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天子”明宣宗算是明君吗?

名字应该刚好九个字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当年解缙在朱棣面前夸他为“好圣孙”,朱棣看这个孙子的感觉应该和后来康熙看乾隆的感觉差不多。明朝16个皇帝中,只有明宣宗和朱棣是大胡子,这两人最像。明宣宗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当时明宣宗的而父亲朱高炽是皇太子,这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皇太子、皇太孙三代同朝的时候。能让眼光毒辣的朱棣这么器重,说明朱瞻基的天资是不错的,是个聪明人。

1424年朱棣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十一个月后驾崩,1425年,27岁的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十年后的1435年去世,年仅37岁。他和父亲的治理成绩被后世合称为“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创建者,但是这个大治到底存不存在,历史上还是有争论的。我看明史,觉得这个治算不算大治,一是时间较短,二是老百姓生活并不小康。这个《明宣宗实录》上有记载。


明宣宗剧照


朱瞻基这个人有两个优点,让大家说他好。

一是大事不糊涂。他是个聪明人,朝政整理的比较清楚,也比较爱岗敬业。考虑国力承受能力,废除下西洋、从越南撤兵、不再远征漠北。总体上能体恤民情,坚持与民休息。有一次,代王朱桂上疏,说儿子们都大了,不够住,要加盖几间房子,请朝廷批准。明宣宗回复,现在是农忙季节,要爱惜民力,不能这个时候抽调农民给你建房子,这样会耽搁农民的农业生产,等秋收后,安排给你建。

二是对大臣比较好。明宣宗是个会讨人喜欢的人,他经常不打招呼造访大臣家里,不为别的事,就来问一问大臣生了二胎吗?老母亲身体还好吗?大臣往往受宠若惊,包括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所以这些大臣老是夸他好。想想明朝的大臣经历了朱元璋的铁血统治后,又经历了靖难之役和明成祖朱棣的不断折腾,如今引来一个与民休息、关心大臣的皇帝,能不开心吗?

所以,他被后世官员列为明朝五大圣君之一。综合素质较高,能上阵杀敌,下马驾驭官员。


坐看东南了


确切说,顶着“蟋蟀天子”名号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虽然犯下了严重挖坑错误,却奠定了明朝盛世江山的优秀政治家。

但在讲他的优秀之处前,却先得讲清楚他脑袋上的一个污名:蟋蟀天子。在明清年间的好些史料里,明宣宗玩蟋蟀的爱好,造成的恶劣后果简直一筐。明朝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里,就绘声绘色讲过明宣宗命大臣况钟,去江南强征上千只蟋蟀的“恶政”。到了明清之交的野史《明朝小史》里,更衍生出了为征用蟋蟀闹出人命的悲惨故事。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更把这类为征蟋蟀害死人的恶劣桥段,加工到无比虐心。在那横征暴敛严重的清初广外流传。

可这类故事真实性强不?明宣宗喜欢斗蟋蟀不假,就连宣德年间流传下来的瓷器里,都有独特蟋蟀图案的珍品,可见确实是大爱。但有没有闹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记载内容最悲惨的《明朝小史》,距离明宣宗在位时却隔了三百多年,蒲松龄的《促织》更是百分百小说。而一个直观的证据是:在各类笔记里为明宣宗强征蟋蟀的况钟,却是中国古代史上出名的清官能臣,至今深受当地民众的怀念。都闹的“民不聊生”了,竟还流芳千古?

所以可以百分百确证的是,明宣宗这个日常的生活爱好,被后人特别是改朝换代后的清代笔记,人为的夸大了。

而比起这类被夸张的恶名,历史上真实的明宣宗朱瞻基,却也同样有一些足以羞杀后世好些帝王的“小事”,比如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这件低调事,古代很多帝王都喜欢尝试,但其中绝大多数人,尝试的后果都是鸡飞狗跳,明宣宗却是百分百低调。他曾经在祭陵典礼后回宫的路上,特意身穿便装体察民情,跟沿途耕地的老农聊家常,听老农抱怨生活的艰辛和劳逸的繁重,默默回宫后就立刻火速办公,源源不断出台各种惠民政策。这么一件后世某些帝王经常劳民伤财,且常编成野史海吹的事,他只当做了解民情的窗口。

也正如这段低调却堪称伟大的微服私访一样,在他十年执政时代,“务实”一直是他的主要风格。当然也因为这个风格,他也在另一个领域给未来的大明朝,包括他的宝贝儿子挖了大坑:国防问题。

虽说明宣宗的少年时代,是在“马上皇帝”永乐大帝的身边长大,且亲自抄家伙和瓦剌铁骑血拼过。但登上皇位后的明宣宗,却是十分爱好和平。尤其崇拜战国名将李牧,还经常要求边关将领们学习李牧,不要为求边功乱开战。结果他在位时代,

明朝边防一缩再缩,开平卫等昔日遏制草原的要冲大量放弃。保守的国防战略,终于给瓦剌崛起打开方便之门,还把宝贝儿子明英宗坑成了俘虏。

如果说拙劣的国防眼光,是明宣宗执政年代的败笔,那么在更多的方面,他留给明王朝的,却是闪耀历史的执政妙笔。

尤其影响明朝三百年的,就是他开明的执政风格,不同于明太祖朱元璋立国起的高压政策,明宣宗大量废除严刑峻法,鼓励朝臣们广开言路,明朝的思想文化,也在他从此宽松的执政理念下蓬勃发展。

轻徭薄赋更成了他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多次下诏书在灾害中减免赋税并安排赈济,仁政效果之好,恰如清朝人的服气评语: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相。

但千万别以为,这位明宣宗是个烂好人,一直坚持“仁政”的明宣宗,对于贪污腐败问题却是从不放松。但比起明太祖动辄杀一片的大手笔,明宣宗却更重监察作用。他执政后反贪的第一刀,就先砍向有监察大权的都察院,法办了恶名昭著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更厉行大刀阔斧改革,确立了都察院与吏部互相监督的原则。明朝的监察体制,从此战斗力更焕发。

而比起之前永乐皇帝朱棣几乎乾纲独断的模式,明宣宗对明朝历史影响最深的,却正是这个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明王朝分权制衡的行政模式。曾经只是永乐皇帝身边小秘书的“内阁”,在明宣宗的苦心改革下提高了事权,内阁“票拟”的话语权也正是从此开始。正是这全新的内阁模式,确保明王朝的国家机器,有了更好的纠错与运转保障。哪怕摊上甩手掌柜似的懒皇帝,这套科学的行政体系,依然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

以这个管理创意来说,明朝三百年政治史上,明宣宗的重量级地位,就不在朱元璋朱棣等强力帝王之下。

也正是在这一套全新政治运转监察平台上,明宣宗强大的用人能力更是一展身手。他用人不疑的精神,更确保明朝完成了多项重大改革,特别是江南赋税改革。这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赋税大坑,到了明宣宗时已经举步维艰。但面对祖制的压力,明宣宗却力挺了能臣周忱,

在不违背“祖制”的口号下推广了平米法改革,大明的国库这才盆满钵满正是这强大的国力基石,才叫明朝挺过了多年后的土木堡国难。

也正是在他这十年的呕心沥血下,大明王朝的综合国力,继续蒸蒸日上。不单是粮棉储备丰厚,强大的手工业更是爆表增长,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纺织业,正是在明宣宗时期火热发展。以“宣德炉”为代表的冶炼业和以“宣德款”为代表的瓷器业,工艺规模更是突飞猛进。中国古代手工业几个标志技术,几乎都云集于这一时代。如此治国成就,不负“明君”称号。

虽然,军事层面的错误,是他不能抹去的败笔,但是一个有强大抗风险能力的明王朝,却是他亲手造就。


我们爱历史


“蟋蟀天子”明宣宗,最大的污点就是这个了。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因为蟋蟀逼死一对普通夫妻,这个有代表性吗?死于皇帝的某项政策的百姓何止一两人。看待历史有许多方法,例如“以小见大”就不适合看待所有历史人物的一生。还是需要和宏观层面结合看待。

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能代表杨昌濬是一名贪官、庸官吗?杨昌濬是一位清官而且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作为“后勤总管”,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出了极大贡献。“杨案”不过是慈禧借机削弱左宗棠、曾国藩兵权的案件而已。

(1)从古代中国角度看,宣宗完全属于“明君”,就是《明史》都对其赞赏有加

明君属于儒家理念指导下的概念,因此,他必须是符合儒家理念的。很显然,明宣宗时期政治清明、天下和平,文化兴盛、经济发展明显。由此,《明史》称其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2)明宣宗作为“守成明君”非常难得,但其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并非实学,对实实在在地治国没啥用处

从明宣宗时期,退出交趾、退出外东北和黑吉等地区、停止下西洋等角度看,明宣宗完全符合朱元璋为明朝设计的“治国路线”——农业思维加儒家秩序观。

但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指导思想反而是儒家思想的一些“虚”的阻碍了“实”学的发展。比如人们空谈仁义礼智信,但在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仁义礼智呢?结果,宣宗一死就出现了英宗这位“玩家”。领着三四十万军人带着家属出关去打也先,结果“土木堡之变”,明朝差点为此灭亡。

明朝的实实在在的痼疾却一直都没有解决,例如明朝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就属于薄弱点。除了在朱元璋朱棣父子时期,因为国家属于初期建设时期,比较错误的货币政策没有显现出来,到了宣宗时期就出来了。纸币大幅度贬值,税收开始大量收取朱元璋时期根本不收的瓜果菜蔬的税收。

宣宗时期,北京的菜农水果农就因为纸币和税收政策造成大面积弃种现象,宣宗及其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采用两三年停止收税或大幅度降低税率。

好在农业社会属于“缓慢发展”社会,要不然问题会很严重。

宣宗的“明君”主要是朱元璋、朱棣时期对北元势力的彻底摧毁,造成“九边”比较安定,蒙古势力处于整合阶段无瑕南下时期。宣宗也是幸运之君。


坐古谈今


明宣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历史上仁宣之治堪比文景之治,有关明宣宗的历史,大家可以百度自己看看,里面说的很详细。单单说下蟋蟀天子这一称呼,明宣宗业余爱好很多,诗书样样精通,他的绘画历史上也很著名,斗蟋蟀也是其中一个爱好而已,这个爱好并不影响民众生活,对别人也没啥妨碍,把他冠以蟋蟀天子,实属不公,完全是满清黑的,实在没缺点了,来黑这个,如果按这个逻辑,康熙和他姑姑的破事,他可以称作乱伦天子,雍正杀兄弟,封他弟弟为阿奇纳,就是猪的意思,那不是雍正可以称作屠弟天子?还有要说明一个问题,明朝皇帝在故宫建立一个动物园就被说成祸国殃民,康熙乾隆大修圆明园就是为祖国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乾隆让几万民夫拉着游山玩水,说成是访问民间疾苦,明武宗想去漠北看看,抗击蒙古,被说成不务正业,昏庸无能,

标准太双重了。


可汗说事


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朱棣的孙子。

朱棣一直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数度带他征讨蒙古,对他是悉心培养,在永乐9年就立他为皇太孙了。朱瞻基跟他爸在性格上比较相近,都是宽容仁善之帝。

在位期间,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任用贤臣,号称明朝最强内阁的“三杨”就是他任命的。朱瞻基虽然只在位十年,却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明史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就这样一个皇帝,有点自己的小爱好,喜欢玩蛐蛐,就被后世安上了“蟋蟀皇帝”的称号,还能再无耻点吗?


红黑圣西罗


明宣宗朱膽基号宣德(1426一1436),在位10年。蟋蟀天孑是由于他爱好斗蟋蟀,民间就戏称他为蟋蟀天子。朱膽基天姿聪明,文武全才,从小受其祖父调养,亲历过战争,体查过民情。在他执政其间,对中央的一些政令进行过调整,对民生问题也予以了关注,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每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他英年早逝,令人遗憾。




闻声36



父亲十月 儿子十年 大明宣宗的那些蛐蛐背后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十年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只有38岁,驾崩之后葬于景陵。宣宗是其庙号,而谥号是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这里面天资、作为、功绩都有了都是好词。而章皇帝那个章,就是章法,就是条理。这是褒奖宣宗在位期间,政事平稳,礼法有度,朝廷上下一切都有章有序的意思。判断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为地位,这个谥号可以作为第一个参考。因为自古以来就有“盖棺定论”之说。定了,而且岁月流传不再被翻案不被褫夺甚至掘墓鞭尸,那就说明这个谥号是其名副实的。

朱瞻基画像:

明字在这的意思有明白、公开、英明、贤明、睿智等多重含义。首先确定的说,明宣宗朱瞻基应该算是一位明君。但是不是最明最亮?他身后的明孝宗,就被明朝学者朱国祯认为,是自夏商周以降历史上称得上明君的三位之一: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不失德、不失政,国事昌隆百姓安居,这样的皇帝就能算得上明君,起码不是昏君了。

对于朱瞻基,可以先看其出生,这是一位出生就自带“英气”属性的帝王。出生那晚其祖父燕王朱棣梦到父亲朱元璋送他一个大圭,并言“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古时大圭就是“权杖”般的存在。大梦初醒然后听闻这位“传世之孙”降生,并且一见之下,和朱棣一般“英气”,于是青睐有加。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著名的瓦刀脸丑皇帝,朱瞻基降生就自带英气,应该是比老朱要漂亮英武的。也正因此,所以朱棣十分喜爱这位皇孙,文科选最好的老师,武科更是朱棣亲自带在行伍教育。也有人说,就是因为这个梦以及这个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才坚定了朱棣的夺位之心。

一般帝王前后接班传承,都是容易出各种事端的特大事情。那看一看朱瞻基的接班,称得上英明神武四字。其父十月皇帝大胖纸朱高炽突然离世,不但给他留下了很好的“政策”和顾命大臣,也成就了朱瞻基的一段传奇。身在南京的他居然比山东乐安的叔父朱高煦进京的都早都及时!也正如此,他也才坐稳了江山断了朱高煦的抢皇帝宝座念想。“大事不糊涂“,这人就相当了得。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朱瞻基有心机有魄力有手腕,并非纨绔子弟。

明宣宗狩猎图:

由于与其父性格相似,所以朱瞻基体恤民情,政治开明。史载他外出返京途中,遇见农民耕地。便亲自下到田间接过犁把推了几下,然后说,朕只推了三下就觉得很累。百姓一年到头劳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随后命人赏赐了农民。正因体恤体察民情,所以才“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所以制定政策就能想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百姓挨饿为何不吃肉糜。

在个人生活上,朱瞻基能够思民事之唯艰,力主节俭古风。在修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的时候,朱瞻基就遵照父亲的遗愿,节约民力三个月就工程完工,也为以后直到明世宗之前的所有明代帝王开了一个陵墓俭朴的好头。当民间发生蝗灾,派专员前往捕蝗赈灾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不要又搞到人灾胜过蝗灾,并自作《捕蝗诗》颁给臣子以示警勉。当河南发生灾荒后,当代知县不经请示就将上千石公粮用于赈灾。这是可以杀头的。但朱瞻基却表扬了他:“如果拘守手续,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深明大义从谏如流还表现在他嘱咐大学士杨溥的一句话上:“直接指出我的过错,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他在位之时编修的《帝训》和《官箴》,光看这名字,这就是要立世千古的事业。

父亲虽然只在位十个月,却留给他了很好的转圜余地和政治基础。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胡滢,地方上又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大臣,“干部队伍”建设也一时贤者云集。路线定好了,下来就是干部的问题。干部队伍建设好了,那皇帝本人也就不必和诸葛亮那般的事必躬亲了,蜀中无大将,才廖化作先锋。水到渠成,顺水行舟,很多政事就会在已成的规矩之内,自然而然顺势而成而难出幺蛾子。

斗蛐蛐:

朱瞻基有两句话成为名言,“省事不如省官”,“安民为福”。前者是对冗官的政治见解,后句是对“面子工程”的回绝:与其惊扰百姓饰佛修塔,不如让百姓安定生活。朱瞻基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史为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拒绝那些劳民伤财之事。宣德元年罢湖广 采木,宣德五年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锦衣指挥钟法保请求采珠东莞,朱瞻基非但没有同意,还直接把他逮捕入狱。对于在京的工匠中的那些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他还网开一面免除了这些可怜人的匠籍,也就是再也不用出夫为国家修陵墓修广场修长城了。对于官妓这一官场特色,朱瞻基也曾下旨裁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尤其年轻的时候谁都有过那么点荒唐事。朱瞻基就曾把钱币扔在地上让老师狗一样的去捡拾。不过当遇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刚鲠”的李时勉先生时,也能够前倨后恭赶快衣袖里掏出钱来恭敬奉上。再一个最大的“污点”就是废后事件了。由于深爱孙氏,朱瞻基把自己没有什么德失的皇后胡氏给废了,给人留下了话柄。不过时过境迁他也颇生悔意,说“此朕少年事”,意思就算年少无知吧。

汉家衣冠:

再一点更大的,能影响了历史走向的,就是他开设内学堂,让太监们读书学文化。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明显违背了朱元璋宦官不许干政的铁牌铁律,也让宦官之祸从此有明一朝阴魂不散。太监王振鼓动英宗亲征,制造了令人震惊的土木堡之变,而直到魏忠贤倒台,大明的江山也跟随着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治国治吏、量物用人、文功武绩,帝王事业在他的手中曾经辉煌,大明朝走到了巅峰。朱瞻基和他的父亲一起,短短的十一年,却被史学家们所称道,“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玩蟋蟀算是他的一种宠物强迫症吧,只能从侧面说明这位大明皇帝还是位性情中人,一生勤勉并未如后代的那些皇帝般动辄整年不上朝,就算有这个蟋蟀进贡,也没搞到后世花石纲那般的引来民变。瑕不掩玉,明宣宗尽职尽责,称职合格,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名号,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福气消受的。

朱瞻基38岁染上不明之症英年早逝,如果,多活上十年,大明王朝会不会更能能延续上百年呢?

《明史》赞誉宣宗:“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文武双全,英明神圣,史官不但盛赞文治,还将其武功与乃祖比肩,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汉家衣冠(琉球岛居民):

历史没有如果。崇祯也没有如果。只可怜一点汉家衣冠,随着大明的远去而顿时黯然。






书生啸唱


明宣宗当然是明君,而且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为皇帝之一。他开创了“仁宣之治”,被史学家誉为“守成之君”。

除了政绩不错,明宣宗的文化修养也是极高的,是位丹青高手。史书记载他是“雅好词翰”,“精于绘事”。

当然他的业余爱好喜欢蟋蟀,但如果我们因为他的爱好就说他误国,是不准确的。

其一,他和明熹宗喜欢做木匠不同,明熹宗完全不喜欢做皇帝,喜欢做木匠,但明宣宗是把斗蟋蟀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起到陶冶情操,缓解疲惫,就好像清朝皇帝喜欢听戏。

其二,明宣宗并非是像明熹宗那样一门心思开创了另一项癖好。明宣宗年间,蟋蟀是人们追捧的时髦物件,像清朝人喜欢遛鸟,斗蛐蛐。


五味社


明宣宗朱膽基确是明君,他与老爸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斗蟋蟀是他的业余爱好,民间调侃他为"蟋蟀天子",就君臣同乐大家笑笑吧。他勤政爱民搞仁政,朱膽基同志是个好皇帝,惜英年早逝。



脚踏一枝梅


这是满清屎学家污蔑的,照这样说,努尔哈赤-二五仔天子,顺治-和尚天子,康熙-麻子天子,雍正-血滴子天子,乾隆-败家子天子,还有那什么花柳病天子,嫖娼天子我就不说了,明史怎么编的,大家心知肚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