晃下板车。走到一个急转弯处,迎面开来一辆手扶拖拉机,那粗吼的轰鸣声响彻山谷林涧。牛车下坡的惯性和公路的狭窄,使两车“嗖”的一声,瞬间擦闪而过。我俩同时大叫一声,差点被甩下牛车,好险!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你别说,我们这“司机”车技可不是盖的,判断精准,动作敏捷地化险为夷。我们三人同时舒了一口气,他知道我们没走过这样的山路,不停地安慰我们:“别怕,手抓紧啰!今天这路对我来说小菜一碟!”他知道我俩爱唱歌,建议我俩唱段小曲解解乏。好,说唱就唱,这么好的天气,路边各色的小花,花儿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树上欢快的小鸟,不唱一曲对不起这么好的大自然环境。我和蔡併生整了整座位,放松身体,和着牛车“呱叽呱叽”的车轱辘声唱了起来,这时赶车的社员手中的鞭子,好像被我们的歌声感染到似的,有节奏地在空中舞动着。连他也不自觉地跟着我们哼了起来。悠扬的曲儿在山间回荡,连树上的鸟儿,路边的蝴蝶都赶过来应和起舞。一曲唱罢又一曲,一路唱来一路晃,哪还有先前的担心和害怕,我们大声地唱着笑着,好不开心!

长泰县医疗队来知青点为知青体检

后排左一为施丽娜 摄于1973年

知青施丽娜:坐着牛车去赴圩

到了陈巷公社,我和蔡併生饶有兴趣地逛了圩场。社员们把自家产的各式各样农产品拿到集市,交流买卖。有鸡蛋,鸭蛋,猪肉,有绿色的、黄色的蔬菜,有各种各样的瓜类、水果类……虽然摊位很小,但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任你挑选,好一派繁荣景象!

我们进饮食店吃了汤面,还买了卤料,那农家养的猪肉,卤水后味道很香,很嫩,特别好吃!逛了一天,心满意足。我们拉了一牛车的货品,沿着“活盘水库”的公路蜿蜒上山。

己近黄昏,那山间的夕阳好美!余辉萦绕着丛山林间,鸟儿挥着翅膀,在我们的头顶上飞着,找寻各自的归巢。我们也一路紧赶,回到村里。

晚餐时,大家围着我们带回来的卤料,炒上一盘青菜,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饭一边听着我和蔡併生轮流讲述一路的点点经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这时大家仿佛也跟着我俩赶了一趟牛车,逛了一次圩场,白天的劳累一下子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时代在进展,赶牛车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一去不复返了!

长泰县陈巷公社祖地大队坂仔生产队

知青 施丽娜

修改:郑德鸿

施丽娜,1952年出生,漳州四中68届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到长泰县陈巷公社祖地大队坂仔生产队插队。1976年回城,在漳州市百货公司延安路门市部上班,现已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