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司馬懿故意放走的嗎?

黑色人生


大江東去,流不盡的是將士血,搵不盡的是英雄淚,回不去的是三國情,何情?知己之情,此情存於何人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何以見得?一切從那年那城那次相遇開始說起。

那年馬謖大意失街亭後,司馬懿兵臨西城,見諸葛亮焚香彈琴於城樓之上,兩兩相望,司馬懿多疑,面對一座空城而不敢進,最終撤兵而返,自此,一出“空城計”流傳千古,人人皆說諸葛亮智謀無雙,活生生嚇走了多疑的司馬懿。可細讀歷史,筆者卻認為,“空城計”的背後,是諸葛亮為了讓他和司馬懿雙贏佈下的局,也是他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的開始。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樣都擁有驚世之才,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一定是知道的,可他為何還要中計?如果他舉兵進城,活捉諸葛亮,不就一舉拿下蜀漢了嗎?因為,諸葛亮之所以擺下空城計,是因為他瞄準了當時司馬懿的處境,戰場上他是手握兵權,威風凜凜不假,可沙場之外的魏國朝堂上,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已經不可調節,如果沒有了外部威脅,等待著司馬懿命運的只有八個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以當諸葛亮敢面對千軍萬馬,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彈琴時,司馬懿就在他的琴音中讀懂了諸葛亮想告訴他的一切,於是他退兵了。

在司馬懿撤兵調轉馬頭的那一刻,他與城樓上的諸葛亮,定然都曾閃過一絲不為人察的微笑,旁人沒看到,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知道。這一笑裡,是他們知道,人生一世,終棋逢對手了。

如果說,空城計保全了司馬懿,也讓諸葛亮達到了目的,是雙贏之計,那麼,在公元234年春天,司馬懿上方谷受困後脫險,則是諸葛亮有意放司馬懿一馬,因為諸葛亮作為一個算無遺策能借東風的人物,怎麼就沒有料到天會下雨?當司馬懿和其二子,以及士兵被困於地勢低窪,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通過,狀似葫蘆,設防殲敵的絕妙地帶,當硝煙瀰漫,火海一片時,如果沒有那一場雨,怎麼可能脫逃?再者,就算即使諸葛亮算漏了,可行軍打仗,總有多個方案面對特殊情況吧?諸葛亮當初能料到曹操會走華容道,難道沒有想過比如司馬懿不進上方谷,以及司馬懿僥倖逃出上方谷的應對之策嗎?所以,司馬懿其實也是知道他絕不會命喪於此的,一切就像回到了那年西城,只不過,他和諸葛亮易地而處了,他看準了諸葛亮會讓他脫險,為何?因為諸葛亮北伐的背後,也和他領兵打仗一樣,表面風光罷了,除去了司馬懿,北伐就變得一帆風順了,很快諸葛亮就會變得功高震主,結果可想而知,另外,哪怕劉禪沒有這麼忌憚他,真心想給他一個好的結局,那麼他註定逃不過,因年事已高該頤養天年被換帥的命運,所以,司馬懿脫險了,他嘴上說著“天不亡我”,其實心裡明鏡似的清楚,是誰把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了。

立場不同,終須一決生死,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心中都清楚,可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放過對方一馬,為何?因為是真正的對手,同時,也是對方的知己——他們懂對方,都是各為其主,都想建功立業,所以,他們更明白,他們需要時間對決,空城一計放過司馬懿,讓他有時間發展自己去對抗曹氏家族;上方谷一戰,司馬懿成全諸葛亮北伐之心,他知道諸葛亮不願頤養天年,想要完成劉備遺志……等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了,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們的最後一戰,這才開始。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再次伐魏,四月,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此同時,派兵進攻北原,而司馬懿,他一面派郭淮駐防北原,另一面,在五丈原與諸葛亮的大軍對峙,只是對峙,而不對決一戰。那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自此,他和司馬懿的對戰,或者說,蜀漢與曹魏兩國之戰,落下帷幕。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死後,姜維秘不發喪,從而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一事。

筆者認為,這是司馬懿刻意為之,他知道諸葛亮已經過世了,可是他還是撤兵了,為何?

為的是他和諸葛亮雖為對手,心裡卻視為知己的那份惺惺相惜的情誼,故人已去,他用轉身給他最後的安寧,這是他的送別方式,一如他寧可與他對峙五丈原,也不願和他對決一戰,若戰,他必勝才能不負國家,他當然渴望勝利,可當對手是諸葛亮的時候,他下不了手,他懂他,知心之情存於心不存於口,所以,他願意一天天熬,熬到諸葛亮時日無多,諸葛亮是他命中註定的對手,可怕卻也可敬,他不願讓諸葛亮看到自己徹底打敗他,寧可諸葛亮抱著遺憾——未能一統天下,卻又抱著希望——願姜維,願蜀漢還有人能完成北伐的死去。

司馬懿與諸葛亮,如果不是立場不同,他們定能把酒言歡,共圖大業,可造化弄人,偏讓二人各為其主,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千年後,當人們細細品讀這兩人時,才越發覺得他們之間的知己之情,惺惺相惜之意難能可貴。只願若能再有來生,他二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不是亂世之中棋逢對手。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亭殿閣


空城計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我真有點不敢苟同,戰爭必競是戰爭,戰爭的屬性就是無情,因為對敵人的有情就是對自己的無情,當然,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說的是司馬懿為保全自己才放走的諸葛亮,免得兔死狗烹。這只是我們用現代思維來替司馬懿思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為了盡情演義諸葛亮的神奇和超群的軍事智慧,我相信羅先生也絕沒有想到過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如果是那樣的話,這諸葛亮的空城計毫無意義可言,反正司馬懿不會殺自己,還設什麼空城計,浪費腦子,諸葛亮那麼聰明,而且又是當事人,難道他不知道司馬懿的處境?軍事上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怠,諸葛亮比我們更瞭解司馬懿,也更知道怎麼去做。



如果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的話,那麼司馬懿能過自己主子那一關嗎?這麼大的事,不掉腦袋才怪,當時又不是司馬懿一個人在場,有那麼多軍事將才都在場,難道都看不出來?司馬懿難道不怕被識破其心思的人告狀?司馬懿的位子還有許多人虎視眈眈,誰不想成三軍統帥?誰不想名留史冊?這一連串的疑問,我很難相信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之說,我們應該尊重歷史,我們不能妄測歷史,更不能戲說歷史。歷史就是歷史。



易中天先生只是品“三國”,一個品字就必定要品出獨特來,品出個性來,他只能是說說自己品出的味道,這種味道未必是歷史的原汁原味,我不是說道易中天先生的不是,其實,易先生很幽默,很可愛,學識淵博,思維敏感。他的品三國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讓我們開拓思想。

本人認可觀點是:司馬懿知道是“空城計”,但擔心諸葛亮後面有埋伏,只是暫停攻城,等情況明瞭之後再做戰鬥方案。


寶慶資訊


空城計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嗎?



這問題估計沒有人能說清楚。因為最能說明真相的司馬懿,已經死掉近兩千年了,而在現有資料中,包括民間傳說,找不到司馬懿,或者司馬懿後人,或者最親近的誰說過,司馬懿有意在西城放了諸葛亮一馬,目的就是能讓自己繼續執掌兵權,避免兔死狗烹,禍及自身的悲劇。相反,倒是現在各種分析,說司馬懿實際是裝傻充愣,但無一例外,這都是別的高人推測附會,儘管這件事本身是羅貫中先生虛構,可說到底不管是相信,還是懷疑其真實,都不過是自己玩自己而已。



空城計雖然是羅貫中先生一場虛擬戲,但是太成功了。歷史上還有超過羅先生的嗎?千百年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反覆討論,不厭其煩,小說,戲劇,影視,說唱…等等,男女老少,古今中外,人人樂談,賢愚皆宜。相形之下,司馬懿是真糊塗,還是假充傻,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一般來說,為了取得體驗感受,作家,演員等都有深入生活一說,就是要寫好演好某類人物,需要深入此類人群,相互交流,熟悉瞭解,共同生活,促使產生寫作,表演慾望。同理,探求司馬懿心理,也需要掛職類似司馬懿職務,實際指揮幾十萬軍隊,體會下一些明顯放水,有意縱敵,能否矇混過關?這樣分析才能是真知灼見,令人佩服認同。而缺少真實環境,條件的憑空推論,則有譁眾取寵,故作高深之嫌,更不會讓人信服了。(3:50)


流譽後



司馬懿真的沒有看透空城計嗎?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用兵如神,所向披靡,不但通曉兵法,善於排兵佈陣,而且還能未卜先知,呼風喚雨,可謂是神一樣的存在。由於諸葛亮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被後人譽為忠誠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然而就是這位無往不勝的軍事家,因為用錯了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而不得不上演空城計。

而司馬懿幾十萬大軍,面對一個小小的西城卻不戰而退,真的是沒看出是一座空城嗎?筆者認為司馬懿早已看透是空城,只是司馬懿自己的處境,讓他不得不放走諸葛亮,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空城計。公元228年,諸葛亮撰寫《出師表》,上書劉禪,表達了北伐的決心,並闡明北伐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同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北伐,命趙雲、鄧艾率一直軍馬出箕谷佯攻郿城,吸引了魏軍的主力部隊。諸葛亮本人親率蜀軍主力進攻祁山,由於魏軍對戰爭形勢判斷失誤,諸葛亮有謊稱三十萬軍隊,致使蜀軍無力爭鬥,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頃刻被佔領,諸葛亮威聲大震,曹睿驚慌失措,命曹真抵禦趙雲,命張郃率軍五萬抵禦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張郃是當世名將,必取街亭,欲派人鎮守,不料參軍馬謖毛遂自薦,請求鎮守街亭,諸葛亮猶豫再三不準,馬謖三次拼命,並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不得已起用馬謖。臨行前,諸葛亮告訴王平戰略部署,並讓王平守住渭水。馬謖自認為飽讀兵書,沒必要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因此擅自將部隊駐紮在街亭旁邊的小山上,並認為將士自上而下衝鋒將無往不勝。王平苦勸無效只能自己去守渭水。張郃看到部署後,命令部隊將山圍的水洩不通,由於蜀軍沒有水源,不到一天便不戰自亂,降者不計其數,馬謖只能率殘部突圍逃跑。


街亭失陷後,蜀軍即將被合圍,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掩殺過來。西城是個很小的城池,藏兵最多不過五萬。而此時西城以幾乎沒有軍隊,更沒有能征善戰的武將,留下的五千軍隊還有一半去運糧了,其他幾乎是一群文官。諸葛亮突想妙計,自己在城樓上扶手彈琴,鎮定自若,又命二十個士兵在四個城門掃地。司馬懿見狀後,大呼有埋伏,並且命令部隊撤退,就這樣諸葛亮保全性命,北伐蜀軍也免於被圍。


其次分析諸葛亮為何看出是空城依然撤退。

其一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決定聰敏之人,司馬懿也斷然知道西城絕對是一座空城,因為把整座城裝滿也不過五千人,司馬懿為何會撤退,他認為即使攻破小小的西城,諸葛亮也必然會往城後的山上跑,而山中叢林茂密,可以藏兵幾十萬。因此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是在故弄玄虛,其真正的目的是在引誘司馬懿上當。司馬懿也堅信,諸葛亮的殺手鐧絕對不會是西城,司馬懿也曾多次與諸葛亮交戰,都都敗在諸葛亮的陰謀詭計下,因此司馬懿相信,諸葛亮如此鎮定自諾,必然有什麼妙計,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撤退。


其二司馬懿的處境決定了司馬懿絕對不會殺掉諸葛亮。司馬懿在曹魏飽受猜忌,曹操終生都沒有重用司馬懿,只是聽取他的建議。曹操臨死前告訴曹丕可以用司馬懿,但必須永遠防著他。曹丕臨死前也讓曹睿永遠防著司馬懿,因此司馬懿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即使曹睿繼位也沒有讓司馬懿掌握兵權,只是諸葛亮北伐,連戰連婕,聲勢浩大,不得已而起用司馬懿。可以說,司馬懿與諸葛亮是相生相滅的關係,司馬懿若是殺掉諸葛亮,他自己也就變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人。


曹睿即可就會罷免司馬懿的兵權,這一點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即可就得到了印證,曹睿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司馬懿,回京聽命。司馬懿獲得兵權如魚得水,自然不顧放過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了司馬家的前途命運,司馬懿絕對不可能殺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看透了空城計的玄機,但卻不能殺掉諸葛亮,只能撤退,並且謊稱有埋伏。

你是如何看待空城計?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側翼街亭失守,後路不保,退守西城,是個縣城。有城必有兵,小縣城能有多少兵?可見埋伏是託詞。司馬懿明知諸葛亮在城內,不攻城反而撤兵,不過是養寇自重,希望持續掌權。否則消滅了主戰派諸葛亮,沒了戰事,也就沒了實權。魏蜀雙方統帥都熱衷戰爭,以戰養權。這仗打的哪還有個頭?多少戰死沙場,多少家庭破滅,多少骨肉離散。為了大權獨攬,哪管生靈塗炭。司馬懿果然篡奪曹魏政權,廢除了激勵賢能的九品中正制,倒退回子孫世襲分封。自漢末、三國混戰,又有西晉八王之亂。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人口巨減,國力重衰。終致外族乘虛而入,五胡亂華,漢族險被屠殺絕滅。司馬懿實為歷史罪人!


柿正紅



血滴子645777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