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点灬小点


首先,从家长这个“不管”,开始解释一下,家长不是全部都不管,只是把握孩子学习的大方向,知道自己孩子学习的进度,方向,还有学习习惯是否得当。对于细枝末节,例如今天的语文题目都做对了多少题,数学考了多少分,家长可以不用理会。

因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只要基础打得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社会常识,性格的培养),其余的过程,我是希望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经历属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帮你走完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父母,如果不能保证照顾孩子一辈子,那就尽早地放手,让孩子去挑战,学习,经历自己的人生,只有亲身经历的东西,才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因为家长不管,放手,孩子才知道,只有自己拼尽全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家长,只需要远远地站在一旁,偷偷地看着孩子长大就可以了,在她人生遇到挫折,需要温暖的时候,及时出现,告诉孩子,家永远是你的港湾。


千千成长


父母对孩子大撒把,不管不顾,一般而言孩子的学习很少有好的。仅以我周围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而言,学霸基本都是父母未雨绸缪及早为孩子进行学业规划的结果。但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我身边就有两个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一个小饭馆面食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打工一族,丈夫小饭馆打工,妻子卖菜,夫妻俩整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也没有为孩子做过任何学习规划。但这样大撒把不管不顾,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却很高。现在孩子正在上初一,学习的勤奋程度达到了让父母烦恼的程度:孩子每天晚上12:30睡觉,这么晚睡觉,除了要做作业,孩子还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对一天的主课、副课(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孩子每天早上4:30起床,起床后就开始背诵各科的知识点。父母担心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孩子身体受不了,几次三番劝阻孩子不要这么拼,但孩子依然执意而为。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好,基本全年级的前几名。

案例二:出租车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丈夫开出租,妻子打临时工,家庭收入较低,基本属于“月月光”状态。孩子从小的学习夫妻俩基本没怎么管,对于孩子每次的成绩也基本不太在意。孩子在小学学习一般,但升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勤奋程度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是节节高,初中升高中,中考成绩超出了市重点高中几十分。

结合这两个案例,我个人觉得有些孩子“不用管”的学习动力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改名底层家庭命运的动力;第二、兴趣动因,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学习和钻研,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三、较强的好胜心心理,凡事不甘于居人后。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和排名无疑为这种好胜心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总之,“不管不顾”,没有外力推动下学习依旧出色的孩子,学习更多基于一种“内生型”动因,这样的孩子对待学习是主动进取型的;与外力推动、处于被动型学习状态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能走得更远,可期待的成就往往也会更高。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现身说法。

我小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在同学们都考双百九十多分的时候,我语文也就考个80多分,数学大多数都是70多分,为什么呢?因为烦我妈,不想好好学··

我妈妈每天一定要监督我写作业,写完的作业一定要给她检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站在我身后,一写错或者写得不规范,马上就唠叨说:“你这写的什么?擦掉重写!”

每次写作业都要磨蹭好久,等她不站在我身后时,就快速的写完,宁愿拿给她检查,一到检查作业,先开始

质疑我是不是做完所有作业,再质疑我的正确率,最后批评一顿!

当时就特别讨厌我妈这种行为,你要我好好学,我就给你唱反调,刺激了我当时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等到了初中,刚初一叛逆期撞上更年期,几乎是三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但到后面妈妈已经看不懂我的作业,无奈只能放手“不管”,但她仍然会督促我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预习,短短两年时间,母女俩的关系缓和了,成绩稳步上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学历都挺高的,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其实很纠结,既想管又怕管,所以很焦虑,被孩子作业气得心肌梗塞的父母不少!

所谓的“不管”,不是说一味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要事事插手孩子学习,而是要有目的规划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学习的自由,慢慢的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那时才是家长什么都不管,孩子成绩依然不会差,这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甜甜圈伐木累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男生小王:妈妈是小学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小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

小学时,把孩子安排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全天侯地在自己眼皮底下学习、生活。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中三年,小王成绩稳在年级前十。他妈妈经常在家长会上给我们做报告,说她的知识水平已不足以辅导孩子学习了,可是她仍然全情投入,和孩子一起学习。

比如说英语,小王妈妈自己先查词典,把意思全部弄懂,再把所有新单词的音标和汉语标注下来,便于孩子学习,有时还和孩子一起背诵课文。

她做的这些让我们这些“懒”妈妈们汗颜,一度以她为榜样(幸亏我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

到了高中,小王妈妈彻底帮不了他了,可小王的独立学习能力几乎为零。离开了妈妈的帮助,小王的学习乱成一团糟,成绩直线下降,从入学时的年级前二十名(共1300名学生),降到班级三、四十名。

他妈妈无法接受,那么优秀的儿子,成绩怎么越来越差。经常找老师辅导,上各种补习班,但还是无济于事。到了高二下学期,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导致小王无法正常上学,只好向学校请假,休学一年。

男生小马: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在家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散步或去广场跳舞,等他的作业写的差不多,他们再回家给他听写、检查背诵、查找资料。这个时候,孩子已经独立做完作业、难题也自己动脑子解决的差不多了,父母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到了高中,父母彻底放手,小马的学习完全靠他自己。在学校不懂的问老师、老师也解决不了的回家自己查电脑,至于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自己制定总结了一大套,父母只是偶尔问问最近怎么样啊,学习累不累啊。这样放手的结果,孩子的成绩却越来越好,从入学时的班级二十多名,跃升至年级二十多名。

孩子自主,父母减负。

小学阶段,家长基本都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亲自陪在书桌旁,孩子每写一个字、每做一道题,都在家长的严密监视下,很少有家长能在看到孩子写错字、做错题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而不去指正,大多数是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脾气不好的家长,会在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唠叨、催促、训斥。结果,孩子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作业速度越来越慢。

脾气好的家长虽然能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给孩子讲解,但时间长了孩子容易产生惰性,一遇到不会的就问家长,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甚至认为学习不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很大。

到了中学,孩子有了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家长再过多的干预孩子的学习,只会让他厌烦。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的,你一管我,我反而不想学了。如果再有脾气不好的家长, 因为考试没考好、成绩有些下滑而对孩子训斥打骂,那会使他们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管的越多,越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学习能力,越会让他觉得学习是给父母学的,从而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一直管到上大学,还不如早早地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责任感,这样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家长也会越来越轻松。


快乐猫铮妈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是管出来的。

我先举个例子,我的同学,夫妻俩都是老师,她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同学说每天都很忙,哪有空管孩子的学习,都是孩子按照老师说的,让做作业就做,不让做就玩,成绩不是很好,到了高中成绩就特别好了。

另一个小学同学,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对孩子的学习很上心,给孩子请家教,给孩子报辅导班,每天晚上都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就在中间,上不去,夫妻俩又着急了,只要是看到孩子就唠叨,学习啊,你看看那个谁,学习怎么好呢?结果是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家长管的越多,孩子就以为学习是给家长学的,而不是给自己学的。

学习本来就是枯燥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是很难把学习提高上去。

曾经有人提出,把学习当做兴趣,孩子自己就去学。家长不管,孩子就会感觉学习是一项有趣的事情,知识很有趣。

家长介入,孩子就有应付家长的心里,很难有学习的动力。

就说这些吧,我总感觉学习的好与不好,与管无关。有时候,孩子的学习,家长不管成绩差,家长管的那个阶段,成绩就好。

谢谢您的关注,我说不好。


猪妈看世界


作为一个从小家长不管学习,但是高考全校第二、从小成绩不错的人,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下这个问题。

回想我小时候,无论我是几年级,我的父母就是我作业本的橡皮图章,我让签啥就签啥,比如“家长已检查”。但是如果作业有错误,对不起,跟爸妈没关系,你的作业你负责。所以,我打小就知道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爸妈的责任。而这种承担后果的做法,对于培养我的学习内驱力十分重要。于是,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家长学。



当然,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当我寻求帮助时,我的父母会帮我解决。但是在我小学四年级求助我爸爸一道数学题,他解错之后,我遇到难题都自力更生了。这也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不是么?


鑫妈向前冲


最生动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堂妹,99年出生的小女孩儿,前几年高考以608分的高分考进西北工业大学,她家里对她就是采取那种“放任式”的,我三叔三婶有些重男轻女,平时跟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女孩子随便上个大学就可了,毕业工作几年赶紧嫁人,基于这种想法,我堂妹在家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其他家庭家长催促自家孩子做作业的情景,一般来讲,都是我堂妹自觉的去完成作业。堂妹家里是做小生意的,但凡是没空就要去摊位上帮忙,堂妹后来告诉我们说,相比在摊位上,她更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做作业,所以每次放假,她都巴不得老师多布置点作业。

后来我三叔家添了一男丁,也就是我那个胖子堂弟,从小三叔三婶都对他疼爱有加,学习上更是不停督促,结果就是胖堂弟不单成绩差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以至于到现在,上初中的胖堂弟还要三声单独抽数时间来看着他(陪读)。

学得好需要一定的天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资质平平的人,想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后来我问我堂妹,怎么把学习搞好,他皱了下眉头说就是把作业做完把老师的课听好这么简单。


从头发丝帅到指甲盖


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首先,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吧。先讲讲我自己吧,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晚上做家庭作业。很多时候,我的父亲和家里的弟弟妹妹都睡觉了,而我主动拿出书本坐在桌前做家庭作业。有好几次,母亲看我这么晚还要做作业,于是她就在旁边静静地坐着陪我。


我觉得母亲坐在旁边,自己反而不自在,于是就催她去睡觉了。从那以后,母亲再也不陪我写作业了,也不管我作业做不做,反正我自己会主动做的,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名列前茅的。


而我亲戚家的孩子建平就不一样,他母亲总是喊他写作业,但他贪玩就是不听母亲的,因而经常挨骂。建平比我大一岁,他会抓鱼,偶尔会送鱼给我,换我作业给他看。小小年纪的我也不懂事,就把自己的作业经常给他看,结果建平的成绩一塌糊涂。

其实,我认为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引导就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否则会抹杀孩子的灵性,让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不好。


文海捞梦话育儿


两种情况吧,第一是天资聪颖的,第二是家长管理方式得当。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孩,就特别聪明,我们上课的时候都认真听课做笔记,她就是一直趴在趴在桌子上,老师偶尔提个问题,她一样能回答得特别好,然后她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那时候她的大学志愿是清华。这种人,是真的天资聪明。随便看看书,偶尔听听课,就能掌握老师教的这些知识。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比如,算看一本书,有的人一天就看完了,然后能记住大部分内容,然后有的人一个月也看不完,然后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这就是人天生的区别吧。这种就是可遇不可求了,孩子的智商也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效果不大。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看似不管,实际上是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了很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孩子已经能够自主的学习。家长就不需要在细节上费心。这就是别人看起来所谓的不管。

我女儿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现在三年级,他妈妈现在学习不怎么用管,在小学之前,这个孩子就特别爱看书,阅读能力非常棒,然后自己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所以对于学习,对于看书这些事,这个孩子都能自己完成。所以现在看起来妈妈是不怎么管的,相对轻松。还有的妈妈是,现在每天管的特别多,但是由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家长再费力,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很理想。所以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Veeyn


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懂得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就拿学习成绩来说,学习本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在意,忍不住对孩子指手画脚,干涉太多。

陪写作业就是典型的“父母管得太多”。独立完成作业,是孩子作为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责任,也是对学习效果的巩固和保障。

不完成作业,需要承担这个后果的人,其实并不是家长,而是孩子。如果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着急,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就已经输了。

所谓皇帝不急急死太监,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你越急,越想插手,孩子就越难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更何况,在父母360度无死角的监视下,孩子要还能提得起对学习的兴趣才是见鬼了。

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家长“不管”,不是真的彻底不管,而是有智慧地管,该归于孩子承担的责任,还是归于孩子,自己所要做的,是孩子的后盾,为孩子提供服务,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上赶着替孩子承担。

其实,这在职场中也是一样,领导带新员工,越是不愿意放手,对人家指手画脚,对方的成长速度就越慢,甚至无法发挥出充分的自我能动性和潜在的能力。

如果你对孩子管得太多,第一,他没有责任感,认为学习是你的事情,他学得好学不好全是为你在学,第二,他也没有成就感,没有人真的喜欢被别人追在屁股后面去做一件事情;第三,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很多人的本能就是逃避。

如果你真的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请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上进的,如果不是,就想一想,自己可能做错了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