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烏克蘭為什麼要幫助德國進攻蘇聯呢?

幸福地帶2


應該是烏克蘭人幫助德國進攻蘇聯。

這一針見血地說,就是斯大林搞集權惹下的矛盾。

首先就是農業集體化政策太過激進的推行。嚴重損害了富農群體的利益,同時伴隨著農業集體化的進程也伴隨著對宗教的打擊,那些執行任務的蘇聯共青團員大多是激進的無神論者,這嚴重傷害了文化水平較低,只能託付信仰於東正教的農民們內心的情感。


重點來了。

在集體化進程一片混亂的局勢下,1931年蘇聯發生了旱災,糧食產量降至低點。第二年,儘管各地紛紛上報糧食歉收的消息,斯大林卻以不能損害蘇聯在國外的信譽為由,拒絕了蘇聯停止糧食出口的建議。並且下令加強監督,禁止零售貿易,私藏糧食以及任務不達標的農莊負責人都會遭受懲罰。

哈爾科夫的黨委書記特里科夫曾經告誡——饑荒正在烏克蘭蔓延,而斯大林卻諷刺前者是在編造童話故事。有限的糧食被優先供給給軍隊,很多人只能靠吃草,樹皮,貓,老鼠等為生,甚至還發生了吃人的慘劇,估計有400至500萬人在這場饑荒中喪生。以此為背景,就能瞭解那個吃人狂魔的故事——《羅斯托夫的野獸》。


不僅僅是饑荒,還有壓制到很低的社會消費水準,極其有限的居民購買力,可以說,基本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麻木,機械,沒有激情與理想,就是生活的奴隸,而且還有大清洗運動,彼此之間還要提防對方告密。不滿意還不能說,不能發牢騷……

所以說烏克蘭人是非常痛恨某人的,人民往往只看最重要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嗎?人民的尊嚴和權利能得到保障嗎?很明顯,在那個時期,這都是被踐踏了的。

蘇聯有個叛徒——安德烈·弗拉索夫,他投向納粹的懷抱反對蘇聯政府,並且闡述了原因——大清洗運動(其父親在此運動中喪生),大規模的恐怖運動,政治委員們對軍官們的侮辱,以及對所有俄羅斯民族事物的踐踏。


弗拉索夫的政治規劃中包括——公共設施的國有化,免費的教育和醫療,發放退休金和社會保險等,所以這也說明了人民想要的是什麼。


大唐安西節度使


二戰期間的確有蘇聯加盟共和國在被德國佔領以後倒戈,最具代表性的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他們的人種風俗文化與俄國並不同源,反倒與德國接近,加入蘇聯是軍事脅迫的產物,所以在被德國佔領後立即反水,大肆報復蘇聯。

烏克蘭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尤其是西烏克蘭地區,在被德國佔領後快速成立了傀儡政權,協助納粹德國,後期更是出現了兩頭對付的烏克蘭起義軍。同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為什麼如此憎恨俄羅斯,還得從歷史說起。

烏克蘭與俄羅斯同屬東斯拉夫民族,歷史悠久,但第一個斯拉夫公國卻不是由斯拉夫人創建的。公元862年諾曼人留裡克被邀請來調停斯拉夫人內部矛盾(諾曼人指定居在法國北部的維京人及其後裔,時至今日俄羅斯人一直以自己的維京血統為傲),留裡克率領親兵隊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第一個羅斯王國,即留裡克王朝。留裡克去世後,繼承人奧列格率部攻佔了基輔,建立了羅斯公國,這是斯拉夫人歷史上第一個公國,被公認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的起源國。

奧列格去世後,王位回到留裡克的兒子伊戈爾手中,俄羅斯古代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就誕生於這段時期,伊戈爾大公又被稱為基輔大公,彼時的基輔是羅斯公國的首都,基輔城也被稱為“俄羅斯諸城之母”。

弗拉基米爾一世統治時期(980—1015年),羅斯公國達到鼎盛,其版圖東至伏爾加河口,西抵喀爾巴阡山脈,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弗拉基米爾一世更是通過與拜占庭帝國聯姻奠定了自己羅馬帝國繼承人的身份,此後東正教成為基輔羅斯公國的國教,東斯拉夫人的民族文化開始成型。

此後基輔羅斯公國開始走向分裂,12世紀時期已經分裂為若干公國,進入軍閥割據時代。

13世紀20年代,鐵木真孫子拔都建立了金帳汗國,涵蓋了基輔羅斯公國東部大部分領土,東斯拉夫人的中心西遷,莫斯科取代基輔成為新的中心。此後莫斯科公國崛起,取代了金帳汗國,成為俄羅斯實際上的統治者。

而基輔羅斯公國的西部被波蘭人佔領,這片區域即是後來的烏克蘭,烏克蘭取自“邊疆”,但此時的烏克蘭還是一個地域概念,並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族。

信仰天主教的波蘭把烏克蘭當做殖民地,大肆壓迫烏克蘭人,不堪受辱的烏克蘭人多次暴動反抗烏克蘭人的統治,1648年,烏克蘭人在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領下發動起義,他們致信同宗同源的俄羅斯,希望拉兄弟一把。而以羅斯公國繼承者自居的俄羅斯人卻遲遲不予回應,直到1650年,沙俄與波蘭之間的領土問題談判破裂,沙俄才開始援助烏克蘭。

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覲見了俄國沙皇,雙方簽訂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條約》,即《三月條約》,根據條約規定,烏克蘭併入俄羅斯,但保留高度自治權(自治權很多,包括保留稅收軍隊,有自己的立法機構等等,烏克蘭人認為雙方是結成聯盟,頂多是附庸國,俄羅斯人認為烏克蘭是併入了俄羅斯)。

烏克蘭人滿心歡喜,以為找到了大哥,但這位大哥卻沒打算讓小弟活著出去。大北方戰爭(俄國與瑞典之間的戰爭)期間,大量的哥薩克騎兵(烏克蘭人以哥薩克後裔自居)被徵召做了炮灰,戰後俄羅斯藉口哥薩克騎兵戰鬥力太弱,對其進行了改組,這一做法侵害了烏克蘭的自治權,烏克蘭上層貴族藉此發動叛亂。

叛亂給了俄國取消烏克蘭自治的藉口,至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時期,烏克蘭自治已經基本被取消,在俄國內部,烏克蘭不被允許提及,而是以小俄羅斯代稱,烏克蘭的語言文字也被廢除,甚至西部信仰天主教的烏克蘭人也被強制改為東正教。

平心而論,烏克蘭在被兼併以後過的還是不錯的,俄羅斯在烏克蘭興建了大量的工廠礦山,烏克蘭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經濟發展無法掩蓋民族意識的崛起,烏克蘭人依舊矢志不渝尋求獨立,十月革命以後烏克蘭希望藉助外部力量實現民族獨立,他們曾主動與德國奧匈帝國苒和,希望藉此擺脫俄羅斯。

1918年一戰結束後,當地人在原奧匈帝國統治區域短暫建立了“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而在東部親俄的哈爾科夫,當地人建立起“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兄弟鬩牆十分明顯。隨著蘇波戰爭的結束,“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被併入蘇聯,“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歸入到波蘭統治下。

歸入波蘭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過得並不幸福,為了獨立,他們在波蘭境內大肆暗殺,企圖奪權,搞的人心惶惶。

“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也不好過,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於蘇聯上層政策失誤,造成烏克蘭大饑荒,數以百萬計的東烏克蘭人被餓死,作為歐洲糧倉,烏克蘭認定這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滅絕,雙方矛盾越來越嚴重,加之斯大林大清洗,大量烏克蘭人遇害,更是加劇了這種矛盾。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搶佔了波蘭東部,“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合併,重新統一為烏克蘭。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衛國戰爭爆發後,部分烏克蘭人尤其是西部烏克蘭人,離心離德,希望藉助德國脫離俄羅斯的慾望尤其強烈,發生歡迎德國入侵併不奇怪。

德國入侵蘇聯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發表烏克蘭獨立宣言,表示願與德軍合作共同抗擊蘇聯。但把斯拉夫人看做是劣等民族的納粹馬上擺了他們一道,不得已烏克蘭游擊隊又開始於蘇聯軍隊合作對付納粹德國。1942年成立的烏克蘭起義軍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的首領班傑拉,出身與“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他既不願意歸附納粹德國,也不願意加入蘇聯,視俄羅斯人、德國人、波蘭人、猶太人為敵人,四處樹敵,一心謀求獨立。

烏克蘭起義軍覆滅後,班傑拉逃到西德,在那裡繼續堅持國家獨立,1959年班傑拉在家中遭克格勃特工毒殺。

縱觀俄烏四百年的分分合合,雙方的關係時好時壞,即使在烏克蘭內部也存在不同看法,西烏克蘭人對俄羅斯感情淡薄,他們多數認為俄羅斯是烏克蘭的侵略者,正是俄羅斯阻礙了烏克蘭現代化的步伐,在烏克蘭的部分出版物中,烏克蘭大饑荒是蘇聯要種族滅絕烏克蘭人;蘇聯割讓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是故意拖累烏克蘭發展;蘇聯在烏克蘭興建工廠汙染了烏克蘭的環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更是蘇聯對烏克蘭犯下的不可原諒的罪行,總之,烏克蘭就是俄羅斯的受害者。

而東部地區的烏克蘭人對俄羅斯感情深厚,他們與俄羅斯交集眾多,認同俄羅斯的做法,不願意與俄羅斯分裂。近年來俄烏關係惡化,東西雙方大打出手,就是這種感情分化的產物。

站在烏克蘭政治家的立場,他們當然不願意成為俄羅斯的附庸,為此不惜大肆詆譭俄羅斯,對雙方几百年來的恩怨一邊倒定性有利於調動民粹,為自身統治服務,但這種做法十分危險,作為夾在在東西方大國之間的烏克蘭,根本無法擺脫俄羅斯的影響,一味疏遠俄羅斯,投入西方懷抱,不僅不可行,還會為自己帶來無盡的麻煩。

而站在俄羅斯的立場,烏克蘭是自己同文同種的兄弟國家,本就是自身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刻意迫害烏克蘭人,那些仇恨不過是烏克蘭政客調動矛盾,攫取權力的手段。除此以外,地緣政治也決定了俄羅斯不允許烏克蘭完全導向西方懷抱,所以他們對烏克蘭是又愛又恨。

時至今日,烏克蘭已經成為東歐的火藥桶,無休止的戰爭和政治內鬥耗盡了國家元氣,作為原蘇聯最為富裕的地區,烏克蘭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落千丈,曾經發達的軍工體系也消耗殆盡,蘇聯時期的輝煌一去不復返。即便如此,也看不到任何向好的希望。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偏頗。

第一、二戰時期,烏克蘭就是蘇聯的一部分,是其加盟共和國之一,幫助納粹的這部分人,比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格魯吉亞人、哈薩克人等等都被統稱“俄奸”。

第二、問題問的應該是“二戰時期,有些烏克蘭幫助德國”,不能統說烏克蘭人,以偏概全。比如,蘇聯排名第一的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就是烏克蘭人。

土生土長的烏克蘭女青年柳德米拉(下圖)戰前是基輔國立大學歷史系的大學生;戰後,柳德米拉同學成了柳德米拉少將。
而且,在敵後堅持抗納粹的烏克蘭游擊隊,戰鬥力也是可以的,斯大林都給與了官方肯定。

客觀地看,蘇聯國土龐大,民族眾多(194個),加之,蘇聯民族政策還非常蹩腳、粗暴,導致二戰中,一些加盟共和國紛紛倒戈。所以,他們並不是喜歡德軍,而是希望藉助德國將讓烏克蘭脫離蘇聯的控制,順便再撈點好處。

類似的還有二戰中,對土爾扈特部後裔——卡爾梅克人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冠以“卡獨”“叛國”的罪名;強行兼併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等。

以愛沙尼亞為例,德國軍隊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後,不少愛沙尼亞人視德軍為“解放者”,主動與其展開合作,還積極“參軍入伍”,武裝黨衛軍中的愛沙尼亞師戰鬥力還是可以的。據統計,共有72000名愛沙尼亞人被徵入德軍,其中一些竟然堅持戰鬥到了1945年,還隨德軍撤退到了本土,參加了德國本土保衛戰。
不過,愛沙尼亞並不是納粹理念的忠實信徒,愛沙尼亞師更多的是為祖國的獨立而戰,不是為了所謂的“元首”,或者實現元首構建的“日耳曼尼亞”(類似於大歐洲共榮)。

再回到烏克蘭。

沙俄時期,烏克蘭已經被視為俄羅斯帝國的糧倉,黑海周邊佈滿沙皇的軍事基地。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亞的原住民被強行遷走,同時鼓勵大量俄羅斯族人在此定居。此時的烏克蘭,俄語和法語是通用語,烏克蘭上流社會幾乎完全被俄羅斯化,只有哥薩克人會時不時的搞事情。

下圖,偉大的俄國作家果戈裡,就是個徹底俄羅斯化的烏克蘭人。

十月革命後,蘇俄繼承了沙俄的衣缽,各種形式“吸納”了周邊的十幾個加盟共和國,成立了“蘇聯”。最初,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下,烏克蘭中下層人民還是挺歡迎蘇維埃政權的。

比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對此時的烏克蘭也有生動描繪(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烏克蘭出生、長大、幹革命,小說除了幾段戀愛經歷以外,幾乎全部是他的親身經歷)。

然而,蘇聯剛站穩了腳跟,就轟轟烈烈的幹了幾場運動,讓烏克蘭從東歐糧倉,世間樂土一下子墜入了地獄。

按時間順序看:

1.強制集體化,對富農進行了滅絕式的打擊。1929-1934年,蘇聯強制推行集體化,雖然之後奠定了工業化基礎,但是它由幾千萬人的血淚,甚至生命換來的。而烏克蘭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俄羅斯/蘇聯的主要糧食產區,農業人口比例大,受到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地區。

2.教條粗暴的集體化政策+自然災害,導致了30年代初,駭人聽聞的“烏克蘭大饑荒”。這段歷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隱瞞,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昭之於天下。在土壤肥沃的烏克蘭,1932-1933年間,大約餓死了總人口的1/7。

而且,在饑荒中,政府不但沒有專門的救助行動和政策傾斜,反而變本加厲的徵收糧食、穀物、牲畜,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否則就是反革命,會被處以重罪。

還封鎖了烏克蘭周邊的交通線,禁止人們外出逃荒。任何未經許可,試圖離開烏克蘭的饑民都作為“階級敵人”逮捕。結果,有地區整村的農民餓死家中。

所以,後世,尤其是現代烏克蘭人,總把這段歷史給解讀成蘇聯蓄意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政策。這個其實有點過了,畢竟,這場運動中,從伏爾加河,到高加索山脈、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還有遠東地區,全蘇聯人民都是受害者。3.大清洗運動導致大量烏克蘭人遇害(不少是軍政幹部、知識分子、作家等民族精英),更是加劇了兩個民族的矛盾。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衛國戰爭爆發後,部分烏克蘭人歡呼雀躍,希望藉助德國擺脫蘇聯控制。導致戰爭初期,出現諸多簞食壺漿的迎接德軍的場面。甚至看把入納粹德國侵蘇聯的行為看成是對本民族的“解放”,積極“參軍入伍”,其中,哥薩克人尤為積極(下圖)。


據統計,二戰時期,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三大加盟共和國,就給納粹黨衛軍提供6萬兵員...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守衛也不乏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黨衛軍。

這些蘇聯偽軍多活動在德軍戰場後方,像剿殺游擊隊,維護鐵路線、看守集中營等等;也有編入入正規部隊參加作戰行動,比如,1944年6月,駐紮諾曼底的德軍“東方營”第352師。

然而,事情還沒結束,進入到戰爭的相持階段,納粹德國一改之前對烏克蘭的親善嘴臉,開始對蘇聯糧倉、礦產資源豐富的烏克蘭採進行系統的、徹底的盤剝,奪取了大量的戰略資源。對烏克蘭實行了德版的“三光政策”。

烏克蘭人還被強徵“東方勞工”(下圖),去德國或其他被佔領區做苦工,這些人被日耳曼人蔑稱為“白奴”。

此外,烏克蘭的農產品也被完全徵用,被幾乎是無償的的地運往德國,來維持德國的戰爭機器的運轉。加之對當地猶太人聳人聽聞的滅絕。結果,戰爭後期,烏克蘭人又開始倒向蘇聯,踴躍加入紅軍,或者參加游擊隊,抗擊納粹德軍。

那些與德國合作過的烏克蘭人(包括被強行抓走的勞工),境遇都十分悲慘。根據雅爾塔協議,盟軍必須無條件地把俘虜到的一切蘇聯公民強制遣返回蘇聯。因此,他們戰後一概被扣上“弗拉索夫分子”(俄奸)的帽子,扔進了西伯利亞勞改營,在飢寒交迫中勞動至死,終身沒能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能單方面的一概而論。

我們常說自己有五十六個民族,而在蘇聯時代它的國情比這更為複雜,它有二百多個民族和十五個加盟共和國。

把這麼多的民族和加盟共和國強行捏合在一起,肯定不是鐵板一塊同心同德。

最為離心離德的國家和民族當數是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個國家,並且在蘇聯面臨解體的邊緣時,也是這三個國家最先提出獨立的。

那麼作為原蘇聯的老二烏克蘭又是怎樣的呢?

不得不說烏克蘭作為原蘇聯大家庭的一個成員國,覺悟意識還是遠高於其他那些加盟共和國的。

第一,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烏克蘭還是掀起了巨大的革命風暴,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就已經作了很好的說明。

第二,在蘇聯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中,可以看到他的警衛員瓦西里從察裡津地區為莫斯科運來了糧食。

第三,在蘇德戰爭時期,當時作為總參謀長的朱可夫提出放棄基輔時,遭到了斯大林的當面痛斥。

第四,赫魯曉夫就是烏克蘭人,他早年是頓巴斯煤礦的工人,參加革命也較早。

第五,蘇德戰爭爆發後,作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在這裡曾經發生過較大的戰役行動。

並且在後來攻打柏林的戰役中,科涅夫所率領的軍隊就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

綜合評論對於一個曾經的原蘇聯一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所做的貢獻是很大的。

而且烏克蘭作為一個原蘇聯的共和國,其地位在蘇聯大家庭之中是不低的。

瓦杜丁大將

在蘇聯時代,有許多的工業和軍工生產廠家都分佈在烏克蘭,一是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二是也表現出了烏克蘭的大家庭意識還是很強的。

儘管如此,在烏克蘭特別是在早期的蘇聯剛成立時,反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武裝組織還是大有人在。

除了孟什維克和舊沙皇的的白衛軍之外,一般的當地民眾也有反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行動。

這主要是國內戰爭結束之後所採取的一些有失妥當的過激行為,在十月革命內戰時期,列寧曾經提出了“一切都為了前線”的口號,在當時除了地主富農之外,大部分分得了土地的農民還是支持布爾什維克政權的。

但是在內戰結束之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在按戰時政策強行從農民手中徵收餘糧、從而引起了大規模的反對蘇維埃政權的行動。

之後又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發起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波及了很多無辜的民眾,這也是引起一部分烏克蘭人對蘇維埃政權不滿的原因。

以下有兩個關鍵的節點從而說明了這一問題。

第一是在蘇德戰爭中有大量的蘇軍士兵被俘,納粹德國在對待西方國家的英美戰俘和蘇軍戰俘上的態度是不同的。

英美戰俘一般都得到了較好地對待,而蘇軍戰俘就不是這樣了,由於非人的虐待蘇軍戰俘大量的死亡。

然而,同樣的都是蘇軍戰俘,納粹德國在對待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的戰俘上的問題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烏克蘭戰俘一般都得到了較好的優待,但俄羅斯族的戰俘命運就極其悲慘,他們一般都被圈在露天裡,沒有食物、沒有冬衣,大多數都在秋冬的嚴寒中死去。

第二是在1944年的2月29日,也就是在庫爾斯克戰役結束之後的蘇軍大反攻階段,著名的蘇聯紅軍將領,有“紅色閃電”之稱的瓦杜丁大將在離開洛夫諾前往第60集團軍檢查工作時,被一群烏克蘭民族分子從一所農舍裡打黑槍擊中,由於沒有進行很好的包紮傷口被感染,後來在基輔醫院動手術時去世,年僅43歲。

瓦杜丁將軍

通過種種跡象表明,在烏克蘭共和國之內確實存在相當的一部分對蘇維埃政權嚴重不滿的人。

但要說到烏克蘭要幫助德國進攻蘇聯的話,確實有點太誇大其詞了,遠沒有傳說的那樣神奇。

原來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希特勒也是這樣認為的,他曾經吹牛說只要往那架破房子上踢一腳,整個的房屋便會倒塌下來。

他說此話的意思就是指整個的蘇聯人民都對布爾什維克政權不滿,只要我們一打進去,蘇聯人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布爾什維克的暴政。

其實這是他一廂情願的胡說八道,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連布爾什維克的死敵鄧尼金和沙皇的表弟都在發表聲明擁護蘇聯紅軍,更別說受十月革命影響的、民眾福利得到極大提高的蘇聯公民。


即便是有那麼一小撮頑固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團伙,根本就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神的話,還談什麼蘇聯衛國戰爭,真要是那樣的話,蘇聯那龐大的兵力投入是怎樣動員起來的?


東方中華不敗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人口4500萬。因境內大多為肥沃的黑土地,有“歐洲糧倉”的美譽

二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時,初期受到烏克蘭一些民眾的歡迎和支持,但到了戰爭後期,經歷德國納粹殘暴統治後,又轉向支持蘇聯一方。那麼他們初期出於什麼原因,要幫助和歡迎入侵的德軍呢?



一、歷史遺留問題。烏克蘭和俄羅斯民族都源自東斯拉夫族群,在公元9世紀時基輔羅斯建立,這是俄烏兩國的共同起源。直至12世紀分裂,後相繼經歷蒙古、立陶宛公國、波蘭等勢力的統治。在此期間烏克蘭逐漸脫離古羅斯,形成自己的文字、語言、習俗。直到18世紀,烏克蘭逐步為沙俄吞併。由此,雖然同源,但形成了不同民族



二、蘇維埃時期造成的矛盾。沙俄在一戰期間1917年爆發蘇維埃革命,建立蘇維埃共和國,於1918~1920年國外干涉蘇維埃時,東烏克蘭加入蘇維埃聯邦,而西烏克蘭被波蘭佔領,後於1939年,波蘭被蘇德瓜分,西烏克蘭也歸於前蘇治下。



蘇維埃時期烏克蘭也強行推行集體農莊制度,對烏克蘭實施高壓統治

,大肆消滅富農徵收土地,這使得烏克蘭民眾十分不滿。三十年代爆發大饑荒時,前蘇對烏克蘭援救不力,使得烏克蘭因飢餓死亡數百萬人



因此當德軍進入烏克蘭時,飽受苦難的烏克蘭民眾們,將德國視為解放者,期待著能讓他們重新獲得富足和自由。但得知德軍只是入侵者的殘酷真相後,他們又紛紛投向了反法西斯陣營。


百味乾坤


這應該是特指西烏克蘭,與波蘭和奧斯曼情況相似。我們在中央臺的科教節目,紀錄片,看到過他們加入德軍,行納粹軍禮,成了純粹的傀儡。這和歷史分不開,他們被俄羅斯帝國征服,有反抗的意識,在莫斯科大公國和後來的俄羅斯沙皇國時期,波蘭立陶宛西烏克蘭曾經組成過一個聯邦,經常干涉俄國內政,便埋下了仇恨。


從宗教上看,東西烏克蘭有明顯的分界線,西烏克蘭是天主教,俄羅斯和東烏克蘭為東正教,在前幾個世紀,宗教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加上蘇聯建設時代,烏克蘭來了一個饑荒。所以就出現了西烏克蘭地區加入了德軍。不過西烏克蘭屬於農業佔主要成分,戰鬥力非常有限,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就是行為令人髮指。


博古又通今


在烏克蘭人的眼裡,俄羅斯給他們的危害要大於任何國家,只要是打擊俄羅斯的事情,烏克蘭人都願意幹。所以,才會出現在二戰期間,烏克蘭人都願意幫助德國進攻蘇聯的情況發生。

究其原因,還是歷史的教訓深刻。烏克蘭和俄羅斯本是同一個民族——東斯拉夫人。烏克蘭的歷史要早於俄羅斯,在古羅斯的時候,基輔羅斯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的俄羅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國家,而是在古蒙古的侵略下才將俄羅斯揉搓成一個國家的。所以,實際上俄羅斯能夠形成一個國家,還得感謝蒙古人的侵略。這個在印度的統一上面是比較相同的。所以,雖然英國人殖民了印度三百年,但是,印度人為什麼不憎恨英國人的主要原因。

蒙古人統一了二百年後垮塌了,莫斯科公國成立,實際上莫斯科市現在的歷史才八百多年。後來沙皇俄國成立,推翻了之前的莫斯科公國。但是,沙皇俄國的成立對於來自他國的侵略還是很害怕的。所以,在烏克蘭遭遇到來自立陶宛和波蘭侵略的時候,沙皇俄國只能夠小心以求自保。雖然烏克蘭多次求救於沙皇俄國,但是,沙皇俄國並沒有能夠給於幫助,反而在其空虛的時候落井下石,趁機佔領了烏克蘭的大片土地。

在俄羅斯的眼裡,烏克蘭就是一個肥肉,隨時隨地都在想辦法吃掉烏克蘭。在與瑞典的戰爭中,俄羅斯更是大幅度的佔領了烏克蘭的土地。烏克蘭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地的國家,土地資源肥沃,是後來的蘇聯時期對其貢獻最大的加盟國家。蘇聯成立後也一直都想要吞噬烏克蘭的土地,讓烏克蘭人寢食難安。

二戰時期,烏克蘭人看到了德國的到來,滿以為是可以向蘇聯復仇的機會到了。所以,有許多烏克蘭人自發的和德國人聯合在一起。在政府的推動下加入到了攻擊蘇聯的戰場上面。當然最終還是失敗了,烏克蘭終於還是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個人觀點,切勿上心,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幸福地帶2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原因如下:

1.

法西斯軍國主義氾濫,需要征服更多的領土來彰顯納粹黨的正確性,從而保證納粹黨在德國執政的...

2.

英國久攻不下,英國扼守了英吉利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海上通道被英國封死,攻擊蘇聯,佔領蘇聯...

3.

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結成同盟,也都是反對共產黨的同盟,日本在中國東北北上進攻蘇聯的戰略...

4.

軍國主義擴張的需要,德軍在歐洲橫掃一切,戰略資源和兵源需要不斷的補充,開闢新的資源、兵源...

5.

政治需要


丶305


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本來都屬於斯拉夫民族,兩國同宗同源,9世紀在今天烏克蘭境內建立的基輔羅斯國家,為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共同祖先。後來由於蒙古德入侵,基輔羅斯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大軍西征中,東北羅斯成為淪為蒙古金帳汗國屬國,並逐漸演變成俄羅斯民族。西南部羅斯被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征服,成為今天的烏克蘭。在波蘭統治期間,統治者將信奉東正教的烏克蘭人定義為二等公民,受盡了壓迫的烏克蘭人開始起義,並且找沙皇俄國尋求幫助。俄波戰爭以俄羅斯的勝利兒告終,沙皇🇷🇺獲得了烏克蘭的統治權。沙俄時代,統治者推行同化政策,並在烏克蘭實行殖民統治,從而得到烏克蘭人民的反感,期間發生過起義運動,但全都以失敗告終。一戰期間烏克蘭曾短暫復國。後來蘇聯成立,烏克蘭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蘇聯在烏克蘭成立集體農莊,糧食都被有計劃的徵運,導致烏克蘭發生饑荒,更加導致俄烏矛盾加劇。二戰時期,德國入侵蘇聯,許多烏克蘭人把德國當作救世主,積極參加戰爭,比較著名的是加利西亞第一師。


赫火斯基


第一你這個題目就不對,烏克蘭在二戰時期地域名詞,不是民族名詞和國家名詞,沒有國家的含義行駛不了國家的權利和義務。

準確來說應該是二戰開始後,德軍佔領烏克蘭地區後,在此地區反對蘇聯的人群和階級同德軍合作,加入德軍戰鬥序列協同進攻蘇聯。

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都同屬東斯拉夫人但是各自的信仰不同,烏克蘭人信仰天主教,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烏克蘭同時作為歐洲的糧倉對新生的蘇聯至關重要,是其五年計劃實施的重要保障,難免會損害當地烏克蘭人的利益。使其產生敵對情緒和敵對行為,大災荒又加劇了這種情緒的漫延,在平時其社會結構還沒有遭到破壞時,政府有力量進行壓制,當德國進攻蘇聯後,蘇聯快速的失去了烏克蘭地區,使其統治地位遭到極大的破壞,沒有能力去組織烏克蘭地區的領導。此時對蘇聯不滿和遭到蘇聯迫害和壓迫嚴重的群體不滿的情緒得到釋放,面對德軍他們選擇了歡迎和支持,以換取新的利益和新的地位。

沒有了束縛的烏克蘭人開始了從新站隊,所謂的烏克蘭解放軍都是由對蘇聯不滿者,資產階級剩餘者,蘇聯軍隊的變節者和一些地痞流氓組成。組成傀儡的偽軍,負責為德軍的軍事戰略服務。最後也大多被蘇聯紅軍打的灰飛煙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