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終遺命,曾暗示魏延獨自領軍北伐,卻為何會被馬岱所殺?

lei4977258


此說法出自於《魏略》,裡面寫到諸葛亮去世前命令魏延帶大軍自行其是,卻被楊儀打了埋伏,最後魏延被殺,楊儀奪取軍權,班師回成都了。

那當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的呢?


《魏略》對諸葛亮遺命的說法

按照《魏略》的說法,魏延是在諸葛亮病榻前接受了大軍的行使權。“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這很符合行軍途中發生大事時的交接,魏延當時是徵西大將軍,領漢中太守,軍權交給他是很合適也很合理的。

奇怪的是諸葛亮一向和魏延合不來,牢牢地壓制住他,魏延也很看不起諸葛亮,“延常謂亮為怯”。可在這最後關頭兩人忽然冰釋前嫌了?於理合卻於情不合,特別是諸葛亮內定的繼承人蔣琬此時正在成都,讓蔣琬穩當地接任丞相之位才是第一要素,又怎麼會把軍權交給魏延這顆不穩定的炸彈呢?


《三國志》並沒有收錄這一說法

對於“惜字如金”的陳壽來說,如果真的認為這說法可靠的話,自然會一起記錄下來。陳壽在寫馬謖的時候,把他的三種結局分別寫在了《諸葛亮傳》,《向朗傳》;《馬良傳》裡,所以陳壽是不會忌諱不同說法和觀點的,最多是都記錄下來讓後人自己去判定。

裴松之也認為這種說法不可靠,“以為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魏略》的作者魚豢是魏人,雖也是“嚴謹著述”,但關於蜀漢的一些資料自然不夠生活在蜀地的陳壽多且正確,可能也有一些道聽途說的誤解在裡面,引起過不少爭議。我的觀點也是一樣,以《三國志》為準。



那隻胖狐狸


這個問題說來就話長了,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大冤案,所謂的魏延謀反。

諸葛亮臨死之前,召開了一次秘密塌前會議,參會的有姜維、楊儀、費禕等人,諸葛亮要求他死後由魏延斷後,楊儀帶領大軍撤回成都。但魏延不從,他覺得自己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於是趕在楊儀之前撤軍。不僅如此,魏延還一路往回走,一路燒掉了沿路的棧道、橋樑等。同時,魏延和楊儀都給劉禪寫信,說對方謀反。

劉禪認定楊儀是不可能謀反的,造反的只能是軍人,於是命王平帶兵去攔截魏延。在南谷口,王平喝散了魏延的軍隊,魏延只能又往西跑,在漢中被馬岱所殺。

歸根究底,這個事其實就是魏延和楊儀的私人恩怨,並不是魏延造反。魏延和楊儀兩人一直不和,在朝堂上都能大吵大鬧,魏延死後,楊儀不僅用腳去踩楊儀的腦袋,還殺了魏延三族。楊儀自己也沒好下場,後來由於誹謗朝廷被罷了官,在流放地繼續造謠,後來自殺了。

所以,所謂的魏延謀反,就是蜀國內部窩裡鬥,最終鬧得兩敗俱傷。


閒壇故事匯


欲將取之先予之。

也就是要拿走就得先給。

諸葛亮臨終遺命若是真叫魏延獨自領軍北伐,何不乾脆直接開具授權文書,反而是用暗示,用意不善啊。

擺明就是要穩住和麻痺魏延,讓他放鬆警惕,方便楊儀、姜維和馬岱下手。

所以魏延算是可憐的人,傻乎乎的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了大半生,最後還被帶走,實在悲哀。

說什麼都沒用啦,主帥身死,沒用授權情況下,任何一位將領是不能隨便掌握兵權,肆意帶領軍隊行動,否則即便有功勞,但罪名可不輕,依舊還得論罪處罰。

兵權可是君王的命根子,哪裡能讓隨便掌控。

魏延的死是沒什麼可以被質疑的,他已經觸犯了死罪,這一點,魏延本人領兵打仗和跟隨諸葛亮多年,也是非常清楚後果。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皆是諸葛亮麻痺魏延所出的計策而已,諸葛亮深知魏延的性格,也有耳聞楊儀素與魏延不和。所以為能將魏延除掉,必先穩住魏延的心,讓魏延大意,這樣就方便以後除掉魏延。

如果一開始諸葛亮就有大動作,勢必會打草驚蛇。這樣極有可能造成內亂,也會大傷蜀國的元氣。故而,諸葛亮採取的是不動聲色,欲先除之,必先迷惑之,這樣等對方大意之後,就悄悄地將魏延給除掉了。

這裡,諸葛亮的計謀還是很高明的,沒有造成太大的流血犧牲,用了最小的代價,獲取了最大的結果。


清峰徐來89


諸葛亮是一直都防著魏延的,他暗示魏延獨自北伐多半是為了穩住他而好設計讓楊儀除掉他。這與魏延的性質有關,魏延是遇強則弱,遇弱則強。諸葛亮死後,在蜀國怕是再沒人能制服得了他,所以,諸葛亮就想方設法除掉他以解除後患。


藍天802532


白菜(敗才)壞死(壞事)散鹽(殺延)


平安度春秋9


諸葛亮是用計穩住魏延,讓他疏於防範,在讓馬岱在魏延沒有防範的情況下斬殺了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