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蜀立國後對吳發動的一場大的戰役,歷時近一年,與“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此戰劉備先勝而後大敗,多名將領或死或降,蜀漢的精英集團受到很大程度的打擊。這場戰役之後幾年間,魏、蜀、吳均進入防守階段。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三郡”而引發的劉備復仇之戰。目的是奪取東出門戶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荊州位於長江中游,三國時期的荊州下轄九郡,後世稱之為“荊襄九郡”,分別是:南陽、江夏、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襄陽、章陵。關羽北伐身死後,荊州被曹操和孫權瓜分。荊州為三國必爭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魯肅說荊州地區是:“此地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那麼劉備出兵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下:

首先是政治需要。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一統天下的戰略部署,而荊州地區是重中之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而劉備一向以正統自居,稱帝之後必然要表示有統一天下的能力,讓天下民看清楚漢室正統所在。若北伐曹魏,因在荊州一戰中大傷元氣,力量不足;東征討吳,則自認為有必勝的把握。因此,劉備為了自己的漢室正統,為了一統天下,實現霸業,必須出兵伐吳。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第二,為了“義”之名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義結金蘭,情同手足,關羽更是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身為兄長,向來以以德服人彰顯於世人面前,劉備也曾向天下人起誓,誓死維護三兄弟情義。若不伐吳報仇,張飛有會寒心,更會被天下人恥笑為沽名釣譽之輩。這也是他不得不出兵的理由。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第三,為了個人的威望。關羽死於220年初,221年初劉備立國稱帝,三個月後伐吳,按說劉備剛稱帝,應該穩定局勢,處理內政,發展經濟,提高國力,再圖中原才對,為啥要這麼急出兵伐吳呢?在這點上,曹魏看的非常清楚。在劉備還沒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諮詢群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劉曄認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這也可說明劉備當時的心理,剛稱帝,必須用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為什麼不用諸葛亮為帥,趙雲為將呢?因為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伐吳。種種因素,讓劉備不顧文武眾臣的反對,以報仇為名,在參謀團隊沒有組建完成,大將也不齊的情況下,御駕親征,親自掛帥,即顯示蜀國的兵威,也顯示劉備重情重義,更符合武力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還能通過勝利實證自己的雄才偉略,百利而無一害,何不為之!但也說明了劉備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心理。但這也是劉備出兵伐吳最主要的原因。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下面再探討下他失敗的原因。

首先是天時。秦宓勸劉備是說:“天時不當,必難取勝”。劉備初稱帝,百廢俱興,外憂內患,正需安撫民心,穩定朝政,北方與曹魏對峙於漢中,東與孫吳分三峽而治,西南更有羌、氐、南蠻等少數名族虎視眈眈。而荊州大敗,大將隕落,將士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兵困馬乏,正該休養生息,而不是窮兵黷武。荊州是吳國的西大門,就好比漢中是蜀國的北大門一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好不容易更走了你,豈能容你再拿回去,因此,孫吳必會舉全國之力抗爭,而曹魏更是不會看劉備勢大的,因此,無論如何,其結果都必然以失敗告終。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其次是地利 。當時兩國的邊界在三峽巫山附近,長江三峽為兩國的主要通道。劉備軍前期自奉節出兵,奪取峽口,攻入吳地,佔領秭歸。吳國在陸遜的帶領下,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全面退防至夷道、猇亭一線,至此,吳軍轉入戰略防禦階段,並退出秦巴山脈不利地形,集中兵力,遏制蜀軍,準備擇機決戰。而蜀軍只能在兵力難以展開的幾百裡山地停留駐守。而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水軍只能屯兵長江兩岸,而劉備主力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的山區安營紮寨。兩軍相峙半年之久,因酷暑難耐,只好令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數百里的山道上,後勤保障非常困難,且加上劉備分營駐守,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魏曹丕評價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其三是人和。劉備欲起兵伐吳,眾文武大臣均勸阻,諸葛亮勸說:”不可,方今東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詭計,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趙雲也勸其先放下仇恨,聯合孫吳,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那麼關東地區也會相應,到那時,孫權就不值一提了。但劉備一意孤行,讓諸葛留守,派趙雲守江州,更是把秦宓打入大牢。自己帶7萬餘人就想拿下荊州五郡,可他沒注意到自己所帶的謀臣太少,武將不齊,而且戰士們年年征戰,士氣低落,疲憊不堪,且孫吳軍有5萬餘眾,且君臣用心,上下一致,佔據有利位置,以逸待勞,劉備焉能不敗!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最後,就是劉備自身的原因了。

先是盲目自信,目中無人。馬良曾對劉備說:“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而劉備:“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在內心看不起陸遜,認為吳國已不堪一擊,抱著這種思想,咋能不敗啊!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孫子兵法》說:“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其次是不能審時度勢,順應戰場變化。在戰爭之初,馬良就勸他說吳國是誘敵深入,劉備卻認為是自己天下無敵,而當陸遜不再退卻了,又認為是退無可退了。在僵峙幾個月期間,仍不反悔,顧自己見。《孫子兵法》指出:“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最終落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第三是不聽忠言,剛愎自用,應對無策。馬良看到了依山而建,分散紮營的缺陷和問題,向劉備進言:“近聞諸葛丞相在東川點看各處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問於丞相?”劉備卻說:“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身為主將者,不能而在陸遜用火攻時,沒有應對之策,敗後沒有撤退計劃。諸葛亮在知道劉備的部署後拍案叫苦說:“漢朝氣數休矣!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拒敵乎?禍不遠矣!”陸遜利用火攻,燒燬了蜀軍主力營寨。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放火燒敵其實非常容易實施,但也容易規避,但是蜀軍躲避的效果是混亂。《孫子兵法》說:“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而陸遜看到蜀軍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對眾將說:“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為此上書吳王,開始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並最終大敗劉備。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此戰過後,劉備鬱悶而死,蜀國國力由強轉弱,魏、蜀、吳進入相對和平期。而劉備一統中原的夢想也徹底破滅。

夷陵之戰,你所不知道的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