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时面对列强入侵,百姓不会积极反抗?

用户58877987167


“先生,那是你的国”,听过这句话吗?

清朝不是民族主义国家,尤其是经历了200年文字狱后,就连传统的华夷之辨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外国人打过来了,那有啥关系?

洋鬼子登陆了?他们远道而来肯定缺粮食缺水,这是商机啊,赶紧发财!

圆明园被烧了?卧槽,赶紧过去看看能不能捡个漏。

八国联军来了?赶紧挂各国国旗保命要紧!

当然,也不完全如此,毕竟中外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国也慢慢醒过来了,清末也出现了一些主动反击外国侵略的“义兵运动”(反割台之战,义和团等)。

但总体来说,当时的中国人是浑浑噩噩的,基本没有民族概念,这就是封建小农时代的常态。

中国人啥时候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辛亥革命之后,所以后来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就吃尽了苦头。


国史拾遗


这个问题很复杂,并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原因所导致的

,也不仅仅存在于清末。我们先看一些现有的解释:

有人说是民族问题,因为清代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来,自曾国藩、李鸿章崛起后,汉族军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们并不因为满族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就不再维护了。在进一步说,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南还出现过老百姓帮助日军缴了国民革命军的枪。所以,民族问题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说是阶级问题,因为上层统治者特别是皇族、士大夫阶层可能会维护上层统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会。这个也有例子,比如,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北京城内外的老百姓还帮着送吃的,搭梯子。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贵族士大夫,也同样存在投降的现象,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巡抚柏贵就身为满族却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开了先河。汉族士大夫方面,带领英法联军去圆明园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他可是真正的带路党。所以,单纯拿阶层问题来解释,也不全面。

还有人说是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的。这就更不具有说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败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里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就是在明朝出现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风起云涌,可圈可点。因此,朝廷腐败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时候还会帮助侵略者打自己人,这是众多原因调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几条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国尚未建立起现代国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国。古代的国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样。我们今天熟知的国界线、边境、国旗国徽国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几百年历史,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才逐渐形成的。传到中国来就更晚了。因此,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二是清末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这种变局仅有少数人看到。明末的时候虽然也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够认识到,满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兴亡,而是天下兴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么激烈的抗清,就是因为捍卫的不仅是国土,而是价值观。那么,到了清朝,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只有少数精英人士,比如李鸿章,晚晴的留学生群体等,才逐渐发现西方的入侵,并不是马背民族的野蛮侵略,还包含着宗教、制度、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扩张。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意识不到这一点,只能凭借自己的好恶进行选择。


danyboy


大凡外国入侵,中国历朝都会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奋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个三元里抗英和义和团活动了一下,老百姓压根就没反应。甚至虎门海战时清军舰船被击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这是为什么呢。
给八国联军搬梯子


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对清政府认同感太差了,压根就没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国。为什么会这样?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清政府统治者是满族人,虽然嘴上喊着满汉一家。但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采用崇满抑汉的政策。满汉矛盾始终贯彻整个清王朝,导致以汉族为主的大清国民众和政府离心离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强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发生了很多类似扬州十日这种惨案,老百姓都是记在心里的。为防止汉人造反,汉人在清朝受到诸多限制,不许当兵,朝廷也是采用满人为主,汉人为辅的抑制政策。清朝设立八旗制度。在全国各地驻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种特权,加上极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为,除了打仗是不事劳作,全靠国家供养。给民众造成极大负担,老百姓自然怨声载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运送物资

其次是清朝末期国家腐败,民不聊生。清朝后期八旗腐化,贪污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一败再败,御敌无方。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赔款,然后压榨百姓。打不过外国人还不能欺负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慈禧那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无耻到极点的写照。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就是群干活的奴隶而已。还不许有要求。清政府防范自己老百姓远超于防范外国人。《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国不知有民,还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国吗?

据说,在鸦片战争时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曾担任英法联军的翻译。在谈判时龚半伦完全和英法一伙,对清政府百般敲诈。清政府代表恭亲王奕欣大为不解,气的大骂他:“你等世受国恩,如今却为虎作伥,甘愿去做汉奸!” 龚半伦听了后没有半点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亲王说:“我本来想报效国家,可是上进之路被你们全部堵死,还让贪官盘剥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于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看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可见民众对清政府的痛恨,据说火烧圆明园都是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带的路。

连读书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国联军卖补给,给八国联军扶梯子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八国联军中的中国人


朱铁平


看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面对列强侵略无动于衷可以说是个很扎心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呢?这主要从两方面讲。


1、民众思想所致。

面对列强的瓜分,民众什么想法?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这天下姓爱新觉罗啊,关我们什么事?不有那么一句话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爱新觉罗的子弟都不着急,抽着大烟,贪污腐败平民百姓着什么急?传统的封建思想加上农耕文明,安土重迁的思想,我小平头百姓着急啥,种好地乱世中有口饭吃不好吗?况且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风雨飘摇的时代,胡口照顾家都难,我搞什么平天下呢?况且起义有好处吗?未必有好处啊,起义不成功被洋鬼子枪炮剿灭,成功了功高盖主对统治者构成威胁不还是个死吗?这买卖不划算啊,老百姓一想不干。



2、政府不作为,没有正确引导。

清政府这时候再干啥?面对侵略割地赔款,继续享受大保健。晚清政府窝囊啊,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签条约,要啥给啥,给不起就欠着,我怂我骄傲啊?!跟国外完全不同,不是共同抵抗外国侵略入侵,同仇敌忾,没有,不是有个义和团运动说“扶清灭洋吗”?我和洋一块剿灭你,洋人是爸爸,我听洋爸爸的,管你什么团,造反就得死为了救我也不行!这样的傻逼政府谁敢共同抗击?还不是个大坑,要挨枪子儿?政府不作为,没有民族危机意识,人民就更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沦陷了,我想这便是列强入侵民众无动于衷最主要的两点原因了。



脱离高级趣味的王闪烁


这里显然有个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认知问题,在现代人的脑子里,侵略者入侵了,作为受到侵略的一方,所有人都该反抗,包括官员,也包括普通百姓。

但这是现代人的观念,古人并不是这样想的。拿大清国来说,大清是谁的国家?是爱新觉罗皇帝的国家,是八旗贵族的国家,是戴着官帽子的人的国家,所以英军入侵,道光皇帝应该抵抗,旗人应该抵抗,林则徐也应该抵抗。

那么百姓呢?大家伙这便笑了:西方夷人来打北方旗人,关我们老百姓什么事?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大清皇帝不是你们万众拥戴的吗?你们不是应该为他死么?

大家笑得更欢了,你不是有恙吧?

请大家注意,鸦片战争发生之际,遭遇入侵的主要是南方,而南方,恰好是清军入侵杀戮最为凶狠的地方。虽然时光相隔已有两百年,汉人也都留起来辫子,但汉人祭祀祖先、怀念先人的时候,纵然不敢言语什么,心里却都明白。有人说,大清国已然繁荣富强那么些年,汉人早就幸福生活,该忘了。

但事实上,直到鸦片战争许多年后,孙中山发动革命之际,他在各地找到的第一批同盟军,就是潜伏在民间的各种帮派,而这些帮派,与孙中山的共同点就是反清。

所以,大清国被人揍,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尤其是在不侵犯到百姓的情形之下。

其二,英军赶跑了八旗兵,占领了这个地方,会发生什么呢?

第一种情况,是入侵者野蛮烧杀,那显然大家伙就会愤怒抵抗(尤其是在没有大清官方在场的情形之下),三元里之战和广州入城事件都属于这种情况。

甚至,入侵者也可以收税,只要保证地方和平,大清国的百姓们才无所谓,在史书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百姓和侵略者合作的例子:他们同侵略者交易,为侵略者提供食水、担负物资、指引道路,没问题,只要你们公平合理。只要给钱,哪怕是外国人,也可以做主顾嘛。

这,就是所谓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正如英国人在其他地区记录的那样:“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理由很简单,那些打仗的人,虽然号称是同胞,却是欺压在百姓头上的官兵老爷。

所以,大清是没有爱国主义这一说的,因为大清国不爱他的民,他的民也不爱大清国。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军数千人围攻镇江,而守军不足两千人,英军本以为他们会撤退,但事实上镇江的守军主要是驻防旗兵。

旗兵当然要为大清死,所以这一千多清军顽强抵抗,有两百多人死在战场之上(英军阵亡39人,失踪2人)。

旗兵是怎么回事呢?满清入关后,为了能以少数满洲士兵统治多数汉人,实行“驻防兵”制度。在重要的城市里面划出一块地建“满城”,长期驻扎一定数量旗兵,主要作用就是:监视汉人、威慑地方。

旗兵为什么顽强抵抗?因为大清是他们的大清。这种情形,发生改变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至少在法律上,民国是大家的民国,所以日本侵华之际,反抗日军便不仅仅是某一小部分人的事,人民武装,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一个词汇。但这是后来,你不能拿未来的理念来硬套前清的事。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因为专制。专制会造成底层和上层的对立,决裂,两个阶层互相防备,相互仇杀。高层绝不会同情底层,因为他自己明白自己特权的真正来来源,即现在手上的权利和特权是靠残酷压迫、剥削下层获得的,并靠暴力维持,舆论控制来强化巩固。底层由于这种强烈对比,阶级巨大的差异,毫无人格尊严和自由可谈,并且承受整个特权带来的灾难。打个比方,你会帮助一个骑在你头上拉屎拉尿的人吗,绝不会,你会希望拉他下马,最好还能踩上两脚,再最好能做到他们的位置奴役他们。这也解释了我们国家朝代更替的一个根源!!!一个国家的最终形态,最终决定作用其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又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互相影响!!一个专制的国家能得以延续,在于其民仍存在个人崇拜,存在奴性思维。反之,人民会通过各种手段斗争争取自由、民主而反对形成一个专制的国家形态。而一旦形成专制主义会反作用于其民,进行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权利具有形成惯性和满足人本性的原因,无论谁获得,都会穷尽各种手段维护此种专制制度。而专制制度,虽有个别明君,但最终形成的是以掠夺,欺骗,榨取,愚弄,无法无天,伤害,特权,禁锢,牺牲为代价的血腥统治,人毫无尊严可说。所以,上层会想方设法维护其专制统治。无非以下几种,其一,控制舆论。其二,控制经济基础,其三,占领政治资源,其四,控制暴力机器。如何做到控制这四方面,则需要不停的愚民,同时政治资源内部形成垄断,即仕途垄断,形成特权阶级。控制舆论,则会让人莫谈国事,且会培养一部分专门的喉舌以正视听,专门歌功颂德而忽视社会现实。控制经济基础,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恶性内斗和消耗之中,并且会打破本来应该得以形成各种社团关系的圈子,避免对上层冲击,避免对原有的控制圈子形成威胁,该关系或者圈子或者势力,或者阶层,无论是血缘上或者职业上的圈子不能持久稳定,因为要活着,我们必然会就近掠夺他人。其四,暴力机器。这本来就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必然操控于核心人物之首,以获得绝对的统治力量。综合以上四点,一个王朝所控制的这四种核心资源,必须靠利益来巩固。因为自身是非法的,所以各种口号,比如爱国爱民抵抗侵略等等,这种精神激励是断断行不通的。那么如何获取利益,则必然压榨最底层,控制一切资源为几所用,控制一切自由思想,让底层处于穷忙之中没有时间思考其他。最后,也是归结于严酷的暴力血腥统治手段。这样统治时间长了,则底层迅速散沙化,根本无抵抗能力,其次,对国家和集体冷漠,除了至亲,其他人都可以睁眼看着牺牲。因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两个阶层都会形成自私成性,冷漠成性的人格,虽然是个人的悲剧,但一遇战乱,也形成为国家民族的悲剧。这也是家天下的必然结局,是专制的必然结局,无限轮回。

还有一点,特权阶层由于不事生产,整个阶层也会迅速腐朽,战乱一起,很少会有爱国之心,各自四散逃命,反而英雄起于草莽。底层民众,由于根本没有权利和国家主人翁的荣誉感,则会漠然做视国家灭亡,甚至助纣为虐,引外力破坏整个国家!!因此,于此,造成国家,社会,民族,家庭,个人的整个悲剧,每次王朝兴替,在我国都会造成极大的悲剧和苦难!!


AA拿个盆给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固步自封的皇权,一个还在自吹自擂的统治,腐朽遍布朝野上下,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又有什么值得天下苍生去维护的呢?朝廷以鱼肉百姓为乐,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已然是贫苦百姓的噩梦。

由鼎盛走向没落的大清王朝,似乎还沉醉在往日的歌舞升平之中不能醒来,面对国力衰微,黎民百姓的颠沛流离,文武百官依旧在乐此不疲捞取钱财,私欲膨胀的权势和利益,有几人还能够为国家和民族鞠躬尽瘁?

清王朝的最终灭亡,并不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而是皇朝欺压百姓,鱼肉百姓,长期与人民对立而走向衰败的结果,是那些王公大臣乃至芝麻官损公肥私的结果,是皇权昏庸而不顾天下苍生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王朝给后世留下了丧权辱国无比屈辱的一幕,这是统治者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所导致的国破家亡,造成了全民族的耻辱与悲哀!这样的王朝不灭,民族就不会有新生!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与天下苍生为敌的王朝,结局都是悲催的,因为它得不到人民舍生忘死的庇护。


易匣


清末时面对列强入侵,百姓不会积极反抗,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据历史资料记载,清末时的百姓生活非常凄惨。一方面要和其他朝代一样经受封建地主及各级封建官僚的层层盘剥;另一方面,还要供养人数众多、飞扬跋扈的满清八旗贵族。所以,很多老百姓其实并不关心满清政权能否延续的问题。甚至还希望满清覆灭!

其次,满清的祖制是打仗是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的事情。很多普通老百姓就是想去打仗也没有机会。后来,在遭受太平天国猛烈打击,而腐败无能八旗军完全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清廷才不得不启用曾国藩的湘军等地方武装。但是,当太平天国被剿灭后,即使曾国藩也备受怀疑。可见作为主要由汉族组成的老百姓,即使想为国效力。也没法去积极去反抗!


地震博士


哈哈,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还是用二个小故事科普一下,

华盛顿带领大陆军打败英帝国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有谗者上言,您建什么合众国,你是我们的伟大林秀,应该建立美利坚帝国,你的子子孙孙是二世三世代代相传,华盛顿正言,我带领团队打江山不坐江山是为人民,代代相传坐江山是为自己,你不要害我,非但我不要二世三世,我的继任也不许这么干,最多二届,他实现诺言干完回家种田(继续农场主安度晚年),米国人不搞个人崇拜,但是唯一给华盛顿建了纪念堂,还是有道理的,这个故事不是我说的,晚清大学者魏源有用文言文写过这么一段,诸君可自行查阅。

第二个小故事也是晚清大学者龚自珍之子号半伦,自愿向导八国联军打入北京,老太后落荒而逃,事后发现八国只是索要赔款,并无颠覆大清之意,遂回京谈判,恭亲王怒气冲冲骂道“尔乃汉奸”(一个满人骂汉人是满人国家的汉奸是神马意思,哈哈)估计骂满奸觉得别扭,龚怼道,“汝看我是汉奸,我看你才是国贼”。

一个国家真正代表了全体国民意志,才是好国家,比如我国。

才疏学浅,大家多多指正,


阿拉贡吉他


《社会契约论》和《血酬定律》

法国的社会契约论,公民与政府订立契约,公民向政府交税,政府则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抵抗侵略、维护社会公共治安等。

中国的血酬定律,政府通过暴力流血斗争,获得权力,以暴力为后盾向治下人民收税,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对外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暴力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对内镇压暴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庙堂之事肉食者谋之。一般情况下中国统治者还是很尊重这条古老契约。

因为发动老百姓参与暴力运动,不仅仅是违反契约,更是要向底层百姓赋权,让群众拥有武器,最后就会威胁统治者的权威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两宋政府和清政府,宁愿赔款

,也不愿轻易发动底层百姓,参与暴力抵抗外国侵略。

武装侵略和武装劫掠

到19世纪,距离西方大航海运动以来扩张侵略已有400余年,他们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侵略经验。

他们也知道擒贼先擒王,通过当地的统治者来掠取资源比直接向当地百姓劫掠资源更划算。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西方侵略者跟清政府打战时,有很多中国老百姓冒着炮火给侵略者送水、送粮和送物资,丝毫没有胆怯羞愧之色,反而沾沾自喜。

WHY?因为这些侵略者并不是白拿他们的物资和劳动,反而是高价购买他们的物资和劳动。

至于国家抵抗侵略失败之后的巨额损失和不良影响,他们根本不管,或者他们也想不到那么远。他们也许不知道这是卖国行为,只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温水煮青蛙没感觉。

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明确记载清政府治下的老百姓英勇抵抗外国侵略的故事。它可以用作证明老百姓积极抵抗侵略的例子吗。

1841年5月25日,英军拿下广州城外制高点,英军炮火能直接攻击广州城。清政府负责人奕山被迫向英军求和,签订《广州合约》赔款。

三元里百姓商议抗英

本来合约已签,只等拿钱撤军。或者为了好玩,或者为了炫耀武力,部分英军到广州城郊(三元里就在广州郊区)抢劫施暴。这下炸锅,原来看英军攻城广州老百姓不干了。由当地乡绅牵头,联合广州城郊100多个村庄7000余人,断绝英军供应,武装伏击英军,打死7人伤40多人。

最后,英军请清政府出面调停,解散民兵。

我觉得三元里抗英,恰恰证明西方侵略者武装劫掠老百姓而导致的巨大反作用力,而不是老百姓积极帮政府抵抗侵略。

清末老百姓没有积极参与抵抗侵略,一是老百姓切身直接利益未受到巨大侵犯,二是清政府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是害怕老百姓武装起来,威胁自己的统治,不愿发动百姓抵抗侵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