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手機用戶99218691828


其一、史料所載,北魏孝文帝本人就是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這是其繼位後要實行漢化政策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孝文帝之前的歷代君主也都十分注重漢化,封建化的改革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其二、北方五胡入侵華北,其政權基本上都是鮮卑族所建立,北魏當時建立統一的王國,這是到孝文帝時實行改革的先決條件。

其三,北魏當時社會矛盾尖銳,到孝文帝時起義依然有增無減,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就是史稱的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的社會進步意義。為北方政權消滅南方政權統一全國作了堅實的鋪墊。


再升一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條件有很多,但要說最大的有利條件那就是他有一個偉大的祖母——北魏馮太后,何以此說?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我們先來看看孝文帝改革都有那幾個方面:

一是政治、經濟方面,主要有:

1、制定官吏俸祿制,改革吏治;

2、推行均田制;

3、設立三長制;

3、推行新的租調製;

4、遷都洛陽;

二是移風易俗方面,主要為:

1、易服裝;

2、講漢話;

3、改漢姓;

4、通婚姻;

5、改籍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孝文帝改革措施分為以上兩大塊,但我們仔細分析可以發現,他改革措施的第一部分(政治、經濟)是要實現的目的,第二部分(移風易俗)是實現目的的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漢化”,因為改革的政治、經濟和移風易俗全部都是向此前的魏晉朝(漢族先進文明)學習,那麼改革的重點是什麼呢,就是第二部分,為什麼這樣說呢?

簡單地說,就是隻有認同了漢族的文化,才能實行漢族的政治、經濟制度。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必定要被先進文明的文化所征服。這句話至少放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道理的,畢竟漢族人群龐大,但凡要征服漢族的少數民族一定要先認同漢文化,倒行逆施必定引來龐大的漢族群體的反抗。所以說,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就是“漢化”。

孝文帝很聰明,但也不聰明。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想改變舊貴族(鮮卑族)的思想,就從身邊做起,號召大家穿漢人的衣服,把鮮卑的姓改成漢姓,或者直接和漢族結婚,就從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習慣開始,一點點加深認同。

當然不聰明的地方就是,改革面太寬、力度太大,首先你改姓就很難讓鮮卑人接受,我們常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現在連祖先都不認了,舊貴族肯定不幹。

毫無意外,孝文帝改革當時就遭到了基本上所有舊的貴族(就是當年和孝文帝祖先打天下的鮮卑族)的反對,也就是基本上所有能在朝廷說得上話的鮮卑大人物都反對改革,這也成為孝文帝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當然如果孝文帝不這樣做,他的改革註定也是要失敗的,這就是歷史不由人的地方。當然,今天我們是來談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條件,這一點我們就先按住不談。

我們接著上面,還記得開頭說的嗎,孝文帝改革最大的有利條件是他的奶奶馮太后,這是因為孝文帝改革之前,這個馮太后已經進行了改革,史稱“文明太后改革”,甚至孝文帝前期的改革也是在這位傳奇太后的主持下進行的。

“文明太后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改革俸祿制,實行“班俸祿”;

二、頒佈“均田令”;

三、實行“三長制”;

四、興教育,尊儒法;

五、其他“漢化”的措施。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文明太后改革”的內容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更具體,更詳細,這是因為孝文帝改革根本就是“文明太后改革”的延續和細化!“文明太后改革”為此後孝文帝的政治、經濟改革、遷都、“漢化”都打下了很深的基礎。

還有一個地方不能忽略,就是馮太后歷經三朝,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並且,鮮卑族有立子殺母的規矩,因此孝文帝母親很早去世,由馮太后撫養長大,崇拜漢文化的馮太后從小以漢文化教育孝文帝,孝文帝對漢文化也極為推崇,這也是北魏“漢化”改革得以繼承和延續的重要因素。

因此說,孝文帝改革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祖母——北魏馮太后。


讀史東籬下


1、 早期基礎。

文成文明馮太后曾推行過漢化政策,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過基礎。馮太后出身北燕皇族,為漢人血統,自幼受漢文化的良好教育,在朝執政時更是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如在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推行禮制,在各郡國興辦學校,傳播正統漢族文化。而在農業方面,接受漢族大臣李安世的建議頒佈均田令,“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該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徵稅對象。均田令的頒佈實施標誌著北魏統治者開始轉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加速了鮮卑拓跋部漢化的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孝文帝頒佈均田制掃除部分障礙,奠定了基礎。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馮太后功不可沒。

2、 統治危機

鮮卑族自進入中原開始,在民族征伐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戰爭,耗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在同一北方之後,在通統治上,拓跋統治者又多采取民族歧視的統治政策,加之鮮卑族與漢族在生活,思想文化等發麵又存在較大差異,使得民族矛盾越發尖銳。同樣,統治階層並未意識到原先落後的文化已不適應現實,依舊對人民實行殘酷統治。繁重的賦役,官員的腐敗,民族的歧視等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農民起義頻發,激化了社會矛盾。孝文帝即位時,這些矛盾發展甚至愈演愈烈。為緩和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維護北魏統治,改革勢在必行。



3、 民族融合

西晉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建立了許多割據政權。在長期的征伐生活下,部分胡人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接受並學習了漢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慢慢成為了漢民族的成員。而這些以漢化的胡人也是孝文帝改革的一大助力。

4、 孝文帝個人

孝文帝由馮太后親自撫養,接受漢文化教育,漢族的傳統儒家文化深深紮根於心中。而且馮太后又親作《勸解歌》三百餘章,告誡他事事以儒家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來規範孝文帝。這些都成為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基礎。




歷史很妙


首先 要從主客觀來分析,辯證的去了解歷史

客觀上: 439 年,北魏重新統一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社會環境較為安定,社會生產發展,民族融合加強。

主觀上:

① 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文化,按照漢族封建政權的方式進行統治,推動了封建化進程。

② 馮太后執掌朝廷實權,積極推動北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③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漢族文化教育,對漢族文化的先進、鮮卑族的落後有深刻的認識。


很帥的馮永鑫


孝文帝改革實際上是馮太后的改革的延續和細化,自從北魏統一以後。國家出現了很多的危機。北魏的祖先是鮮卑族。而馮太后則是出自汗朝貴族。受到很多漢族文化的影響,所以馮太后推崇汗族文化,而孝文帝從小跟著馮太后生活,所以孝文帝知道漢族文化的優點。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就算孝文帝不改革。也會有其他人來做這件事情。但是有了馮太后的影響。事情會順利很多,只要目標明確,路途就不會遙遠。馮太后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你想知道的影視秘密


公元471年(皇興五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我愛Chian


一、北魏統一後,社會環境較為安定;二、拓跋珪等統治者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開始了封建化進程;三、馮太后的積極推動和支持;四、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後。


戲墨悟憚意


對不起,對這段歷史不瞭解


老人新手新手


北魏黃河流域統一,民族融合加強。馮太后的有力支持。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