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出內傷、硬撐著想零吼叫的父母,不如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

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或各大平臺、或公眾號中看到過“做零吼叫的父母”,甚至還有零吼叫父母的打卡活動。

大約在前年,我深深的被這些文章所困擾,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 (1)我脾氣有點急,遇到事情容易急躁,有時會忍不住發火。
  • (2)發火之後,想到吼叫孩子對孩子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負面影響,然後就開始後悔、自責,對孩子產生愧疚之情,默默下著決心:下一次一定忍住不發火。
  • (3)結果,也許忍了三天五天,忍了兩三件事,然後又遇到邁不過去的,又沒忍住發火了。
  • 然後,就回到了(2),開始後悔自責和愧疚。

循環幾次後,我就開始對自己產生不認可,認為自己太差勁了,別人都能零吼叫,我怎麼就忍不住非要吼叫呢?!

我是個失敗的媽媽,我對不起我的孩子們。

當我都不喜歡自己時,我能做得有多好嗎?!

當我自己能量都不足時,我怎麼能給孩子們提供積極的正能量呢?!

所以,那段時間,我的狀態很糟糕,孩子們的也沒好到哪兒去。

後來,我決定放過自己,不再用“零吼叫”作為自己的緊箍咒,同時,開始了正面管教的學習,開始瞭解情緒管理。

這篇文章,可以讓那些像我一樣急脾氣的媽媽們放鬆一點,同時,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像一股清泉,讓我們這些很難忍住的媽媽們焦慮自責的心變得暖一些,變得有力量一些,從而能有更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孩子,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情去解決和改善問題。

憋出內傷、硬撐著想零吼叫的父母,不如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

(一)真實很重要!

生氣的時候,還要裝作很友善很有耐心的樣子,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給家長們講課的時候,真的遇到了兩位媽媽,因為想要零吼叫,硬是憋住火不發,結果憋了幾天嘴裡長了很多火泡。

當她們告訴我這件事時,我問她們:你們憋著不發火時,孩子是更配合了還是繼續故意惹你?

她們說:繼續故意惹我,我在爆發之前就必須得離他遠一點,免得真的吼出來!可是,最終在一件事上還是沒忍住,而且發火的能量級是空前強烈!

當我們憋著不發火,明明很生氣,卻裝作很友善的去與孩子溝通時,在孩子看來,媽媽是不正常的。

孩子也許意識不到哪裡不正常,也說不出來“是因為媽媽的感受和行為不匹配”這句話。

但他們就是能感受到媽媽的憤怒,也能看到這種壓抑。

孩子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這句話我非常認同。

當孩子體會到我們內心中壓抑的怒火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會因為我們表面的友好而變得配合,而是會繼續反抗或者刺激我們。

因為孩子想讓我們別憋著了,他想幫助我們,讓我們發洩出來。

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解釋的能力很弱。他做這些的時候,意識不到他是想讓媽媽發出脾氣來,他的行為只是受他的感受和愛我們的那顆心所指引做出來的。

所以,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誠實的告訴孩子:“媽媽現在真的很生氣!媽媽看到你的襪子又扔的到處都是!”“媽媽現在真的非常氣憤!”

這些話是可以說出來的!

因為這是我們真實的感受,我們認識到了,也正確的表達出來了!

同時,這也是在為孩子做榜樣,讓孩子明白,當有情緒的時候,不是壓抑自己,而是正確的認識和表達。

而且,我相信,我們誰也不希望將來我們的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只知道壓抑和憋住,而不懂得表達和疏導。

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為後面的有效溝通和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憋出內傷、硬撐著想零吼叫的父母,不如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

(二)孩子沒那麼脆弱

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脆弱,他不會在我們表達出憤怒的時候,害怕畏縮。

當我們大聲吼出“媽媽真的生氣了”,孩子是可以接受並理解的。

真正讓孩子害怕的不是我們表達出我們的情緒,而是我們在情緒之下說出的傷人的否定的話語!

向孩子誠實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但會減輕自己的負擔,而且也會讓孩子更理解我們。孩子們在聽到我們的情緒表達時,他們反而會變得配合起來。

(三)如何正確表達情緒

在這裡,我用一個例子說一下,更直觀些。

比如:淏仔把課本和作業本扔的滿床都是,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當我推開他的房門,看到又是滿床的書本,我忍不住發火了。

(1)正確的表達情緒

真實的表達情緒是這樣說的:“看到你又把書本扔的滿床都是,媽媽非常生氣!”

淏仔當時聽到這句話,他關注到是媽媽的情緒,他看到媽媽生氣了,就對我笑了笑說:“媽媽,我過一會兒就自己收了,你別生氣了啊!”

(2)錯誤的情緒發洩

大多數家長不去對孩子說出自己很憤怒,而是在情緒下發洩憤怒:

  • “你怎麼回事?怎麼這麼邋遢?!
  • 說了你多少遍了?為什麼還把書放的床上到處都是?
  • 你就不能改一改嗎?!怎麼這麼不聽話?!
  • 不知道媽媽有很多事情做嗎?哪有功夫天天幫你收拾?!”……

孩子聽到這些話,關注的是“媽媽說我邋遢”“我屢教不改”“我是個不會整理東西的壞孩子”“我是個不體諒媽媽辛苦的壞孩子”……

大家發現這兩者之前的區別了嗎?

第一種正確的表達情緒,孩子是非常願意接受並願意把態度轉為合作。

第二種發洩情緒但不表達情緒,孩子是想要繼續反抗或者默認自己就是糟糕的。可是,無論孩子是反抗,還是放棄反抗認為自己很糟糕,都不會很好的解決當下的問題,反而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自信心。

憋出內傷、硬撐著想零吼叫的父母,不如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

(四)如何轉向解決問題

這裡,從兩個方面說一下。

(1)當大人的情緒與孩子無關時

大人也許因為工作的事、朋友的事而情緒煩躁,當孩子這時候來找你做遊戲或者看作業的時候,你可以誠實的對他說:

“我現在心煩意亂,沒有心思看你的作業,能讓我安靜一會嗎?晚飯後,我會幫你看的。”

“現在別招惹我,我心情不太好,容易被激怒。但這與你沒關係。”

這兩句話,都不但正確的表達了情緒,而且把問題也解決了。

告訴孩子什麼時間會幫他看作業;告訴孩子我現在的情緒與你無關,減少孩子的負罪感。

很多孩子,會把大人的情緒放在自己的身上,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讓父母如此心煩或生氣。

所以,當原因不是孩子的時候,我們要真實的告訴他們:“媽媽現在生氣,不是因為你。”

(2)當大人的情緒因孩子而起時

當大人的情緒是因為孩子的一些事而出現時,那麼正確的表達情緒後,孩子關注到我們的情緒後,大多數情況下會自己轉到解決問題上。

比如上一個在床上放書的例子,淏仔就主動的提出瞭解決方案。

而且,我建議大家試一試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情緒。

因為一旦說出來“我真的很生氣”後,我們的情緒就已經下降了很多。

是不是很奇妙?

如果我們表達憤怒後,孩子和我們一樣憤怒或者更憤怒(比如:孩子接話說“我也很生氣!我更生氣!”),我們可以說:“既然我們都這麼生氣,那麼我們分開冷靜一下吧,等我們情緒好一些,再來好好談談這個問題。”

這句話無論是氣憤著說,無論是大聲或小聲說,孩子都不會感到受傷害。因為這句話沒有批評、指責和羞辱,只是關於問題的一個提議。

及時的冷靜,會避免我們在情緒下對孩子說出指責和批評。

當情緒平復後,我們就可以好好的坐下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了。

憋出內傷、硬撐著想零吼叫的父母,不如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

這篇文章絕不是鼓勵大家去盡情的發脾氣,更不是教唆大家徹底放飛自我、不需要剋制與收斂。而是讓大家認識情緒、正確的表達情緒,從而為更好的解決問題做準備。

零吼叫,零發怒——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不要因此苛責自己。

每一次,我們都儘量讓我們的情緒發的強度低一點,平復的時間快一點,事後會孩子溝通的好一點,不影響親子關係,不影響問題的解決,這就夠了。

相信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