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遗命,曾暗示魏延独自领军北伐,却为何会被马岱所杀?

lei4977258


此说法出自于《魏略》,里面写到诸葛亮去世前命令魏延带大军自行其是,却被杨仪打了埋伏,最后魏延被杀,杨仪夺取军权,班师回成都了。

那当时的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


《魏略》对诸葛亮遗命的说法

按照《魏略》的说法,魏延是在诸葛亮病榻前接受了大军的行使权。“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这很符合行军途中发生大事时的交接,魏延当时是征西大将军,领汉中太守,军权交给他是很合适也很合理的。

奇怪的是诸葛亮一向和魏延合不来,牢牢地压制住他,魏延也很看不起诸葛亮,“延常谓亮为怯”。可在这最后关头两人忽然冰释前嫌了?于理合却于情不合,特别是诸葛亮内定的继承人蒋琬此时正在成都,让蒋琬稳当地接任丞相之位才是第一要素,又怎么会把军权交给魏延这颗不稳定的炸弹呢?


《三国志》并没有收录这一说法

对于“惜字如金”的陈寿来说,如果真的认为这说法可靠的话,自然会一起记录下来。陈寿在写马谡的时候,把他的三种结局分别写在了《诸葛亮传》,《向朗传》;《马良传》里,所以陈寿是不会忌讳不同说法和观点的,最多是都记录下来让后人自己去判定。

裴松之也认为这种说法不可靠,“以为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魏略》的作者鱼豢是魏人,虽也是“严谨著述”,但关于蜀汉的一些资料自然不够生活在蜀地的陈寿多且正确,可能也有一些道听途说的误解在里面,引起过不少争议。我的观点也是一样,以《三国志》为准。



那只胖狐狸


这个问题说来就话长了,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所谓的魏延谋反。

诸葛亮临死之前,召开了一次秘密塌前会议,参会的有姜维、杨仪、费祎等人,诸葛亮要求他死后由魏延断后,杨仪带领大军撤回成都。但魏延不从,他觉得自己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于是赶在杨仪之前撤军。不仅如此,魏延还一路往回走,一路烧掉了沿路的栈道、桥梁等。同时,魏延和杨仪都给刘禅写信,说对方谋反。

刘禅认定杨仪是不可能谋反的,造反的只能是军人,于是命王平带兵去拦截魏延。在南谷口,王平喝散了魏延的军队,魏延只能又往西跑,在汉中被马岱所杀。

归根究底,这个事其实就是魏延和杨仪的私人恩怨,并不是魏延造反。魏延和杨仪两人一直不和,在朝堂上都能大吵大闹,魏延死后,杨仪不仅用脚去踩杨仪的脑袋,还杀了魏延三族。杨仪自己也没好下场,后来由于诽谤朝廷被罢了官,在流放地继续造谣,后来自杀了。

所以,所谓的魏延谋反,就是蜀国内部窝里斗,最终闹得两败俱伤。


闲坛故事汇


欲将取之先予之。

也就是要拿走就得先给。

诸葛亮临终遗命若是真叫魏延独自领军北伐,何不干脆直接开具授权文书,反而是用暗示,用意不善啊。

摆明就是要稳住和麻痹魏延,让他放松警惕,方便杨仪、姜维和马岱下手。

所以魏延算是可怜的人,傻乎乎的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了大半生,最后还被带走,实在悲哀。

说什么都没用啦,主帅身死,没用授权情况下,任何一位将领是不能随便掌握兵权,肆意带领军队行动,否则即便有功劳,但罪名可不轻,依旧还得论罪处罚。

兵权可是君王的命根子,哪里能让随便掌控。

魏延的死是没什么可以被质疑的,他已经触犯了死罪,这一点,魏延本人领兵打仗和跟随诸葛亮多年,也是非常清楚后果。


鸿哥iouyh福小铺


这皆是诸葛亮麻痹魏延所出的计策而已,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性格,也有耳闻杨仪素与魏延不和。所以为能将魏延除掉,必先稳住魏延的心,让魏延大意,这样就方便以后除掉魏延。

如果一开始诸葛亮就有大动作,势必会打草惊蛇。这样极有可能造成内乱,也会大伤蜀国的元气。故而,诸葛亮采取的是不动声色,欲先除之,必先迷惑之,这样等对方大意之后,就悄悄地将魏延给除掉了。

这里,诸葛亮的计谋还是很高明的,没有造成太大的流血牺牲,用了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结果。


清峰徐来89


诸葛亮是一直都防着魏延的,他暗示魏延独自北伐多半是为了稳住他而好设计让杨仪除掉他。这与魏延的性质有关,魏延是遇强则弱,遇弱则强。诸葛亮死后,在蜀国怕是再没人能制服得了他,所以,诸葛亮就想方设法除掉他以解除后患。


蓝天802532


白菜(败才)坏死(坏事)散盐(杀延)


平安度春秋9


诸葛亮是用计稳住魏延,让他疏于防范,在让马岱在魏延没有防范的情况下斩杀了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