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司马牛腩


上个世纪,时任的北京副市长想要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得到专家郭沫若等人的支持,并且还在当时写了一份报告送达到周总理的手中。其实这份报告刚刚递上去的时候,就曾经遭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当时各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不想这么快就进行发掘。



最后还是被捅到了主席那里,当主席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主席对此点头认可,于是周总理选择同意这次发掘。为了规避其中的风险,还是请了历史学家赵其昌在旁边进行指导监督。但是为什么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呢?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挖掘万历的陵墓。只是考虑到这位皇帝下葬的时间比较晚,在陵墓当中藏有的珍宝比较多,发掘的价值比较高。甚至在发掘完这个陵墓之后,能够为开发其他陵墓作出参考价值,所以考古队选择万历皇帝的陵墓。

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找到这个陵墓的入口并不简单,但是在多方不断努力下,一年后终于找到入口(相对于其他陵墓还是短多了)。于是这一快速的发现陵墓门室的好信号,给予了大家很大的激励,更增加了想要发掘的冲劲。


既然已经找到了墓室,后面的基本上就不是大问题了。当然里面的东西,也没有让“辛苦”了这么久的考古队员白费,里面还是有不少的好东西。除了最常见的陪葬品外,由于万历下葬时间相对来说短。在墓室里面还发现了相对其他帝王完整点的万历尸骸。

但是在之后,考古队员对万历皇帝跟妃子进行修复过程,完全是彻底的毁了这座墓里面最珍贵的两具尸体。由于当时特殊打地主的背景下,万历又是作为地主最大的代表。因此被修复后的样子不伦不类。

皇帝失去了本身的威严,妃子成为浓妆艳抹的模样。 完全没有根据历史来做,甚至只是当时人们的“一厢情愿”,皇帝被描述成了尖嘴猴腮、刻薄狠毒的地主。当然不光是这两位人体文物受到损害,在墓中埋藏几百年的文物。在当时考古队员不懂得怎么保护的情况下,大多数被迅速氧化。


甚至在墓中最为珍贵的一件龙袍,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变得发黑,选用的劣质软化品让龙袍受到的损伤非常大。所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当中,龙袍已经不复初期的样子,这间珍贵的龙袍只能成为一件“纸糊品”。

当时研究古代服饰的专家,听到万历皇帝的墓中出现这么多珍贵的文物,也是想要见识一下,并想要迅速保护这些文物。但是听说龙袍的事情之后,非常的生气,将在场的工作人员大骂一顿。龙袍其实还是冰山一角,很多有着极高文物价值的丝织品,考古人员也只是糊弄着去装裱。

其实也不能怪考古人员,完全是当时没有保护的经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没想到这个第一次实验,就是这么珍贵的皇帝陵墓。话说回来,没有按照最好的方式进行保护,所以这个专家到了之后基本上就相当于白来一趟。


最后很多有着价值的文物,在这次考古当中就成了废铜烂铁,随意的堆在墓室一角,也成为考古界的一场悲剧。更为可笑的是,当时很多的省市想要拉动旅游经济,于是纷纷“上书”要求也要发掘本省的古墓。

但是当周经理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立马叫停所有的行动,否则估计秦始皇陵现在早就开了。当然这次发掘当中还是留下很多的文物,可惜但在之后的一次“革命”当中,很多肩带红袖章的年轻人,从地下室当中将这些文物拉出来“批斗”,又是一把大火宣告着旧社会的结束。

最后回到问题上面来,十三陵为何先打开的万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万历埋葬的晚,在位时间长陪葬品多,挖掘价值大。本来是想给后面挖掘提供经验,没想到暴露了太多的不成熟,还好后面是停止了。


史之策


这要从1955年说起,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郭沫若、邓拓等人,联名上书要求发掘明长陵(朱棣的陵墓)。但是考古队并未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只好放弃发掘计划。考古队决定先发掘其他明帝陵。而在考察明定陵的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定陵地宫的入口,自然是先发掘明帝陵。

明定陵的发掘历时两年多,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但是,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并不先进,许多文物遭到难以挽回的损坏。故此,我国此后规定:不再主动开掘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并未发掘。


子月谈史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时任北京副市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和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等人试图打开明十三陵,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他们最开始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大,挖了很久都没有找打地宫入口,进展十分不顺,于是就决定换一个陵墓来挖,经过勘查研究,把目光锁定到了定陵,定陵的发掘还算顺利,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就挖到了“金刚墙”也就是明朝地宫的墓墙,至此明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地宫就被发现了。


下面再来说说为什么挖了一个定陵就不再继续发掘其他陵墓了。定陵的发掘导致众多文物收到毁灭性破坏,留下了考古史上无法磨灭的污点。下面来细说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坏之事。

首先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挫骨扬灰,棺木被劈坏扔下山沟。

然后是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毁坏严重。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有3000多件,其中丝织品占很大部分,但是当时发掘出来后,条件有限加大保护不当,被扔在普通库房堆放半个世纪,丝织物碳化严重,已经无法修复了。



定陵成了吴晗和郭沫若等人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也成了考古史上永远的痛,也造就了皇陵考古的诸多遗憾,我们不敢想象当时如果打开的是长陵会怎么样,如果继续挖掘其他陵墓会有哪些破坏,庆幸的是只打开了一个定陵,遗憾的是定陵的文物再也无法复原了。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觉得回答满意,请点赞支持,谢谢。


历史爱好者MY


万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数百年后自己竟然会被当作练手对象给刨了个底朝天,万历皇帝在位年间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后数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来,但凡皇帝陵寝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寝能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对很多盗墓贼来说,他们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里面所有金银财宝都不罢休的。

但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样了,它之所以被发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对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长陵了解得不够深入,怕会对长陵里面埋葬的珍贵文物造成损坏,所以就挑选了规模不如长陵宏大、但结构和长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过挖掘定陵积攒一些打开长陵的重要经验。

死后难逃悲催的万历皇帝

于是万历皇帝的尸骸就开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开之后,因为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达标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开始发生了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在这个过程中毁坏得破烂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样。

而在数年之后,特殊时代降临了世间,被摆在定陵博物馆中的万历皇帝棺椁和他的两具妃后棺椁被激愤的人们拉到了广场之中,焚烧毁坏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毁灭,在重见天日没几年时间后,它们又开始尘归、尘土归土,失去了它们所有的光芒。

这次挖掘的行动是一次很大的错误,它给整个考古界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数年后的毁坏带来的,而是在刚刚挖掘完没多久之后,就被人们认定为了巨大的错误。

郭沫若最感兴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虽然这次行动的主要牵头者是当时北京的大佬、有着很深历史背景的吴晗,但实际上的推动者却是郭沫若本人,吴晗是在郭沫若的说服影响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发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积极狂热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个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应当是与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他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着各种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头号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过这个工程太浩大、太困难了,他是暂时没机会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了朱棣的长陵和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对这两处陵墓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处陵墓没有受到任何盗墓贼的光顾,而且这两处陵墓中分别可能埋葬着两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着兰亭集序,虽然无法确定,但即便只有一丝的机会,那也是能让郭沫若感到狂热的,因为兰亭集序对文人们的影
响实在太大了,他做梦都想象着能在有生之日亲手观摩一眼兰亭集序


长陵中永乐大典对郭沫若的影响

而长陵之中则埋葬着意义非常重大的永乐大典,朱棣在位年间做出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动用无数国力派遣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的耗资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国力的一种表现。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订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总部大典一共有1万多册、2万多卷、3亿七千万字,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学科、各种知识,可以说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

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却是极度残缺的,永乐大典流传到乾隆时期的时候就已经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后在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国联军的时候丢失了一部分,溥仪在位的时候又被宫中的太监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现存的永乐大典其实是非常残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乐大典比作一个人的话,那现存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只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

而长陵之中虽然还不确定有没有永乐大典,但因为是朱棣人生功绩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他死后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长陵中的。

被灾难改变的规则

所以怀揣着对这种缺失文化的狂热追求,长陵自然就成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会导致定陵成为了它的练手对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仅是一次错误,与此同时它更是考古学界的一场灾难,在此事发生过后,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针对皇陵的工作,并定下了一个若非皇陵遭受到损坏需要抢救、无论如何都不得对皇陵主动挖掘的规定。

在定陵事件发生后,郭沫若是还想着手挖掘长陵和乾陵的,不过前车之鉴不可忽略,为了防止同样的灾难再度出现,于是郭沫若的所有请求都最变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绝了。

所以说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开,是因为它和长陵有着相似性,被当作了练手对象,而因为定陵挖掘后没有相应保存技术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损坏,随之而来的是考古学界的规则被改变,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响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没被挖掘过的皇陵都避开了被主动挖掘的尴尬情况。


孤客生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明朝十三陵为什么要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呢?



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请发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运动。

说到底,也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特别是明十三陵中的永乐陵,很多人想一睹当年"永乐大典"的风采。而中央当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开发十三陵。

在整个十三陵中,唯属永乐皇帝的长陵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开发长陵。只是没有想到,在开发的过程中,居然又意外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出现了坍塌现象。于是,既是为了安全,就是为了累积经验,考古队决定从定陵开始挖掘。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定陵被挖掘之后,为什么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在长陵发掘之后,的确是出土了相当多的珍贵文物,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当时保管文物的方法太过落后,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些从定陵里出土的文物几乎已损坏殆尽。


而国家为了不重蹈覆辙,好好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于是便出台了法律,不允许继续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位于北京昌平区明代十三陵之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地下长眠之所,也是目前十三陵景区唯一地宫开放的明代帝陵,十三陵其他的地宫都未被开启,且都处于密封的状态,其他人都没事,为什么偏偏悲催的万历的帝陵惨被刨了呢?下面咱细细道来。

此事发生在1955年,当时北京市的副市长吴晗找到了郭沫若,矛盾等人,来了个联名上书,请求国务院批准考古发掘十三陵最大的陵寝-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这样既可以积累历史资料,又可以了解明代皇陵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方式,结果这一请求被国务院周总理批准了。


于是一场浩大的“考古”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启了,考察队兴奋的来到了长陵,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用探铲探查,结果一个多月了竟然毫无头绪,别说打开地宫了,就是连朱棣地宫的入口都没找到,于是大家不灰心,接着用探沟的方式找入口,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正当大家灰心丧气之时,考古所副所长夏鼐认为,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之后再来挖掘长陵。就这样,大家开会研究,结果是决定试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严重损毁的万历龙袍)


就这样,定陵开始被考古队用探沟的方式挖掘,幸运的是找到了一块指路石,从而顺利发现了地宫入口,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定陵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但是悲哀的是,定陵的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由于没有技术手段,出土的明朝丝绸几乎没有实物留存下来,而技艺也已失传,这造成了文物史上的灾难。等郭沫若再次和周总理申请挖其他皇陵的时候,得到的确实周总理冷冷的回答:十年之内,不准挖皇陵,一律不批!


老猪的碎碎念


明十三陵主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宝城一侧的,短短几十米的长度,完全用土夯实,在这种条件下,地表上庞大的宝城寻找地宫入口可谓是难如登天。这是明十三陵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善的原因,除了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墓之外,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被盗过,其他的十二陵基本保存完整。

朱由检

他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生平勤勤恳恳,不是昏君但却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天灾人祸各地爆发水旱灾害,瘟疫横行,朝廷之上官员结党营私,本来就空虚的国库,根本拨不下钱赈灾,这种情形下,人们都没有了活路,各地人民只能揭竿起义,放手一搏,其中以闯王李自成市里最为浩大。李自成破城之后,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上吊自缢殉国,亡国君主大多昏庸,朱由检作为一个勤勉的帝王,落得如此结局可以说是很悲惨了。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之后,北京城内乱作一团。清理战场时发现了朱由检和他皇后的尸体,这两具尸体的处理方式用两扇门板抬放到了北京东华门外。可怜的皇帝此后尸体居然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荒唐的是流民乱窜的年代,不知道谁把他的头砍下来。

后来李自成还算仁义,令人做了一个纯金打造的头颅,安放在了这个皇帝的头上。这个举动隐来了盗墓者的垂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有过几年,安葬崇祯帝的思陵墓门被打开,朱由检的金头已经不见了。可怜这位皇帝生前时运不济,死后还不得安宁。


品读武器装备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发掘活动,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浩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合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十三陵,首选的对象是永乐皇帝的长陵。获得批准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始寻找长陵墓道,然而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却意外的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现象,于是考古专家们决定先发掘定陵作为试验场,待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挖长陵。

之后考古专家组织考古队,由赵其昌担任考古发掘队队长,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随后进入地宫。挖掘过程中也发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钉钥匙,用来移开墓门后面的自来石。考古队在地宫里找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并对帝后棺椁进行了发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丝锦和帝后冠冕等3000余件珍贵文物。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引发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落后以及保存方法的失当,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丝织锦缎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如今我们能看到各类布料残片。更为严重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革命小将们将万历及两位皇后的遗骸拖出来进行批斗,并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定陵中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丢弃在野外,最后不知所终。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定陵地宫文物大多都是仿制品。

令人可耻的是,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定陵发掘遭受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还向国务院上书,要求发掘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来总理予以驳回并做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国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护,做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流传于世。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历史茶坊


万历皇帝定陵的挖掘工作可以说是考古史上的一次典型重大失误。这次的挖掘工作与两个人有着重要的关系,第一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专家吴晗先生(当年也是北京市的副市长)另一个就是时任中科院院长、著名的文学家、文物爱好者郭沫若先生。



至于万历的定陵为什么首当其冲作为第一批开发的对象呢?这是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份考古计划,该计划由吴晗发起,郭沫若推动,目标直指的是朱棣的长陵,后来因为政治原因、技术原因否决了长陵的开发换成了万历皇帝的定陵试验,毕竟是第一次考古缺乏经验,两位先生一个主要是为了研究明代历史,一个主要是研究明代文物。



由于当年技术所限,定陵的挖掘并不成功,陵墓中珍贵的明代丝织品、棉织品氧化后失去了原有的彩色,并发生了腐烂。最后帝王棺木被丢掉了,在后来的运动中一把大火,也把万历及其皇后的遗骸都烧掉了。



定陵挖掘虽然失误了,但是考古之风席卷全国多省,于是各地纷纷上书国务院向那些封建帝王陵寝开发。国家很明智的认识到了这股风气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并及时制止了挖掘帝王陵寝,毕竟不挖掘才是最好的保护嘛。


纳兰谈史


明十三陵在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皇陵群中绝对算得上最为独特的存在。

历代皇陵,基本都会被盗墓者不断光顾,洗劫一空,幸存者不多。而明十三陵中的十三座皇陵,却幸运的没有遭遇盗墓者的光顾。

但是,多得过盗墓贼的光顾,却不一定能躲得过被毁的命运,说的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万历皇帝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定陵逃过了无数的盗墓者的光顾,最后却被人当做练手的靶子给毁于一旦。

也是万历对于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非常崇拜,把自己的定陵和朱棣的长陵修的一样,只是规模小了一点。没想到就是原因为,让定陵遭遇了灭顶之灾,万历死后也不得安宁。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正儿八经的“文化人”。文化人嘛,自然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爱好。郭沫若的爱好就是“考古”,发掘皇陵。对于这个爱好,郭先生有着近乎痴狂的之恋。



郭先生毕竟是一派大家,一般的帝王陵墓自然是瞧不上的,他看上的是“秦始皇陵”、唐高宗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因为秦始皇和乾陵都传得有点玄乎,发掘难度极大,所以郭先生决定先发掘长陵。当然了,郭先生是个明白人,害怕贸然去发掘长陵怕技术不过关造成损失,于是决定找一个结构相似的皇陵先练练手,积累一些经验。很不幸,这个练手的皇陵就是万历的“定陵”。



在郭沫若的活动下,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牵头吗,定陵的发掘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定陵是用来练手的,但万历好得当年了48年的皇帝,陪葬品还是不错的。在发掘的过程中,里面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还有三口金丝楠木的棺材。

但是,由于保护技术不到位,很多出土的文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比如说定陵里面出土的龙袍,刚出土时就像新的一样,鲜艳夺目。


但是,因为保管不善,出土没多久就变成下面这副模样,破破烂烂,暗淡无光。

不过,既然挖都挖了,也没有办法了,那就干脆建立一个定陵博物馆,把出土的文物放在里面保藏吧。包括三口金丝楠木棺材和万历本人,都进入了博物馆。

要是以为这事情就这样完结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冲击,定陵文物又遭遇了一次认为的毁灭。

作为封建时代留下的物品,定陵文物被愤怒的群众疯狂的打砸,金丝楠木棺也被人丢到了山脚下。最可怜就是万历了,本来就只剩下骨头架子了,还有被人丢的到处都是,拿去烧火。

至于剩下的为什么不继续挖了,自然是因为看到定陵文物出土后的毁灭性破坏,国家决定不再继续发掘。

虽然郭沫若好想继续挖掘,但是都遭到了拒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