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靠什么推翻元朝的?

真心16541


朱元璋剧照


打败一个强敌,没有那么容易。元末的元朝,实力依然不容小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朱元璋怎么打败他们的呢?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先南后北的发展战略。

朱元璋一开始就是先扫荡南方的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先安内后攘外,坚决避免引起元朝的注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直到1367年南方基本平定后,朱元璋才举兵北伐。就算北伐,也是小心谨慎,先扫清北京的外围河北、山东等地。这个战略十分正确。



二是科学安排北伐路线。

北伐时,朱元璋已基本拥有南中国的版图。出发前,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常遇春提出:现在我军兵锋正盛,应直取元朝大都(北京),攻下都城后,分兵扫荡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朱元璋认为,孤军深入有危险,大军孤军深人,前有坚城,后若补给线被切断,元朝援兵四面八方赶到,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应解除大都周边的元军,再进围大都。后来果然达到预期效果。


徐达


三是妥善安排领兵大将。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伐。徐达是主帅,常遇春是副帅。为什么选徐达担任北伐元朝大都的主帅,而不选常遇春?从智勇来说,常遇春和徐达差不多,但除了智勇,徐达比常遇春有更重要的优点。什么优点呢?徐达“持重有谋”、“谦逊”。

本来,北伐应当由朱元璋亲自出马,但有徐达如此人才在手,足以完成任务。为更稳妥一点,朱元璋派出第二名将常遇春担任副帅,常遇春不如徐达持重,还有杀降的坏习惯,但是常遇春绝对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一把好手,绝对是攻城拔寨、善打恶战的一把钢刀。有这两个人相互倚重,相互补台,北伐出不了大篓子。况且,灭张士诚就是这两个哥们搭档,已经磨合过了。



四是宣传工作出色。

配合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朱元璋发布了《谕中原檄》,后人又叫《讨元檄文》。朱元璋为什么不叫《谕中原檄》,不叫《讨元檄文》?火药味轻一点,反正内容都是一回事。《谕中原檄》主要两个特色:语气恰当、民族平等。

1.语气恰当。北伐的目的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办这几件事,我们也有实力办到,我们已统一了南方,“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完全有实力做到我们想要做到的。



2.民族平等。提到北伐军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愿意留下来,就在中华版图安居乐业,要是不愿意留下来,你自己去塞外喝西北风。蒙古人、色目人等,虽然你们不是华夏族,但是我们都生活在天地间,愿意留下作为臣民的,与华夏人民一同对待,这一招对蒙元的民族压迫政策是极大的讽刺,也是对少数民族人士的真情感召,达到了扩大自己阵营、孤立元廷的目的,能抵十万大军。

史载: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率军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围了大都(北京),然而大都无人守卫。元朝君臣吓得早就跑回了塞北。


坐看东南了


朱元璋出身布衣在乱世中崛起用了十多年时间扫平群雄,1367年派大将徐大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收回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把元顺率赶回草原,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建都南京,朱元璋建立了汉人最后的王朝,被称为古代开国皇帝中得国最正的,那么朱元璋靠什么推翻大元的呢?一,大元立国之初,蒙古骑兵冠绝天下弓马娴熟骑身一流打败天下无敌手,到元未立国九十多年了,蒙古军队腐败严重丧失了战斗力。二,朱元璋的势力主要面对的是陈友谅,张士成等起义军,北面刘福通红巾军打元军主力打得七零八落,还攻占元上都。三,朱元璋在同各个起义军战斗中打造了一只百战之师。明军特别重视火器装备,这是打败元军的重要原因。四,朱元璋讨元时还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囗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造福斯民”焕起汉民族反抗夷族统治的自信心。所以,朱元璋的明军占尽天时地利和人和,还有先进的火器装备打败元顺帝是大势所驱。





关东侠客


直接说了,明太祖能推倒大元朝的主要原因是大元朝制造了一个自己根本无法应付,但是明太祖却对付起来游刃有余的“乱世”。相比之下,明太祖超人的军事才能反倒是其次。因为明太祖主要对付的敌人是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江南群雄,推倒大元反而是件比较容易的工作。

大元朝起自北境,以华北平原为腹里,所以在地缘上来讲类似于周天子,对待东南地区的统治方法也类似于宗周对于荆徐,只要如法缴税就可以允许地方上诸侯豪强的自治。这种统治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实际上的成本很低,比如像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反王,在“杀人放火受招安”也就乐于支持大元朝,并响应号召配合朝廷作战,派兵攻打红巾军;同时派苏州的运粮船,从海路运粮到大都去维持大元朝廷(沈万三就是干这行的)。这种模式是元末普遍的现象,以托名北宋,但却是元末乱世为背景《水浒传》之所以会有“招安”、“平四寇”的情节,也是基于当时的现实。


元廷的这种宽大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学张士诚、方国珍们,希望用“攻城掠地”的方式逼朝廷默许甚至是承认自己的既成事实地位。于是元廷内部开始有反对意见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太师脱脱一直力主“剿匪”,最终发动了围剿张士诚的高邮之围。但宣政院使哈麻却是任何事只要脱脱支持我就反对,而元顺帝则是希望手下的公卿们的斗争越激烈越好——这样更好坐收渔人之利。所以此时大元在军事上的优越性虽然依旧,但是因此而引起的财政问题却成为压折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大元的经济几乎崩溃——江南的钱粮收不上来;腹里等地又太贫困。之后元廷内部一次政变使脱脱垮台,而在高邮之围中被脱脱集结起的军队立刻陷入群龙无首之态,据《庚申外史》记载:

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铁甲一军入襄阳,号铁甲兵者是也”。

倾天下之力集结而起,目的是平定张士诚的百万大军不战自溃,让割据群雄更加有了蔑视朝廷之心,而流窜的军队和之前的流民们竟然结合的一起,又成了新的大患……此时内讧依旧的大元朝廷就已经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因为大元朝的军事体制从此开始瓦解,经济基础也早已崩溃,所以后来明太祖本人就认为这高邮之围的不战而败导致脱脱垮台的政变是大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元顺帝从不是个懒惰的人,他反而是过于频繁、而且没必要的干涉朝廷中的运作。

脱脱太师,其实和之后的乾隆帝一样,绝不是“汉化”的典范。

此后的十多年中这些“只会”窝里斗的大元君臣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到宫廷斗争之中,而此时的明太祖早已经以同乡、旧友(徐达、汤和们)为纽带,拉起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并且据有金陵之地。注意,宋元以来近五百多年三吴之地一直富庶,而只要手里有了“自己人”,面对这一个富裕的原子化社会,那就是不可挑战的强权。 而在控制了一个根据地之后,只需要通过并不复杂的管理和动员,就能够获取无数的资源,做到真正的以小博大,注意不是以弱胜强。

再加上明太祖本身的在军事又是三千年少有的猛将,在打破陈友谅之后基本上就是天下无敌。此时据有富裕的半壁江山,再去攻打一个既无核心团队也无资源基础,只剩下“大哉乾元”的元顺帝君臣,根本就和秦灭东周一个路数。所以在明太祖下诏北伐时用了《谕中原檄》的客气语调评论大元朝、之后又谥元廷末帝为“顺”说明了他自己也知道,这位元顺帝几乎是被连吓带哄撵出中原的。

《江山纪》剧照:自右至左为明太祖、马高后、徐中山。


陳大舍


诚邀,如题。窃以为和他自己的为人和用人有关!

首先,老朱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在自己身边

朱元璋的队伍,文臣如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武将有中军三帅——汤和徐达常遇春。此六人皆当世不世之才。李善长提出广积粮缓称王,徐达北伐9个月就直捣元大都,这些人才是老朱争天下的根本

其次,老朱能屈能伸

朱元璋最危机的时候,大概是奇袭应天府后,西方陈友谅,北方元军,东方张士诚同时相对他动手。老朱能屈能伸,纵然觉得这事做得丑死了,依然给这三方都上表投降,并主动东击张士诚,让其囿于防守无力进攻,进而能抽出手来以二十万人干掉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这种城府世所罕见!

最后,马皇后

马皇后是朱元璋起于微末的最初力量,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就很难聚集起几万兵马自霸一方,更不要说争夺天下了。所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贤惠的女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往往一件事做成了,就会给成功者带很多光环!其实呢?

第一,朱元璋作为成功者,自身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不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元朝作为失败者,统治政策决定其长久不了,即使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也不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其实很简单,老百姓决定了最后的成功者!

一个把老百姓得罪到底,视百姓如牛马的朝代如果长久,那才是天理难容!

同样,一个能代表百姓利益,或者解决百姓水深火热的困局的集团,哪怕是暂时解决,也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百姓是水,统治集团是鱼!要想自己游的欢,就别往污染水!

百姓的呼声是最弱的,百姓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百姓的利益恰恰也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哪个朝代维护百姓利益时间长,朝代存活就长!


尚沃写给理想5555


朱元璋推翻元朝,靠的是,一,正确的路线和策略,二,民众的支持,三,元政权的腐朽。

一,正确的路线和策略。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以后,和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结婚,使他的地位一下子便提升起来,以至郭子兴死后,他便掌握了这支军队。拥立小明王和刘福通,使自己不至于孤军作战。确立先南下攻占南京以为根据地,尤为重要。因为当时元军主力在北方与刘福通作战,南方较空虚,所以朱元璋得以顺利占领南京。之后,又确立先打最强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避免两线作战,并取得了成功。之后,消灭了其他势力。最后发兵北伐,推翻了元朝。在这期间,朱元璋采纳并坚持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对他的成功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这一系列正确的路线和策略,使朱元璋获得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辉煌功业。

二,民众的拥护。这集中反映在众多杰出人物的辅助和支持上。武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周德胜,胡大海等,文臣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没有这些英雄人物的鼎力支持,朱元璋是决无可能成功的。

三,元政权的腐朽和人心丧失,这是朱元璋得以成功的客观条件。

欢迎点评。


WM晓奇


由于大元帝国的统治阶层过于盲目自信,加紧了蒙古族汉化的历史进程,对国家,国民的管理过于宽松,使得大汉族主义甚嚣尘上,而且大元帝国统治阶层内部存在着争权夺利,忽视了大汉族主义的危害性,这就导致了反对势力的反叛运动风起云涌,各路反叛军队兵临大都城下,大元帝国无法应对,只能撤出中原,回归草原,仅仅维持不到一百年的大元帝国被大汉族主义者给颠覆了。

于是,中原地区处于各派反叛势力的内战状态,最后,朱元璋领导的这一派军政势力打败了其他的军政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大明帝国。


沈阳杨艺


民心向背决定成败。一个把汉人视为四等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殖民政府在中原的花花世界里已经腐败的拿不了刀枪骑不上战马了,依靠汉军,西域雇佣军去对抗南方起义军,战力差 易崩溃,内部虚弱不堪。而朱元璋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先统一南方积聚实力,知人善任用徐达为主帅北伐,路线合理,百姓拥护,元朝安能不灭?为朱元璋点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南至北驱除鞑奴,恢复中华的人!


峰的颜色48


时势造英雄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十分严峻,所有中原人都厌烦可汗的朝政,他们视中原人为奴隶,广大汉人常有谋反意图,再后来擅自占有汉民族财产,加上沉重的服役,最终爆发农民起义。

朱元璋得民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losman


朱元璋的成功绝非隅然,是大元帝国反动统治暴劣至极而至,人分三六九等,少数的蒙元势力,确享有一切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为非作恶,惨忍腐败床榻以病入膏肓,,,是自失天下于汉民的天赐良机,,,。在陈友谅,韩山童,红巾军的全力打击下,暴元势力全力收缩回漠北大草原,,,朱元璋也身在其中,展现了卓越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华,在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補佐下终成大势一统天下,,。其谋士的缓称王,高巩城方略极有智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